?

國有疑難,斯人可賴(外一篇)

2024-03-12 06:32侯志明
劍南文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九院威遠內江

對九院,我有一種莫名的虔敬。

這是一個普通而神秘的單位,是一個群星閃耀的地方。

說它普通,它就坐落在綿陽游仙區一個不起眼的小山頂上,大約有幾十平方公里吧。沒有圍墻,沒有柵欄,有學校有醫院,有公交車站,有百貨商店,有熙熙攘攘的大市場,有一溜排開的小吃店。建筑一樣,社區街道一樣。這里的人來自五湖四海,這里的人講的是普通話。他們和我說,在九院除了沒有火葬場,什么都有。它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城市”——科學城。如果你不特別留意,即使走進了它的腹地也渾然不知,不會發現它有什么特別之處。

說它神秘,是因為你走著走著就會發現面前突然出現一些警示標志;走著走著,你就會發現不少地方有武警在站崗放哨。

我在綿陽工作生活了十一年,有幸認識它,走近它。

它是我國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產單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十多人。

我每次踏進這里,心情都會無比感慨、無比激動,與此同時,又會暗暗生出一種渺小、卑微和人生虛度的愧悔。

綿陽人從不稱呼它的全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只叫九院、科學城或者839。839只是綿陽人對它的獨特稱呼,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人這樣叫。這個代號不同于同屬綿陽的諸如404、407等軍工廠的郵箱代號,839是工程代號。很多人知道,因為種種不得已的原因,它一直在遷徙中,一直輾轉在條件艱苦的崇山峻嶺中。1955年我國做出發展原子能事業研制原子彈的決定,1958年組建北京第九研究所。1962年全所離開北京,轉戰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國營221廠。這個廠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在這里待了十一年后,因為中蘇關系的原因,不得已又從青海秘密搬遷至四川九〇二地區。院部建在梓潼縣長卿山下,如今叫兩彈城。1983年9月,根據形勢發生的變化,中央決定在四川綿陽建設新的科研基地,工程代號為“839工程”。從這年起,意味著今后九院的人們不再隱居深山了,這對他們來說當然是一個有著劃時代意義的日子,所以他們就一直把它叫作839。七年后,九院搬遷到綿陽科學城。九院的人告訴我,這個地方是張愛萍將軍親自選定的。據說當時綿陽的領導有顧慮,擔心九院一下子來那么多人,他們又有錢,會把綿陽物價抬高,影響綿陽市民的生活。張愛萍將軍有點生氣了,用手杖戳著腳下的地說:就這里了,中國可以沒有綿陽,但不能沒有九院。

這句話,很大氣很感人。我問過很多人,都說確有其事,但沒有一個人在現場。

張愛萍將軍對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功不可沒,對九院的關心長留九院。在綿陽梓潼的兩彈城至今原樣保留了一棟樓,名曰“將軍樓”,那是張愛萍將軍住過的地方,也是他和科學家們一起奮斗的見證。

我從上世紀的九十年代起,開始以記者的身份關注它,關注在這里工作的科學家。我采訪過的院領導有好幾位,李英杰、姜悅楷、朱祖良、張克儉等。采寫過這個被中央多次表彰的堅強黨委。采訪過的科學家的名字可以拉一長串:于敏、余大光、傅依備、薛本澄、曾先才、劉恭良等。他們都曾出現在我的筆下,并且至今留在我的心中。尤為驕傲的是,2002年以來,我曾多次在綿陽的科學城,在北京的花園路,采訪于敏和他的同事。在新華社和世界幾大通訊社,先后刊發了長篇通訊《丹青難寫是精神》。這之前,有關于敏的詳細報道和書寫并不多。而今,十幾年過去了,雖然我的工作發生了多次變化,但我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聯系沒有斷,無論從感情上還是理智上,都割舍不下對這些科學家的關注。我深知他們不可估量的功勛,更為他們高尚的人格感動。

在綿陽時,我經常出入中物院,或者是因為工作,或者是帶外地的朋友們去參觀,或者僅僅是為了見這里工作的朋友。有時候,周末的早晨,我會舍近求遠,開著車跑數公里路,去九院的市場買菜。我喜歡這片土地,喜歡這里的人,喜歡這里的飲食,甚至這里的一草一木。

我去這里有多勤?從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中物院科技館有一位姓劉的老師,頭幾次去時我都買票,去的次數多了,他主動和我說:我看你每次來都是帶人來參觀,你以后不要買票了。有時他的同事問我要票,他會幫我說話:他一個月來幾次,是帶人來參觀的,估計可以當解說員了。

是的,仔細想想,到目前為止,我去九院不是幾次十幾次,而是該用幾十次來表述。

當然,這里除了我采訪過的科學家,還有鄧稼先、朱光亞、王淦昌、郭永懷、程開甲、杜祥宛、彭桓武等一大批科學家。我雖然無緣采訪他們,但我知道他們同樣是巨星,每一顆都璀璨奪目,名震寰宇。

如果說我也是“追星族”,我追的星都在九院。他們每個人的事跡都感動得讓我掉淚,每一個人發出的光芒,都照耀著我前行的路。我敢肯定,我沒有一次走過這里時不曾掉下眼淚。他們共同構筑了寶貴而偉大的“兩彈精神”“中國精神”,同時自己也熔鑄進這不朽的精神中永垂青史。在我看來,這種精神的威力一點不比原子彈、氫彈的威力小。

這就是我常去的原因吧,也是我工作幾經變化,仍忘不了九院的原因。甚至在離開綿陽以后的無數個夜晚,我還夢“回”九院,熱淚盈眶。

我在峨眉電影集團工作時,組織拍攝了一部以九院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為原型、以綿陽科學城為背景的電影。到省作協后,我數次和單位同志一起前去參觀學習接受教育,感受這些科學巨星的光輝和“兩彈精神”的偉大,無人不掉下眼淚。我還采寫了非虛構作品《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梁》,在《人民文學》刊發。一位同事跟我說,參觀一次九院,至少有幾個月時間,無論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難,都不會產生一點點抱怨情緒。

也許是這樣吧,前不久省作協又把“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定在了九院的科技館和梓潼縣的兩彈城。他們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使我們廣大作家隨時可以走進這段歷史,走近這些英雄,重溫偉大、接受教育、洗滌靈魂,補足精神之鈣。

讓我們記住原子彈氫彈爆炸的聲音,那是驚天動地聲震寰宇的聲音!

讓我們聽聽這些巨星們發出的聲音,那是發自心底穿透靈魂的聲音——

鄧稼先:茍利國家,不量禍福,不問生死。

他,1924年生于安徽,1948年赴美留學,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投入我國核事業,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逝世,終年62歲。

錢三強: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后,才更需要科學工作者努力去改變她的面貌。

1913年10月16日他生于浙江紹興,1937年赴法國攻讀博士學位,1948年回國,1992年6月28日逝世。

于敏: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1926年8月16日他生于河北,逝于2019年1月16日,國產一號土專家。

彭桓武:回歸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1915年10月6日他生于吉林長春,1938年赴英國留學,獲雙博士學位,1947年回國,2007年2月28日逝世。

王淦昌:我是學科學的,但我首先是中國人?,F在,我的祖國正在遭受苦難,我要回到祖國去為她服務。

1907年5月28日他生于江蘇省常熟縣,1930年到德國留學,1934年回國,1998年12月10日逝世。

周光召:科學的事業是集體的事業。制造原子彈,好比寫一篇驚心動魄的文章。這文章,是工人、解放軍戰士、工程和科學技術人員不下十萬人譜寫出來的!我只不過是十萬分之一而已。

1929年5月15日他生于湖南長沙,1957年赴前蘇聯留學,1961年奉召回國。

陳能寬:君問歸期應有期,自古駿馬亦停蹄。待到天高云淡日,丹心相見比高低。

1923年4月28日他生于湖南慈利,1947年赴美國留學,1955年回國,2016年5月27日逝世。

朱光亞:我們都是在中國長大的,我們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種過一粒米,不曾挖過一塊煤。我們都是靠千千萬萬終日勞動的中國工農大眾的血汗供養長大的。他們渴望我們,我們還不該趕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長,獻給祖國的人民嗎?

1924年12月25日他生于湖北武漢,1946年赴美國學習,1950年回國,2011年2月26日逝世。

郭永懷:我到美國來,是為了有一天能回去報效祖國。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我自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

1909年4月4日他生于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1940年先后赴加拿大和美國留學,美方要他填一張調查表,其中一項是“你為什么要到美國來?”他回答:“到美國來,是為了有一天能回去報效祖國?!绷碛幸豁梿枺骸叭绻l生戰爭,你是否愿意為美國服兵役?”他回答:“不?!彼?,1956年回國,1968年12月5日逝世。

程開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作為中國人,追求的目標應該符合祖國的需要。

1918年8月3日他生于江蘇吳江,1946年赴英國留學,1950年回國,2018年11月17日逝世。

錢學森: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金沒有,我說1塊美元也不存。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

他還說: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樣也不想要。

他,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5年赴美國留學,1950年回國受阻并受美國監禁,1955年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2009年10月31日逝世。

……

謙遜樸實,卻聲聲有骨。發自肺腑,句句含情。

母親,擁有這樣星光般閃耀的忠誠兒女,該多么驕傲自豪,多么安心釋懷!

國有疑難,斯人可賴!

小城故事

在春風和煦橙黃碧綠油菜花開的溫暖時節,再回威遠訪友,才發現一直以為熟悉的威遠,其實并不熟,我居然不知道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婆城。

威遠是內江的一個縣。內江是成渝線上的中心城市,是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故鄉。

我在內江工作了五年多時間,離開內江也有十年,但每次再去,自己言必稱回內江,很少說去內江。內江朋友給我打電話,也是問什么時候回來。前者說明我把自己當成了內江人,后者說明內江的朋友們沒拿我當外人。

說這話,當然也包括威遠。

威遠位于內江西部,從成都看,應是正南。過去交通不便,進出威遠多數時候要繞道內江。如今成自瀘高速公路穿過威遠,交通改善,大大縮短了與省會成都的距離。住在成都的我,有了想去就去抬腳就走的念頭和任性。威遠是鋼鐵大縣、釩鈦大縣,川威集團是目前四川本土最大的鋼鐵企業,始建于1929年,是四川冶金企業的鼻祖。威遠還是煤炭大縣、焦化大縣。這些產品,每一件都經過了漫長歲月的焠煉,硬梆梆的,就像威遠人一樣剛骨剛勁。所以,我過去一直以為,威遠只是雄性的威名遠揚。盡管我也知道,威遠還有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僅就吃的方面就有:鮮美的羊肉湯、可口的周蘿卜、皮薄肉厚的七星椒、香脆爽口的黃老五。但這些終究沒法跟它的那些硬核產品比。訪友時,順便參觀政協書畫院,才知道,小城有故事,威遠在雄性陽剛的威名下,還有一個陰柔美麗的名字。

這是一個和吃有關的故事。

史書記載,公元591年,威遠置縣。這個故事應該在這之前。我們可以想象和還原的是,大概是在威遠城和市還沒有形成的時期,此地就是一個人口比較集中的聚集地,而且,因為物產豐富,四通八達,外來的過路人生意人也多匯于此。多匯于此的另一個原因是,這里有一棵碩大的黃葛樹,根深葉茂,陰翳蔽日,冬天可以擋寒風,夏天可以驅炎熱。

住在不遠處的一位孤身老婆婆,發現了這一點,覺得這個地方是風水寶地,就在樹下搭起了一個簡易的草棚子,擺了幾張木桌子,開了一家小飯館兒,給南來北往的人提供吃的喝的和歇腳問路的方便,人們就叫它“婆婆店”。

真的是風水寶地,飯館兒一開張,就生意興隆,一到中午晚上,南來北往的客人都要在這里打尖歇腳。羊肉湯、蘿卜榨菜、尖椒炒蛋,這些如今有的,估計那時也是婆婆店里的家常菜。里里外外一個人,食客一多老婆婆就忙不過來。有一天晚上回到家,她就和兒媳婦商量,讓她每天中午和晚上來,幫著端個盤子打個飯,抹個桌子掃個地,摻個茶水倒個酒,招呼迎送一下客人。

這一對婆媳都是苦命人,老婆婆守寡多年暫且不說,頭年兒子害了場小病卻一命嗚呼,媳婦也成了寡婦。婆婆的意思很明確,希望媳婦盡快從喪夫的痛苦中走出來,和她一起開這個小飯館,相依為命??墒窍眿D的想法不同,她覺得自己還年輕,后面的路還很長,又無后可依,一心想的是再嫁他人。但是她不能說出來,也不敢說出來,這是大逆不道的,除非婆婆主動提出來。但是婆婆就是不提,不但不提此事,還希望和她共克時艱,甚至為自己養老送終。而且也是因為婆婆的婆婆也很早就守了寡,所以婆媳相依為命在她看來正常不過。

古代的兒媳婦,聽婆婆的話天經地義,盡管兒媳婦有自己的想法,但婆婆說了,她就不能不聽。她點點頭,沒有拒絕。

于是,她每天中午和晚上,風雨無阻,都去幫廚。

幫廚是件很苦的事,勞累不說,那煙熏火燎、油脂麻花的環境就讓人無法忍受。兒媳婦想,這么做下去何時是個頭?店子不倒閉,何日能出頭?但是店好端端的怎么能倒閉呢?她看不到頭,想不出辦法來。

婆婆經營有方,生意越來越好,經常告訴她,“待客人不得不大方,過日子不得不節儉,大手大腳,金山銀山也能吃空敗空”。但兒媳婦和婆婆想的正相反,她希望吃空敗空,早點關門,早點走人,所以心情很不好。心情不好就會體現在言行中,說話做事滿臉不悅一肚子怨氣,好像誰欠了她多少錢一樣。盛飯時不是盡量節儉盡量少,而是用鏟子使勁兒壓,壓實了還不說,還要給戴個高高的尖兒,相當于賣一碗送一碗,恨不得幾天時間把這個店子整垮。她這么做了后,一度很興奮,興奮她的目的可能很快會實現。

可是,半年過去了,她有點失望了。她發現來的客人更多了,她的活兒更忙了,店子的生意更好了。而且大多數是回頭客,稱贊這對婆媳人好,尤其稱贊小媳婦,稱贊她比老婆婆做生意更誠信,賣東西更實惠,經營飯店更有方。如此一來,生意好得天天爆棚,桌子翻了一臺又一臺。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小媳婦萬萬沒有想到事情會發展成這樣,而且一傳十,十傳百,口口相傳,“婆婆店”還美名遠揚了。婆婆也善于順勢而為,干脆把兒媳婦推到了前臺,自己心甘情愿退到了后面。

兒媳婦主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扎起了大大的飯店的幌子,隆重打出了“婆婆店”的招牌。

“婆婆店”生意越來越好,很多飯店受到啟發,照葫蘆畫瓢,都改叫“婆婆店”,都由女人當掌柜。幾年時間,這一片就出現了很多家婆婆店。又過了幾年時間,這一片就形成了一條街。又過了幾年時間,一條街又發展成了一座城。

這段傳說在《威遠縣志》(1986-2002中國文史出版社)“附錄”中有簡要記載。

婆城就這樣形成了。

《威遠縣志(巴蜀書社1994年版)》記載:“貞觀八年(634年),……縣城留下‘婆城之名?!边z憾的是,這本縣志上并沒說“婆城”和這段故事有什么關系。

權當有吧!這恐怕也只是無數個故事中的一個,而且我查閱了一下,有人也濃墨重彩地寫過這個故事。那我為什么還要復述它?我想起歌德說過的一句話: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沒有不是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我覺得這個不算精彩的故事,細思卻很有深意。我聽說過很多好心干成壞事的例子,但我很少聽說過壞心辦成了好事的,辦成了大事的。

仔細再想,其實小媳婦也并不是壞心腸,她是個善人,心中有善,想干壞事也壞不到哪兒去。心中有惡,想干好事也好不到哪兒去!古書上說,福因積善,禍因積惡,真是普世真理!

這個毫不浪漫甚至有點枯燥的故事能被威遠人一代又一代傳下來,很不簡單,說明威遠人不僅僅有剛骨的氣質,他們更有崇善崇美崇德的傳統和基因。

善、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傳統文化不一定都是寫在典籍里,有的就流傳在民間,流傳在老百姓的口中,但是,它的價值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一點都不可低估。

我相信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挖掘這些故事,使其成為城市活的記憶,再成為人們的集體意識或潛意識,城市就會變得厚重與深沉,并有了自己的個性。一個沒有故事的城市,再華麗也是略顯蒼白與單薄的。雅典和耶路撒冷,如果沒有那么多故事,還能叫雅典和耶路撒冷?還能成為人們向往的歷史名城?當然,它們不是小城。

也許,這是我一定要把它寫下來的原因。不寫覺得心意難平。

寫完后,耳邊回響起一首歌:

小城故事多

充滿喜和樂

若是你到小城來

收獲特別多

看似一幅畫

聽像一首歌

人生境界真善美? 這里已包括

……

【作者簡介】

侯志明,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參與制作影視作品《天上菊美》《鄧小平遺物故事》《絕代芳華》等。文學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鐘山》《天津文學》《人物》《青年作家》等報刊。出版有散文集《行走的達蘭喀喇》《少點精致的俗相》。

猜你喜歡
九院威遠內江
平安內江,幸福的港灣
“九院”元勛周毓麟的數學人生
“九院”元勛周毓麟的數學人生
四川內江:青花椒成為增收新引擎
路過威遠橋
湖州33月齡男童不慎9樓墜落上海九院對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內江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問題研究
北斗閃耀中國芯--九院772所元器件國產化攻關紀實
內江市中區聯社:做“小微”金融服務專業銀行
威遠農商銀行:打造金融服務示范區 構建創業融資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