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公司是否有資格發起網絡募捐

2024-03-13 13:24郭洪平
方圓 2024年1期
關鍵詞:資格慈善公益

郭洪平

前不久,四川崇州一小區內大型犬撲倒撕咬兩歲女孩的事引發網絡討論:一位家長和女兒唐某在小區樓下行走時,遇一黑色羅威納犬對唐某發起攻擊,女孩嚴重受傷。

事發后,國內某輕籌平臺立即發起為女孩網絡募捐活動,短短數天,某輕籌平臺籌得200萬元。由于來錢太快,質疑的聲音隨之而起:

“聽說孩子看病只花了五六萬元,剩下那么多款項不知會便宜了誰?”

“聽說不止一個平臺。某輕籌這個是不合審核流程的,醫院都沒開具相關資料它就通過了眾籌事宜,瞬間籌到200萬元?!?/p>

“完全認為都是某輕籌平臺工作人員誘導人家籌款的!想賺一筆手續費和其他莫名其妙的收入?!?/p>

“詐捐,非法集資,不只這個平臺,還有好幾個呢!”

一時間,網上議論鋪天蓋地??赡芤驗闊o法承受輿論壓力,某輕籌出來發聲明表示:將對未使用的所有善款全額原路退回,希望網民不要再議論此事。

但希望歸希望,網上質疑的聲音依舊熱度不退并提出很多質疑:某輕籌、某水籌這樣的平臺并非慈善機構,作為互聯網商業平臺,它們有資格發起網絡募捐嗎?有些網絡募捐平臺說籌錢就籌錢,說退錢就退錢,為何會那么自由?會不會有什么貓膩?網絡募捐有哪些程序,如何運行才能不傷害公眾的善意等?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方圓》記者作了一些采訪和梳理。

以慈善名義進行網絡募捐存在爭議

某輕籌、某水籌等類似平臺發起網絡募捐,出發點是善良的。當個體遭遇困境,除了尋求身邊親朋好友和民政部門的幫助外,如果有相關組織能夠伸出援手給予幫助,這對受苦中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不過,在沒有健全的審核監督機制下,人們對以慈善名義進行的網絡募捐存在爭議也不是沒有道理。

爭議比較多的是,相關網絡平臺是否具備網絡募捐的資格。以某輕籌為例,公開資料顯示,某輕籌平臺上設置有微愛通道,通過該通道,罹患疾病或者遭遇不幸的用戶可以發起求助項目,提交的材料經過平臺審核后,可以在微信朋友圈進行傳播,為自己遭遇困境的近親屬尋求捐助。

《方圓》記者搜索了某輕籌平臺的相關信息,發現某輕籌平臺的運營方為北京某輕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資料顯示,該企業成立于2014年9月,初始注冊資本為50萬元。2016年2月,注冊資本增加為5000萬元。相關信息還顯示,這家公司的經營范圍主要是技術推廣服務、投資管理、資產管理、企業管理咨詢、投資咨詢等。同時還列明,“未經有關部門批準,不得以公開方式募集資金”。

由于有這樣的注明,所以,當某輕籌平臺發起救助四川被惡犬撕咬女孩網絡募捐行動并很快籌得200萬元時,不少網友就提出了質疑,認為某輕籌的行為是否具備網絡募捐的資格,其為用戶提供募捐平臺的做法是否與慈善法相沖突等。

一位網友發表了“某輕籌另類發財手段”多篇網帖,質疑該平臺網絡募捐另有目的;也有網友懷疑某輕籌的網絡募捐可能是有人導演的一場融資騙局;還有的網友認為,以慈善為幌子大量吸引公眾捐款,有非法集資的嫌疑。當然,這些看法可能較為偏激,但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網友和社會的某種擔憂。

爭議比較多的還有,平臺行為是否受到慈善法的規制。對此,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國勝認為,在某輕籌等類似平臺發布個人救助信息,不屬于慈善法的規制范疇。慈善法規制的公開募捐是指基于慈善宗旨,針對不特定公眾發起的公益捐助行為,如募集善款向某災區捐款,受益人是災區不特定的對象。而在某輕籌平臺上發起救助的都是特定的、罹患某種疾病的用戶或者用戶親屬,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所以,公民個人在遇到不幸通過網絡向社會尋求救助,是當事人的權利,平臺不在慈善法的規范調整范疇內。

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廣東學者陳舒認為,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公開募捐。她說,盡管在某平臺發起的個人救助項目主要在微信朋友圈及短視頻平臺上傳播,但其募集資金的范圍已經突破了特定對象,而且是面向社會不特定公眾,依據慈善法規定,進行公開募捐的只能是在民政部門登記的慈善組織,且必須取得公開募捐資格,否則民政部門可以予以警告、責令停止募捐活動。

什么組織有資格發起網絡募捐

我國慈善法規定,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事先取得公開募捐資格。同時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公開募捐要受到法律制裁。這意味著不具備法定資質的募捐行為是違法的。網絡募捐作為公開募捐的一種形式,什么機構或組織才具備這種資格呢?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馬劍銀說,根據慈善法和相關法律規定,要取得公開募捐資格,應是依法登記滿二年的慈善組織,它們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決定。慈善組織符合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范的條件的,經審查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如慈善組織不符合條件的,不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并書面說明理由。同時,法律也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那么問題是,什么樣的組織或機構才能獲得這樣的資格呢?像某輕籌、某水籌這些互聯網平臺,它們能獲得網絡募捐的資格嗎?專家表示,這就要看有沒有獲得民政部門同意,民政部門認可并批準,就能取得相應資格,就可進行公開網絡募捐活動。如果民政部門沒有批準,就不具有相應資格,就不能進行公開網絡募捐活動。

現在有很多人不清楚某輕籌、某水籌這樣的平臺屬于什么性質,以為以前它們經常組織相應的慈善募捐活動,就天然地認為這些平臺是慈善機構或公益組織,但實際并不是這樣。

《方圓》記者了解到,某輕籌、某水籌這些平臺并非慈善法中所規定的慈善組織,它們大多是某公司旗下的一款商業產品,實質上是具有商業屬性的互聯網平臺。比如某輕籌,就是北京某輕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基于社交網絡、面向廣大網民日常生活內容、針對商業市場的眾籌平臺,是一個基于技術的回報管理系統,說得直白點,別人以為它是慈善公益平臺,實際上它是一個企業。而企業的目標就是賺錢,核心訴求并不是慈善和公益。所以,當人們把它們看作慈善機構或公益組織可能是一種誤解。

專家說,按照我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只有“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事業單位”才可以依法接受捐贈。同時,與慈善法配套運行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也規定,在募捐平臺上進行募捐的主體,應是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平臺本身沒有公開募捐的資格。所以,現實中如果發現有身份不明的機構或組織在進行公開網絡募捐,人們從公開的渠道又查不到它們合法的募捐主體資格時,這種情況就值得懷疑。

不過,限制性的規定也并非限制一切。雖然有很高門檻,但現實中不少符合條件且能通過審查的相關機構或組織一樣可以獲得公開募捐的資格,盡管它們的屬性有可能是企業或商業公司,但是,這并不影響這些企業或商業公司從事慈善或公益活動。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這些機構或組織,要首先申請公開募捐的資格并最終獲得民政部門認可才行。

記者檢索了有關資料,截至2023年12月,民政部共公布過3批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累計30個。也就是說,目前全國只有這30個平臺是法律允許框架下政府認可的合法的網絡募捐平臺,它們才有資格為公募慈善組織及其合作機構發布募捐信息,其他未被列入的平臺則暫時不具有網絡募捐資格。

《方圓》記者注意到,現有30個網絡募捐平臺中,多數平臺的背景是企業和或商業公司。而且,前段被社會熱議的某輕籌平臺第一批實際就已取得公開募捐資格。該平臺能夠較早取得資格,說明資質、條件符合國家要求。惡犬撕咬女孩事件發生后,該平臺發起的網絡募捐之所以一度被人詬病,專家及業內人員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可能與一些網友不了解平臺運作或平臺對相關問題解釋不夠有關。

公眾在擔心什么

慈善法第33條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開展募捐活動,騙取財產。

人們把善款捐出來后,最關心的就是錢流向了何處?受贈者是否用這些錢解決了自身的問題?如果自己捐出的錢能夠用得其所,幫助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人們就比較開心踏實。如果這些錢被用到了與看病無關的方面,甚至被用到購買奢侈品或高消費方面,人們就覺得特別窩心,感覺自己的錢打了水漂,愛心受到了愚弄。

專家表示,公眾一次次自發監督網捐平臺并給它們找出這樣那樣的毛病,主要是擔心自己的善心被欺騙,擔心善款被用到其他地方,擔心有人打著慈善的幌子非法集資或騙財斂財,擔心有人借機做局把網捐平臺變成某些機構或個人的“提款機”等。

梳理手邊資料,發現近年來很多引起社會爭議的網捐事件,其中不乏假借慈善、濟困、救助突發事件等慈善公益名義從事非法集資、騙財等違法犯罪的情形。這樣的行為,傷害了大眾愛心,損害了慈善公益的聲譽和形象。所以,國家部門不得不出手干預和打擊。2021年3月,民政部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領導小組辦公室就發布提示,提醒公眾要防范一些社會組織以公益慈善名義行騙斂財。

的確,人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有的網捐平臺為了盈利,不惜違反慈善法和公益事業捐贈法,干了一些出格的事。有的網捐平臺突出個人求助項目而弱化各類慈善機構的公募項目,這也遠離了作為公開募捐平臺的基本責任,混淆了個人求助和公開募捐的區別,這也是為法律所禁止的。

早幾年,民政部就曾約談過一家知名網捐平臺的相關負責人,就其為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和個人提供公開募捐信息發布服務以及個人求助信息審核把關不嚴、對信息真實客觀性和完整性甄別不夠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等問題提出過批評,要求這家網捐平臺嚴肅整頓。但時至今日,仍有網捐平臺借機打“擦邊球”,在為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和個人提供公開募捐的信息發布服務??梢?,有的網捐平臺對政府部門的約談還沒完全放在心上。

對此,有網友指出,個別網捐平臺借助公開募捐這個牌照在做個人求助的事情,并通過對個人求助項目的夸大渲染,從中收取手續費獲取收益賺取流量,這是明顯的“掛羊頭賣狗肉”。這樣的做法,不僅沒能履行當時對政府的承諾,而且也是對慈善法、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等和行業規范的不尊重。

透明合規組織募捐才是正道

慈善公益需要信任兜底。打造信任體系,是一個復雜的工程。作為平臺,需要合規合法,在風控管理、審核管理、規范管理上做到有跡可循、明明白白,信息公開透明,接受公眾監督,讓網民看到嚴謹性和權威性。

河北時評人郝峻嶺認為,網絡募捐唯有規范,才能使這種新事物不至于消耗大眾愛心,才能被大眾信任和接受。從平臺來說,前端要嚴謹,后端要建立權威公正的調查機制以及暢通的追回機制,一旦出現問題,才不至于陷入“自說自話”的尷尬境地。

仔細剖析那些導致爭議的網絡募捐事件,主要問題可歸結為兩點:一點是求助事實的真實性問題:一點是募捐的善款透明問題。郝峻嶺認為,網絡是虛擬空間,公眾是否要捐款,目前判斷的依據只能憑借求助人發布于平臺的信息。一些平臺為了博取同情、拉高流量,故意渲染情緒,背后的真實性卻無從考證。一些求助動機不純的人借機夸大、編造事實,結果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減少了被救助的機會。

專家說,信任來自透明。如果經常性地不透明、不合規,耗損的是慈善平臺的公信力,更傷害公眾的公益熱情。郝峻嶺認為,從最近曝出的網捐事件就可以看出公益與社會的對立困局:一邊是公眾慈善意識和權利意識的提升,另一邊是慈善平臺透明性的缺席;一邊是社會慈善需求的擴大,另一邊是公眾不信任感的增強。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透明、合規,關系到行業生存,關系到以后還能不能贏得募捐市場。北京學者姜赟認為,只有將善款的募集和使用放到陽光下,騙捐詐捐、暗箱操作等霉變才會消除,捐贈者才會安心,信任才能重建,慈善文化也才能形成。何況,透明、合規操作也是對慈善機構和相關平臺的一種自我保護。否則,遮遮掩掩,弄虛作假,最后很可能變成如香港紅十字會一位負責人所說的那樣,“一次意外,足以致命”。

專家指出,要實現網捐平臺的規范,相應的法律監管要及時跟進,在準入、退出、懲治、操作規范上要有更完善的規定。尤其是要引入懲戒機制,對以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的行為要嚴厲打擊。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民政部公布的三批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

截至2023年12月,民政部共公布過3批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累計30個。也即,這30個平臺是法律允許框架下政府認可的合法的網絡募捐平臺,它們才有資格為公募慈善組織及其合作機構發布募捐信息,其他未被列入的平臺則暫時不具有網絡募捐資格。

經查詢,第一批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是2016年8月公布的,公布時有13個,包括騰訊公益網絡募捐平臺、淘寶公益、螞蟻金服公益平臺、新浪微公益、中國慈善信息平臺、京東公益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基金會中心網、百度慈善捐助平臺、公益寶、新華公益服務平臺、輕松籌、聯勸網、廣州市慈善會慈善信息平臺。之后,中國慈善信息平臺、基金會中心網申請退出。目前第一批平臺實際為11個。

第二批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于2018年5月公布,有9個,包括美團公益、滴滴公益、善源公益、融e購公益、水滴公益、蘇寧公益、幫幫公益、易寶公益、中國社會扶貧網。

第三批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于2021年11月公布,有10個,包括字節跳動公益、小米公益、親青公益、嗶哩嗶哩公益、平安公益、360公益、中國移動公益、芒果公益、慈鏈公益、攜程公益。

猜你喜歡
資格慈善公益
2023年,這四類考生擁有保送資格
公益
公益
公益
慈善之路
慈善義賣
公益
第二道 川菜資格人
慈善組織相關知識問答
慈善組織的登記、認定和終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