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A與TT-LYK對銅CMP緩蝕效果和協同效應研究

2024-03-13 09:42孟妮張祥龍李相輝謝順帆邱宇軒聶申奧何彥剛
潤滑與密封 2024年2期
關鍵詞:拋光液緩蝕劑抑制劑

孟妮,張祥龍,李相輝,謝順帆,邱宇軒,聶申奧,何彥剛

(1.河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天津 300130;2.天津市電子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130)

隨著半導體集成電路的發展,銅金屬以其優良的電特性和成熟的制作工藝成為互連的常用材料。隨著集成電路特征尺寸降低,銅互連的層數不斷增加,每一層均需要進行平坦化處理,而化學機械平坦化是集成電路制造的關鍵工藝之一,是多層銅布線實現局部和全局平坦化的核心技術[1-2]。

在化學機械拋光(CMP)工藝中,拋光液是實現多層銅布線平坦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影響著CMP的性能,包括材料去除速率、缺陷和拋光后表面質量等[3]。拋光液中需添加少量抑制劑,抑制劑可以與銅發生反應,通過保護銅表面凹槽來減少凹部的化學溶解,實現凹部和凸部的去除率差異,從而獲得整體的平面化和較好的銅表面質量。

苯并三氮唑(BT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4]以及乙醇、2,2′-[[(甲基- 1H -苯并三唑-1-基)甲基]亞氨基]雙乙醇-(TT-LYK)等常被用作銅CMP過程中抑制劑,以抑制銅的去除率,達到優良的表面質量。尤其是BTA,具備優良的緩蝕性能,廣泛應用于銅CMP中[5]。但由于BTA對銅表面化學保護作用非常強烈,造成銅去除速率過低的現象,若提升壓力可能會導致拋光液中的化學物質過分侵蝕銅材料,從而影響拋光質量甚至導致銅膜下低K材料的損壞[6-10]。

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了新型緩蝕劑來替代BTA。JIANG等[11]研究了1,2,4-三氮唑作為銅CMP的緩蝕劑,結果表明,1,2,4-三氮唑具有與BTA相同的緩蝕效果,但添加量遠遠大于BTA。MA等[12]研究了甘氨酸/過氧化氫標準溶液體系中,唑類緩蝕劑(BTA、TAZ和TT-LYK)對銅的吸附和緩蝕。結果表明,溶液體系中所有的唑類緩蝕劑對銅表面均有明顯的緩蝕作用,且唑類緩蝕劑的緩蝕效果與濃度的增加呈正相關。電化學和CMP實驗均證實TT-LYK具有更強的緩蝕效果,但其同樣存在銅去除速率較低的問題。有學者提出緩蝕劑復配的概念,在確保去除速率的前提下,提高銅膜表面質量。

然而,在近中性溶液中,很少有學者研究緩蝕劑在銅表面的緩蝕機制[13]。研究表明,緩蝕劑緩蝕效果不僅取決于分子結構,還取決于銅與溶液的性質,因此有必要研究近中性溶液中緩蝕劑分子緩蝕效果與鈍化能力。本文作者研究了在近中性溶液中,探究TT-LYK和苯并三氮唑的鈍化能力,分析其鈍化過程和鈍化膜結構;為了獲得更好的緩蝕效果和表面質量,提出由BTA和TT-LYK組成的混合抑制劑,探究混合抑制劑對拋光速率和表面質量的影響。

1 實驗部分

1.1 拋光液的制備

拋光液由磨料膠體二氧化硅(平均粒徑約100 nm)、氧化劑H2O2(質量分數為30% )和絡合劑甘氨酸組成。表面活性劑選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E,分子式C12H25O(C2H4O)n),抑制劑選用2,2′-[[(甲基-1H -苯并三唑-1-基)甲基]亞氨基]雙乙醇-(TT-LYK,購自九州化學)和苯并三氮唑(BTA,購自天津科密歐有限公司)。用稀釋的TMAH和HNO3溶液調節pH值。文中所使用的試劑均為分析試劑級。實驗所用拋光液包括參考拋光液及對照組拋光液,參考拋光液組分見表1。其中進行接觸角實驗和CMP實驗的拋光液中添加磨料,進行電化學實驗、XPS實驗、SEM測試及OLS測試的拋光液中未添加磨料,其余組分相同。對照組拋光液在參考拋光液基礎上添加了抑制劑,種類及添加量根據實驗要求有所不同。

表1 參考拋光液組分

1.2 拋光實驗

采用相同拋光液對銅鍍膜片進行處理。拋光均采用Universal-300型拋光機(購自華海清科有限公司)和IC1010型拋光墊(購自陶氏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壓力為13.8 kPa,拋光臺/拋光頭速度為93/87 r/min,拋光液流速設定為250 mL/min,每次拋光時間為60 s。每次拋光前,用金剛石修整器對拋光墊進行300 s的修整,用去離子水清洗實驗樣品,拋光后用高壓氮氣干燥實驗樣品。

1.3 樣品表征

銅鍍膜片CMP前后,利用Aver333A四點式探頭測量膜厚,測得銅的去除速率。利用Agilent 5600LS原子力顯微鏡(AFM)對銅拋光后表面形貌和粗糙度進行測量,設置AFM的掃描區域為10 μm×10 μm,掃描時間約為15 s。每個樣品選擇3個不同的位置進行測量,并取平均值,以保證測量精度。采用接觸角測量儀(JD200D,購自上海中辰)測量添加不同抑制劑的拋光液的接觸角。利用CHI660E電化學工作站(購自上海辰華儀器有限公司)對添加不同抑制劑的拋光液樣品中的Cu進行電化學測試。工作電極在開路電位(OCP)下浸泡10 min,然后以10 mV/s的掃描速率獲得銅電極的電容電壓(CV)曲線。為了獲得動態電位曲線(Tafel)表征工作電極的電化學行為,同時測試了電位極化曲線。在測試過程中,開路電壓的掃描幅度為±0.3 V,掃描速度固定為5 mV/s。電化學阻抗光譜(EIS)測試在0.1 Hz 到100 kHz的頻率范圍內進行[14],在預先測量的OCP上疊加10 mV的正弦交流電位擾動。應用ZSimpWin 軟件分析和模擬測試結果,得到的電極等效電路被用來描述電極和拋光液之間的界面反應程度。在13.3 cm晶圓片上切下1 cm×1 cm的銅片用于表面形貌實驗。每次實驗前,浸泡在不含和含不同抑制劑的拋光液中1 min,用XPS對不同溶液中浸潤銅的表面化學成分進行表征。采用掃描電鏡(SEM,Sigma 500,ZESISS,德國)和激光共聚焦顯微鏡(OLS)觀察銅表面的靜態腐蝕狀態和腐蝕坑。

2 結果與討論

2.1 TT-LYK和BTA的抑制作用

2.1.1 開路電位(OCP)測量

拋光液中固定絡合劑為甘氨酸、氧化劑為H2O2,pH值為6.8。根據實驗要求加入單一抑制劑 BTA和混合抑制劑BTA+TT-LYK,觀察OCP值的變化。未添加抑制劑的參考拋光液OCP值為0.073 36 V,添加質量分數6×10-4TT-LYK、6×10-4BTA、5×10-4BTA和1×10-4TT-LYK混合抑制劑的拋光液OCP值分別為0.178 8、0.188 29、0.279 78 V。圖1所示為不同拋光液的OCP值隨時間的變化情況。4種拋光液的OCP值在400 s后均趨于穩定,添加抑制劑后拋光液的OCP值較高,表明該拋光液在銅表面不會產生劇烈的反應。圖中畫圈部分為鈍化膜形成時間。未添加緩蝕劑和添加單一緩蝕劑的溶液OCP值逐漸下降,表明鈍化膜的形成逐漸穩定并達到動態平衡?;旌弦种苿┰阢~表面發生反應,生成一層鈍化膜,使得OCP值上升。然而,隨著反應的進行,鈍化膜的厚度可能會增加,導致OCP值下降[15]。從圖中還可以看出,添加了混合抑制劑的拋光液鈍化時間較長,與參考拋光液相比對銅表面的保護更有利。

圖1 不同拋光液中OCP值的變化Fig.1 The change of the OCP value in different slurries

2.1.2 動電位極化曲線測量

圖2所示為25 ℃下,銅電極在未添加與添加不同質量分數BTA后的拋光液中的極化曲線,由極化曲線計算可得不同拋光液的腐蝕電流和腐蝕電位,如表2所示??梢钥闯?,腐蝕電壓隨著緩蝕劑質量分數的增加而不斷增大[16]。金屬表面在形成鈍化膜的情況下,腐蝕電位越高,腐蝕速度越低,表明緩蝕劑質量分數的增加使得金屬表面腐蝕降低,金屬表面得到保護。另外,在金屬表面有鈍化膜的情況下,如果發生局部的腐蝕,腐蝕電位也會明顯下降。

添加緩蝕劑后,電極的腐蝕電流密度逐漸減小,對于緩蝕劑的緩蝕率,通??捎酶g電流密度來計算[17],如式(1)所示。

(1)

溶液pH值為6.8,當存在H2O2時,H2O2與O2在陰極發生還原反應如下:

H2O2+2H++2e-?2H2O

(2)

O2+4H++4e-?2H2O

(3)

陽極氧化反應如下:

2Cu+H2O?Cu2O+2e-+2H+

(4)

Cu2O+H2O?2CuO+2H++2e-

(5)

根據表2中數據可以得出,無論是BTA還是TT-LYK,ΔEcorr≈0(ΔEcorr為未添加抑制劑和添加抑制劑之間的腐蝕電位差),可以判斷出所加緩蝕劑BTA和TT-LYK對于銅腐蝕過程中陽極反應和陰極反應的抑制作用接近相等,所以兩類緩蝕劑都為混合型緩蝕劑。在圖2中,緩蝕劑的加入使陽極極化曲線和陰極極化曲線都向低電流方向移動,腐蝕電流減小,腐蝕電位幾乎不變或發生極小變化。

圖2 添加不同質量分數抑制劑的拋光液的動電位極化曲線Fig.2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curves of the slurries with different mass fraction of inhibitors:(a) BTA;(b) TT-LYK

表2 添加不同質量分數抑制劑的拋光液的 電化學參數及緩蝕效果Tab.2 Electr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inhibition efficiency of the slurries with different mass fraction of inhibitors

2.1.3 接觸角的測量

從圖3中可以看到,與參考溶液相比,添加緩蝕劑的溶液接觸角更大。BTA質量濃度為0、100、300、600、800、1 000 mg/L時,接觸角大小分別為11°、29°、32°、40°、42°、46°。隨著濃度增加,接觸角增加,TT-LYK也是同樣趨勢。緩蝕劑吸附于金屬表面且疏水鏈暴露于金屬表面,使得接觸角隨緩蝕劑濃度升高而增大[18]。添加緩蝕劑后,緩蝕劑能夠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疏水的保護膜,從而提高金屬的緩蝕性能。

圖3 接觸角隨拋光液中抑制劑質量分數的變化Fig.3 Variation of contact angle with mass fraction of inhibitors in slurries:(a) BTA;(b) TT-LYK

2.2 鈍化機制分析

文中實驗時pH值保持在6.8,溶液中主要存在大量BTA,Cu被H2O2氧化成Cu2+,二者相互作用生成Cu-BTA。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

H2O2+2e-?2OH-

(6)

Cu+2OH-?Cu(OH)2+2e-

(7)

Cu(OH)2?Cu2++2OH-

(8)

Cu2++BTA+e-?Cu-BTA+H+

(9)

Cu-BTA線性絡合物吸附層是一個多層結構,是游離在銅表面的Cu2+與BTA形成的不溶性吸附層[21],結構式如圖4所示。

圖4 Cu-BTA線性絡合物的結構Fig.4 The structure of Cu-BTA linear complex

BTA具有疏水性,即使單個Cu-BTA絡合物是水溶性的,它也會吸引額外的BTA分子形成網絡,在銅表面組成多層保護膜,更好地保護銅表面。另外,BTA三唑環上的N=N結構可以與Cu表面空軌道結合,形成配位。

TT-LYK是一種新型緩蝕劑,屬于BTA的一種衍生物,且易溶于水。由Tafer曲線可以得知,隨著TT-LYK質量分數的增大,腐蝕電流逐漸減小,腐蝕電位逐漸增大,說明TT-LYK是直接形成有效鈍化膜。TT-LYK的鈍化過程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在銅表面發生反應,直接生長Cu-TT-LYK鈍化膜;另外在一定銅離子含量下再次沉積Cu-TT-LYK絡合物,對直接生長的Cu-TT-LYK鈍化膜進行補充,使得鈍化膜更加致密,更好地保護銅表面不易被腐蝕[22]。

2.3 TT-LYK與BTA混合抑制劑的協同作用

2.3.1 Nyquist分析

協同效應的作用機制一般分為三類,一是當存在活性陰離子時,活性離子偶極的負端朝向溶液的架橋作用,有利于有機吸附;二是緩蝕物質在金屬表面形成吸附層,吸附物相互促進吸附層的穩定性;三是物質間相同的吸附機制通過加合作用產生協同效應。

TT-LYK和BTA鈍化機制類似,同屬于唑類緩蝕劑,所以二者可以進行復配。EIS測量結果可以反映反應界面狀態、溶液阻抗和鈍化膜的結構和阻抗。圖5所示分別是相同質量分數下不同比例抑制劑的Nyquist圖和其對應的等效電路圖。參考拋光液中未添加抑制劑,含有質量分數10%甘氨酸、2% H2O2和0.02% JFCE,pH值為6.8。其余拋光液除上述試劑外還含有質量分數6×10-4的不同比例抑制劑。

圖5(a)所示為參考拋光液的Nyquist圖。由于銅離子與甘氨酸發生絡合反應,形成絡合物覆蓋在銅表面,表明這時候體系中電化學反應主要受電荷轉移過程控制,通過電荷交換形成雙電子層結構[23]。

圖5 不同拋光液的Nyquist阻抗圖和含混合抑制劑的拋光液的等效電路Fig.5 Nyquist impedance plots of different slurr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quivalent circuit of the slurry with mixed inhibitors: (a)reference slurry;(b)slurry with TT-LYK;(c) slurry with BTA;(d) slurry with mixed inhibitors; (e) corresponding equivalent circuit of the slurry with mixed inhibitors

添加抑制劑的Nyquist圖均由2條電弧組成,可能是由于抑制劑的添加,出現了不連續的銅膜和電荷的二次傳導[24]。圖5(b)中前端圓弧不夠完整是由于測試頻率范圍不準確,沒有形成半圓。在銅表面TT-LYK與銅離子發生反應生成鈍化膜,銅表面活性反應點被逐漸占據,阻礙了銅離子與甘氨酸反應,較好地保護了銅表面。

如圖5(c)所示,添加BTA的拋光液中,鈍化膜也具有雙層結構。由于BTA分子逐漸取代在銅表面吸附的水分子,雙氧水與銅發生反應,生成銅離子,BTA分子與銅離子反應生成絡合物,在銅表面形成保護層,防止銅進一步發生腐蝕。相較TT-LYK而言,BTA形成的鈍化膜更厚更致密,具有更好的耐腐蝕性能。

如圖5(d)所示,混合抑制劑在銅表面形成了致密的雙層鈍化膜,兩類緩蝕劑協同作用更好地占據了銅表面活性反應點,阻礙電荷轉移過程提供緩蝕作用,有效地保護了銅膜表面,導致銅去除速率較低。

利用圖5(e)所示等效電路圖對EIS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表3為使用圖5(e)等效電路的參數擬合結果。電路圖中,R1為溶液電阻,用常相元件(CPE)代替純電容,CPE1和R2為銅/鈍化膜界面雙電層電容和電荷轉移電阻[25],CPE2、R3為鈍化膜的電容和電阻。R2表征電荷轉移反應的困難程度,隨著緩蝕劑的加入,R2在增大。這是因為緩蝕劑吸附膜阻礙了電極與溶液間的電荷轉移電阻,即增大了電荷轉移電阻R2。

表3 EIS 擬合參數

2.3.2 表面分析

將Cu樣品分別浸泡在質量分數10%甘氨酸、2%H2O2和0.02%JFCE以及添加不同抑制劑的拋光液中1 min后,用XPS對銅表面進行分析,用SEM和LSM觀察銅表面腐蝕狀態。

圖6所示為銅樣品在含有不同緩蝕劑的拋光液中浸泡后Cu 2p的XPS圖譜。

從圖6(a)中可以看出,Cu樣品在參考拋光液中浸泡后,在932.64和933.86 eV處有特征峰,分別對應Cu/Cu2O和CuO,說明在參考拋光液中Cu發生了嚴重的氧化[26];另外,在935.5 eV處出現特征峰,查詢相關數據庫,發現該結合能不符合數據庫中物質,查閱相關文獻,推測應為銅與甘氨酸的絡合物(Cu-glycine)[27]。在參考拋光液中加入TT-LYK后,除上述3種物質的特征峰外,在931.8 eV處出現了一特征峰,推測為Cu-TT-LYK絡合物的特征峰,如圖6(b)所示。在含有混合抑制劑的拋光液中,除Cu-TT-LYK峰值外,934.82 eV處出現一特征峰,與LI等[28]得到的Cu-BTA配合物的結合能極其接近,應為Cu-BTA配合物的結合能。通過特征峰的面積可以對比物質的含量,圖6(c)中2個緩蝕劑特征峰面積不存在明顯差異,表明2個緩蝕劑復配產生了協同作用。且加入緩蝕劑后,銅氧化物和Cu-glycine特征峰面積均減少,說明2個緩蝕劑占據銅表面活性反應點,生成的鈍化膜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銅的氧化。

圖6 不同拋光液中Cu 2p3/2的XPS譜圖Fig.6 The XPS spectra of Cu 2p3/2 in different slurries:(a)reference slurry;(b)slurry with 6×10-4 TT-LYK; (c) slurry with 6×10-4 mixed inhibitors

圖7所示為銅樣品在不同拋光液中浸泡后的SEM圖像和OLS圖像,OLS放大倍數分別為2 234倍和1 171倍。從SEM圖可以看出,未添加緩蝕劑的拋光液浸泡后,銅表面遭到嚴重破壞,出現大面積腐蝕,這是由于甘氨酸的強絡合作用,與銅發生了劇烈反應;加入抑制劑后,銅表面質量提升,局部腐蝕代替整體腐蝕,其中畫圈部分為腐蝕坑。由此可以證實,緩蝕劑的加入明顯抑制了銅表面腐蝕。同時,由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圖可以看出,相比單一緩蝕劑,添加混合抑制劑的拋光液浸泡后的銅表面更平滑,保護效果更顯著。這也可證明,混合抑制劑協同作用可更好地保護銅表面,有效減少腐蝕。

圖7 Cu晶圓的SEM和OLS圖像:(A)、(a)和(a1)在參考 拋光液中浸泡;(B)、(b)和(b1)在拋光液+6×10-4混合抑制劑中浸泡;(C)、(c)和(c1)在拋光液+6× 10-4BTA溶液中浸泡;(D)、(d)、(d1)在拋光液+6× 10-4 TT-LYK溶液中浸泡Fig.7 SEM and OLS images of Cu wafers:(A),(a) and (a1) immersed in reference slurry;(B),(b) and (b1) immersed in slurry+6×10-4 mixed inhibitors;(C),(c) and (c1) immersed in slurry+ 6×10-4 BTA;(D)、(d) and (d1) immersed in slurry + 6×10-4 TT-LYK

2.3.3 CMP實驗分析

2.3.2節中研究了銅在單一抑制劑和混合抑制劑中的靜態腐蝕效果,為進一步研究混合抑制劑對銅的抑制作用,將BTA和TT-LYK分別按0∶6、1∶5、1∶2、1∶1、2∶1、5∶1、6∶0的配比加入到參考拋光液中,對銅晶圓進行CMP實驗,結果如圖8所示??梢钥吹接捎贐TA抑制效果強于TT-LYK,銅去除速率在BTA和TT-LYK配比為6∶0時最低,此時銅去除速率達不到生產要求。當BTA和TT-LYK配比為5∶1時,去除速率明顯增大,說明該比例下抑制效果有所改善,材料去除速率達到可接受范圍。根據上文分析以及CMP實驗結果,推測可能是由于2種抑制劑協同作用,使得在一種物質形成配合物的基礎上,另一種抑制劑對生成的鈍化膜進行補充,使得雙層鈍化膜更致密,抑制效果更好。因此混合抑制劑占據更多銅表面的活性反應點,有效提高抑制效果。

圖8 不同配比混合抑制劑作用下銅的去除率Fig.8 Cu removal rate under the action of mixed inhibitors with different ratios

圖9所示為不同拋光液CMP后銅晶圓的AFM圖像。

從圖9可以看到,經過添加質量分數6×10-4BTA和 6×10-4TT-LYK的拋光液拋光后,表面粗糙度Sq分別為2.54和3.87 nm,而經過添加混合抑制劑的拋光液拋光后的銅表面粗糙度為1.21 nm,表明混合抑制劑可以有效改善拋光后的銅表面粗糙度,這可能是由于Cu-BTA重吸附的分子減少或是Cu-TT-LYK分子與Cu-BTA分子互補的“填充空間”吸附理論,使得銅表面鈍化膜的形成更致密均勻所致[29]。

圖9 不同溶液CMP后銅晶圓的AFM圖像Fig.9 AFM images of Cu wafers after CMP with different slurrys:(a)slurry+6×10-4 BTA;(b) slurry+6×10-4TT-LYK; (c) slurry+6×10-4 mixed inhibitors

上述研究表明,當BTA與TT-LYK混合使用時,兩者具有協同作用,在銅表面形成了更致密的雙層鈍化膜,有效保護了銅表面;而在有效提高銅表面質量、降低表面粗糙度的同時,相較單一使用BTA,使用混合抑制劑時擁有較高的去除速率,達到了工業要求。

3 結論

在近中性條件下,分析了BTA和TT-LTK的緩蝕效果,對BTA和TT-LTK的鈍化機制、鈍化膜組成進行了探究。具體結論如下:

(1)在近中性溶液中,BTA和TT-LYK均可以有效抑制銅表面腐蝕,兩類緩蝕劑兼具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能有效保護銅表面。但在相同質量分數時,TT-LYK的抑制效果略弱。

(2)電化學實驗表明,兩類緩蝕劑鈍化膜結構類似。通過OLS觀察銅表面,發現不同緩蝕劑對銅表面腐蝕抑制效果不同,尤其是混合抑制劑更好保護銅表面。

(3)在添加不同緩蝕劑進行拋光后,銅的表面粗糙度隨抑制劑抑制效果不同而降低程度不同。其中,經過添加混合抑制劑拋光液拋光后的銅表面粗糙度更低。

猜你喜歡
拋光液緩蝕劑抑制劑
基于穩定pH值的硅襯底晶圓拋光液成分優化
磁流變拋光液制備過程中的氣泡動力學模型
JRHS-2二氧化碳緩蝕劑的研究與應用
水基拋光液的分散性改善方法和應用研究綜述
新型緩蝕劑的性能研究
凋亡抑制劑Z-VAD-FMK在豬卵母細胞冷凍保存中的應用
一種適用于鐵基脫硫液的緩蝕劑
組蛋白去乙?;敢种苿┑难芯窟M展
N80鋼鹽酸酸化緩蝕劑的合成及其緩蝕性能研究
磷酸二酯酶及其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