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感衰減:當今時代人性的嚴峻挑戰

2024-03-15 03:40畢夫
中關村 2024年2期
關鍵詞:阿德勒性格權力

畢夫

阿德勒認為,人的性格與遺傳無關,主要是社會感與權力欲兩大后天因素影響與塑造而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對于現實社會與經濟不解現象的追問與探尋,也許我們從巨匠先哲們睿智的思想中可以找到破題的窗口。近日筆者集中時間將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一書翻來覆去地精讀了兩遍,領悟頗多。作為個體心理學學派創始人以及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先驅,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核心成員,后因觀點分歧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創建了個體心理學。在《理解人性》一書中,阿德勒認為,人的性格與遺傳無關,主要是社會感與權力欲兩大后天因素影響與塑造而成。

社會感發展伴隨著人的一生

所謂社會感,阿德勒給出的定義是:作為個體的人與他人合作、對同伴與社會感興趣的精神活動與行為活動傾向。因此,社會感強的人往往更愿意參加與融入團隊與社會中來,不僅可以對同伴、同事以及周邊環境等發出更多的共情,也會無意識地對他人成就與貢獻給出夸獎與欣賞,同時也為自己能替他人或社會做出貢獻而感到快樂與滿足。在這里,阿德勒特別強調無意識,也就是發自心底里的真實表達,而任何虛偽、做作的精神活動都不是社會感強的表現,而恰恰是相反。

在阿德勒看來,社會感自每個人的嬰幼兒與孩提時代開始便伴隨著人的一生,因此,影響個人社會感生成與變化的因素非常復雜,從嬰幼兒時期心理與生理的發育程度,到少年時代的生活境況與受教育方式,再到青年時期的婚戀與家庭變故,以及職場成敗與人際關系等,無數靜態與動態因素都會對人的社會感發展形成約束、阻礙或者激勵和強化,所不同的是,阿德勒認為,兒童時期社會感的發展基本成直線,而成年人的社會感變化則呈現出曲線狀態,這樣的差別顯然與成年人對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反應更強烈有關;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阿德勒認為權力欲是與社會感一起形成個體性格的兩大因素,但他更強調二者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的,在阿德勒的眼中,權力欲是社會感的最大破壞因素,也就是一個人的權力欲越強,他的社會感就越弱,反過來說,社會感發展很好的人,往往權力欲就越小。

按照阿德勒的解釋,權力欲不僅是指獲得可以命令、指揮他人與環境的意愿與熱望,更是對尋找與突出自我優勢位置的主觀追逐,并且權力欲也伴隨著人的成長過程,比如嬰兒會以哭聲引起父母與大人的注意,也會朝著陌生人天真地發笑或者呀呀囈語,稍大一些,孩子進而會以激動喜悅、委屈自卑甚至桀驁叛逆的舉動來吸引父母以及同學、老師等的關注目光,而成年的表達與凸顯自我存在的方式則更加多元。因此,個人權力欲實現與滿足的結果,就是導致他人對自己的順從或者受迫性地提供服務以及被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但同時個人陷入自我主義的中心,社會感日趨變弱直至蕩然無存。顯然,權力欲在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只是有的人能夠進行很好的把握與控制,其社會感便得到了正常發展,而有的人卻完全被權力欲所綁架甚至變得極度貪婪,其社會感很自然地就出現扭曲與喪失。

社會感的強弱不同導致了個體的性格迥異。在阿德勒看來,社會感強的人往往看上去陽光、開朗且快樂得多,身上一般會表現出活潑、直爽、豁達、堅毅與風趣幽默的性格;相反,社會感弱的人表達出的外部印象是沉悶、寡言、自卑、孤傲與憂郁,身上常常顯示出內向、急躁、倔強、執拗以及懦弱的性格特征。受權力欲等因素的影響,阿德勒將弱社會感情景下的個體性格劃分為攻擊型性格、非攻擊型性格和其他性格三類,攻擊型性格表現為虛榮和野心、嫉妒、忌恨、貪婪和仇恨,這類人為了追求優越感,保護既得利益以及追求更多的利益和超越他人,可能會采取極端的行為方式,如拋棄社會感、遠離人群、損害他人身心甚至剝奪他人生命等;非攻擊型性格表現為遁世、焦慮、懦弱、缺乏教養,它們不會對他人構成傷害,但會脫離人群與社會;其他性格表現為嘩眾取寵、急于表現、迂腐刻板、霸道專橫、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被迫害妄想以及迷信宗教。

阿德勒認為,社會感的發展程度是評價個體價值的唯一尺度,那些社會感強烈的人更多考慮的是他人與社會的貢獻,他們在與人相處中容易產生愉悅、包容、同情以及謙遜的連接性情感,而社會感缺失的人只關注自身得失,為了個人利益的實現絕對不會顧忌周邊人的感受,他們在與人相處中容易產生憤怒、悲傷、惡心、恐懼與焦慮等分離性情感;與此相對應,社會感強的人往往善于化解矛盾與解決問題,并創造歡愉與輕松的工作與生活氣氛,而社會感弱的人不僅常常制造麻煩,而且會破壞寬松和諧的氛圍,比如看到身邊有人興高采烈,他就會感到心神不寧,并努力尋找高興的事情中讓人沮喪的一面,為了阻止他人快樂的生活,他們不僅好用消極的語言,還采取一些干擾性的行動等。

社會感衰減的三大后果

群體性或者越來越嚴重的社會感弱化趨勢至少會產生三個方面難以逆轉的負面影響,首先是社會道德的大面積滑坡。在阿德勒看來,社會感是一個國家文明成就的基礎。當任何一個個體失去社會感或者社會感薄弱,他都會以不友好甚至是敵意的心態看待他人以及周圍的一切,而且會展開毫無邊際的灰暗心理投射,在這種人眼中,只看到人心不古與世風日下,而絕對不會相信有好人的存在,甚至對好人好事嗤之以鼻,相反對惡人惡性擊掌相迎,對他人不幸遭遇吶喊起哄,而對于弱者,他們自然也不會產生任何的體恤與憐憫。即便是做出積極性評估,只要個體的社會感淡化,最低程度也會在其身上會顯示出對他人他事漠不關心或者絲毫不感興趣的表征,遵循“各人自掃門前雪”以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世哲學成為一種大眾性共識,尤其是在城市陌生人社會里,這種人際關系的隔膜與撕裂狀態更是達到了極致。還需強調的是,社會感缺失情景下的個體往往會走進自我封閉狀態,像城市里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不少人選擇退群與閉圈,以及斷親文化流行等,莫不是直接與間接的表現,而這種態勢若進一步強化,只會導致階層的固化,不同階層之間的文明傳遞鏈被割斷或被打碎。

相對于道德滑坡而言,公共信任危機的擴展與加劇是個體社會感遭到拋棄所帶來的更嚴重后果??偸且砸筛]的心態審視與揣測他人和周邊事物,甚至習慣性地給出質疑與批判,這種否定性人格都會從社會感缺失的個體身上反映出來,而不同于正常與理智的質疑、檢視與批判性情感表達,社會感嚴重缺失的人往往是懷疑與否定一切,終極目的自然也就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制造麻煩與觀賞熱鬧,因此,對于其他個體意見,他們會毫不例外地給予排斥與反對,而對于公共政策,許多人更是一股腦兒地表達出厭惡與否定的姿態,而一旦公共抉擇真的與預期目標產生單向偏差,或者實際結果本就經不起推敲,脆弱的社會感就可能帶動整個社會陷入“塔西佗陷阱”。

“創造性自我”是阿德勒對社會感疲弱群體的一個具象描述,通俗地講就是那些社會感欠缺或者拋棄了社會感的個體,出于突出自我的心理動機,往往會對組織或者團隊中的優秀同伴產生嫉妒與嫉恨,在評價這些真正具有貢獻之人時,他們從不正面的肯定、支持與鼓勵,卻是極盡能事地挖苦、詆毀與貶損,即便是偶爾的口頭頌揚,也都是迫不得已或者完全表里不一,有的人還會暗地里想方設法地為難那些有成就的同事,甚至對目標發動群體性攻擊與孤立,特別是當嫉妒者處在權力位置時,阿德勒指出,他就會通過制定規則來限制績優能人,以實現所謂的人人平等。在這種人文環境下,許多艱巨的工作無法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來完成,或者因為更多嫉妒者的搗蛋致使團隊效率受到抑制;另外,在阻礙社會感發展程度方面,阿德勒強調虛榮心是其他影響因素所達不到的,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與優勢地位這一令虛榮賴以存在的客觀根基,社會感缺失的個體會反對所有的變革與創新,而這種以耗散組織與團隊效率為代價的精神活動如果大面積擴散與傳染,最終破壞的將是整個國家的創新動能與向上活力。

猜你喜歡
阿德勒性格權力
土耳其阿德勒武器公司A-110RS杠桿槍機式霰彈槍
貓的性格爪知道
走出孤獨:阿德勒孤獨十五講
不如叫《權力的兒戲》
把童年還給童年
把童年還給童年
權力的網絡
性格反轉
你的性格像《哆啦A夢》中的誰
與權力走得太近,終走向不歸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