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布局“領先行動”,下好基礎研究“先手棋”

2024-03-15 03:50勒川
中關村 2024年2期
關鍵詞:北京市基礎科技

勒川

堅持全球視野、引培并重,構建多層次基礎研究人才梯隊,建設天下英才交匯的基礎研究高水平人才高地。

1月21日,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幕,市長殷勇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工作報告在總結2023年工作的指出:著力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行動。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統籌謀劃,深化改革創新,2023年,北京市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從多方面加強基礎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以重大原始創新和支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基礎研究為主攻方向,下好“先手棋”,強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育機制,深化多元投入的體制機制改革,構筑基礎研究開放合作高地,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推動基礎研究領先發展。

重點投入,成績斐然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基礎研究投入逐年增加,2022年,北京基礎研究經費470.7億元,同比增長11.4%,占全國基礎研究總經費的23.3%,占北京R&D經費的比重為16.6%,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居全國第一。2023年,北京共有高被引論文1292篇,占全國22.9%,位居全國第一。截至2023年6月底,北京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為26.74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22.41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全國排名第一。1—11月,全市發明授權量近10萬件,同比增長21.5%;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8536.9億元,同比增長7.4%。北京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3》榜單中位列全球第3,自2017年以來連續多年位居“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首。

在人才培養方面,2022年,北京基礎研究人員全時當量8.45萬人年,占全國的16.6%。2023年,兩院院士835人,占全國的45.4%,位居全國第一。北京地區有411人次入選“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占全球的5.7%,首次超越波士頓,位居全球首位。在全國各省市自然科學基金中,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推動實現超過50%的項目由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承擔,率先設立本科生“啟研”計劃,首批資助193位本科生,項目選題聚焦基礎學科與前沿領域,97.4%經歷過實驗室培訓,73.6%發表過研究論文,科研潛力較大。

在成果產出方面,2023年,北京涌現出超大規模智能模型“悟道3.0”、新一代量子計算云平臺、新一代25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首個精通3D任務的具身通才智能體“獅子座”,“朱雀二號”全球首款成功入軌飛行液氧甲烷火箭,國際首個全模擬光電智能計算芯片ACCEL,國際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維晶體管,探測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等重大創新成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其他團隊共同揭示了火星氣候轉變等由北京團隊牽頭或重點參與的5項項目成果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202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占比50%。

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印發實施《北京市支持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實施辦法》。制定出臺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聚焦北京市高精尖產業、城市建設發展等重點領域布局。修訂本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管理辦法,堅持放管結合,突出科技項目績效導向。完善科技評估評價體系,形成科技評估評價實務操作指引。深入推進“揭榜掛帥”攻關機制,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等聯合攻關,充分發揮政策的牽引作用。持續強化多元投入機制,探索“國—市—區—企業”等多方力量投入基礎研究路徑,依托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構建“財政+外部”雙向發力的多元投入機制,2023年外部經費投入達到3.42億元,首次實現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財政投入與外部投入1:1。率先在全國各省市自然科學基金中全項目經費“包干制+負面清單”制度,覆蓋全市800余家,取消管理費比例限制,優化結余資金使用,進一步完善“負面清單”,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極大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

在學科發展方面,《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3》報告中學科策源地分析顯示,北京、粵港澳大灣區、上海等6個中國城市評估為全球學科策源地,在科學、技術、工程與醫學(STEM)領域的11個學科中,北京在化學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與計算科學、農業獸醫和食品科學、工程等6個學科中排名全球第一?!蹲匀恢笖怠蒲谐鞘?023》報告顯示,北京在自然指數中的貢獻份額占到中國整體產出的19.3%,在自然指數關注的地球與環境、生物、化學、物理4個學科類別中,北京是各類貢獻份額上升最快的城市。

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舉辦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舉行了五百余場學術報告、十余場專題活動,吸引八百余名中外科學家和四百余名學生參與,為國內外學者交流與共享學術成果搭建橋梁。高規格舉辦2023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邀請來自12個國家40余位頂級專家學者參會。連續舉辦中關村論壇—基礎科學、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展示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在全國各省市自然科學基金中率先設立外籍學者“匯智”項目,持續吸引更多外籍人員來京聯合開展基礎研究,首批資助129位項目負責人中80位博士畢業于獲得哈佛大學、帝國理工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等QS世界排名前100名高校。鼓勵外資研發中心注冊成為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進一步擴大北京市基礎研究國際化程度,促進外資研發中心在北京地區開展國際科研合作。

在承接任務方面,2023年,承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068項,占資助總項目數的15.29%;資助經費64.82億元,占資助總經費的20.33%。其中北京地區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7項,約占全國的40%。注重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引領作用,北京國家實驗室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推進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化發展,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77個,約占全國28%;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和機構加快集聚發展,目前北京布局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21個,總計投資超過100億元,覆蓋生命科學、能源科學等領域,數量占全國30%以上。

領先行動,勇攀高峰

2024年,北京將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礎研究的六方面部署,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通過引領科學研究范式變革,探索前沿創新和制度創新,圍繞基礎研究布局、骨干網絡、人才、改革、國際合作和科學精神等方面,推動基礎研究發展,助力早日實現“突破關鍵卡點,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的領先目標。

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立足國家重大戰略和首都高質量發展需求,充分發揮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穩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聚焦“數理化生”四大領域開展前瞻性研究;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航空航天等領域開展目標導向型研究;鼓勵打破學科邊界和壁壘,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實施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認定首批30家左右市級重點實驗室。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推動教育領域改革在京先試。深化與中國科學院共建機制。貫徹落實《北京市支持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實施辦法》,持續支持量子院、腦科學所、北生所等新型研發機構產出重大原創科研成果。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與重點實驗室、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等建立基礎研究創新協作機制。

構建強大的基礎研究骨干網絡。進一步發揮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優勢,共同促進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融通,形成高效聯動體系。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智能與交叉研究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建設及高效利用為重點,持續夯實科研物質技術基礎保障。推動與中央單位共同支持懷柔科學城設施平臺開放合作,依托大科學設施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持續推動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建設,建立健全數據產權制度、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數據要素收益分配制度、數據要素治理制度。

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堅持全球視野、引培并重,構建多層次基礎研究人才梯隊,建設天下英才交匯的基礎研究高水平人才高地。便利基礎研究領域引進人才簽證辦理,持續優化外國人工作許可、工作類居留許可“兩證聯辦”工作模式。依托優秀青年人才培養資助計劃,支持青年挑大梁當主角,培養一批從事基礎研究的高潛力青年科技人才。持續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力度。擴大本科生“啟研”計劃項目試點范圍,將資助端口前移。打造“北京英才計劃”品牌,推動高校、中學聯合開設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前置培養課程。實施外籍學者“匯智”項目,吸引各國優秀人才來京開展基礎研究。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的支持,2024年度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數量由40項計劃提升至60項,增長50%;2024年度北京市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數量由130項提升至500項,增長280%,將女性申請年齡放寬至38周歲,加大對女性科學家的支持力度。

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完善國際化科研環境,拓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網絡,構筑基礎研究開放合作高地。啟動中關村綜合保稅區運營,支持集成電路、醫藥健康、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保稅研發業務。推動國際科技組織總部集聚區建設,辦好2024中關村論壇基礎研究平行論壇和國際基礎科學大會。持續推動科研機構訪問國際學術網站安全保障服務。依托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進基礎研究跨區域合作協同。支持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銜接國家政策、統籌全市資源,力爭未來五年內培育3—5種學科排名前10%的重點期刊。

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更大力度發揮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推動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有機結合,探索分類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管理體制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總結科研經費“包干制”成效。注重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作用,強化財政引導的多元投入機制,引導企業、基金會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基礎研究。建立市屬國有企業研發投入約束機制。支持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建設。鼓勵概念驗證平臺對接高校院所,助力基礎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

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強化科學精神宣傳教育,以科學精神引領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宣傳報道弘揚科學家精神,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傳播科學思想,助力科技工作者的故事“飛入尋常百姓家”。開展院士專家進校園活動,精心打造“科學家故事眾創空間”,成立“北京市中小學科學家故事眾創空間”聯盟,不斷推進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場館、進企業、上網絡”。加強學風道德和科研誠信建設,維護科學公正的評審環境,宣講科學道德典型經驗做法。

創新源泉,自立自強

基礎研究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源泉,也是高科技產業的核心推動力。在當前國際科技企業間的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企業需要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因此,亟需政府加大對企業參與基礎研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莉表示,近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出題人”“閱卷人”作用。比如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通過聯合基金的方式,吸引小米、納通、百濟神州、智芯微等20余家企業參與,在引導企業參與基礎研究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這些舉措帶來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享受企業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出資參與聯合基金的支出,可視同研發費用,享受100%稅前加計扣除;二是可以享受區級政府、市自然科學基金給予的配套資金支持,分擔和降低了企業風險;三是能夠借助市自然科學基金品牌優勢、渠道優勢,高效遴選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優勢科研團隊,完成前沿技術布局和人才團隊儲備,彌補自身原始創新能力的不足。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北京聚集了我國最頂尖的高校資源和眾多科研院所,以及央屬研究院,擁有全國最強的科研力量和最高水平的基礎研究?!北本┗ご髮W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天偉認為,近年來,北京市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從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等方面都做出了積極努力,但隨著我國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和規模仍需進一步加大。尤其是加強對具有風向標和未來引領性產業的集中支持,避免資金過于分散,同時要注意調動央屬研究院的積極性,帶頭聯合學界和業界對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進行攻關。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經過近20年來的積累,北京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全國最高水平的基礎研究。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我國科技已進入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實現從跟跑到領跑,迫切需要產出更多真正原創性、顛覆性的科研成果,對頂尖人才仍有大量的需求,這些也是基礎研究長久以來面臨的突出共性問題?;A研究領先行動的推行和實施,可謂恰逢其時,也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院長、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文繼榮說:“要解決上述基礎研究面臨的難題,需要打造和弘揚良好的科研文化,進一步改革科研評價體系,對基礎研究有更大的耐心和持續的支持,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靜下心來做科研?!?/p>

“2023年,北京市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提出了一系列企業參與基礎研究的重點舉措,也為像我們一樣對基礎研究有迫切需求的企業注入一劑‘強心針。比如明確提出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與重點實驗室、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等建立基礎研究創新協作機制;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北本┘{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毅武說:“未來,我們也將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積極參與推動市場導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從‘局外人逐步轉變為基礎研究的‘出資人‘出題人,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為北京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p>

猜你喜歡
北京市基礎科技
北京市:發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點》
“不等式”基礎鞏固
北京市豐臺區少年宮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
“整式”基礎鞏固
“防”“治”并舉 筑牢基礎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