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借展在縣級博物館層面的實踐

2024-03-16 11:39劉莉郭延君
東方收藏 2024年1期

劉莉 郭延君

摘要:博物館作為城市文化印記的重要載體,在文旅融合發展、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聊城市東昌府區博物館采用文物借展方式而成功舉辦的展覽為例,從構建文物數字庫平臺、推動博物館幫扶帶機制等方面,探索打破區域、級別、屬性限制,實現文物資源共享,帶動、帶活閑置文物資源,促進各級博物館均衡發展,推動縣級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文物借展;文物活化利用;文物數字庫;縣級博物館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比绾谓柚S富的文物資源吸引更多民眾的目光,打造并進一步提升當地文旅品牌,以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需求,已成為當前各地政府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打破地域限制,縣級博物館采用文物借展方式成功舉辦展覽

博物館作為一座城市文化印記的重要載體,是游客快速準確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的主要窗口。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等全國“網紅”博物館便是依靠令世人驚嘆的文物資源、充滿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新舉措等,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博物館熱”,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文旅市場。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的是,部分地方博物館雖擁有自身特色的陳展資源,但因缺乏自帶流量的精品文物資源,因而在全國文旅市場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不足。

為破解這一難題,聊城市在2022年提出推進“文旅興市”,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深度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大戰略,整合提升、創新利用文旅資源,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中國文旅名城。聊城市東昌府區政府也于2022年建立了多個校地合作項目,和聊城駐地四所高校在人才培養、文旅餐飲、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與交流。因此,2023年在山東省市區各級部門的協調下,并在湖北省天門市博物館的支持下,東昌府區博物館與湖北省天門市博物館簽訂了文物借展協議,借展國家二級文物“分巡東昌道印”(圖1)到東昌府區博物館舉辦專題展覽。

“分巡東昌道印”與聊城的歷史淵源深厚,其為明萬歷十一年(1583)禮部所造,乃東昌府巡按之印。關于此印的流傳過程,《湖廣要典》中有相關記載。明萬歷年間,吏部尚書周嘉謨的得意門生張春廷在出任山東東昌府巡按一年后,到武昌辦事,特乘船到天門干驛探訪恩師周嘉謨的故居。中途遇雷電交加狂風大作,官船被沖翻,張春廷被水手救上岸,而官印卻失落湖中。經兩天打撈,官印依舊杳無蹤跡。不久,張春廷再次趕到天門干驛,在沉湖邊建了一座六角亭,取名“失印亭”,并立石碑記載此事??上А笆в⊥ぁ奔笆鶜в?942年。400余年后,這枚官印在天門干驛沉湖畔的“失印亭”遺址附近被村民發現,得以重見天日。2023年,該印以文物借展形式重回“故鄉”,再次締造了一段歷史淵源深厚的“雙城韻事”。

此次“方寸百年——分巡東昌道印專題展”的陳展設計,由與東昌府區博物館建立校地合作項目的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和博物館工作人員共同完成,以這枚出土于湖北省天門市的官印為引,結合聊城當地出土的管軍總管府?。▓D2)、山西等地所出官印,詳細介紹了明代地方行政機構變遷、官印制度以及分巡東昌道的由來等內容。展覽于2023年3月正式開展,館方充分借助媒體力量,在新華網、新浪網、騰訊網等主流網絡媒體和本地自媒體平臺積極進行推廣宣傳。開展之后,吸引了首都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等業務單位,揚州市、宿遷市等地方相關單位,聊城當地大學、中等職業院校、中學等院校師生,以及“聊報小記者”等社會組織和團體前來交流學習。博物館游客參觀量呈倍數增長,很多游客慕名而來一睹關系兩地歷史的官印之風采,讓兩座城市有了文化連接點,間接帶動了聊城文旅市場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江北水城? 運河聊城”的城市品牌知名度,更是一次文物活化利用新形式的探索實踐。

二、文物借展情況概述

文物借展有利于館藏文物的資源共享,更能使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吨腥A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有借用館藏文物舉辦展覽的相關規定,2020年國家文物局下發《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進一步規范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級文物借展備案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健全文物交流機制。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也鼓勵全國各級博物館打破地域、級別、屬性限制,擴大聯展巡展借展,提高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展示利用效率。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多家博物館積極響應,通過借展形式推出了“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和·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之道”“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 “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齊魯瑰寶——山東省精品文物巡回展”“紫禁風華——2018太原·故宮文物展”等多個展覽。

通過梳理近年來的文物借展可以發現:一是借展單位以國家級、省級博物館為主,市縣級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相對較少;二是借展方向以從下到上多,從上到下少;三是展覽地點多在國家級、省級博物館;四是盡管有國家相關政策支撐,但是文物借展實踐單位較少,部分文物資源仍處于閑置或利用不足的狀態。

三、文物借展對文物資源活化共享的啟示

(一)構建文物數字庫平臺,實現文物資源館際共享

20世紀90年代末,數字博物館開始引起我國文博界人士的關注,并掀起研究熱潮。1997年,南京博物院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網上博物館;2001年,“數字故宮”網站的開通,標志著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博物館誕生。2016年,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2021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的《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從國家層面來說,已經將文物科技創新、數字化建設納入未來的發展計劃。對此,全國各級文博單位也是積極響應,在博物館陳展設計上充分運用AR、MR等科技手段,增強觀眾的沉浸式體驗,在文物保護修復方面依托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提高工作效率,部分文博單位還運用文物數字化技術構建起文物三維數字模型檔案。截至目前,在互聯網能夠查詢到相關館藏文物資料的有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等,且對于藏品的介紹較為全面,涵蓋了文物的基本情況和出土信息等,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公布的藏品數量較多。市縣級博物館在網站建設和管理方面較為欠缺,有的博物館甚至沒有建設相關網站。此外,部分文博單位內部建立了文物數字庫,但是形式雜亂不一,無法實現文博單位之間共享。

平臺是文物數字庫建立的基礎,除各文博單位依托自身網站平臺建立的藏品資料庫外,是否可以探索全國性的文博系統內部文物數字庫形式,面向國內文博單位。由國家建設全國文物數字庫平臺,分配賬號給各文博單位,規范文物數字庫需要錄入的文物資料,盡可能地涵蓋文物的全面信息,達到分館管理、全國共享,通過系統就能夠準確篩選出與本地有關聯或出土于本地的文物資料,這對于地方博物館掌握更為全面的文物資源,提升地方博物館陳展水平,加強館際合作,實現跨區域、跨級別文物共享提供資料參考和技術支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推動幫扶帶機制,促進各級博物館均衡發展

省級以上博物館依托精品文物資源以及高端人才資源優勢等,在陳展設計、學術研究、文物創新發展等方面都處于行業領先地位。而市縣級博物館限于精品館藏文物數量少、博物館整體學術水平底子薄弱等原因,在陳展設計方面的學術性、創新性不足,凸顯的文化屬性不全面、不深厚。

幫扶帶機制在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教育均衡等領域已經過充分實踐,最終成效顯著、成果豐厚。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在博物館領域探索一種全新的幫扶帶機制,以大館帶小館、先進館帶落后館,打破地域、級別、屬性限制,通過借展文物、扶助陳展設計等形式,既可以充分挖掘文物潛力,提升地方博物館的陳展質量,提高地方博物館的學術水平,利用已有展品流量促進地方博物館出圈出彩,又能夠直接提高大型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展示利用率,帶動資源流動,增強文化活力。具體機制的建立可以由國家統籌,各地方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做活文物文章,推動地方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三)文物借展舉辦展覽,增強區域文化交流互動

新冠疫情期間,各地博物館推出了豐富多彩的線上展覽,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當地的人文魅力。但是線上展覽對于地方特色文化的沉浸式和體驗性不足,經濟帶動輻射范圍較窄,且以年輕人居多。如今全國各地旅游需求暴增,為化解出行擁擠難題,讓當地人足不出城就能領略文化盛宴,文物借展舉辦展覽可以說是一個新思路。通過不同區域之間的文物交流,在吸引人們走進博物館、走進博物館所在景區、促進消費內循環的同時,也使人們在當地就可以感受和認識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使青少年群體能夠接受到課堂以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文化教育,真正促進文化交流融合發展。

(四)發揮地方政府引領作用,打造文物事業新氣象

東昌府區博物館作為縣級博物館,此次能夠和湖北省天門市博物館簽訂借展協議,完成展覽形式設計、宣傳推廣等工作,離不開聊城市“文旅興市”的政策背景和東昌府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相關的文案策劃也受益于東昌府區校地合作項目的建立。文物借展舉辦展覽需要多個環節的契合,從聯系借展單位、文物運輸中的安全保障、文物交接的入庫管理、文物進入展廳后的安保配置、社會教育活動的開展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都離不開政府各個部門的協同發力。在前述市縣級文物借展案例中都能夠看到政府牽線搭橋的身影,可見政府支持對于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各地政府應根據本地實際,制定文物專項發展規劃,在政策引導、資金保障、隊伍建設等方面為當地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參考文獻:

[1]趙毅.博物館數字化賦能與云南智慧博物館建設淺析[J].文物天地,2023(03):63-65.

[2]李興.世界史“西方中心論”破解與“三大體系”構建初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4):123-138.

作者簡介:

劉莉(1990—),女,漢族,山東聊城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郭延君(1986—),女,漢族,山東聊城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