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中心鎮公堂建筑形制和壁畫研究

2024-03-16 11:39潘高原
東方收藏 2024年1期

摘要:云南省中心鎮公堂是目前我國涉藏地區唯一保留下來的清代公堂式建筑,1996年12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中心鎮公堂所處的香格里拉市周邊有納西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因此其建筑形制和壁畫題材與其他涉藏地區有所不同,文章對此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中心鎮公堂;建筑形制;壁畫研究

一、中心鎮公堂建筑形制

中心鎮公堂(圖1)位于香格里拉市獨克宗古城大龜山腳下月光廣場旁,它在藏語中稱“獨克瑞巴夏康”,意為“獨克宗古城經堂”。公堂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咸豐三年(1853)重修,清同治八年(1869)兵燹被毀,現存建筑為清光緒八年(1882)邑人捐資重建。中心鎮公堂大殿為土木結構的漢藏結合瓦屋面建筑,坐北向南,三重檐歇山頂,屋面覆蓋漢式青色銅板瓦,殿剎置金色寶鼎。上檐用七彩斗拱,櫨斗上出 45°旋花斜拱,使大殿檐下斗拱密布,工藝精細。但大殿斗拱拱件為異形,兩端呈牛角狀,不用三才升,使拱不能支頂正心枋和內、外拽枋,只能起到裝飾作用。這種斗拱的做法在滇中地區較為常見,表明大殿在建筑斗拱的形式上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公堂外形為典型的漢式廟堂建筑風格,而內部則是典型的藏式構架,其室內布局呈正方形,長寬各14米,用40根藏式金剛杵柱縱橫成行密集排列,其中兩根中柱直通樓頂,高達16米。梁柱用藏式大雀替支撐,顯得格外雄偉莊重。公堂建筑受漢、藏和其他民族風格的影響,展現出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面貌。它既打破了藏式建筑厚重、封閉、廢料的局限,又彌補了漢式建筑樣式相對單一等不足,表現出一種莊嚴而又不失華麗、穩重而又輕靈飄逸的建筑風格,是一座漢藏建筑藝術風格完美結合的代表性建筑。

二、中心鎮公堂壁畫初探

(一)北墻壁畫

1.北墻左側壁畫(圖2)。左側中心人物頭戴班智達帽,身著紅黃相間交領式坎肩、杏黃色袈裟,外著黃色披單,右手結說法印,左手持經書,象征對佛法的精通和傳承。人物方臉圓眼,上唇續八字須,表情祥和,額頭有幾條深邃的皺紋,身體微側面朝東方,雙腿結跏趺坐于須彌法座上。法座底端整體紅色,上鋪綠、藍、紅三層坐墊。法座周圍有蓮花環繞,向四方延展。蓮花分花苞、有三個芽的莢果和完全盛開三種,開花的三個階段分別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

2.北墻右側壁畫(圖3)。右側人物和左側遙相呼應,頭戴黃色桃形蓮花帽,帽檐上翻,上身著紅黃相間交領坎肩、杏黃色袈裟,黃色披單自然垂落,露出灰藍色披單襯里。人物帽下前額蓄發,后腦則剃短,嘴上蓄須,但色調比左側人物略淺。眉眼微垂目光深邃,唇部深陷而下頜前突,面朝西方結跏趺坐,雙手結禪定印,法座和左側一樣由蓮花圍繞。因壁畫下方損毀嚴重,表明身份的文字信息部分幾乎無處可尋,僅在右側人物的法座右下藍色坐墊上有幾個藏文字母,所以無法判斷兩尊主佛的確切身份。根據人物的形象特征,結合繪制年代進行推測,兩尊主佛大概率為當時香格里拉地區德高望重的活佛高僧。

3.右側壁畫主尊形象。兩尊主佛的組合還可能是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和四世班禪額爾德尼洛?!s吉堅贊,他們都是西藏歷史上功勛卓著的人物,不僅在宗教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同時也是非常杰出的政治領袖。在傳統唐卡繪畫中,五世達賴喇嘛和四世班禪是最為常見的題材。中心鎮公堂位處以信奉格魯派為主的松贊林寺系統,所以以此兩位活佛為主尊,繪制在釋迦牟尼與十六尊者的題材中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兩尊主佛身旁繪有十六尊者,以上三尊、中兩尊、下三尊的格局排列,每側八尊分成兩組,上三尊均由祥云托舉浮于空中,中兩尊沒有祥云,下三尊坐在草地或山石之上。根據尊者的形象特征和手持法器,可以辨識出大多數尊者。

4.北墻左側壁畫十六尊者位置圖。右側壁畫下方損壞比較嚴重,基本上無法辨識出人物形象。位于上方的五位尊者保存較完整,他們分別是:主尊正中上方為羅睺羅尊者,結跏趺坐,雙手捧鑲滿珍寶的王冠;左上為注荼半托迦尊者,結跏趺坐,雙手結禪定??;右上為賓度羅跋羅墮尊者,結跏趺坐,右手托經書,左手托缽盂;左中為半托迦尊者,左右舒坐,右手結說法印,左手托經書于胸前;右中為那伽希尊者,左右舒坐,右手執寶瓶,左手持禪杖。按照大多數釋迦牟尼與十六尊者的題材慣例,又因哈香尊者作為十六尊者的侍者,一般不在十六尊者之列,所以右側下方無法辨識的尊者應為阿氏多尊者、蘇頻陀尊者、阿秘特尊者和因竭陀尊者中的三位。

5.北墻右側壁畫十六尊者位置圖。在整幅壁畫中,除了兩尊主佛和十六尊者之外,在左側壁畫的右上方和右側壁畫的左上方繪有兩位活佛畫像。他們的動態和裝扮與兩位主尊相對應:左側人物頭戴黃色班智達帽,右手結說法印,左手持佛經,沒有胡須,法座上有藏文;右側人物頭戴杏黃色蓮花帽,頭發胡須灰白,面容慈祥,右手結說法印,左手持佛經。更覺·當曲洛桑是松贊林寺扎雅康參更覺活佛轉世系統的第一世活佛,在佛學理論斷見、答辯、釋義及著述等方面有較高造詣而名馳前后藏佛教界,并被兩次頒發黃綢神諭,奉為活佛。

除以上人物之外,背景設有天空、草地、巖石、湖泊。左側畫面草地有雌雄雙鹿,代表自然的和諧以及神之凈土的無畏,還代表著佛陀在斯里那他鹿野苑的初轉法輪,有一對水鳥與之相呼應。

(二)東墻、南墻和西墻壁畫

東墻、南墻和西墻上方繪二十一尊度母像,分別為奮迅度母、金顏度母、威猛白度母、尊勝度母、吽音叱咤度母、勝三界度母、催破魔軍度母、顰眉度母、大寂靜度母、賜成就度母、祥光度母、解苦度母、賜殊勝度母、消苦度母、成熟度母、解厄度母、遍盛度母、圓滿度母、破欲度母、修樂度母、賜勝根度母。二十一尊度母均一頭兩臂,頭戴五佛冠,上身飄幡為衣,下身重裙、內長外短,左右舒坐于蓮花寶座上,左手執蓮花,右手持凈瓶,內盛智慧甘露,能夠獲得世俗諦與勝義諦之精神滿足。二十一度母身有綠、白、黃、紅、黑五色之分,蓮花有紅、藍兩色。二十一度母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具有救苦救難、濟度眾生的功德,是藏傳佛教諸宗派尊崇的女性本尊群,在藏傳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三)東墻和西墻壁畫

中部繪有藥師琉璃光七佛,因藥師佛也是釋迦牟尼的化身,所以共繪有八尊佛像,分別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東方光勝佛土善稱名吉祥王如來、妙寶佛土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圓滿香積佛土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佛土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幢佛土法海雷音如來、善住寶海佛土法海勝慧游戲神通如來、釋迦牟尼如來。藥師佛源自《藥師琉璃七佛本愿功德經》,是佛教普遍崇拜與信仰的神靈之一,因其能除生死之病、療治人間疾苦,故名藥師。藥師佛造像與釋迦牟尼佛像相似,面容慈祥,黑色結髻,身像藍色,左手結禪定印托缽盂,右手持降三毒的狀如青稞的訶子伸至膝上。藥師佛在中國佛教信仰中具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三、美學風格

中心鎮公堂二層壁畫使用藏族傳統唐卡繪畫方式進行繪制,在藏族唐卡繪畫歷史上主要有勉唐畫派、欽則畫派和噶瑪嘎孜畫派三大畫派,而勉唐畫派又有舊勉和新勉之分。中心鎮公堂二層壁畫符合新勉畫派的繪畫風格,其風格特點具體表現為:

1.來源于勉唐派的傳承。其造像有著嚴格的度量,色彩也較為明快,底層色厚涂,四肢與臉型均較為飽滿,采用蘭葉勾勒出衣飾線條,有著較為明顯的漢化民間圖案,擁有裝飾性的山、石、樹、云。

2.融合了噶瑪嘎孜畫派的特點。青山綠水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漢化,渲染技法表現為層次豐富細膩,善于通過灰色表現皮膚。

3.吸收欽則派的特點。人物毛發具有虛實變化,形象邊線有著豐富的節奏。

中心鎮公堂二層壁畫基本上符合新勉畫派的風格特征。雖然北壁原始壁畫的中間主佛形象無從知曉,但從整體的構圖可以看出,二層壁畫嚴格按照中軸對稱的原則進行排列:兩位主尊左右相對面向主佛,十六尊者又分別以各自主尊為中心環繞,兩側人物位置、蓮花供品、巖石湖泊、動物植物等均一一對應。畫中人物大小比例層級分明,人物服飾動態、植物花卉、水系云朵都有明確且嚴格的風格繪畫樣式。壁畫背景大面積的青綠山水風景奠定了淡雅的設色風格,草地由近至遠過渡自然,線條勾勒輕松順暢,不拘泥于細節,藍色、黃色、紅色、綠色的色塊填充圖形以大面積平涂為主,具體細節處稍施渲染過渡。人物五官特征鮮明,具有強烈的寫實感,頭發、胡須刻畫精細,有柔和的虛實變化。梁柱上的白地青花大花瓶和花幾樣式、蓮花花瓣枝葉的勾勒,透露出明顯對漢地繪畫風格的借鑒。

四、建筑彩畫

中心鎮公堂上層外檐彩畫布局采用傳統的“三廷式”劃分,額枋、穿枋、隨梁枋等繪有白地五彩如意彩畫,箍頭用別綿,藻頭用如意,枋心青地又開光繪有花鳥魚蟲,具有地方風格。上下檐風檐板刻畫如意紋,翼角的老子角梁雕刻為一體的龍鳳圖案,做青綠彩繪。一層和二層不用斗拱,挑檐檁繪綠地云紋,而隨檁枋繪紅地旋花。小額枋只做油飾不施彩畫。大小額枋之間用夾壓花塊,繪花鳥魚蟲彩繪。中心鎮公堂的內檐彩畫與外檐彩畫形制不同,梁柱節點用藏式大雀替支撐,以紅色為地子,繪藏式五彩彩畫,枋心寫六字真言。

五、價值評估

(一)歷史價值

中心鎮公堂是目前我國涉藏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公堂式建筑,是一座漢、藏、白、納等民族建筑藝術結合的典型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同時也是一處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紀念地。1936年5月初,中國工農紅軍紅二、紅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蕭克、關向應等同志的率領下,長征經過藏區,指揮部就設在中心鎮公堂內。當年5月2日,賀龍同志在公堂題寫“興盛番族”紅錦幛贈送中甸歸化寺(原件現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紅軍正確的政策、嚴明的紀律、不怕艱難困苦的精神以及艱苦樸素的作風,給藏族群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贏得了廣大藏民的尊敬和擁護。雖然當時中甸高原正值春夏荒季節,但是紅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籌足了糧秣,為進入川康藏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創造條件,成為紅軍模范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藏族人民支援革命的范例,中心鎮公堂見證了這一珍貴的歷史場景。

(二)藝術價值

中心鎮公堂大殿一樓東、南、西三壁和二樓內壁共繪有 490 平方米的藏傳佛教壁畫,二層壁畫是很典型的新勉畫派風格繪畫,壁畫構圖飽滿、色彩協調、畫工精致、題材豐富,代表了云南藏區晚清時期民族繪畫的精湛技藝。壁畫中對于漢地繪畫技法和內容的借鑒也充分地體現了藏族人民的審美取向和民族文化之間的影響,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中心鎮公堂彩畫的圖案秀美、技法成熟,外檐彩畫色調上以青、綠為底,大量運用紅、黃、橙、粉等暖色,與北方古建筑的冷色調形成鮮明對比,具有滇南和滇中的風格;內檐彩畫又具有藏式風格,體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性。

(三)科學價值

中心鎮公堂的壁畫、彩畫繪于清晚期,除去壁畫低矮處遭人為破壞極其嚴重之外,大部分壁畫仍保存完好。從被破壞的痕跡不難看出,壁畫各層次之間黏結牢固,繪畫材料本身沒有出現過度的老化衰退現象。壁畫均使用傳統工藝和礦物質顏料繪制,色彩鮮艷如初,表明當時的畫師擁有精湛的繪畫技藝,從材料的篩選、制作到工藝實施都已經非常成熟。對中心鎮公堂壁畫材料和工藝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藏族人民的壁畫制作工藝,進而運用到壁畫修復保護工作中,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四)社會文化價值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中心鎮公堂,一直是香格里拉旅游的一個亮點,也是獨克宗古城藏民朝佛誦經的重要場所,在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紅二、紅六軍團的指揮部,更是當地最為形象生動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參考文獻:

[1]云南省中甸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中甸縣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2][英]羅伯特·比爾著;向紅笳譯.藏傳佛教象征符號與器物圖解[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

[3]羅桑開珠.唐卡圖像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潘高原(1973—),男,云南香格里拉人?,F為迪慶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所長、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館長,文博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紅軍長征過迪慶研究及革命文物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