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博物館館藏清末民初云肩的保護修復

2024-03-16 11:39李晶
東方收藏 2024年1期
關鍵詞:清末民初

摘要:文章以山東博物館館藏一件清末民初的四合如意云肩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病害評估和分析檢測,制定科學的保護修復措施,并開展相關工作,以期達到良好的保護修復效果,再現文物原貌。

關鍵詞:山東博物館;清末民初;云肩;保護修復

云肩是我國傳統服飾中的一種特殊樣式,裝飾于肩部,較早見于敦煌千佛洞隋代觀音身上[1],經過不斷演變,清代時期,云肩的發展達到鼎盛[2]。其制作精美、造型獨特、紋樣豐富,既體現了精湛的制作工藝,又承載著深邃的傳統文化與民俗寓意,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云肩屬絲織品,保存較難,現存的云肩數量不多,且因年代久遠,多存在斷裂、殘缺、污染、皺褶、蟲蛀等病害,亟需保護修復。本研究以山東博物館館藏的一件清末民初四合如意云肩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病害評估和分析檢測,篩選出適合的保護修復材料和方法,并開展相關工作,以期達到良好的保護修復效果,再現文物原貌,為中國傳統服飾的保護和傳承貢獻一份積極力量。

一、云肩的保存現狀

山東博物館館藏的這件云肩,文物等級為三級。形制為方形三層層疊四合如意式,三層云肩從上至下體量依次遞增,最大尺寸為50cm×50cm。色彩艷麗,三層主色調自上到下分別為綠色、紅色和乳白色。如意云頭上有銀白色鉚釘裝飾。紋樣豐富,有梅花、蓮花等花卉以及如意、葫蘆等珍寶,富有吉祥寓意,還有展現生活場景的人物,體現了傳統服飾的審美特征以及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領口與主體外輪廓飾以藍色緞邊與織花絳邊,云肩的如意云頭上有銀色金屬鉚釘裝飾,采用平繡、網繡、盤金繡、打籽繡等多種繡法。

由于年代久遠,該件文物存在多種病害(圖1),具體表現為:云肩整體大面積皺褶,局部有破損、污染以及動物損害,其中,每層邊緣處及下層背面襯布及內部闕子破損較重,裝飾鉚釘有殘缺。

二、云肩的科學檢測分析

利用三維視頻顯微鏡及掃描電鏡,對這件清末民初云肩進行微觀形貌和病害觀察。結合傅里葉紅外光譜儀、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X射線能譜儀等設備對云肩的織物纖維、金屬線及裝飾鉚釘進行科學分析,同時利用手持分光光度儀對云肩的主體面料及繡線的色彩進行記錄。

(一)實驗儀器

本次實驗所使用的儀器包括日本浩視三維視頻顯微鏡(HIROX KH-8700)、美國賽默飛傅里葉紅外光譜儀(Thermo Fisher,Nicolet iS50)、美國賽默飛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Thermo Scientific Niton XL3t GOLDD+)、德國蔡司熱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配有牛津X射線能譜儀(Zeiss SUPRA 55)和美國愛色麗手持分光光度儀(x-rite Ci64)。

(二)實驗結果

1.微觀形貌觀察

運用三維視頻顯微鏡(HIROX KH-8700)對文物主體面料的組織結構及病害情況進行觀察(圖2)。該件云肩三層地組織綠色、紅色、乳白色經線每隔四根緯線交織1次,為5枚緞紋組織,緯線比經線略粗,經線密度為90根/cm,單根經線投影寬度為0.1mm/根,無捻;緯線密度為40根/cm,單根緯線投影寬度為0.2mm/根,無捻。紅色內襯為平紋組織,經、緯線密度均為40根/cm,單根絲線投影寬度為0.15mm/根,無捻。顯微鏡下可見部分織物纖維組織疏松、變形,尤其內襯纖維斷裂嚴重,盤金繡所用銀色金屬線局部出現金屬箔脫落現象。

2.織物纖維的科學分析

運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Thermo Fisher,Nicolet iS50)對內襯部位脫落的紅線樣品進行分析(圖3)。該樣品紅外光譜圖在3294、3081、2978、1629、1521、1460、1232,1172、1073cm-1等處有特征峰。其中,1629、1521與1232cm-1處為天然蛋白質纖維(蠶絲)的酰胺I帶、酰胺II帶、酰胺III帶紅外吸收特征峰[3]。由此,可以推出該樣品為蠶絲纖維。

3.金屬鉚釘的科學分析

運用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Thermo Scientific Niton XL3t GOLDD+)對文物裝飾鉚釘進行分析得出,文物裝飾鉚釘主要成分為Cu、Zn,并含有少量Sn、Fe、Pb等元素。

4.金屬線的科學分析

對脫落的盤金繡金屬線樣品進行三維視頻顯微鏡(HIROX KH-8700)和掃描電鏡(Zeiss SUPRA 55)觀察,可以看到金屬線為S捻圓金線,金屬箔層劣化較嚴重,部分箔層脫落(圖4)。由文獻可知,金線的制作是將金箔貼在混合黏土和膠料的竹紙或麻紙上,拋光切割成條或捻于絲上[4]。根據能譜測試結果(圖5、表1)可知,金屬箔的主要成分為Ag和S,含有少量的C、O、Au、Fe、Al、Si等元素??梢酝茢喑?,該金屬箔主要為銀,摻雜了少量的金,并且含有大量的硫元素,導致了銀線發黑(AgS)。同時,金屬線的制作使用了紅土(Fe2O3)、瓷土(Al2O3·2SiO2·2H2O)和膠等物質,與文獻記載的金線制作工藝一致。

5.顏色記錄

運用手持分光光度儀(x-rite Ci64)對文物主體面料顏色及部分繡線顏色(L、a、b值)進行測試(表2)。

(三)小結

通過三維視頻顯微鏡、紅外光譜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和掃描電鏡—能譜儀的科學分析,結果表明:山東博物館館藏清末民初云肩的主體面料為五枚緞紋組織織物,紅色內襯為平紋組織。背面內襯紅線為蠶絲。裝飾鉚釘為Cu、Zn合金。盤金繡所用銀色金屬線為銀線,摻雜了少量金。部分織物纖維組織出現疏松、變形,內襯纖維斷裂嚴重。金屬線的金屬箔層劣化較嚴重,部分箔層脫落。

三、保護與修復實施

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根據文物的病害情況,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可識別、可再處理的原則,經過局部試驗,篩選適宜的保護修復材料和方法,包括加襯材料、縫線等修復材料的選擇,清洗方法、平整方法的試驗等,制定科學的文物保護修復方案進行實施。

1.信息采集。修復前對云肩的基本信息進行采集,做好文字、照片的記錄工作,包括文物名稱、編號、時代、來源、尺寸、保存現狀、病害情況、保護修復歷史等,建立文物保護修復檔案,繪制文物病害圖,同時在修復過程中做好記錄。

2.除塵。采用物理方法,使用博物館專用吸塵器(MUNTZ 555-MU-E HEPA GS)配合軟毛刷對云肩表面的浮灰進行清理[5]。吸塵器調至低檔位,保持輕柔微風,吸嘴不與文物直接接觸,工作距離根據文物情況隨時調整,避免對脆弱織物造成傷害。

3.清洗。對于云肩領口污染部位的清理,采用局部試驗法,選取適當位置用去離子水、乙醇進行試驗,發現該件文物紅色背面襯布褪色較重。因此,選用去離子水用棉棒小范圍潤濕、擦拭,并及時進行冷風干燥的方法。

4.平整。通過云肩背面襯布的破損位置可以看到,內部闕子是由幾層紙疊加而成的,其中接觸紅色襯布的是一層紅色的紙,經過試驗,發現其遇水褪色嚴重,因此需要特別注意回潮過程中的濕度問題。為避免回潮濕度過大,在文物上鋪了一層吸水紙,隔著吸水紙進行蒸汽加濕?;爻边^程中,時刻注意吸水紙的濕度,下方平整的織物微潮即可,調整好形狀后壓放磁鐵等重物,令其自然干燥。

5.背襯及縫線的準備。根據云肩的內襯面料及縫線特征,選擇與其材質相近的真絲紗與真絲線,選用酸性化學合成染料將其染成與文物一致的顏色,作為加固所用的背襯織物及縫線[6]。

6.修復。由于云肩下層內襯破損嚴重,纖維強度較差,為保證云肩的修復效果,采用對下層內襯整體加襯的方法,先用硫酸紙描出云肩下層總體形狀,再根據描出的形狀,將染好的布料進行裁剪。選用傳統的針線法對文物進行修復。[6]采用回針、鎖邊針等針法將文物與背襯織物縫合,并對文物殘缺處進行補全、加固。修復過程中要注意線跡松緊適度[7]。

7.整理文物保護修復檔案。按照《館藏絲織品保護修復檔案記錄規范》(WW/T 0015-2008),詳細、規范記錄文物的基本信息、保存現狀、修復材料、修復過程等,填寫云肩保護修復檔案。

四、云肩的預防性保護

云肩等紡織品文物對于環境變化較敏感,易受到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做好預防性保護工作,保證其保存環境的穩定、潔凈,紡織品保存適宜的環境為溫度20℃,相對濕度為50%—60%,溫度日較差不高于2℃—5℃,相對濕度日波動值不高于5% [8]。對修復后的文物進行跟蹤保護、定期觀察,出現問題及時處理。對于近期不展出的服飾文物,可考慮用RP材料密封保存,使其處于更加穩定的微環境中,延緩病害的發生。

五、結論

云肩是我國傳統服飾中一種特殊的服飾類型,蘊含著精湛的制作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對其保護和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述山東博物館館藏清末民國時期云肩為常見的四合如意形制,具有代表性。其保護修復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可識別、可再處理的原則,結合美學特點,在現狀調查和科學檢測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修復材料和修復方法,再進行保護修復,達到了較好的保護修復效果(圖6)。對于修復后文物,要做好文物的預防性保護以及云肩服飾的活化和利用,更好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許慧霞博士對掃描電鏡實驗提供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參考文獻:

[1]劉思露.基于分形理論的云肩形態構成研究與應用[D].華東理工大學,2020.

[2]郭麗,王嘉新.傳統云肩紋樣在現代絲巾設計中的創新應用[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2,51(10):157-159.

[3]黃悅,張曉梅,原思訓.紅外光譜法研究不同絲膠含量老化蠶絲蛋白[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9,21(01):44-49.

[4]王婕,方小濟,劉瀚文等.養心殿唐卡《吉祥天母掛像軸》中兩種金屬線的科學分析研究[J].博物院,2022(04):129-136.

[5]方小濟,王婕,周倩等.故宮博物院藏《吉祥天母畫佛像》唐卡裝襯織物的保護修復研究[J].中國博物館,2021(03):96-105.

[6]趙豐.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保護技術手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42.

[7]《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概論》編寫組.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概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8] JGJ 66-2015,博物館建筑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李晶(1987—),女,漢族,山東東營人。博士研究生,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猜你喜歡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東北地區朝鮮人移民情況概述趙
清末民初文學變革與東北小說的文體構建
民初外文報刊《大陸報》對女性思潮的影響
社會意識、詩學、贊助人視角下偵探小說的翻譯
上海開埠與郊縣手工業的轉型
試論清末民初鴨綠江流域的近代教育
清末民初黑龍江地區滿文檔案中的“新詞”
清末民初黑龍江省圖書館的發展
試論清末民初外語教育的教學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