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加速批判理論視域下數媒時代新聞倫理問題思考

2024-03-17 23:06馬應山黃建軍
傳媒論壇 2024年3期
關鍵詞:新聞業異化理論

馬應山 黃建軍

在5G網絡、智能通信手段和多樣智能場景的大背景下,人類的生活場景被大幅拓展。與此同時,人們也常被現代社會的巨大壓力所侵擾,對“內卷”“反內卷”等話題的探討成為社會熱點議題。與此同時,雖然ChatGPT等智能工具可以輔助工作,大幅度提升作業效率,人們的自由時間隨之增加,但仍有部分人群工作安排緊湊,與自己對話的時間受到擠壓,致使自身陷入內耗當中。對此,側重于批判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受到了廣泛關注。

“社會加速批判理論”是由德國著名社會理論家、批判學家哈穆特·羅薩提出。他繼承和發展了法蘭克福學派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科技加速理論,認為交通運輸和通信技術的速度提升使得現代社會的空間距離感不斷縮小,時間逐步成為衡量距離的單位。就新聞學而言,以計算機、互聯網絡和多媒體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現了融合的新趨勢。傳統的新聞生產逐漸轉向多元化生產模式,數字技術參與了新聞業的重塑過程。然而詭異的是,一方面,新聞傳播浸透著“加速”的精神特質,無時無刻體現著數字媒體對“速度”的追求;另一方面,媒介的快速發展帶來的信息爆炸,使得人們尚未完全適應和習慣新生事物所帶來的變化,與之更新的事物和變化又接踵而來[1]。本研究將基于羅薩的社會加速批判理論視角對數字媒體傳播展開分析,意在對新聞傳播中出現的倫理現象展開批判。

一、社會加速批判理論:一個詮釋新聞異化的新視角

(一)社會加速批判理論的發展理念

西方學界地位顯赫、影響極大的法蘭克福學派,在阿多諾、霍克海默和哈貝馬斯等學者的研究下,以其注重批判、揭露、剖析社會病狀的特點,成為致力于人類主體的健全發展和徹底解放的流派[2]。

德國學者羅薩沿襲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構建傳統,提出了“社會加速批判理論”,認為加速是現代社會的核心特征,并將社會加速現象分成了三類具體范疇:科技加速、社會變遷加速和生活步調加速。此外,羅薩從“競爭邏輯”“文化觀念”和“封閉循環”三個誘導機制入手,意圖揭示在發達的現代社會中,社會加速已經成為過程加速與結構加速的結合體,創造了屬于現代社會特有的異化[3]。羅薩直面當今“加速”的生存環境,認為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如果忽視或放棄“加速”的理論視角和武器,社會批判理論將受到很大局限。

目前,我國學界對社會加速批判理論的關注與研究并不算多。近些年隨著羅薩著作《加速:現代時間結構的改變》《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被譯介進中文學界,才逐漸興起了一些對該理論的研究。

(二)社會加速批判理論之于數媒新聞傳播的解釋力

作為一種公眾獲取外界信息的社會性中介,新聞業擔負“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之重任,并將時新性作為新聞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社會加速批判理論中“加速是現代性的核心,是社會本身的性質”這一批判立足點相適應。尤其進入21世紀,互聯網、移動通信等數字技術使得新聞和信息的傳播速度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均實現了速度的極大提升。

學者白紅義將羅薩對加速定義的三維度“技術加速”“社會變遷加速”與“生活節奏加速”納入到數字時代新聞時間性的研究中。他認為,首先,通信技術是促進新聞加速的直接動力;其次,社會變遷的加速對新聞業的影響體現在在線新聞成為新聞生產的主要來源;最后,生活節奏的加速迫使新聞媒體不得不盡快滿足公眾的信息渴望[4]。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延續了批判理論的一貫立場和關懷,即致力于人的自主性和人的解放,通過引入速度的視角對現代社會和現代性進行病理學診斷,然后以“美好生活”為愿景提出可能方案,意圖破解人的異化問題,對于分析、揭示和診斷“加速社會”中的新聞異化問題,更好促進新聞業的健全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解釋力和指導性。

二、數字媒體背景下新聞報道的倫理批判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過度依賴行政手段,形式單一。自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以來,我國媒體開始走上了“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道路,并向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但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流量成為媒體的更高目標。傳媒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嚴肅的信息發布,有關娛樂消遣的內容也日益興盛起來,使得媒體成為公民娛樂的一項重要工具,甚至出現唯流量論、泛娛樂化等現象。

新聞倫理指的是媒介從業人員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形成的行為規范。從社會加速批判理論看,新聞傳播的倫理問題是在媒體追求速度、過分追逐點擊率的支配下,新聞業作為現代社會的構成部分,一方面,促進社會“加速”的力量也在推動著新聞業發生“悄悄的革命”;另一方面,新聞業又以自身特有的方式生產和驅動著社會“加速”。在這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中,新聞倫理道德底線被時時觸及,新聞業的異化之門隨之被打開,致使人們不得不開始思考新聞業的困境與未來。

(一)新聞報道中的新聞加速

新聞事件中為了滿足公眾對未知信息的渴望情緒,媒體機構常常第一時間提供關鍵信息,體現了新聞的“即時性”特點。在社會加速背景下,新聞媒體為了獲得更高的點擊率和流量,常陷入對“新聞速度”的盲目追求,導致更多的新聞倫理現象出現。

1.新聞信息的提前告知

信息互聯網時代,新聞的時間性首先體現在價值層面[5],時效性成為新聞業的首要原則。相應地,新聞信息的提前告知成為“新聞加速”的“潛規則”。在災難新聞中,出于人文關懷的考量與新聞道德的秉持,大多數媒體遵守災難報道未經核實絕不趕急搶快的規定。然而,在“新聞加速”的信息時代,媒體為了獲得更高的點擊率,在官方還未通報傷亡時,已有部分媒體提前進行“死亡告知”。

在袁隆平院士病逝的新聞報道中,CGTN的報道引發眾怒。2021年5月22日上午10時48分,CGTN在微博和推特上首先發布了袁隆平院士病逝的新聞。該消息一出,包括觀察者網在內的媒體紛紛轉載。11時16分,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對該消息進行辟謠,隨后,CGTN刪稿并道歉。13時41分,新華社證實袁隆平院士在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病逝。毫無疑問,CGTN的烏龍報道,極大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此次危機,表面上來看損害的是CGTN一家媒體的信譽,但從深層次的角度考慮,這件事件將影響整個媒體行業的公信力。

2.新聞故事的快速入場

新聞的時間性體現在內容呈現中[6]。社會加速的背景下,新聞從業者陷入“快節奏趕工”的境地,在新聞報道中體現為新聞產品故事化的提前。相較于碎片化的新聞消息,偏向細節描寫的故事化呈現才是公眾急需獲悉的重要內容。此外,“新聞加速”迫使媒體同行相互競爭,故事化報道因其細節描寫更能引發公眾共情,帶來流量優勢,因此備受媒體的青睞。

有關人物的敘事報道將冰冷的傷亡數據外化成鮮活的人物故事,在引發公眾共情的同時,幫助公眾構建公共記憶。財新網在新冠疫情暴發后發表了一篇名為《新冠肺炎“吹哨人”李文亮:真相比平反更重要》的報道,用真實而樸素的話語講述著8位“吹哨人”相繼接到警察約談的故事,為公眾還原了武漢疫情剛發生時最真實的情況。

然而,“新聞加速”下故事化新聞的提前報道,很大程度上對仍處于悲傷情緒中的家屬造成侵擾。2022年3月22日,東航MU5735航班在廣西梧州藤縣墜毀,《人物》雜志在飛機失事后的24小時內發布故事化報道《MU5735航班上的人們》,以親友視角講述事件細節的采訪引爆輿論話題。然而,此篇報道卻受到網友質疑。有人認為,該報道急著把機上人員的故事扒開給大家看,刻意制造悲情以滿足公眾好奇欲。但這是一場關乎生命的事故,暫且未到講故事的時刻,此番報道顯然未將人文關懷考量在內。在加速社會的背景下,新聞故事化的提前已然勢不可擋,不否認公眾需要這樣的新聞故事來重新審視這場災難,但新聞故事的提前入場帶來的倫理問題爭議值得反思。

(二)新聞報道中的新聞異化

羅薩借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指認資本主義情境下人與世界的“關系對立”,進而表征其批判理論的合法性維度。他認為異化本身是一種有缺陷的關系,即人與世界并非天生和諧,人們不得不在異化的常態中去調整自我。羅薩認為加速是造成異化的根源,因為加速打破了人們習慣性的節奏,為跟上社會的節拍,人只能讓自我沉淪于加速節奏的浪潮中[7]。在新聞業中,技術發展為“新聞加速”創造了條件,新聞工作者在加速背景下感知到的主觀時間壓力與同行間的競爭壓力進一步助推“新聞加速”的運作。速度驅動著新聞業變革,新聞的加速邏輯也在引發嚴重的后果,“速度”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羅薩所謂的“新異化的誕生”。

1.工具異化:新技術應用的挫敗感與抗拒心理

傳播學媒介環境學派學者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等理論在今天成為現實。我國傳統新聞工作者按照工作性質可劃分為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等,呈現出單一性特征。然而,這種傳統關系在加速社會的背景下呈現異化現象。全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室需要擁有多種能力,并熟練使用多種信息生產工具的記者。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記者不得不投身于新工具使用的學習中。而且,技術迭代速度越來越快,新聞工作者尚未熟練掌握某一信息生產工具,舊的生產工具便已被新的生產工具所取代。這使得新聞工作者逐漸對新技術、新工具產生抗拒心理,并陷入能力不足的焦慮當中。

2.空間異化:信息生產與思維順從

大眾媒介的麻醉負功能,使更多人失去辨別能力,從而不假思索地順從現狀。媒介內容的娛樂性、趣味性在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同時,也導致人的思維停滯,這何嘗不是一種思維異化的表現?;ヂ摼W時代,信息的爆炸性增長導致受眾的自主空間被媒介不斷壓縮,米德所謂的“內省式思考”正在被終結??傊?,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人越來越不能自由地思考。加速社會下,新聞業的快速生產使得人類還未來得及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正在閱讀的新聞就被另一條爆炸性新聞所取代,碎片化思考取代了深度思考,人類難以尋找到在世界空間中的具體落腳點,繼而加劇了大眾對思維空間的異化感。

三、對數媒時代新聞加速與異化的批判反思

(一)從單向傳播走向雙向溝通

卡斯特的“網絡社會”精確地預言了當下的網絡傳播形態和格局,“流動的空間”和“無時間之時間”下工具障礙、語言障礙、邊界障礙、時間障礙等得到了緩解和釋放,使得數字媒體才能在“無場所邏輯”“無時間邏輯”的網絡社會中實時交流、互動和反饋。因此,在新聞的生產過程中,除了保障信息的及時傳達外,還可以在報道正文或評論區中積極主動地與公眾溝通事件發展近況與報道進展,用新的視角去“放大”新聞事件中具有感染力、影響力或者號召力的細節,豐富內容制作手法與敘事方法,拉近新聞與受眾的距離,從而使公眾能更加透明地了解事件最新動態以及整個事件的時間脈絡,有效緩解他們對新聞速度的盲目追求。

(二)從功利主義轉向人本主義

克服數媒新聞事件“異化”的途徑之一,在于恢復媒體從業者“人的類本質”。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提出“人的類本質異化”現象,認為勞動本來是肯定自己,是愉悅的、幸福的。然而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新聞媒體盲目崇拜數字技術、追求功利導向以及新聞從業者對工具應用的挫敗感和抗拒心理等 現象使得勞動僅僅變成人的生存手段,甚至讓新聞從業者在工作中否定自己。數字媒體在“將計算機倫理轉移到新聞場域時”,需重新認識“新聞時間”。比如在復雜的數字環境下調整新聞工作節奏、合理安排新聞時間以及主體間的新聞活動,幫助新聞工作者從加速的時間負荷中解脫出來。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在于,要根本性地轉變以新聞速度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從功利主義回歸人本主義,讓記者收回對于新聞周期和報道議程的掌控。

四、結語

社會加速批判理論不僅為批判性地考察現代性社會提供了獨特的時間視角,而且為剖析整個現代社會的加速現象提供了全新的研究理論基礎。在加速社會下,媒體機構在加速、新聞行業在加速、新聞工作者也在加速,這已然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警惕新聞加速下層出不窮的新聞倫理現象。當數字技術“速度”屬性主導新聞加速,首先在媒體報道層面造成“新聞信息的提前告知”“新聞故事的快速入場”等新聞加速問題;其次導致新聞報道出現“工具異化”“空間異化”的現象。對上述風險問題,數媒時代應在新聞報道方向上從單向傳播走向雙向溝通,在價值理念上從功利主義轉向人本主義。

猜你喜歡
新聞業異化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神秘的混沌理論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互聯網為新聞業帶來了什么?
大數據時代:新聞業面臨的新震蕩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