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發女孩”事件對視聽內容平臺治理的啟示

2024-03-18 07:06賈釗昊
新聞傳播 2024年1期
關鍵詞:網暴暴力標簽

賈釗昊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廣州 510006)

近年來,隨著各種短視頻與直播平臺的興起,互聯網草根階級逐漸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獲得發聲的機會,以此涌現出了不少優質的創作內容與網絡紅人,然而同時這也導致許多消極現象接踵而至,隨著尋親男孩劉學州自殺身亡、網紅“管管”直播期間服農藥離世、“粉發女孩”因網暴而自殺等一系列悲劇的發生,一個過去常被人們所忽略的問題重新進入到了大眾視野當中,那就是新媒體平臺上的網絡暴力現象。由于發言門檻低,一些新媒體用戶會在網上發表具有攻擊性、侮辱性的內容,或通過人肉搜索揭露當事者隱私,運用媒介力量對未經證實的情況進行主觀的道德評判,道德綁架當事人,有的甚至還會演化成現實中的沖突,對特定客體的合法權益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損害[1]。

網絡暴力屬于軟暴力范疇,是一種典型的網絡失范行為,其不僅突破了道德的底線,還時常伴隨著違法犯罪行為,有?;ヂ摼W法治精神,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且具有隱蔽性強、識別難度高的特點,因此在初期常不容易被平臺監管方所察覺,其中包括一些美化暴力、煽動仇恨、挑起對立、引戰的言論,由于這些言論大多不帶有污穢敏感字眼,因此往往能輕松通過機械審查環節,等到被監管人員發現時,可能已變成了熱點事件或引發了輿情危機[2]??梢?,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盡早發現、介入、干預網絡暴力,值得各大網絡視聽平臺認真思考,本文將以“粉發女孩”遭遇網暴而離世這一事件為例,通過對整個事件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現象進行分析,從而指出一些可能是誘發網絡暴力的原因供視聽平臺監管方進行參考。

一、提防視聽內容圍繞熱點事件產生“信息回音室”

“回音室效應”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上,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以夸張或其他扭曲的形式重復,從而造成這些信息就是全部事實的假象[3]。新媒體視聽平臺對用戶進行內容推送大多依賴智能算法,通過分析用戶偏好來為其推薦對應內容。在這種內容推送機制的作用下,用戶體驗得到了巨大提升,然而其背后所隱藏的問題也不容小覷。一方面,智能算法推薦會使用戶難以看到除自己喜好以外的內容,使其終日沉浸在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內容推送中,無法準確了解到客觀世界的變化。另一方面,若視聽內容中含有不良導向的因素,也會在智能推送的機制下被不斷放大,內容的不良導向將進一步極化。若一些視聽內容誘發了網絡暴力事件或其本身就含有網絡暴力因素,那么在“回音室效應”的作用下,作為施暴者一方非但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變本加厲,而受害人也會看到越來越多侮辱、唾罵、攻擊性的內容,其所遭受的心理傷害也將隨之增加。

在此次“粉發女孩”遭遇網暴離世的事件中,許多用戶一開始是抱著看客的心態瀏覽了其中一則有關的推送內容。然而,用戶第一次選擇瀏覽內容中所含的傾向性將會決定其后續所瀏覽有關內容的性質,若第一次瀏覽的內容是對該女孩的謾罵與指責,那么其后續將會收到更多攻擊該女孩的內容,且頻率會越來越高、言論也會越來越偏激,最終有可能導致該用戶也加入到譴責這位女孩的隊伍中,并幫助傳播擴散相關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當時該名女孩已經出面澄清了相關事實,也通過視頻發布的方式向網友做出了相應解釋,甚至試圖通過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這些信息難以被參與網絡暴力的用戶群體所知曉,并不是這些用戶不愿意去了解整件事情的真相,而是算法推送機制為了迎合他們的偏好將這些與其之前所瀏覽內容傾向性不一致的信息過濾掉了??梢娫谥悄芩惴ㄍ扑]的作用下,任何不起眼的內容都有可能產生“回音室效應”,進而引發網絡暴力。對此視聽平臺可以考慮引入差額算法機制,使對同一用戶圍繞某一特定事件每次推送的內容在視角傾向性上形成偏差,從而將更多含有不同觀點意見的信息呈現給用戶,引導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各方各面,更客觀地看待問題。

二、注意二次創作內容所涉及的侵權問題

在視聽平臺上傳播的內容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屬于二次創作的類型,即使用已存在的著作物進行仿作、改編、引用,將其演繹出新的意義[4]。在新媒體時代,用戶一旦將自己的作品上傳便失去了對內容的控制權,網友可以根據自己的角度對作品內容進行解讀,從而賦予其新的含義。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這些二次創作的角度也千奇百怪,其中既有積極向上的也有低俗惡搞的,但無論如何有一項原則都應該被網友自覺遵守,那就是改編二創的內容不應該侵犯到原作者的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著作權,這既是公民網絡素質的底線要求,也是法治精神在互聯網領域中的體現。

然而現階段我國網民的法律意識仍有待提升,許多視頻內容一旦在平臺上火起來后便會引來許多網友進行惡搞、剪輯、拼接、鬼畜,更有部分人為了獲得關注度與流量利用視頻內容對創作者進行造謠與誹謗,以一些特別偏激的角度對內容中的各種元素進行過度解讀,從而吸引到眾多網友前來圍觀并共同聲討創作者,網絡暴力很容易就此發生。顯然,這些用戶的行為已經突破了法律與道德的底線,會對整個互聯網環境造成巨大危害,需要平臺監管方重點留意。

以本次“粉發女孩”遭遇網暴離世事件為例,在女孩上傳第一則視頻內容后,有一些網友便對其行為產生了質疑,“頭發染成粉色一看就是不務正業的樣子”“視頻中的女孩是不是陪酒女”、“在病人床前拍視頻顯然是想吃人血饅頭”“這個錄取通知書可能是仿造的”等等,總之各種不懷好意的揣測接踵而至,且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其中并根據這些臆想出來的情況將原視頻內容進行二次創作,進而招來更多人對當事人進行道德批判,更有甚者對女孩進行了人肉搜索并將其個人資料曝光在網絡平臺上。盡管后來該女孩也嘗試發布新視頻內容對網友的質疑揣測進行反駁與澄清,但許多網友仍秉著“解釋就是掩飾”這一觀點對該女孩窮追猛打,最初的質疑揣測也逐漸變成了惡意造謠和中傷,越來越多的負面標簽被貼到了女孩的身上。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粉發女孩”多項權益受到了侵害,先是被網友惡意揣測與造謠導致名譽權受損,然后是被人肉搜索導致個人生活隱私被曝光在互聯網上,再是被網友利用自己的個人生活照片進一步造謠令肖像權也被無情侵犯。也許她本人在發布第一條視頻時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因為這條視頻而成為眾矢之的,那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們也不會想到自己一句不經意間說出的話會在日后帶走一條年輕的生命,在這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互聯網民眾淡漠的法律意識,以及缺乏對自身行為的約束能力。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對于用戶所上傳視頻內容的版權保護,我國《著作權法》第24條列出了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而使用原作品的特殊情形,但也明確規定應當指明作者姓名或者名稱、作品名稱,并且不得影響原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即必須滿足合理使用制度,可見二次創作行為應屬于法律中所羅列出的情況,且必須遵守法律的相關約束[5]。然而,在“粉發女孩”遭遇網暴這一案例中,網友對其原視頻進行惡意剪輯、編造、篡改等行為首先沒有指明視頻的來源與出處,并且對著作權人的人身權利造成了嚴重侵害,再者招致眾多不知情網友涌入原視頻的留言區中進行謾罵,這顯然已經違反了《著作權法》中對二次創作行為的相關規定。

因此,作為平臺監管方必須要對二次創作內容的版權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審核過程中需要對二次創作的內容重點關注嚴格把關,通過提高造謠與編纂的門檻來減小網絡暴力產生的機會?,F今視聽平臺上經常會流行一些“網絡熱?!?,其往往會伴隨著大量的二次創作內容,但對這些內容的版權審核卻很容易被平臺忽略,這一來可能是技術層面原因,二來可能是出于成本考量,盡管如此平臺方面仍需要盡快制定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在YouTube與bilibili平臺上,所有二次創作內容必須在視頻下方注明片段的來源出處,甚至是所用到的背景音樂也必須標注這些信息,視聽平臺可以以此作為參考。

三、適當提高用戶發表言論的門檻

有些時候,人們會分享或發表一些可能引發網絡暴力的內容,但其原本動機并不是要挑起網絡暴力,也許用戶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脫口而出的一句玩笑或者調侃會為日后引發大范圍網絡暴力事件而埋下伏筆。在此次“粉發女孩”遭遇網暴事件中,有網友在其發布的第一條視頻下方評論區中指出這種對著臥床病人拍視頻的行為存在不妥,本來這只是一句主觀的評論且并不含有任何情緒化的表達,可能是受該名網友自身價值觀與既有認知的影響,他認為這種行為會侵犯到病人的隱私,然而在此留言下方的網友回復中出現了許多“吃人血饅頭”“賣慘”“博關注”等帶有極端情緒化的用語,各種謾罵與聲討也隨之而來。

由于互聯網平臺上的發聲成本極低且基本不存在發言門檻,因此許多低素質用戶或別有用心之人會利用這種機會來宣泄自身情緒,甚至刻意煽動網友情緒來制造混亂,通過對一些內容細節進行無限放大、歪曲解讀而吸引網友對創作者進行人身攻擊,例如“網絡職業水軍”“網課爆破手”等群體,可見若能適當提升互聯網視聽平臺上的發言門檻,能將一些低素質的發言過濾掉,從而預防網絡暴力發生。以bilibili平臺為例,任何用戶如果想在平臺上發布視頻、發表評論、點贊投票都必須先通過平臺設置的入站考試,因此視聽平臺不妨參考B站在用戶注冊時安排一次網絡素質測試,只有通過測試者才能完成賬號注冊,同時定期對用戶的發言資格進行復核,采用完成指定課程學習或通過相應考核等方式,從源頭上保障用戶發言的質量。

四、關注平臺內容中的“標簽化”現象

“標簽化”是刻板印象的一種表現,與用戶原有的認知基礎及其長期所受各種媒體內容的影響有關,不同的標簽伴隨著不同的主觀情感好惡評價,很容易引發用戶情緒的波動,這導致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會借此制造輿論事件,利用人們非理性批判的思維模式而煽動網絡暴力[6]。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無法避免使用各種標簽來對特定事物進行標記,這是一個簡化認知過程與信息處理步驟的有效方式,因為人體有限的精力無法對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進行詳細地分析與處理。然而,由于標簽本身帶有情感好惡與價值評判標準,因此這種運用標簽來標記事物的認知方法是不可能實現客觀公正的,其中必定會含有大量的偏見。

在此次“粉發女孩”遭遇網暴事件中,許多網友將“女孩把頭發染成粉色”這一行為與“放蕩”“不自愛”“輕浮”“不務正業”等標簽相關聯,該現象絕不是個例。俗話說“人不可貌相”,個人穿著打扮不應被當成對整個人評價的全部依據,更何況在一個開放包容的網絡環境中,只要不違反社會道德與公序良俗,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外在形象的權利,而互聯網用戶也理所應當包容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顯然將頭發染成粉色并不違背公序良俗,然而網友們卻依舊揪著這位“粉發女孩”窮追猛打,其中的深層次原因可能是該女孩成功取得了某知名985高校的保研資格,而這一現實情況與眾多網友心中對染發青少年的刻板印象并不相符,從而影響了他們的既有認知體系,導致認知不協調,于是這些網友便開始捏造“錄取通知書是假的”“一看就是個陪酒的”等謠言,試圖緩解認知不協調狀態給自己帶來的不安全感。

針對這一點,網絡視聽平臺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幫助用戶破除一些負面情緒化的刻板印象,從而降低網絡暴力的發生概率。一方面,可以將一些“標簽化”的關鍵詞列入到識別范圍,對頻繁使用“標簽化”用語的用戶進行善意提示,并將其發言內容列為人工審核的重點關注對象。另一方面,視聽平臺可以與一些專業人士進行合作策劃,在視頻開頭處插入一些公益廣告來引導用戶友善發言,共同抵制網絡暴力。盡管人們內心中的各種刻板印象是長年累月逐漸形成的,其認知的扭轉并非是一朝一夕間便可實現的,但如今互聯網已經高度發達,人們也越來越依賴于通過視聽內容來獲取信息,這一過程必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個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借此契機合理宣傳各種向善內容使觀眾耳濡目染,可有助于構建和諧友善的網絡環境。

猜你喜歡
網暴暴力標簽
反網暴的呼聲
Buried Post Truths
整治網暴
拒絕網暴,從我做起
反性別暴力
“暴力”女
無懼標簽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標簽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暴力云與送子鸛
標簽化傷害了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