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被催眠之后真的讓干啥就干啥嗎?

2024-03-18 10:13ACC心理科普
科學大觀園 2024年6期
關鍵詞:意志堅強催眠術易感性

ACC心理科普

催眠大師可以催眠普通人,讓他們失去自我,只會聽從催眠師的指令。

這是影視作品的藝術夸張,真實生活中催眠不是這樣的。

一位神秘莫測的催眠師,在路人甲眼前搖晃著懷表,口中念著咒語:“你感覺很困,越來越困……”于是路人甲陷入了沉睡,甚至對催眠師言聽計從,這就是我們常常在影視作品中看見的催眠術。

在電影《驚天魔盜團》中,四騎士之一的催眠大師梅瑞特不僅能夠通過催眠影響對方的感知和記憶,甚至能夠催眠幾乎整個銀行的工作人員,讓他們看到了一系列虛假的畫面,以掩蓋團隊成員對銀行的潛入,最終完成偷竊行為。

催眠術在大眾印象中似乎是一種具有神秘色彩的“魔法”,這種“魔法”真的能讓人失去意識,完全落入催眠師的掌控之中嗎?被催眠的人事后會不記得催眠過程嗎?催眠師是否確實擁有不同于常人的“魔力”?接下來咱們就一起看看,到底什么是催眠,人們對它有哪些有趣的誤解。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催眠?

從心理學角度講,催眠指的是一種心理治療技術,治療師往往會通過語言暗示、想象引導等方式,讓被催眠者將注意力從外部環境中轉移到內在體驗中,從而變得更容易接受治療師給出的建議或改變其思維和行為模式。

所以,催眠并不是一種神秘或超自然的現象,而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狀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經歷類似的狀態,例如沉思、專注、入迷或心流狀態等。

當人們處于這樣的狀態時,其大腦對接收的信息處理會更加仔細,心理治療也會變得更為有效。因此,催眠治療常用于處理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抑郁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等。所以,比起影視作品中那種神乎其神的催眠,生活中真正的催眠就平平無奇了。

接下來就講講關于催眠的常見誤解。

誤解1:被催眠的人會任由催眠師控制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催眠往往被用來讓人失去意識,并且任由催眠師控制,無論催眠師說什么或暗示什么,被催眠的人都會無條件聽從。有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有49%的大眾認為被催眠的人無法抗拒催眠師的指示。

但實際上,催眠并不是一種迷惑或控制他人思維和行為的方法。催眠師的目標是幫助被催眠者在催眠狀態下更容易接受引導和建議,以緩解被催眠者的生理疼痛或心理困擾等,而非控制他們。

并且,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仍然能保持一定的自我意識,有能力接受或拒絕催眠師的建議或指示。

很多時候,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催眠都是單方面的操控,而在現實中的催眠卻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催眠師需要與被催眠者建立信任關系,需要被催眠者的自愿參與和合作,如果被催眠者感到不安或不愿意繼續,他們可以隨時中斷催眠狀態。

誤解2:催眠會讓人進入無意識狀態

催眠往往被誤認為是一種“身體放松的和無意識的特殊狀態”,被催眠的人可以深入自己的潛意識中,或者陷入一種類似于夢游的恍惚狀態。

雖然催眠通常會在人們放松的時候進行,但放松并不是催眠的一個必要因素,即使在身體不放松的情況下,也能進入催眠狀態,并且身體放松也不意味著會失去對身體的控制,只是變得不那么緊繃而已。

同樣,催眠也不是一種“無意識的特殊狀態”,更不是類似于睡眠或夢游的狀態,事實上被催眠者仍然處于清醒的狀態,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意識和感知能力,與清醒時一樣能觀察和發現周圍環境的變化。

誤解3:每個人都能被催眠

有部分人深受流行文化的影響,認為催眠是很可怕的,催眠師想催眠誰就催眠誰。也有些人認為催眠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東西,只是一種騙術而已,實際上并不存在。其實,催眠是一種治療技術,部分治療師稱在臨床實踐中用過這個技術,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關研究發現,不同的人具有不一樣的催眠易感性,即有些人更容易進入催眠狀態,更能接受催眠師給出的建議,而另一些人則對催眠過程和體驗較為抵抗。調查數據顯示,易感性高或低的人所占總人群的比例都在15%~20%,其他人則屬于中等易感性。

腦科學的研究還發現,對比易感性高和低的人,他們在大腦額葉部位的結構和功能上存在顯著的差異,說明每個人能被催眠的容易程度確實是不一樣的。

相關研究發現,不同的人具有不一樣的催眠易感性,即有些人更容易進入催眠狀態,更能接受催眠師給出的建議,而另一些人則對催眠過程和體驗較為抵抗。調查數據顯示,易感性高或低的人所占總人群的比例都在15%~20%之間,其他人則屬于中等易感性。

誤解4:意志堅強之人是不會被催眠的

有些人認為催眠只適用于那些意志薄弱的人,而意志堅強的人是不可能被催眠的。

在1989年的一項早期研究中認為,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人們的催眠易感性是不太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但是在2010年的一篇綜述文章中發現,至少有15項研究發現,人們可以通過一些催眠培訓計劃提升其催眠易感性,大約有50%的參與者催眠易感性從低變為高,并且這樣的改變至少持續了2.5年。

此外,催眠師還可以通過一些行為暗示、藥物和非侵入性腦刺激來改變催眠效果。例如研究者大衛·威爾遜在一項對照實驗中,對一組被試暗示其所在的房間正在變紅,同時悄悄讓房間呈現淡淡的紅色,旨在暗示被試會體驗到催眠師的任何指示。后續的催眠易感性測試發現這一組被試的易感性明顯變高了。

所以,能不能被催眠并不完全取決于意志堅強與否,而是與個人對催眠的觀點和受到的影響有關。

誤解5:催眠師具有某種“魔力”或天賦

有一個很流行的誤解是某些催眠師具有高超的本領,像一個魔術師一般,能催眠任何人。在一項調查研究中也發現,有79%的參與者認為催眠效果取決于催眠師的能力。

其實,實施催眠并不要求催眠師擁有任何特殊的能力。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接受專業的催眠技能培訓來掌握催眠的技術,其中包括催眠的理論、技術和倫理規范等。

但是,催眠只能由經過專業訓練、具有某些特定認證或資質的專業人士所使用。催眠師在進行催眠治療時,必須遵循所在國家或地區規定的倫理規范,并取得被催眠者的知情同意,以確保能夠安全、有效地應用催眠技術。

誤解6:催眠可以找回或操控記憶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催眠經常用于幫助催眠者找回久被遺忘的經歷,甚至前世生活的記憶,或者用于在不知不覺中忘記某段記憶、植入某段不存在的記憶等。例如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多達55.4%的美國大眾認為“催眠能用于幫助證人準確回憶犯罪細節”。

但實際上美國法庭并不承認這一類無可靠根據的回憶證據。多達幾十項的學術研究發現,被催眠者往往會夸大在催眠期間回憶起來的經歷的可靠性,并且會出現很多不準確的,甚至錯誤的記憶,這些錯誤記憶往往是前后矛盾的。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人都不記得年幼時發生的事情,我們的大腦傾向于忘記這些久遠的記憶。研究者發現,被催眠者回憶起來的童年記憶往往與對應年齡的特征不符,而那些聲稱想起了前世生活的記憶,也往往與實際歷史不相符。

所以,催眠對于記憶的影響幾乎都是基于當事人的想象,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研究證明這一點。

總而言之,催眠并不似影視作品所描述的那么神奇,它只是一種需要經過專業培訓才能掌握的輔助性技術,幫助治療師更好地處理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或緩解疼痛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催眠技術并沒有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的研究認為催眠并沒有在心理治療中起到顯著的作用,或起到的效果較為微小,催眠療法在我國也比較小眾。因此,碰到打著催眠旗號作為賣點的個人或機構,請務必擦亮眼睛仔細甄別。

催眠術的種種神奇功效,其實是影視作品的夸張藝術處理,生活中根本不會發生。

◎ 來源|科學辟謠

猜你喜歡
意志堅強催眠術易感性
聽我指令:大催眠術
NRG1-ErbB4基因多態性與局灶性癲癇易感性的關系
神奇的中藥“催眠術”
淺談優秀生的心理障礙及其相應教育
霍桑與權力技術的現代轉型:紅A字和催眠術的啟示
陶成章熱衷于催眠術?
百折不撓
CD14啟動子-260C/T基因多態性與胃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α1抗胰蛋白酶基因多態性與肺癌易感性的研究
TLR9和VDR基因多態性與結核病易感性的相關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