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為新中國水利事業題詞

2024-03-18 10:13孟紅
黨史博覽 2024年3期
關鍵詞:荊江分洪海河

孟紅

毛澤東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自古以來,中國旱澇災害頻繁,被國人視為心腹大患。毛澤東十分清楚水患頻發和水患嚴重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為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他一直重視水利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他下決心治理水患,并親自抓水利工程建設。這一點,即使是僅從他數次為新中國水利事業題詞的細節上就能夠生動反映出來。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0年夏,滂沱大雨驟然而至,一連數日不停地向安徽與河南兩省交界地區傾注,塘堰漫溢,河水猛漲,在剛剛解放不久的淮北地區引發了大洪水,農民的房屋被沖毀,大片土地被淹沒。 華東防汛總指揮部向中央急電:淮河中游水勢仍在猛漲,估計可能超過1931年最高洪水水位?;幢?0個縣、淮南沿岸7個縣均受淹。被淹田園總計3100萬畝,占皖北地區二分之一。受災人口共990 余萬,約占皖北人口一半。

1950年7月20日,毛澤東收到了華東防汛總指揮部7月18日關于安徽、河南兩省遭受洪災情況的報告。毛澤東把這份報告仔細讀了兩遍,陷入了沉思。不一會兒,他情緒不能自已地用手拍了一下桌子,鏗鏘有力地說:“不解救人民,還叫什么共產黨!”他立即提起筆來,在這份報告上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請邀集有關人員討論(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導淮兩問題?!?/p>

周恩來當天就看到了毛澤東轉來的災情報告和在報告上寫的批示。第二天,他打電話給中共中央華東局負責人和中共皖北區委書記曾希圣,一方面了解災區情況,另一方面向他們傳達毛澤東批示的內容,并征詢他們的意見。

接著,周恩來與時任水利部部長的傅作義等一起,召集水利專家和財政、物資部門的負責同志,一起制訂大規模導淮工程計劃,很快就形成了計劃的輪廓。

8月5日,在治淮計劃輪廓已經形成,周恩來正在組織人員具體論證、盡快研究敲定計劃稿時,毛澤東又在另外一份皖北災情的報告上寫下了第二份治淮批語。毛澤東寫道:“請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導淮計劃,送我一閱。此計劃8月份務須作好,由政務院通過,秋初即開始動工。如何,望酌辦?!?/p>

周恩來接到毛澤東的第二份批示后,召集有關人員緊急開會,研究落實毛澤東的指示。一份治理淮河的計劃草案,在8月中旬被拿了出來。

為了慎重起見,毛澤東和周恩來決定把這份計劃草案拿到政務院通過之前,急送與治淮工程有密切關系的地區特別是淮河泛濫區域里的黨組織,征求他們的意見,并且要求他們盡快把意見報上來。8月底,各地治淮意見陸續報了上來。

8月31日清晨,毛澤東讀到了中共蘇北區黨委對治淮的意見。其中,第三項意見反映了一個問題:治淮是與地方其他緊要工作有沖突的。毛澤東經過認真思考,決定一切工作必須以治淮為中心。

9月12日,在周恩來直接指導下召開的治淮會議結束。會議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視、堅決落實毛澤東關于治理淮河的批示。同時,確定采用“蓄泄兼籌”的方針治理淮河,并制訂了治淮各方面協同的計劃和治淮步驟。

治淮會議結束后,按照毛澤東的指示,中央治淮決定下達至江蘇、安徽、河南三省。9月16日,中共皖北區委書記曾希圣在寫給華東局和中央的報告中說:安徽省民眾特別是皖北地區的災民,積極擁護中央關于治淮的決定,各項治淮的準備工作正抓緊進行之中,爭取早日勘測,早日開工。曾希圣在報告中還提出,為了治淮,中央要向安徽、江蘇、河南三省治淮工地緊急調運糧食。

毛澤東看完報告后,于9月21日批轉給周恩來。他在報告上批示:“現已9月底,治淮開工期不宜久延,請督促早日勘測,早日作好計劃,早日開工?!?/p>

按照毛澤東的這一指示,周恩來抓緊時間,集中各地的意見,對治淮計劃進行了修改、充實。

10月14日,政務院發布了《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11月,按照毛澤東的指示,政務院撥出治淮工程款原糧4.5億斤,小麥2000萬斤。大批糧食的調入,保證了治淮工程按時開工。11月6日,治淮委員會在安徽省蚌埠市正式成立,分設河南、皖北、蘇北三個治淮指揮部,負責規劃和領導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并在蚌埠召開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

在毛澤東的直接領導下,轟轟烈烈的治淮工程拉開帷幕,整個淮河流域開始沸騰了。那些逃難在外的災民紛紛返回故鄉,請纓參戰。1950年冬季,在各地政府的統一組織下,一支由黨政干部、工程技術人員、醫務工作者和大量民工共計80萬人組成的治淮大軍,在淮河兩岸搭起了帳篷和其他簡易房屋,按軍事建制組織起來,浩浩蕩蕩投入治淮工程第一線。1950年冬至1951年春,根治水患的基礎工程淮河防洪大堤以及大量的支流除澇工程熱火朝天地動工了。他們僅僅用了80多天的時間,就建成了一條長達168公里的蘇北灌溉總渠。1951年春種之后,治淮工地又集中了數十萬民工,投入第二階段的治淮工程中。滿目瘡痍的淮河兩岸,煥發了勃勃生機。

當看到從治淮工地上傳來的一份份捷報時,毛澤東十分高興。他決定組織一個中央治淮視察團,檢查治淮計劃的落實情況,同時鼓舞治淮大軍的士氣。

1951年5月,中央治淮視察團組成。邵力子擔任團長。視察團成員不僅有中共的一些領導干部,還有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的代表、水利專家,以及一些水患嚴重地區的代表。

行前,毛澤東會見了邵力子,向他了解組團的情況,著重談了視察中要了解的情況和需要詳細詢問的問題。最后,毛澤東對邵力子說,他要給治淮題詞。他還吩咐身邊工作人員,把這個題詞制成四面錦旗,由邵力子代表中央視察團把這四面錦旗分送給在治淮前線的治淮委員會及河南、皖北、蘇北治淮指揮部。

毛澤東的親筆題詞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以邵力子為團長的中央治淮視察團到治淮工地視察,并把毛澤東的題詞送給治淮指揮機關。

在毛澤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和鼓舞下,淮河兩岸的人民同心協力,艱苦奮斗。到1957年冬季,治淮工程基本完成。在這7年時間里,河南、皖北、蘇北共投入民工數百萬人,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庫容量達316億立方米,修建堤防4600多公里,提高了淮河流域特別是淮河下游的防洪泄洪能力,基本實現了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目標,結束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歷史。

“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

荊江,素有“九曲回腸”之說,每到汛期,就會形成“帆船樓頂駛,江水屋上流”的情勢。長江中游,是中國水患嚴重的地區;荊江之險,歷來是江漢平原人民心中的一大憂患。

毛澤東十分關注長江中游特別是荊江地區的防洪問題。1950年,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當天,毛澤東又想到了荊江防洪問題,當即召見中南局代理書記鄧子恢,談荊江分洪工程建設。鄧子恢將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設計方案遞到毛澤東面前,又將荊江的近況和林一山的草案制定經過說了一遍。毛澤東審閱了工程設計書后,遞給在座的周恩來和劉少奇。毛澤東說:“當前國家要花錢的地方很多,財政相當緊張,但是,為了解除湖北人民的洪水威脅,國家再困難,也要干荊江分洪工程!”

1951年1月12日,周恩來主持召開政務院第67次會議,將荊江防洪工程列為重點工程。隨即,周恩來主持研究、制定了有關方案。

1952年2月,周恩來組織政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和水利專家起草了《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周恩來對這份初稿進行審閱后,報送毛澤東。毛澤東指示,進一步研究一個詳細的方案,爭取最大限度地減少特大洪水發生之時被迫分洪造成的損失。3月29日,周恩來把修改后的《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和《政務院關于1952年水利工作的決定》一起送給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陳云審閱,同時附信作了詳細說明。3月31日,政務院正式發布了《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和政務院的要求,中央軍委調集近10萬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參加荊江分洪工程建設。4月初,荊江分洪工程委員會和工程指揮部成立。4月5日,荊江分洪工程全面開工。10萬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承擔了最艱苦最困難的工程任務,成為分洪工程建設的一支勁旅。近20萬民工也投入工程建設中去。5月,李先念到分洪工程第一線主持開工并視察。

5月25日,毛澤東派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到荊江分洪工地,代表他去慰問全體施工人員。臨行前,毛澤東與傅作義詳細談了到工地視察的細節。然后,毛澤東親筆為荊江分洪工程題詞:“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

毛澤東還把這一題詞醒目地寫在一面大錦旗上,讓傅作義代表他親臨工地慰問30萬勞動大軍。

后來,題詞被印刷在旗幟上,也被寫在一些木制的標語牌上,使參加荊江分洪工程的勞動大軍深受鼓舞。

由于毛澤東題詞的極大鼓舞,加之李先念等人精心組織、周密計劃,全國人民大力支持,參加荊江分洪工程的勞動大軍發揚英勇頑強、不怕困難和連續作戰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工程的各項任務。1952年6月20日,荊江分洪工程只用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就全部完工,比原計劃提前15天完成。

荊江分洪工程竣工后,很快就經受了特大洪水的考驗,發揮了作用。

1954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長江中下游地區連降暴雨,發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直接威脅著武漢的安全。經政務院下令,太平口進洪閘三次開閘分流,充分發揮了剛修好的荊江分洪工程的蓄洪、泄洪作用。在洪峰到來之際,先后三次啟動荊江分洪工程,保住了荊江大堤。

毛澤東得知這一喜訊,為慶賀武漢人民抗洪勝利再次揮筆題詞:“慶祝武漢人民戰勝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還要準備戰勝今后可能發生的同樣嚴重的洪水?!?/p>

實踐證明,作出修建荊江分洪工程的決定是正確的。幾十年來,這項工程多次確保了荊江大堤的安全,免除了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的水患之苦。

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當初在審查荊江分洪工程方案時曾問鄧子恢:荊江分洪工程能夠保用多少年?

鄧子恢早有準備,并把林一山帶到北京待命。林一山十分肯定地告訴毛澤東:“可保用40年,至少20年?!?/p>

“夠了,20年足夠了?!泵珴蓶|當即批準了工程方案。

對毛澤東所說的20年有效期,林一山的理解是,荊江分洪工程只是一個治標的工程;20年后,國家就有能力和條件興建治本工程了。

1952 年汛前搶建荊江分洪工程。圖為清淤現場

在荊江分洪工程全面建成20年后的1974年,在國民經濟形勢剛剛有所恢復的情況下,荊江大堤整險加固工程被列入了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并正式實施。其中一期加固工程到1983年完工,完成土方2300余萬立方米,護坡54.25公里,護底12.12公里,完成投資1.18億元。

也許與第二個20年是巧合,即在荊江大堤加固工程實施20年后的1994年,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工建設。這標志著以堤防為基礎、以三峽工程為骨干、以分洪工程為保障,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長江綜合防洪體系初步形成。

“一定要根治海河”

1963年8月上旬,河北省中南部普降特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濫。海河流域各河堤漫溢潰決,數百里平原一片汪洋。這場洪水致使101個縣、市的5300余萬畝土地被淹,流域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遭受了巨大損失,受災人口達2200多萬,京廣鐵路中斷27天,直接經濟損失60億元。這次災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

毛澤東對這次災害十分關注,多次視察災區并指導救災工作。災情發生后,他先后四次來到河北,了解災情,詢問救災工作的安排。一次,毛澤東一邊詢問災情一邊囑咐省委干部:“要做好宣傳工作,講清全國形勢,也要講附近的情況,把群眾情緒穩定下來;對于抗洪搶險中英雄模范人物,有一個表揚一個,有多少表揚多少,要給犧牲的人立碑?!泵珴蓶|還激勵地方干部說:“今年受災了,明年夏收還是會好的,前途是光明的?!?/p>

這次水災,為了保證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安全,分洪犧牲了大量良田。當時,泄水尾閭少而不暢,積水遲遲不能排除。大水災帶來了慘痛教訓——海河不治,農業生產無法保證,城市、工業、交通運輸業面臨嚴重威脅。

11月12日,毛澤東南下中南、華東,路過天津。河北省委向毛澤東匯報工作結束時提到在天津市(天津時屬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恢復為直轄市)辦的抗洪斗爭展覽,毛澤東表示:“以后要來看看?!边@時,河北省委領導又鄭重地提出請毛主席為抗洪展覽題詞。毛澤東當即爽快地答應了:“可以,我馬上就題詞?!?/p>

隨后,毛澤東對幾位省委領導說:“你們都是河北人,你們就是要把河北的災救出來!要把水切實地治起來!”他接著說:“你們十年能把水治好吧?”在問過他們的年齡后,說:“我70歲了,看不見了,你們這一輩子把水治好吧?!边@次談話快結束時,毛澤東詼諧又不失莊重地說:“我現在不做湖南人了,要做河北人,生在湖南,死在河北?!泵珴蓶|這些語重心長的話,飽含了他對人民的摯愛和對省委領導的厚望。

由于毛澤東當晚必須趕回北京,時間很緊,因此沒有時間寫下題詞。

兩天后,河北省委書記林鐵要李銀橋(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工作多年,當過衛士長,后來被分配到天津市工作)帶著信到北京找毛澤東。毛澤東問清李銀橋的來意后,說:“今天是14號,你等兩天,我寫好了,再交給你?!?/p>

11月17日,毛澤東揮筆寫下了七個大字:“一定要根治海河”。11月19日,毛澤東身邊的衛士張景芳將題詞帶到北京飯店交給了李銀橋。12月14日,《河北日報》發表了毛澤東“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題詞及毛澤東審視海河的照片。

1965年,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一場轟轟烈烈的“根治海河”運動拉開序幕。按照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方針,從上游到下游,從支流到干流,對海河水系進行全面根治。上百萬治河大軍包括中小學生、家庭婦女,完成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整修工程。

從1965年啟動到1980年大規模工程結束,海河治理15年間,數百萬海河流域兒女請纓報名,奔赴工地,先后開挖疏浚骨干河道52條,修筑堤防3400多公里,修建大型橋梁、閘涵等建筑物3400座,加固、擴建了一批水庫,排洪入海量從4620立方米/秒增至24680立方米/秒,排澇入海流量從414立方米/秒增至3180立方米/秒,形成了海河“分區防守、分流入?!钡姆篮楦窬?。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斗,到1980年,大規模排洪、排澇工程基本完成。根治海河工程使河北省抗御洪澇災害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低洼易澇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處于九河下游的天津市和京廣、津浦兩大鐵路干線也基本免除了洪水的威脅。

“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

新中國成立之初,海河因為在歷史上長期沒有得到治理,水患嚴重。這一離首都最近的水系的水患,時刻牽動著毛澤東的心。他下決心要搞一個工程,治理海河。除重點整修海河流域舊時遺留下來的殘破堤防、興建灌渠工程并對部分中下游河道如潮白河、大清河進行初步治理外,經專家考察,得出的結論是:治理海河,最重要的工程是修建官廳水庫。

于是,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在北京飯店召開了全國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在這次會上,黨中央和毛澤東決定要根治永定河、修建官廳水庫。

在永定河上游修建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庫——官廳水庫的消息傳來,剛剛獲得新生的永定河兩岸人民拍手稱快,奔走相告。

1951年10月,官廳水庫工程正式動工。其時,先后從察哈爾省張家口專區,河北省保定、通縣專區調集了4.2萬民工,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技術工人,投身于勞動第一線。他們輪班上工地勞動,換班休息。人歇工不停,在施工中涌現出許多先進人物。

毛澤東非常關心官廳水庫工程,經常讓秘書向他匯報有關情況。這支英勇善戰的勞動大軍經過三年多時間的艱苦奮斗,官廳水庫終于在1954年底竣工。

修建好的官廳水庫,可蓄水22億立方米,是繼治淮工程和荊江分洪工程后新中國興建的又一大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

1954年4月11日,水庫主體工程剛剛完成時,毛澤東親臨工地進行視察。上午9點多鐘,毛澤東乘坐的火車徐徐開進了攔河壩臨時“乘降所”。毛澤東身穿灰色中山服,神采奕奕地走下火車,直接向工地走去。

水庫工程局局長郝志齋代表全體水庫建設者,走上前去迎接毛澤東。

毛澤東十分親切地握著他的手,詢問他的名字,接著又問他:“你會筑水壩嗎?”

郝志齋如實回答:“過去沒有筑過?!?/p>

毛澤東平易近人地對他說:“咱們都一樣,都不會筑,不過筑一兩個就會了?!?/p>

毛澤東懷著迫切的心情健步登上攔河大壩,放眼環視整個水庫工程。毛澤東從近300米長的大壩西頭一直走到了東頭,詳細地察看溢洪道工程的施工現場,又認真地詢問了水庫的設計、施工和蓄水量等情況。

當毛澤東聽說這座水庫可以蓄水20多億立方米,不僅為解除永定河下游水害、為首都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供水發揮重要作用,而且湖中可以養魚,湖水可以發電,水庫將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重要貢獻時,感到由衷的高興。

這年年底,整個官廳水庫工程勝利竣工。喜報送到毛澤東面前時,毛澤東非常歡喜,欣然為這座水庫寫下了“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的題詞。

“十三陵水庫”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但長期以來各種水利工程設施奇缺,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1957年,全國基本實現農業合作化后,廣大農民迫切要求改善生產條件。黨中央順應人民的要求,作出了《關于今冬明春大規模地興修農田水利和積肥運動的決定》。于是,在毛澤東農業機械化的號召下,全國各省、市、區興起修水庫建發電站、改革農業的浪潮。十三陵水庫也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為保證農民灌溉、儲水而決定興修的。1957年10月,中共北京市委決定首先修建總庫容量為8200萬立方米的十三陵水庫。

十三陵水庫位于北京郊區的軍都山下,這里鄰近明朝皇家墓地十三陵,所以就叫十三陵水庫。其大壩建在蟒山和漢包山之間,為斜墻式,總長為627米,高29米,底寬179米,頂寬7.5米,水庫面積是頤和園昆明湖的20倍,總蓄水量為6000多萬立方米,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等功能的中型水庫。

1958年1月,十三陵水庫正式開工。為在汛期到來之前完工,從4月起平均每天有10萬人參加義務勞動。

黨中央對十三陵水庫工程十分關心。1958年5月25日下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候補書記,全體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義務勞動。

據當年的工作人員回憶,毛澤東率領全體中央委員到工地參加勞動這個消息最初是保密的,直到當天下午2時左右,才由指揮部宣傳處處長宣布。下午3時,工程指揮部院內開來6輛車。

當頭戴草帽、身穿布衣、腳穿普通圓口布鞋的毛澤東走下汽車后,突然有人喊:“毛主席萬歲!”人們從四面八方很快圍攏過來,整個工地頓時沸騰起來。

當毛澤東下車后,隨毛澤東下車的有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他們在工程負責人楊成武、趙凡、羅文坊等的導引下,首先走進指揮部一座普通的木板工棚里,全面聽取了總工程師紀常倫介紹水庫建設的工程方案及進度情況,并饒有趣味地觀看了十三陵水庫模型沙盤。

視察之后,毛澤東便走向工地,執鍬參加勞動。

工程指揮部宣傳處負責人請示楊成武,想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題詞。勞動間隙,毛澤東欣然揮毫寫下了“十三陵水庫”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他一連題寫了五六幅,從中選擇了自己最滿意的一幅,交給了工程指揮部負責人。

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同志也分別為水庫題詞。劉少奇的題詞是“勞動萬歲”,周恩來的題詞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朱德的題詞是“移山造海,眾志成城”。

題詞后,毛澤東離開指揮部向大壩走去。這時民工、部隊官兵等工程建設人員已擁了過來,很多人要上前和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握手。毛澤東登上工地東北方向的墩臺,關切地問工程負責人:是不是能保證在洪水到來以前修成呢?聽到回答說“一定能如期完工”,毛澤東高興地點頭。

下午5時35分,風沙撲面,天氣悶熱,全體中央委員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參加水庫大壩的勞動。毛澤東奮力揮鍬,一鍬一鍬地把土裝進筐里。劉少奇參加了砸夯,周恩來拉車運土,朱德挑擔。70多歲的朱德已是第二次到十三陵水庫工地。1958年春節期間,朱德曾到工地視察,勉勵大家說:“這么大的工程,你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據5月26日的《人民日報》報道,來水庫工地參加勞動的還有董必武、彭德懷、賀龍、李先念、烏蘭夫、薄一波、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等。

1958年5月,毛澤東在北京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勞動,前右二為彭真

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水庫工地勞動,極大地鼓舞了10萬建設大軍,當日上壩土方量達到5.1萬立方米,創下施工以來的日最高紀錄。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勞動的消息轟動了北京乃至全國。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帶動下,首都及各地來京的黨政軍領導人和國際友人,也紛紛來這里參加義務勞動。

從1月21日開工以來的16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中,有40萬人到工地勞動,其中有工人、農民、解放軍官兵、機關干部、學校師生、商業工作人員、文藝工作者、宗教人士和街道居民。具體來講,勞動大軍中有解放軍駐京部隊官兵11.5萬人,國家機關干部8.6萬人,昌平和其他區縣農民2.2萬人,中等以上學校師生10.1萬人,商業工作者1.4萬人,技術工人2400余人,在京的各國駐華外交使節、國際友人及其他人員5萬余人。他們戰勝了冬天的嚴寒、春天的風沙和夏天的炎熱,終于在洪水到來之前,完成了水庫大壩全部工程。這個容量8000多萬立方米的水庫全部是用義務勞動修建起來的。

1958年7月1日黨的生日這天,舉行了十三陵水庫落成典禮。毛澤東題寫的“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被石工們放大了150倍,用漢白玉石塊鑲砌于紫色的安山巖護坡上,使大壩外坡顯得十分壯觀。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十三陵水庫勞動的那一幕,還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十三陵水庫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也見證著新中國發展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的這一段難忘而珍貴的歷史。

猜你喜歡
荊江分洪海河
韓江分洪方案研究
《海河水利》2021年總目次
一種臨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體系
頻率曲線在荊江三口輸沙量計算中的應用
蘭溝洼蓄滯洪區分洪口門合理寬度分析
荊江航道整治工程完工長江航運“瓶頸”初步打通
破冰開河
大名滯洪區分洪口門位置的確定
北關分洪樞紐液壓啟閉系統控制維護保養淺談
荊江三口水沙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