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組與解放戰爭時期的武漢地下黨

2024-03-18 08:16劉士明
黨史博覽 2024年3期
關鍵詞:學運南方局青年組

劉士明

中共中央南方局,是全民族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共中央派駐國民政府所在地重慶的秘密機關,也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前身,青年組是其下轄機構。除發動學生運動之外,青年組在武漢建黨、建立平行組織、建立學運組織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方局及所轄青年組概況

1937年12月,在前期籌建的“長江沿岸委員會”的基礎上,黨中央在武漢成立了中共中央長江局和中共代表團。長江局對外稱中共代表團,兩塊牌子一班人馬。1938年11月,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根據抗戰相持階段的形勢,決定撤銷長江局,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簡稱南方局),全面領導長江以南國統區和部分淪陷區的工作。1939年1月,南方局在重慶組建完成,既沒有常駐的中共代表團,也不再設對外牌子的南方局,先后由周恩來、博古、董必武、王若飛任書記或代理書記。

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員會(簡稱“青委”),書記蔣南翔,副書記劉光。皖南事變后,南方局各委員會精簡為組?!扒辔备臑榍嗄杲M,組長劉光,組員朱語今、黎智、張黎群。青年組兼管《新華日報》副刊《青年生活》的編輯工作。南方局分管青年組的領導是王若飛。

劉光,原名劉普濟,1917年出生,湖南省益陽縣泉交河鎮人。參加革命后,曾用名劉金修、李杏林、劉光、劉光悌等。13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5月隨周恩來從延安到重慶。朱語今,1916年出生,湖北省宜都縣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唯一一位見證青年組全過程的親歷者。

劉光

青年組的辦公地點有兩處,—處是重慶近郊化龍橋紅巖嘴13號南方局辦公樓2樓,一處是對外稱《新華日報》記者部的重慶市民生路三興里“星廬”。青年組工作人員對外身份是《新華日報》記者。

1945年12月,南方局改為中共中央重慶局。1946年5月東遷南京后,改稱中共中央南京局。下設11個辦事機構的南京局,實行委員會與工作組并存的模式。作為南方局直屬的12個機構之一的青年組遷南京后,編制在以鄧穎超為書記的群眾工作委員會中。1947年1月,中共中央上海分局成立。3月,隨著中共駐京、滬、渝公開機關撤回延安,南京局撤銷。5月6日,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青年組隨上級先后轉到上海分局和上海局。8月,上海局成立了由朱語今任組長的青年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有黎智、張文澄等8人。上海局青工組由局常委、組織部部長錢瑛分管。

在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各黨派各階層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逐步形成的過程中,以青年學生為先鋒的民主運動也逐步發展成為與武裝斗爭相配合的第二條戰線?;诖?,作為青年運動(簡稱“青運”)與學生運動(簡稱“學運”)的重要引領者,青年組始終保留在長江以南各中央局的序列中。從1939年1月在重慶開始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為止,在國統區持續戰斗了10年又4個月的青年組,無疑是南方局存續時間最長久的下設機構之一。

青年組率先成建制派員到武漢重建黨的地下組織

在長達7年的淪陷期間,武漢市區黨的力量基本處于空白狀態。解放戰爭時期,各級中共組織通過各自的渠道,開始有計劃、不間斷地向武漢派遣黨員、城工人員和黨領導下的秘密外圍組織成員,逐漸形成“三大三小”的中共武漢地下組織系統格局。

從1945年10月起到1946年4月間,南方局先后向武漢派遣了由曾惇、劉實和陳克東分別率領的,由地下黨員與秘密外圍組織成員組成的三支隊伍,史稱“三路人馬進武漢”。

曾惇領導下的趙忍安和李聲簧是單獨到武漢打前站的,因此,最早成建制地派員去武漢開辟工作的是南方局青年組。1945年11月抵漢的這批人員中,有劉實、鄧祥、張維明三名黨員以及楊福潮、侯杰等十幾名重慶工人民主工作隊(簡稱“民工隊”)隊員,他們都是青年組系統的人。

劉實,原名藺善達,1924年6月出生,奉天(今遼寧)遼中人, 九一八事變后跟隨父親進關。皖南事變前后,特務三次在劉實讀書的中學縱火,嫁禍進步學生,造成轟動一時的綿陽國立六中“縱火事件”。被迫離校的劉實于1941年底到重慶小龍坎新基機械廠當學徒,不久與劉光取得聯系, 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為配合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在可能出現的一段和平時期進行公開合法的斗爭,劉光和張黎群找劉實談話后,于1945年10月成立了劉實任總隊長的重慶市“民工隊”。劉光認為民工隊隊員有技術,較青年學生更容易立足。這就是青年組選派民工隊隊員來漢的原因。

劉實懷揣劉光交給他的兩封介紹信,率領十幾位工友毅然踏上征程。劉實他們的主要任務,一是開展工運工作,二是相機恢復和重建武漢地下黨。

劉實

深入虎穴的劉綿

十幾年前,筆者在父親重慶學運的戰友、地下黨武漢市委文化新聞小組副組長童式一等前輩的幫助下,找到了劉實和劉綿。加上自己也找到了岳健中夫人陳學佩,幾位親歷者向筆者講述了劉實情報小組的來龍去脈,并送給筆者珍貴的回憶錄。結合陳楓回憶文章,那段塵封多年的諜戰往事的諸多細節,再次清晰地浮現出來。這一切還得從劉綿講起。

劉綿是陜西省三原縣人,在朝陽法學院肄業后赴重慶,1945年6月與朱語今取得聯系。其時正值“知識青年到解放區去”的高潮期,朱語今根據他們的請求,安排劉綿、楊蘊、姜一林、張瑾格4名青年從重慶去中原解放區。途中,因聯絡點撤銷,劉綿只得投奔與他父親有世誼關系的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

不久,日本投降,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開進武漢受降。1945年底,在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基礎上組建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漢行營(后改為武漢行轅)。劉綿隨孫蔚茹打入了敵中樞機關武漢行營,掌握了行營全部機密。

接到劉綿在武漢行營任總收發、仍想去中原解放區的密信后,擔心劉綿貿然離職的朱語今急派老紅軍謝速航由渝抵漢轉達了讓其留在敵要害機關的指示。同時,朱語今將劉綿等四人的非黨組織關系(當時叫“進步關系”)轉交給同屬青年組系統的劉實。

鮮為人知的劉實情報小組

與情報相關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岳健中。以往所有資料寫的都是“岳建中”。陳學佩告訴筆者,都寫錯了,他叫“岳健中”。岳健中是清朝貴族后裔,祖籍北京,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箲饎倮跋?,岳健中由重慶八路軍辦事處介紹前往湖北新四軍5師,由于情況變化折返武漢并失去黨組織關系。他幾經輾轉與劉實取得聯系,同時介紹任職于美國新聞處(簡稱美新處)圖片部的陳楓與劉實認識。1946年早春,劉實情報小組正式成立,成員有劉實、劉綿、岳健中、陳楓和丁之翔。

此時,劉綿和陳楓還不是黨員,岳健中的黨組織關系亦未恢復。他們的“進步關系”轉到青年組系統后,劉實這一支的主要任務也隨之增加了一項,即情報搜集與傳遞。

剛開始是岳健中假扮成美新處工作人員,以接洽放電影和辦圖片展為由,單槍匹馬闖過敵人封鎖線,在應城縣與我方專員取得聯系。專員派一個交通排將其護送到宣化店,情報直接交給中原軍區司令部。

1946年4月,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簡稱軍調部)第九執行小組到達武漢。隨著該小組中共代表團參謀馬寒冰加入情報小組,情報傳遞的過程也相應調整為:劉綿在電影院將情報交給劉實,劉實轉給岳健中,岳謄抄后塞進紅金牌香煙中交給陳楓,馬寒冰到美新處圖片部從陳楓手中取回特殊“香煙”,再由中共代表團顧問吳德峰交軍調部中共電臺發出。

朱語今果斷指示劉綿留在敵中樞,岳健中當機立斷在湖北宣化店與軍方約定以漢口勝利街原隆茂洋行美新處圖片部為軍地聯絡點,是為情報搜集與順利傳出的兩個關鍵點。

劉實小組提供的情報,為中央軍委命令我中原部隊在敵軍總攻前4天先敵突圍提供了決策依據,為李先念司令員作出分路突圍的具體部署提供了參考。如果沒有這批絕密情報,中原突圍的進程或許會被改寫。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實情報小組卓有成效的工作,是省市工委成立之前武漢地下黨對解放戰爭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1946年6月26日夜開始的中原突圍,打響了解放戰爭的第一槍。

因受中共在漢組織遲遲沒有建黨的拖累,遲至1947年岳健中才重新入黨。同年,陳楓和劉綿先后加入中共。劉實曾感慨地說:“劉綿同志入黨應該早一些?!?/p>

岳健中

文教與學運骨干都是青年組派來的

1946年春,西南六大進步刊物負責人根據青年組的指示匯集上海,籌辦復刊事宜。

同年7月,被譽為青年運動主將的劉光在上海突然病逝,朱語今任代組長。青年組系統的劉實見到訃告后,擔心失去黨組織關系,緊急去滬聯系上海工委組織部部長劉寧一。

六大進步刊物負責人中第一位被青年組派往武漢的是中國學生導報社社長杜子才,第二位是《大學新聞》總編輯童式一。杜子才于1946年9月來到武漢,黨組織關系轉給了劉實。1947年武漢大學“六一慘案”后,上海局常委、組織部部長錢瑛開始加速向武漢轉交黨員關系,青年組系統的童式一的組織關系轉交給了負責組織工作的陳克東。杜子才和童式一主要從事文教、學運與文化方面的工作。杜任武漢市工委文教書記,童任武漢學生運動委員會委員、武漢市委文化新聞小組副組長。朱語今遣漢的金本富也出任了武漢市委學生運動工作組組長。除青年組指導建立在漢學運組織外,國統區全國學聯華中區(包括湘鄂贛三?。┨嘏蓡T劉晴波與陸方(陸菊如)也給予了相應的協助。

青年組的黎智被派往武漢建立平行組織

黎智,原名聞立志,1922年4月出生,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人,聞一多的親侄兒。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皖南事變后,中共鄂西特委遭到破壞,南方局派徐遠通知特委下屬的利川縣委代理書記聞之尚(黎智化名)轉移。這也為數年后在武漢地下工作期間,黎智通過徐遠與曾惇保持聯系打下了基礎。黎智于1941年5月加入青年組,并以立志的諧音改名為黎智。同年9月,黎智去延安,1945年底重返青年組。黎智歸隊前,張黎群已調離。也就是說,整個全國性抗戰時期,將青運工作做得風生水起的青年組,始終只有三個人。

1946年5月,黎智隨青年組來到南京。半個月后,青年組遷往上海,辦公室設在馬思南路107號著名的“周公館”內。小組成員增加了分管職業青年工作的劉肅晏和分管工人工作的魏克(黎智夫人)。劉光病逝后,魏克調離。

1946年金秋時節,經周恩來和董必武批準,黎智夫婦奉南京局青年組與中共上海工委的雙重指示回到武漢,任務是:長期潛伏,獨立工作,建立與曾惇系統平行的地下組織。

1947年9月下旬,建立平行組織未果后的黎智撤離武漢。10月,他出任平津“南系”地下學委書記。

青年組協助完成建黨、建立平行組織、建立學運組織的使命

經過一年多的“開辟扎根時期”,至1947年3月,彼此沒有聯系、互不隸屬的“三路人馬”中的曾惇和陳克東根據錢瑛指示,在吳邦彥家中見了面。因黎智將劉實的組織關系轉給曾惇是在曾、陳見面之后,所以劉實并沒有參加在吳邦彥家中舉行的第一次聯席會議。

從1945年10月到1947年10月,歷時兩年,中共湖北省工委與武漢市工委才同時成立。省工委書記曾惇,委員李聲簧、陳克東和劉實。市工委隸屬于省工委,書記劉實。這段時期,史稱“省市工委時期”。其中,曾惇是直管干部,陳克東系統隸屬于組織部,劉實系統隸屬于青年組。

城工部系統和社會部系統在漢組織與湖北省工委系統,共同構成了解放戰爭時期武漢中共地下“三大”組織。1948年,發生了“漢陽武工隊事件”“武昌紅十字會補習學校事件”等黨組織遭破壞事件。同年7月下旬,上海局決定撤銷省市工委,成立中共武漢市委。書記曾惇,組織部部長江浩然,宣傳部部長張文澄;曾、江、張三人為常委;委員陳克東和劉實。

省市工委與武漢市委時期,錢瑛、朱語今領導的青年工作領導小組仍持續不斷地派人前來充實黨在武漢的力量。

1948年3月,青年組第二次成建制地派遣了金本富等一批人從上海到武漢。在劉實任書記的武漢市工委的領導下,對原“學委會”進行了調整,成立了由劉實、王爾杰和金本富領導的學生運動工作組(簡稱“學運組”),負責全市學運工作。為什么由擅長工運的劉實牽頭學運工作呢?主要原因一是隨金本富先后抵漢的張敏、張幼峰、張靖琳都在“學運組”工作,班子絕大部分成員都是青年組系統的,便于管理;二是青年組成員有豐富的地下學運工作經驗。

朱語今

黎智小組撤離近10個月后,錢瑛第三次成建制地從北平抽調尚嘉齊率領的16人南下武漢,冀以“南系”學委這批生面孔充任武漢“兩手準備”的基干隊伍。此外,錢又另派市委常委級別的同志建立并領導與市委平行的黨組織。這就是上海局針對武漢所作的“要有兩手準備,注意保存力量,待機出動”的預防性部署。其目的是:如武漢市委發生意外,平行組織可作為應變力量獨立開展工作,以防一損俱損?!皟墒譁蕚洹卑棿胧?,平行組織只是其中一項。

由于選人耽擱,遲至1948年12月才確定由上海局青年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張文澄出任武漢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與此同時,朱語今第四次成建制增派呂乃強率領青年組系統6人從香港北上武漢,由張文澄領導。

以尚嘉齊和呂乃強率領的兩批人為骨干,張文澄最終于1949年1月14日建立了與武漢市委、市“學運組”平行的組織——武漢青年工作領導小組(簡稱“青工組”),尚嘉齊任書記。從1946年秋到1949年1月,中共在漢平行組織歷時兩年多才得以建成。

中共在漢學運組織,始于1947年6月陳克東建立的學生運動工作組。其間,經過四次調整,最終定型為張文澄領導的“青工組”與“學運組”平行戰斗的組織格局。

此后,青年組協助完成了建黨、建立平行組織、建立學運組織的三重使命,再也沒有成建制派員去江城了。

封面圖片說明:1945年8月24日,晉察冀部隊解放晉北陽高縣城。圖為部隊解放陽高后,繼續挺進

猜你喜歡
學運南方局青年組
南方局歷史是一座富礦
抗戰時期南方局的文化統戰工作及其意義探析
韓梅:第十三屆全國冬季運動會速滑女子青年組雙料冠軍
中共中央南方局對中間勢力的統戰工作研究
“太陽花”周年,臺嚴陣以待
1504例鐵路職工心電圖分析
淺談安源工運與萍鄉早期學運
45例青年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研究分析
陳為廷搞學運交到女友
青年人胃癌31例特征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