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太的“北約化”

2024-03-19 11:30楊嘉康
軍事文摘 2024年5期
關鍵詞:印太北約歐洲

楊嘉康

2023年7月11—12日北約峰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領導人出席了此次峰會。這也是自北約馬德里峰會后,印太四國連續第2年參加會議,這使得印太“北約化”議題再次升溫。在涉及中國的議題上,峰會公報稱中國的野心和脅迫性政策挑戰了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中國對北約構成“系統性挑戰”。這一表述揭露了北約染指印太,意圖威懾中國的戰略野心,顯示出美國將對印太的安全關切并入北約安全政策軌道,引入北約同盟體系的安全策略,印太事務處理呈現出印太“北約化”的特點。

印太“北約化”的演進

冷戰結束后,作為區域性防御組織的北約使命并未因此結束,在美國的控制下逐漸成為美國建立和維系戰略影響力的工具。當前全球地緣政治關注焦點正轉向亞洲。全球化大背景下隨著美國戰略利益的擴展,北約勢力向印太地區的擴張成為必然。從介入安全領域開始,北約在印太地區戰略競爭的觸手不斷向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延伸。

2023年7月11日—12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北約峰會

拓展雙邊或多邊關系擠壓中國政治空間。北約涉足印太地區始于其擴展與日韓澳新建立聯系國機制。2016年,北約與日韓澳新四國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政治會晤,加速與上述四國的政治接觸。2021年,北約制定“北約2030年議程”提出廣泛介入全球事務特別是“印太事務”的發展戰略,北約與印太區域國家的互動不斷增強。2022年4月,北約馬德里峰會首次邀請日韓澳新領導人參會,討論全球力量平衡的轉變和中國的崛起問題。2022年5月,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同四國防務負責人舉行會談?!氨奔s+亞太四國”合作從非傳統安全領域逐步擴展到傳統軍事安全領域。2023年1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出訪日韓,聲稱跨大西洋和印太地區安全緊密相連。斯托爾滕貝格在韓國發表演講時稱中國對西方的“價值觀、利益和安全構成挑戰”。美國在印太地區織密多邊聯絡機制,美英加澳新“五眼聯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美英澳三方安全合作機制使北約的政治觸角不斷延伸,加劇地區安全架構碎片化,破壞印太區域一體化進程。北約通過加強區域盟國的聯系,“塑造中國周邊的戰略環境”實現對中國的戰略圍堵。

凸顯安全議題強化軍事合作威懾中國。安全問題一直是印太事務討論的焦點。2022年新版《美國印太戰略》視印太為“優先戰區”,美軍加速落實“太平洋威懾倡議”,大力推進“印太海域態勢感知伙伴關系”,明確將朝鮮半島、東海、臺海和南海局勢列為“首要安全關切”,通過與北約盟國、區域內伙伴國開展高頻次、多領域軍事行動,不斷提升威懾強度,展現其維護印太秩序的能力與決心。一方面加強對話磋商,實現態勢共享。斯托爾滕貝格稱,隨著形勢變化,安全已不是區域性而是全球性議題。北約需要加強同區域有關國家開展對話磋商,共享安全態勢,共同應對全球性安全挑戰。從2014年開始,在“伙伴互操作性倡議”下,北約建立“互操作性平臺”,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都積極參與其中,共享討論互操作性相關問題的磋商渠道。2022年9月,北約召開年度核政策研討會,議題涉及中國加速核建設和戰略武器軍備控制等,并對所謂“中國迅速擴大核武庫”表示擔憂。2023年4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與日韓澳新四國外交代表在比利時會面,探討深化北約與“印太四國”在海上安全、網絡空間、軍備發展等軍事領域合作,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另一方面,加強區域間聯合軍事演習,增強協作動能。近年大規模的演習有:2022年6月—8月北約在夏威夷群島和南加州附近海域舉行“環太平洋-2022”聯合軍演,其中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都出動了本國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加大演練先進裝備與作戰概念的力度;2023年6月23日,北約邀請日本參加自北約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空中演習——“空中衛士23”聯合軍事演習??偟膩砜?,北約與印太國家的軍事演習呈現規模擴大、頻次增加、力量多元、輻射面廣、威懾力強的特點。

美國在印太地區以聯盟、合作等形式不斷延伸“觸角”

經濟科技領域尋求封鎖遏制中國發展。中國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區域間務實合作。中國于2020年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于2021年遞交《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申請。通過擴展經濟合作促進沿線國家經貿往來,同時為印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增加新動力。美國對標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國家所覆蓋區域版圖,拓展“印太”區域經濟合作縱深地帶,同中國爭奪區域經濟領域影響力的意圖明顯。2022年拜登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其框架協議文本展現出對沖中國區域經濟影響、在多領域開展對華經濟競爭的明確政策指向。北約盟國升級在高科技、供應鏈等領域與中國的競爭烈度,旨在限緩中國科技全面發展。歐洲議會綠黨議員賴因哈特·比蒂科弗主張,在跨大西洋地區實施嚴格的對華出口管制。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態稱安全高于自由貿易,以安全為名對華實行技術封鎖,不惜粗暴干涉和踐踏商業運行規則。北約對中國科技發展、軍事投射能力以及全球貿易投資保持警惕,認為中國尋求控制一些關鍵技術和全球供應鏈,對西方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指責中國政府“盜竊商業數據”和“侵犯知識產權”。北約成立“創新基金”,支持北大西洋國防創新加速器項目加速孵化,以保持對華新興和顛覆性技術優勢。

印太“北約化”背后的邏輯

2010年版《北約安全框架》將中國定義為合作伙伴,2020年新版《北約安全框架》對中國的定義變為戰略性挑戰。對中國戰略定位的巨大轉向反映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中國迅速崛起的憂慮。美國強調“印太戰略”旨在維護“自由、開放與繁榮的區域秩序和國際規范”,促進區域內國家“廣泛而共同的利益”。配合美國印太戰略推進,北約不斷強化印太地區事務參與進程,背后有多重考量。

尋求掌控區域秩序的主動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在全球尤其印太區域的話語權不斷加強,美國在印太的影響力日漸下降,美國全球霸權地位受到威脅。美需要通過加強聯盟擴大在印太的影響力。美國依托戰略傳播手段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稱隨著中國區域影響力的提升,極大威脅區域安全與穩定的秩序,沖擊西方世界乃至“全球民主陣營”的主導地位,借此強迫其歐洲盟國和亞洲伙伴國家選邊站位。美國通過許諾對印太區域國家的支持和保護,換取在相關國家不斷增強的軍事存在。在美國搖旗煽動下北約對華展現出強硬對抗姿態。2022年7月,斯托爾滕貝格在訪問歐洲議會時強調,“中國在利益、價值觀、安全以及中俄緊密合作等方面對我們構成挑戰”。通過挑起意識形態對抗、制造地區爭端等方式持續分化消解我國在印太的影響力,此消彼長間尋求掌控印太區域秩序的主動權。

印太區域內的盟國戰略利益考量。尤其以韓日為先鋒,主動配合印太戰略,積極尋求與北約的合作。但其背后的野心卻不盡相同。韓國一方面希望通過與北約合作彰顯自身區域大國地位。韓國外交部專門對加強與北約合作的必要性做出解釋:韓國需要同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加強合作、共享議程,履行與韓國政治地位相應的國際責任,以此強化韓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角色。另一方面韓國希望與北約開展合作,解決朝鮮核問題,在朝核問題上爭取國際支持,使朝鮮半島實現“完全、可核查和不可逆轉”的無核化目標。在韓國看來,一旦朝鮮“挑釁”引發半島軍事沖突,基于共同價值和利益捆綁,北約將會采取行動支援韓國維護半島和平。

作為美式強權的擁躉,日本則希望通過強化與北約的關系,加快推進其野心勃勃的修憲計劃、徹底擺脫戰后體制束縛。日本積極尋求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以及深化域外軍事聯盟合作以實現軍事體制加速轉型。同時,面對周邊強勢崛起的亞洲鄰國,日本的戰略焦慮加劇,希望通過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調整來制衡中國,以期在地緣政治博弈中占據優勢。岸田文雄宣稱“歐洲與印太的安全保障密不可分”,同意北約在東京設立聯絡處,甘當美國在印太區域遏華的橋頭堡。

歐盟對美國妥協,配合其對華戰略的選擇。北約作為美國影響歐洲政治的工具早已是公開的秘密。美國強調只有依托其領導力才能防止歐洲各國陷入狹隘的國家主義,開政治經濟的倒車,毫不掩飾其對歐洲的全面掌控。歐洲的安全困境在于:北約越受歡迎,歐洲就越不安全。所有的軍事聯盟都像螞蝗吸血一樣依附“威脅”而活。北約希望通過擴張保持活力,近年來北約東擴威脅到了俄羅斯的戰略利益,把歐洲逼到了核威脅邊緣。歐洲的安全實際成了北約如何同俄羅斯就勢力范圍相互妥協的事情。自詡為歐洲和平捍衛者的北約,實際上是引爆地緣政治危機的麻煩制造者。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一個論點:“一個由美中兩極構成的經濟世界正在告訴歐洲,你要走一條自己的平等、自由和團結的道路,或者是淪為兩個之一的附庸?”他認為沒有辦法準確回答,因為“答案就是建立一個在經濟、技術和軍事方面有絕對主權的強大的歐洲”。但顯然后者在美國的干預下難以實現。二戰后美國通過經濟、政治對歐洲進行全面滲透,軍事領域則以北約取代“歐洲軍”實現對歐洲的控制。北約看似減輕了歐洲各國的國防負擔,卻也阻塞了他們的自治之路,歐洲國家想擺脫美國的控制其實并不容易。因此盡管歐盟與中國戰略利益遠多于分歧,對華政策上保持強硬并不符合歐盟的根本利益,但在推進印太戰略上歐盟仍會向美國妥協。

印太“北約化”面臨挑戰

事實上美國主導的印太“北約化”戰略推進并不順利。國際社會和北約內部存在質疑和反對的聲音。北約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印太“北約化”面臨諸多挑戰。

北約邀請印太國家參與聯合軍演,其規模和頻次正在逐步增加

各國不滿美國推行世界霸權行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吁國際社會警惕美西方鼓動的集團化、新冷戰危險。稱在世界范圍內搞陣營對立和意識形態對抗,這是典型的復制冷戰模式的做法。美歐在維護西方集團共同利益方面有一致之處,但歐洲并不認同美國打著北約的旗號向全球推銷霸權主義。近年來北約在亞太、中東和歐洲地區的軍事行動造成地區動蕩混亂,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引發世界各國人民反感。2023年以來僅歐洲就有法國、德國、瑞典、西班牙等國爆發了反對北約的大規模游行。對于印太地區而言,集團政治、意識形態對抗將對區域內部本就脆弱的互信基礎、互動模式與政策平衡造成新的沖擊,因此各國對北約的擴張保持警惕。

北約成員國對威脅的看法存在分歧。北約內部,各成員國的利益訴求也不盡相同。中東歐國家希望把北約綁定在俄羅斯方向,主張強化《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的核心職能;南歐國家更關注北約在地中海和北非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北歐國家則關注北極地區的戰略管控。部分北約成員國抗風險能力較差,成員國之間存在領土、民族、宗教以及文化等爭議,削弱北約整體凝聚力和戰略一致性,掣肘北約安全新秩序建構方向。但成員國普遍認同一個觀點,即北約成員國資格的意義在于能夠保護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免受外來侵略這一重要利益??紤]大西洋以外地區的戰略利益不是優先選項??偟目磥?,北約多數成員國更關注周邊威脅,更擔心氣候、能源、難民等傳統議題,而不是追隨美國把戰略重心放到印太地區。部分歐洲國家認為北約在地理上應嚴格限于北大西洋地區,擔心歐洲國家卷入印太事務將導致地區安全風險上升。

北約的擴張并不會給歐洲帶來真正的安全

北約內部矛盾紛爭不斷。在軍費開支上,以馬克龍為首的歐洲國家領導人呼吁防務自主,避免過度依賴美國。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2022年歐洲的防務開支增長了13%,達345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支出都流向了美國的防務公司。馬克龍對“購買美國武器”提出質疑,在巴黎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上馬克龍敦促歐洲防務裝備制造商建立自主軍事系統,并將生產轉移到歐洲大陸,指出“這才是真正的由歐洲保護歐洲”。在領導人議題上斯托爾滕貝格已擔任北約秘書長近9年,雖然他已多次表明去意,但由于繼任者頻頻難產,其任期被迫延長至2024年10月。英國防大臣本·華萊士此前有意接任?;跒闅W盟利益考慮,法國總統馬克龍堅持北約秘書長須出自歐盟國家。明確表示反對任何英國候選人成為下一任北約秘書長,甚至不惜為此動用否決權。當前芬蘭和瑞典入約與土耳其的交鋒表明北約并不總是同心同德。北約內部的矛盾分歧消解成員國互信基礎,影響北約行動的一致性。

結 語

美國推行的印太“北約化”是當前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重要推手。美國試圖重構印太戰略力量格局,消解中國的影響力達成新的平衡。北約印太轉向將導致地區安全形勢復雜化引發強陣營對抗局面,這與印太地區國家的利益訴求背道而馳。北約印太化因其霸權而非合作的屬性難以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和地緣政治博弈中取得收益。只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增強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便能在戰略競爭中贏得主動。

猜你喜歡
印太北約歐洲
“印太”概念視野下的印度對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認知及應對
走向北約?
澳大利亞國防戰略的調整及對印太安全形勢的影響
歐洲之恐:歐洲可以迅速撲滅恐怖襲擊,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五片陰云籠罩北約70周年慶
印太戰略:深化與勾連
特朗普邀巴西進北約秀“特殊”
警惕印太戰略“實心化”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復興中的歐洲有軌電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