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余鴨品種介紹與現狀研究

2024-03-20 10:07熊小蘭張危紅鄒夢云康昭風唐維國韋啟鵬謝金防黃江南
中國畜禽種業 2024年2期
關鍵詞:大余縣板鴨保種

熊小蘭,張危紅,鄒夢云,魏 岳,康昭風,唐維國,韋啟鵬,謝金防,黃江南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綠色健康養殖江西省重點實驗室,江西南昌 330200)

1 大于麻鴨資源概述

1.1 品種來源

大余鴨的形成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大余一帶的“南安板鴨”(大余縣古稱南安府,故稱“南安板鴨”),具有皮薄肉嫩、骨脆可嚼、臘味香濃等特點,號稱 “臘味之王”[1]。1850 年,因廣東商人將其作為禮物贈送給遠在港澳的親友而暢銷香港、澳門,隨后暢銷東南亞,打開海外市場。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了“南安板鴨”的生產及大余鴨的飼養。在長期的養鴨實踐中,鴨農根據制作“南安板鴨”的需要,為提高大余鴨的生長速度,改善性情急躁、舍養育肥的缺點,在1930 年前后,引入體型大、生長速度快、性情溫順的廣東省鄧坊麻鴨與大余鴨雜交,從雜交后代中選留優良個體,經幾十年的不斷選育,形成了穩定的大余鴨品種[2]。1989 年大余鴨被收錄于《中國家禽品種志》。

1.2 外貌特征

大余鴨體型中等偏大,雛鴨時期喙、腳呈青色,全身絨毛為黃色,皮膚為白色,背部及頭部各有一小塊淺黑斑,成年后脛色為黃色,喙色以青色居多,少數呈黃色。成年公鴨頭型稍粗,頸部稍粗,頭羽為墨綠色,頸、背、腹、鞍羽紅褐色,鏡羽呈墨綠色,少數公鴨頸部有白項圈。成年母鴨頸部較細長,全身羽毛為褐色,有較大的黑色斑點(圖1)。

圖1 大余鴨照片

1.3 原產地自然生態條件

大余鴨原產地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邊緣,居章江上游,大庾嶺北麓,屬江西省大余縣境內,坐標為東經114°00′~114°44′,北緯25°15′~25°37′,主要分布于江西省贛州市周邊縣區,廣東省南雄市、始興縣等地也有部分農戶養殖。大余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降雨量1563mm,年日照時間1499.3h,光照率39%,全年無霜期長達301d。年最高氣溫為38.4℃,年最低氣溫為-7.2℃,年平均氣溫18.53℃。大余縣水資源及飼料資源豐富,以贛江支流——章水為主干流的章江流域,在境內有支流530 條,河流總長2084.54km。以紅壤、黃壤和沖積土為主,主要農作物、飼草料種類為水稻、花生、大豆、甘薯、蔬菜等農作物。豐富的水資源及飼料資源為大余鴨的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有利于其特色品質的形成。

1.4 大余鴨的生產性狀

大余鴨平均開產日齡為175d,500 日齡產蛋量為187 枚,平均蛋重為88g,種蛋受精率為(95.88±1.22)%,受精蛋孵化率為(91.36±1.31)%,母鴨就巢率為2%。56 日齡大余公、母鴨體重分別 為1.9~2.2kg、1.8~2.1kg,屠宰率分別為88.8%、89.4%,屠宰性能優秀。肉質性能測定結果顯示,大余鴨胸肌pH 值為5.67~5.71,呈弱酸性,蛋白質和鮮味氨基酸明顯優于其他鴨種。

2 品種保護與資源利用現狀

2.1 保種場建設

1995 年,大余縣勝平養殖場首次以群養的飼養方式對大余鴨進行保種。2019 年,江西省大余馬蹄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對大余鴨開展保種工作,2022 年,江西省大余馬蹄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大余鴨臨時保種場正式創辦,2023 年,臨時保種場正式批準為省級大余鴨原種場。原種場的經營模式為:原種場為下游的擴繁場提供原種,擴繁場對上游原種場提供的原種鴨進行擴繁,擴繁后的鴨苗提供給板鴨公司的合作養殖戶進行養殖,養殖戶育肥后再由公司統一收回,加工成板鴨進行銷售。

2.2 保種群體數量變化情況

20 世紀90 年代初,大余鴨的飼養量約為80萬只,2006 年出現明顯減少,飼養量僅為11 萬只,公、母鴨保種數量分別為40、280 只,2009年大余鴨飼養量上升為20 萬只。2022 年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大余鴨養殖量約為31.5萬只,大余鴨的保種工作經過近20 年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保種公、母鴨的數量分別突破了300、3000 只。

2.3 大余鴨資源的雜交利用

大余鴨環境適應性強,具有生長速度較快、產蛋較多等特點,因皮膚輕薄、細膩、肉質細嫩成為加工板鴨的優質原料。為了進一步完善大余鴨的提純復壯以及純種保護及開發利用工作,大余鴨配套系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肉用品系和蛋用品系。同時開展雜交試驗,篩選雜交組合,在保持優良肉質的前提下,提高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2006 年大余鴨與櫻桃谷鴨開展雜交試驗[3],雜交后代表現出明顯的雜種優勢,每年出欄雜交商品鴨150 萬只,主要用于加工板鴨。

2.4 制定標準規范品種鑒定

2019 年由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大余縣畜牧獸醫局、大余縣動物防疫檢疫站起草制訂并由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大余鴨》(DB36/T 176—2019),2023 年由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贛州市畜牧業發展和動物疫病防控中心、大余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大余馬蹄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起草制訂并由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大余鴨商品鴨飼養技術規范》(DB36/T 1743—2023)。大余鴨及大余鴨商品鴨飼養技術標準的實行為選育留種、飼養等過程提供了參考標準,進一步規范了相關行業,加快了大余鴨產品的標準化、產業化進程。

3 產業發展現狀

3.1 養殖規模呈階段波動,總體呈持續增長態勢

20 世紀90 年代以后,隨著外來快大型肉鴨品種的引入,江西省大余鴨養殖量呈現先升后降、再小幅上漲到穩中趨降態勢。2016 年,僅大余縣內,大余鴨及其雜交鴨總出籠數就突破記錄,高達到609 萬只。2017 年禁養區政策開始實施,嚴重影響了大余鴨的養殖數量,2018 年大余縣大余麻鴨出籠僅72 萬只,比30 年前的出籠數還減少了近30 萬只。2019 年暴發非洲豬瘟后,豬肉供應驟減,市場對鴨肉等優質動物蛋白的需求激增,相關部門給予了一定的寬松政策,養殖業也從“禁養區”的“打擊”中逐漸恢復,因此近年來大余鴨出欄量一直處于增長態勢,其中2022 年大余鴨產業加工量達到350 萬只。

3.2 產業經營主體以養殖為主,加工與銷售為輔

截至2022 年底,從事大余鴨產業化的各類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40 多個。從企業類型上來看,直接從事大余鴨養殖的經營主體比例高達65%,從事批發和銷售的企業占比約20%,其中有8 家規?;屮喖庸て髽I;加工產業以初加工為主、深加工為輔。同時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因素影響,傳統養殖模式、小規模分散養殖比例下降,規?;?、標準化養殖份額不斷提升。如以大余馬蹄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經營主體,開展了大余麻鴨遺傳資源的收集、保護與提純復壯工作,現有大余麻鴨保種群近3000 只,孵化出6萬只鴨苗,逐漸顯示出規模優勢、技術優勢以及市場優勢,在當地市場占據份額越來越大,為壯大大余鴨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3.3 產業化經營初見成效,特色品牌效應逐步提升

當地政府將大余鴨列入農業主要發展產業集群之一,聯合企業打造大灣區優質食品重要供應基地,發展“公司+基地(合作社) +農戶”生產模式,帶動6000 多戶農戶成為養殖專業戶,增加農戶的經濟收入。2021 年,大余馬蹄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實施大余鴨富硒板鴨生產技術,開發出的富硒板鴨(大余鴨) 產品于2022年9 月通過了國家富硒認證,并榮獲第七屆世界硒都(恩施) 硒博會最具市場影響力名“優硒產品”。2022 年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組織專家技術審評,認定大余鴨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4 存在問題

4.1 選育水平低,品種資源退化、雜化

大余鴨種質肉質特性優良,但目前選育水平較低,缺乏龍頭企業帶頭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無法獲取育種技術支持,同時存在早期生長速度慢、飼料轉化率低、養殖效益不高等問題,嚴重限制了大余鴨產業發展。同時,由于大余鴨選育指標欠缺,配套模式不明,雜交后代羽色分離嚴重、生產性能參差不齊,從而導致優質肉鴨良種稀缺,也制約了大余鴨的產業發展。另外,大多數養殖戶都是自行選種、留種,缺乏正確的選育意識,一味追求“經濟效益”,選育方向多為生長速度快、體型大,使得大余鴨原有的品種優勢下降,品種資源萎縮;甚至由于部分養殖戶缺乏育種知識,盲目引進其他品種進行雜交,導致大余鴨品種資源退化、雜化,致使加工后的板鴨品質無法得到保障。

4.2 種鴨數量大幅減少

水資源是鴨、鵝等水禽必要的生活條件,傳統的水禽養殖模式一般選在水網發達區域,自2014 年《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 實施后,養殖污染整治力度不斷加大,政府部門對水資源污染的管理十分重視,水域養殖管控嚴格,許多種鴨養殖場因養殖欄舍位于禁養區被迫關停,導致養殖數量大幅減少[4],大余鴨品種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4.3 種質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力度不夠

畜禽種質資源保護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耗時耗力耗資金,并且經濟效益不明顯,需要持續的資金保障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大余鴨養殖歷史悠久,但2022 年大余鴨保種場才正式建立,保種工作開展太晚,對大余鴨的收集、提純、復壯等保種工作是巨大挑戰?,F有保種難以建立有效的保護、選育及開發利用的良性機制。由于基層技術人員工資待遇較低,難以吸引高級技術人才,因此缺乏技術人員開展專業性較強的保種繁育工作。

4.4 全產業鏈亟待完善,品牌建設亟待加強

目前,大余鴨生產能力主要集中在養殖環節,產業一體化程度低,產業鏈上下游產能不匹配,精深加工領域產能不足,多數板鴨加工以小型加工廠居多,規?;庸S偏少。其次,缺乏飼料生產-養殖-加工售賣一條龍的綜合性鴨業龍頭企業,目前多以加工板鴨為準,產品單一導致市場較為局限,嚴重制約了大余鴨產業鏈的發展。雖然通過了品牌認證,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但大余鴨品牌不統一且多散布于農業企業集合品牌之中,且品牌保護意識淡薄,沒有做好統一管理工作,導致品牌濫用,市場秩序混亂。

5 對策建議

5.1 規范選種,培育大余鴨新品系

由政府部門牽頭,由專業人員制定大余鴨種鴨的選種、留種的標準,在保種場、擴繁場嚴格實施。針對養殖企業、個體養殖戶開展相關培訓,指導后備種鴨的選種工作,防止大余鴨群體退化、雜化,規范育種手段,防止養殖戶胡亂引進其他品種雜交,破壞種質資源。此外,政府財政應提供資金支持,與科研院所合作,聘請家禽育種學專家指導培育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大余鴨新品系,例如為滿足需求較大的鮮食肉市場及板鴨加工市場,培育生長速度快、上市日齡早、上市體重大的肉用型新品系,繁殖力強、體型小、體型優美的板鴨加工品系。

5.2 探索綠色養殖,發展養殖新模式

隨著我國《水污染防治法》 的嚴格實施,相關水面禁養,制約了大余鴨的養殖空間,迫使大余鴨的養殖數量一度嚴重縮減,嚴重破壞了大余鴨產業的有序發展。因此少水化、陸地化的養殖方式成為了相關養殖行業探索重點,如何減少養殖活動所需的水資源及降低養殖活動對水資源的污染成為了新的研究方向。應結合大余鴨覓食能力強、適宜放牧的特點,鼓勵養殖戶學習現代養殖方式,新舊結合,因地制宜推廣肉鴨網床、蛋鴨籠養、小水系飼養、稻鴨共養等綠色環保的養殖模式對減少水面污染也是有效的探索方向。開展對非禁養區內的規模養殖場的糞污處理設施提升改造工作,引導養殖場建設糞污處理相關設施設備的固定欄舍,實現養殖區域干濕分離、雨污分流、暗溝排污和源頭節水,以達到減少養殖活動對水資源的利用及污染的目的,有利于保障和擴大大余鴨的養殖空間。

5.3 強化品種資源支撐

一是加快大余鴨提純復壯進程,以大余鴨原種場為建設平臺,在產業優勢發展區域扶持龍頭企業,擴大大余鴨品牌力量,促進品種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利用。二是加大挖掘大余鴨作為地方品種資源的潛在優勢,依托相關單位,充分利用大余鴨的優良特性,結合中高端市場消費人員的習慣,開發大余鴨特色加工產品,形成特色品牌。三是規范育種流程,提高選育標準,依托相關機構對種禽的生產性能進行測定,完善種禽質量監測體系,促進育種水平和種禽質量全面提升,為特色產品優勢區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5.4 加大大余鴨品牌建設力度,完善產業鏈建設

通過規范選育標準,提高養殖、屠宰、加工的技術要求,緊抓產業特色等方式,將建立高品質農產品品牌與產業鏈完善相結合。鼓勵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帶頭建設集飼料生產、與農戶合作飼養、屠宰加工、產品售賣等活動一體的流水線產業鏈,并制定相關行業標準,規范大余鴨的品牌建設,力爭打開國內外農畜產品市場,提高大余鴨知名度,擴大影響力,拓展大余鴨產業鏈下游市場。依托農業協會,進行大余鴨品種保護和研發,指導區域內農戶按照規范進行生產和管理。依托農產品加工協會,進行大余鴨產品深加工的探索,指導相關企業立足大余鴨品種特點,生產具有地方特色的生鮮肉、板鴨、醬鹵鴨等產品,形成特色品牌,打破大余鴨品牌多亂雜、優質不優價的格局,為大余鴨產業鏈上游打下堅實基礎。緊盯國際國內優質特色畜禽產品中高檔消費市場,強化質量品牌建設,實行誠信經營,提高產品美譽度和認知度。

6 展望

大余鴨生長速度較快,產蛋較多,皮薄,毛孔小,肉質細嫩,適應性強,加工后的板鴨具有皮薄肉嫩,骨脆可嚼等特點,是加工板鴨的優質原料。但要進一步完善大余鴨的開發利用工作,改善大余鴨選育水平低、品種資源退化、雜化、種鴨數量大幅減少、種質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力度不夠、產業化程度不高、品牌建設亟待加強等問題,還需政府、科研機構、企業、行業協會等多元化主體的緊密協作。政府部門在科技創新、農業產業化、技術培訓、文化價值挖掘等方面提供政策引領和財政扶持,科研院所在保種、育種和養殖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企業和行業協會積極參與,才能推動大余鴨產業向綠色環保、高質量和高效益發展方向前進。

猜你喜歡
大余縣板鴨保種
板鴨香,年味濃
“川山×蜀水”原種保種技術及效果
長蘆板鴨
沙河板鴨營銷策劃方案
南雄市老促會
江西贛州市大余縣城南片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項目
“板鴨”行醫記(三)——中醫在西班牙的現狀
大余縣群眾羽毛球開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盧國偉:矢志不渝,癡心保種
羅非魚保種越冬三個方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