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紅旗渠精神形成的現實基礎、文化底蘊和理論淵源

2024-03-20 02:46張利華
安陽工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林縣紅旗渠中華民族

張利華

(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河南 林州 456500)

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歷經10年,在太行山懸崖峭壁間人工開鑿出一條天河——紅旗渠。紅旗渠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新中國兩大奇跡等。偉大建設孕育偉大精神,10年苦戰,產生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紅旗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進行闡述。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信陽考察時指出,“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1]。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在河南安陽考察時強調,“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2]。

1 紅旗渠精神形成的現實基礎

偉大實踐孕育偉大精神,紅旗渠工程是林縣30多萬群眾歷時10年得以建成。它絕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也不是一蹴而就、偶然生成的事物。紅旗渠的成功,是時代背景下林縣人民迫切的現實需求,是當時林縣現實生存條件下的必然選擇。

1.1 林縣人民世代飽受缺水之苦

林縣從明朝正式撰寫縣志開始,旱、大旱、兇旱等字眼是縣志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因為缺水造成的社會問題頻發。因為缺水,林縣山區林木資源稀少,一旦遇到汛期山洪暴發,水土流失非常嚴重。1942年大旱,林縣老百姓麥子沒有種上,秋季只有三四斗收成,全年糧食不夠5個月吃,40多萬人陷于饑餓死亡的邊緣,樹皮、草根和山上的白甘土被人們吃光,餓死的尸骨遍野,逃荒的妻離子散。缺水問題不僅對人們的生存造成威脅,也浪費勞動力,影響社會生產。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前,林縣550個村莊中,就有307個村28萬人一年四季得走遠路取水吃,占全縣總戶數56%,其中:跑5里(注:1里=0.5 km)地以上取水吃的有181個村,占總數的58.95%;跑10里地以上的有94個村,占30.6%;跑10~20里的有30個村,占9.7%;跑20~30里的有2個村,占0.65%。全縣每年因為遠道取水的工在300萬個以上,相當于種15萬畝(1萬hm)土地所需要的勞動力[3]9??梢哉f,缺水問題,影響了林縣方方面面的發展。

1.2 1959年極端大旱天氣加速紅旗渠工程啟動

新中國成立后,林縣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鑿井、開渠、挖塘、筑庫,水利建設成就斐然。林縣人把林縣境內的季節性河流淇河、淅河、洹河、露水河等河流充分利用起來,把天上水、地下水充分蓄起來,全縣大部分社、隊的農業生產和人、畜用水問題得到了改善[4]55,人民群眾從大規模治山治水運動中看到了改變山區命運的希望。但由于林縣境內水源不足,一旦遇到大旱天氣,人民群眾用水難問題就凸顯出來,特別是1959年的一場大旱,使林縣建好的水庫無水可蓄,水渠無水可引,林縣大地再次面臨旱魔困擾。這年大旱,使林縣縣委縣政府認識到,要徹底解決缺水問題,眼光必須放遠,要打破區域界線去境外找水。而林縣北部邊境的濁漳河,水量比較豐富,汛期洪峰流量最大達7 000 m3/s,旱季最小流量也達到13.02 m3/s,年流量為7.3×108m3,因此引濁漳河入林縣,可徹底解決林縣缺水問題,紅旗渠工程的設計雛形就此基本確定[5]。

2 紅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蘊

紅旗渠建設成功源于林縣地區特殊的文化底蘊,體現了林縣人民自立自強、敢為人先、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追求,同時也是太行精神的體現。

三晉文化、燕趙文化、中原文化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紅旗渠建設者有積極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林縣處于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歷史文化悠久,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林縣傳承了多元的文化,其中三晉文化、燕趙文化、中原文化,經過歷史的洗禮沉淀,成為紅旗渠精神的底色。林縣,古稱隆慮,在春秋時期隸屬于晉,因此,林縣人骨子里很多地方體現著三晉文化的特色?!皠諏崱笔侨龝x文化的精髓,正是“務實”這一特點,使林縣人腳踏實地,靠著一錘一釬一雙手,完成了一項當代愚公移山工程。林縣緊鄰古代燕趙地區,燕趙文化以銳意改革、與時俱進的觀念最具有代表性,而這些精神品質在紅旗渠建設中最為突出,可以說紅旗渠工程的提出、建設、完善就是一項偉大的改革創新史,林縣人敢于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自我革命精神,敢于戰天斗地、開拓創新的與時俱進精神,在紅旗渠建設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林縣屬于中原地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自立自強、艱苦奮斗、勤儉樸實的精神,成為紅旗渠精神的基本內涵和重要組成部分。

抗戰時期形成的太行精神影響了林縣人民精神氣質的形成。林縣所處的太行地區是解放較早的革命老區。新中國成立前林縣山區群眾生活困難,掌握在地主、富農手中的土地占到全縣總耕地的40.5%[3]3,林縣人民終年過著糠不飽食的生活,遇上年景不好的時候就得吃樹皮、草根和白甘土,很多貧苦農民穿的衣服都是單衣改棉衣,棉衣再改單衣。林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各種反動統治,爭取民族的獨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資料顯示,抗日戰爭時期林縣有27 500名優秀子弟參加了解放軍和地方武裝,民兵、民工參戰支前數百次,涌現出功臣模范800多人,有3 223人付出了生命,其中不乏一門七烈士這樣的典型。還有外籍的干部、戰士302人把一腔熱血灑在林縣大地上[6]。新中國成立后,林縣人民翻身得解放,農民分到土地,生活得到極大改善,這讓林縣人民從內心深處擁護中國共產黨,同時常年的革命斗爭讓太行精神在林縣大地上根深蒂固。太行精神是英雄主義、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精神的融合,太行精神在紅旗渠的建設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太行精神中的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形成了紅旗渠精神的內核及精髓,是紅旗渠精神的“精氣神”。

3 紅旗渠精神形成的理論淵源

紅旗渠精神不是憑空產生形成的,它是以林縣人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員、普通群眾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理論淵源。其中既有中華傳統民族精神的浸染和發展,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寫照。

3.1 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從古至今團結御敵的精神支撐,也是中國人民創造美好未來的強大動力,更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紅旗渠精神以獨立自主為立足點,以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核心,以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為導向,是偉大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集中展現?!盵7]紅旗渠精神是林縣縣委帶領林縣人民在10年苦戰的修渠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精神。紅旗渠,從其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只是一項單純的水利工程,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特定歷史時代的物質載體、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象征。

紅旗渠精神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敢于開拓創新的精神。我們的先民很早就有了“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思想觀念,正是在這種革新求變精神的鼓勵下,他們打破省際區域局限,跨區域引水,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邁勇氣,對貧困落后、十年九旱的山區縣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了林縣社會生產生活、農業、工業等一系列發展問題。同時,紅旗渠在建設過程中集中釋放人的全部智慧能量,10年修渠過程中創造了無數的水利經典案例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精神中的開拓創新思想。如8 km的曙光洞工程采用“坎兒井”施工辦法,70個工作面同時施工,16個月工程就竣工;空心壩地下流渠水、渠上流河水的十字,交叉經典設計;桃園渡橋一橋三用的巧妙建造等。

紅旗渠精神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百折不撓的民族?!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為天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等名言警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林縣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林縣人民克服了紅旗渠工程的技術難題、物資難題、后勤供應難題、技術人才難題等,保證了紅旗渠工程的順利進行,完成了一項舉世震驚的世界奇跡。同時,紅旗渠建成后,林縣人在黨的領導下,永不停頓、永不懈怠、永不自滿,始終如一保持昂揚斗爭的奮斗精神?!皯鹛?、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充分體現了林縣人持續地艱苦奮斗、奮力拼搏、永不停步的精神狀態。20世紀60年代,林縣解決了事關生存的“水”的問題;80年代,林縣解決了“溫飽”的問題;90年代,林縣人開始解決“錢袋子”問題;新時代,自強不息的林縣人,正行走在一條建設世界人文山水名城的美麗林州之路上。

3.2 紅旗渠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發展過程中,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艱苦奮斗,砥礪前行。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紅旗渠精神被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

紅旗渠精神中蘊藏著共產黨人率先垂范、無私奉獻的價值導向。共產黨人的價值選擇就是身體力行、率先垂范,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是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和行動的集中體現。在紅旗渠建設過程中,林縣各級領導干部、共產黨員始終奮戰在修渠一線,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紅旗渠工地上所有領導干部與群眾實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商量、同學習。最困難的活,最危險的地方,都是黨員干部最先沖上去。時任林縣副縣長兼紅旗渠工程總指揮馬有金,哪里有危險就出現哪里,哪里有困難就跑在最前面,同群眾一起掄錘打釬,在工地與群眾并肩苦干9年,直至患上嚴重風濕被抬下工地。共產黨員任羊成承擔最為危險的“凌空除險”任務,腰系繩索,飛崖除險,凌空打釬,每天飛蕩在懸崖峭壁上,飛石把他的3顆門牙砸倒,他就用鋼釬把牙別正,接著干。紅旗渠工地上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領導干部先實驗,再給群眾定標準。但在領取補給的時候卻相反,干部補給永遠少于補群眾(表1)。

表1 紅旗渠工地糧食補助表[4]196

紅旗渠精神體現了共產黨人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狀態。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天起,就一直主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白詣僬邚?,越己者恒越?!闭强恐粩喑阶晕?、挑戰自我的精神狀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20世紀50年代,林縣縣委已帶領全縣人民建成中小型渠道1 364條、水庫36座,其中縣辦中型水庫2座,小型一、二類水庫34座,池塘2 397個,旱井27 120眼,水井5 652眼,引山泉650個,有效灌溉面積達20.1萬畝(1.34萬hm2)[4]65。為了讓林縣有更多的土地灌溉水,林縣縣委縣政府在1959年規劃建設1條更大規模、更大社會效益的水利工程,這就是后來震驚世界的紅旗渠。1966年紅旗渠3條干渠全部完成后,敢于挑戰自我的林縣人民又開始利用紅旗渠巨大的水資源進行“一渠十帶”建設,小煤炭、小化肥、小水泥、小水電、小機械等五小工業如雨后春筍一樣在林縣迅速發展起來,為林縣之后的“富太行”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以后,林州人靠著建設紅旗渠培養起來的技術人才,更靠著修建紅旗渠帶來的超人膽識,10萬大軍出太行,奔向全國建筑行業大市場,僅用3年時間,林縣建筑工隊就占領了全國大中小城市的建筑市場,建筑業成為林縣另一張最閃亮的名片。2016年,“中國建筑之鄉”的榮譽稱號花落林州。

總之,縱觀紅旗渠的建設歷程和林縣人的創業歷程得到,紅旗渠精神與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形成的優良傳統一脈相承,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本質靈魂水乳交融??梢哉f,紅旗渠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私奉獻、大膽創新的最真實生動寫照,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的傳承和光大。

猜你喜歡
林縣紅旗渠中華民族
紅旗渠上的“鐵姑娘”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紅旗渠精神”感動我
紅旗渠水為何會“自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從紅旗渠的“賬單”體會黨的領導
紅旗渠的修建與紅旗渠精神的誕生
“有才”林縣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