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不銹的“天下第一劍”

2024-03-21 12:39彭妍
世界博覽 2024年5期
關鍵詞:湖北省博物館越王越王勾

彭妍

具有弧度的劍身搭配上菱形花紋,賦予越王勾踐劍一種獨特的美感。

湖北省博物館有一柄寶劍,它雖然僅長50厘米有余,但卻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之劍。這把劍經歷了2500余年,不僅毫無銹蝕,而且寒光閃閃,甚至劍身上的精美紋飾仍然清晰可見。它就是有著“天下第一劍”美譽的越王勾踐劍,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國家公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

轟動全國的銘文

20世紀60年代,政府決定在湖北荊州地區修建水渠灌溉農田。荊州地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屬于楚國的重鎮,因此文保部門也參與了修建水渠的工作。水渠一路延伸,考古隊一路跟隨,在紀南城西北7千米處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群,將其命名為望山楚墓。

在望山一號楚墓中,考古隊發現了一把插在漆木劍鞘里的青銅劍,因為當時實行的是搶救性發掘,所以他們并沒有把這把劍從漆木劍鞘中拿出,而是把它和別的文物一起送到了庫房。第二天,他們在整理這批文物時,清洗了這把青銅劍,發現在劍身正面靠近劍格處寫有2行銘文,一共有8個字,而且文字帶有鳥形的紋飾,十分奇異,又十分美觀。

劍身上的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仔細觀察這些銘文,就會發現,去掉鳥形紋之后,剩下的就是篆書筆畫。原來,這2行銘文所用的字就是“鳥蟲書”。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美術字,在篆書筆畫之外裝飾一些鳥或蟲的形狀,或者寓鳥蟲形狀于篆書筆畫之中?!傍B蟲書”主要流行于吳越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江淮一帶。

考古隊的成員初步解讀出銘文中的6個字——“越王”和“自作用劍”,推斷這把青銅劍是某位越王的佩劍。至于這位越王究竟是誰,大家意見不一。于是,他們對銘文進行臨摹、拓片和拍照,然后分別寫信給郭沫若、唐蘭、陳夢家等10多位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征求對銘文的釋讀。

著名古文字學家、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唐蘭在回信中指出,銘文中的另外2個字為“鳩淺”,即“勾踐”。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陳夢家也在回信中指出,劍銘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郭沫若也在回信中確認,越王劍,細審確是勾踐之劍。經過2個多月的書信研討,在多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家終于確定劍身上的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這柄劍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消息一出,舉國轟動。

目前出土的青銅劍中,只有越王勾踐劍的劍格上鑲有藍色琉璃。

說來也巧,湖北荊州還出土了另一件國寶級文物——吳王夫差矛,也就是吳王夫差的自用青銅矛。吳越爭霸是流傳千古的傳奇,兩位“死對頭”的兵器卻都出土在今天的湖北,二者的出土地僅僅相距2.5千米。不僅如此,勾踐劍和夫差矛在湖北省博物館再次“碰頭”,前去參觀的游客看見這一對兵器,不得不感慨萬千。

越王劍怎么進了楚國墓

越王勾踐的佩劍,沒有留在越國故土,卻隨葬在楚國貴族的墓中,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的青銅劍十分著名,吳國和越國在與其他諸侯國交往時,為了表示友好,把青銅劍作為禮品。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于是也有一些青銅劍作為戰利品流入他國。

楚國和越國之間有著許多糾葛。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楚、越兩國關系非常密切,曾經結盟,共同對抗吳國,楚昭王迎娶了越王勾踐之女,他們的兒子后來繼承了楚國王位,史稱楚惠王。戰國中期之后,楚、越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楚威王曾經大敗越軍,后來的楚懷王更是攻克了越國的都城。荊州是楚國強盛時期的都城所在地,這里出土了不少越國器物,目前已出土有10多件越王劍。

對于越王勾踐劍是如何流傳到楚國的,目前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這把劍可能是越國贈送給楚國的禮物。也許,在楚昭王迎娶越王勾踐之女時,勾踐以自己的佩劍作為女兒的嫁妝;也許,在某次楚越結盟時,越王讓使節將這把寶劍作為禮品送給楚王。另一種解釋認為,這把劍可能是楚國在和越國作戰時獲得的戰利品。楚懷王滅越時,許多越國寶物流入楚國,比如同在荊州出土,現藏于荊州博物館的一把越王不光劍,就出土自一個等級較低的貴族墓,墓主人可能參與了楚國滅亡越國的戰爭,并在戰爭中奪取了這把劍。

何以是“天下第一劍”

在中國出土的青銅劍數量眾多,唯獨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吳越劍之冠”,甚至“天下第一劍”,這又是為什么呢?究其根本,就是因為它在藝術、技術和內涵等方面都具有非比尋常的價值。

越王勾踐劍的造型美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目前發現的青銅劍,劍身兩側一般較為平直,靠近劍鋒的地方則是斜直的,越王勾踐劍卻與眾不同,它的劍身兩側有弧度,靠近劍鋒的地方也有弧度,這種設計使得它在青銅劍中有一種獨特的美感。劍身上還遍布著精美的菱形暗格花紋,這些花紋不僅美觀,而且極具實用價值??蒲腥藛T通過觀測,發現花紋經過了硫化處理,這種處理不僅能夠保持花紋艷麗,而且能夠防止劍身銹蝕。越王勾踐劍的劍格上還鑲嵌著藍色的琉璃,這更是舉世罕見的設計,直到今天,人們在青銅劍中也只見到這一例。

吳王夫差矛

越王勾踐劍不僅外觀美麗,而且作為一件兵器,至今仍寒光四射、鋒利無比。人們曾經把30余張紙疊在一起,用劍劃紙,這把古劍竟然一下就劃破了20多張。如此利劍充分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鑄劍工匠的高超技術。湖北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用顯微鏡給越王勾踐劍拍攝了上千張細節圖片,再把它們拼接成完整的大圖,放大后進行觀察,發現劍刃和劍身是一體鑄造而成的。

1977年,這把劍被送至上海,復旦大學的科研人員對它進行了無損傷測定研究。他們仔細研究分析劍刃和劍身的合金成分,發現其中的含鉛比例不足0.1%,含鐵比例也非常低,這可能是因為這把劍在鑄造之初就選料精良,選用了高純度的上等銅料,也可能是因為工匠在鑄劍的過程中通過精煉去除了鉛、鐵等雜質。

錫能使青銅變得堅硬,不過如果含錫比例太高,青銅就會變得易脆。一般來講,青銅的含錫比例不超過14%,在制作青銅兵器時,工匠更要仔細把握錫的比例??蒲腥藛T卻驚訝地發現,在越王勾踐劍的劍刃和劍身中,含錫比例竟然高達16%至17%,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這把劍仍然保有一定的韌性,也就是說它沒有因為含錫比例高而變得易脆,由此可見,工匠在鑄造此劍時經過了思考和探索,最終采用了合理的工藝。

種種分析數據表明,越王勾踐劍的鑄造工藝十分高超。工藝純粹、雜質少、質量好,是它千年不銹的首要原因。此外,望山一號楚墓在歷史上沒有被盜,得以完好無損地留存下來,考古隊在發掘時,發現封土堆和墓中槨底板相距10.8米,墓坑中填有經過夯打的五花土、青灰泥和白膏泥等材料,很好地密封了棺槨,而且棺槨也保存較好,其中的金屬不會因為接觸土壤而生銹,越王勾踐劍插在漆木劍鞘里,在出土時沒有大面積接觸外部空氣,于是它在經歷了滄海桑田之后仍能保持千百年前的耀目光澤。

“臥薪嘗膽”的故事流傳千古,在目前出土的文物中,越王勾踐劍可謂是勾踐最重要的遺物。它跟隨越王勾踐歷盡坎坷,見證了吳越爭霸期間的種種風云變幻,也見證了楚越之間的分分合合,如今的人們看見它,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回想起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越王勾踐劍·劍首

除了劍刃和劍身,越王勾踐劍的劍首也有玄機,彰顯了吳越青銅劍的特色。劍首處共有11個凸出的同心圓,叫做“薄壁同心圓”,它們之間的間距僅為0.2毫米。劍首的顯微平面圖顯示,最薄的同心圓的厚度僅有30微米,比頭發絲還要細。用顯微鏡觀察劍首的薄壁同心圓,可以看到槽底有凸出的繩紋,這說明在制作劍首時,工匠采用了鑄造成型工藝,也就是先準備好模具,再把金屬熔煉成液態,注入模具中,待金屬冷卻脫模,就能得到相應形狀的鑄件。工匠可能單獨鑄造了劍首,再把它和這把劍的其他部分鑄接在一起。此外,這些薄壁同心圓的同心度也相當高,表明制造劍首所用模具也有著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

(責編:李玉簫)

猜你喜歡
湖北省博物館越王越王勾
《百年民俗 湖北記憶》
越婢湯的來歷
臥薪嘗膽
A History of 2400-year-old Civilization Unveiled
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劍真的是兵器嗎?
人際博弈
臥薪嘗膽
越王古井今何在?
西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