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勞動課程 傳承傳統工藝

2024-03-22 11:13劉梅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編織勞動筆者

劉梅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編織”歸入生產勞動任務群中的傳統工藝制作項目中,教學對象指向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學生。編織類勞動歷史悠久,意蘊雋永,并且材料易得,是優質的勞動教學項目。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編織文化、學習編織技能、創造編織作品,筆者根據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實際,結合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設計了“傳承中華傳統技藝之彩繩編織”系列勞動課程。下面,筆者以起始課《初識編織》為例,闡述“遇見—突破—行動—創新”四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

一、遇見,感知勞動之美

編織是追求細節之美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編織的美通過勞動人民、勞動生活投射到編織品上。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了解編織的起源,整體認識編織,不僅能幫助學生把編織勞動納入知識體系,還能增強學生對編織對象意義的理解,進而感知編織之美。

1.從歷史視角感知編織的文化起源

新課伊始,筆者給出兩組選項“明清時期、唐宋時期、舊石器時期”和“席子、網兜、籃子”,請學生猜一猜、選一選編織起源于什么時期、最早出現的編織品是什么。這樣的引入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根據已有認知進行了猜想。隨后,筆者呈現如下材料,引導學生回望歷史:“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系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就用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以擊傷動物。編織歷史悠久,從7000年前的葦席到宋代的奇巧造物,無不展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以上教學,筆者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站在歷史視角看待編織勞動,為學生開啟探究編織藝術之旅。

2.從生活視角感知編織的創造之美

“在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編織工藝品?它們的編制材料是什么?”勞動是生活的藝術,筆者拋出上述問題,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感受編織所蘊含的創造之美。通過互動交流,學生了解到編織工藝品按原料劃分,主要有竹編、藤編、草編、棕編、柳編、麻編等6大類;編織工藝品的品種主要有日用品、欣賞品、家具、玩具、鞋帽等5大類。由此,在學生的腦海中,編織從一個扁平的詞語轉變為立體的形象。學生不由得發出“勞動人民太有智慧了”“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很強”等贊嘆之語。這些認知為編織勞動教學項目的開展奠定了基礎。隨后,筆者拿出精心編制的五彩手鏈,讓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它有什么特點。在整體感知的鋪墊下,學生對編織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讓他們分析編織品的特點,能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編織的規律上,為下一個環節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突破,掌握勞動之能

編織是規律的呈現,學生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技術要點,編織過程往往就是重復、連續的工作。教師要善于提煉編織品的關鍵織法,引導學生觀察、描述、實踐,進而突破學習重難點,提升編織勞動技能。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順利完成后續的整體編織任務。

觀察是學習的重要手段,課堂上,筆者首先引導學生聚焦細節觀察:“老師先編一段,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庇捎趯W生的觀察經驗不充分,最開始他們只得出了“編織有規律”這樣的表面結論。筆者放慢速度再次示范,并引導:“注意觀察編織過程中每一根彩繩的動向,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動詞描述它?!睂W生較為細致地觀察后,發現在編織過程中彩繩有“壓”“鉆”“系”等動作。

然后,筆者提問:“誰能把描述編織動作的動詞連起來,簡潔、形象地把編織步驟說清楚?”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一名學生回答“一左壓、二右壓、三鉆洞洞、四系緊”,另一名學生編成順口溜“左壓翹起‘二郎腿,右壓放到最上面,反手抄底穿洞洞,使勁系緊不能松”。筆者隨著學生的描述再次按步驟分解示范編織的過程,讓學生把編織步驟與操作過程聯系起來。這樣教學,學生充分調動了眼睛、耳朵、大腦等感官,為實踐操作環節打下基礎。

勞動能力需在實踐中形成。最后,筆者要求學生拿起彩繩,跟隨筆者的示范,自己嘗試編織。學生初步嘗試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比一比、賽一賽”活動,針對一個繩結的編織,設計“看誰速度快”比賽項目,引導學生重復訓練關鍵織法。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巡視,如果發現能力較弱的學生,就對他們一對一輔導,輔導時仍然按照“觀察—描述—實踐”的流程進行。

三、行動,獲取勞動之果

編織是一項需要耐心的工作。為培養學生“規范勞動、有始有終”等勞動習慣和品質,筆者在學生正式編織作品前,引導學生對比同一種編織品的兩種不同編織效果,使他們得出“均勻、緊密、干凈的作品更值得欣賞”“編織時不能急,手要穩,不能一時松一時緊”“要愛惜勞動成果,要把手洗干凈,把桌子擦干凈,再展開編織勞動”等認識。

勞動技能的學習往往要體現“行動—反思—再行動”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實踐就是行動,強調在真實、具體的情境中身心行動的一致性,而反思基于具身實踐,是通過前期學習積累自然產生的良好勞動習慣和品質。以上教學中,及時行動與延時反思形成的雙重認知模式有效完善了編織勞動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走向反思性實踐。

四、創新,培育勞動精神

編織是一項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勞動教學項目。說它容易創新,是因為學生能利用編織技法的調整和不同顏色的材料組合,形成與眾不同的編織方案,編織出有新意的作品。創新是編織勞動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學生編織勞動技能的綜合表現,有利于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勞動精神。

教學時,在學生有了模仿編織的成果后,筆者這樣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大家編織的作品一模一樣,說明大家善于學習,可是,勞動小能手還需要善于思考,你能讓你的作品與眾不同嗎?”學生興致很高,他們從技法變化入手,研究編織作品形態的改變;從材料的顏色搭配上思考,設計不同的組合效果。經過討論和實踐,學生形成了多種創新編織的方案。例如,學生聯系數學中“找規律”的相關知識,由彩繩的基礎編織規律“121212”引申出“11221122”“12112111211112”等比較復雜的編織規律。他們通過實際操作,發現采用不同的規律進行編織就會得到不同的花紋,使作品造型產生有趣的變化。后續,筆者發起挑戰賽:“比一比,看誰的作品最有創意!”筆者引導學生從色彩、紋樣、整體設計等方面展開創意編織勞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同時,筆者還引導學生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件作品中的“新”和“異”,發掘更多勞動創新的成果。

在編織類勞動中,筆者通過“遇見、突破、行動、創新”四個環節,讓學生了解了編織的歷史,掌握了編織的技巧,發揮了創新編織的潛能。這四個環節體現了學法指導的過程,構成了由內到外、再由外到內的認知閉環,是有效開展編織類勞動教學的良好路徑。

責任編輯? 劉佳

猜你喜歡
編織勞動筆者
體驗編織的樂趣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老師,別走……
竹自清高,編織美好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熱愛勞動
度假吧!帶上你的編織鞋包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