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生長性能、產肉性能及肌肉品質比較分析

2024-03-22 01:08張瑞安雪姣李建燁盧曾奎牛春娥徐振飛張金霞耿智廣岳耀敬楊博輝
草業學報 2024年3期
關鍵詞:湖羊胴體南湖

張瑞,安雪姣,李建燁,盧曾奎,牛春娥,徐振飛,張金霞,耿智廣,岳耀敬*,楊博輝*

(1.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50;2. 中國農業科學院羊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50;3. 農業農村部青藏高原畜禽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50;4. 慶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甘肅 慶陽 745000)

雜交是新品種培育的一個重要手段,雜交可以產生雜種優勢,從而獲得比親本更強或表現更好的新品種[1]。目前我國肉羊新品種培育以雜交方式為主,通過引進國外優秀肉用綿羊品種與地方品種雜交能夠提高雜交后代的生產性能,但這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從長遠看,培育適合我國農區特點的自主肉用綿羊新品種是提高地方品種生產性能,填補當地專門化肉用綿羊品種空白的關鍵手段。我國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引進杜泊、薩???、陶賽特等肉用綿羊品種,通過雜交改良本地綿羊品種的生產性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2]。我國也通過雜交育種培育了很多個畜禽新品種,例如,黃淮肉羊是以杜泊羊為父本、小尾寒羊為母本,通過雜交創新、橫交固定和群體擴繁3個階段培育而成。該品種具有繁殖率高、生長速度快、耐粗飼、肉質好等特點,是適合規?;B殖的肉用綿羊新品種,其經濟效益較現有地方品種每只羊年增收超過20%[3]。該品種對河南省乃至整個黃淮地區肉羊產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魯中肉羊則是以南非白頭杜泊羊為父本,湖羊為母本,利用杜泊羊肉用性能佳和湖羊繁殖率高的種質特性,采用常規育種和FecB分子遺傳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經雜交改良、橫交固定、繼代選育與擴繁培育而成的[4]。研究發現,斷奶后利用全價顆粒飼料飼喂60 d 后,魯中肉羊的平均日增重為317 g,而湖羊為292 g;前者的飼料轉化率為6.61,后者為6.97;育肥魯中肉羊比湖羊高出72.4 元的經濟效益[5]。此外,寒泊肉羊是以小尾寒羊為母本,杜泊羊為父本進行雜交,以骨形態發生蛋白受體1B(BMPR1B)(A746G)基因分子標記作為提高種群產羔數的輔助手段,經過多年人工選擇和定向培育而成的農區肉用綿羊新品種[6]。關于二元雜交在我國肉用綿羊新品種培育方面的研究已有大量報道,而三元雜交主要以國內地方品種為主,或將小尾寒羊作為第一父本,引進品種作為終端父本,但關于第一父本和終端父本均為引進良種的相關研究尚屬起步階段[7]。相比二元雜交,三元雜交能更充分發揮雜種母羊的優勢,有效利用三元雜種個體的雜種優勢,使3個親本品種的優點都體現在三元雜交后代身上。一般來說,三元雜交的雜種優勢明顯高于二元雜交,因此,在肉羊生產及新品種培育中被廣泛使用[8]。甘肅是全國的牧業大省,2021 年底羊存欄數為2439.5 萬只,約占全國總存欄數的7.6%,僅次于新疆和內蒙古,位居第三;羊肉產量為33.5 萬t,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5%,僅次于新疆、內蒙古、河北,位居第四(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其次,甘肅省牧草資源豐富,全省境內有0.18 億hm2的天然草地,147.67 萬hm2的人工草場,為我省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牧草資源[9]。目前,甘肅省內舍飼養羊以湖羊為主,甘肅省內仍缺乏生長發育快、繁殖率高、肉質好的本地肉用綿羊品種?!爸协h肉羊”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牽頭,聯合多家單位共同參與的以湖羊為母本,引進南丘羊和無角陶賽特羊為父本,結合常規育種技術聯合創新基因組選配、基因編輯和干細胞育種等分子育種技術培育的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特點的肉用綿羊新品種,旨在填補當地專門化肉用綿羊品種的空白。湖羊是由蒙古羊南遷,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下經過長期馴化和選育形成的,具有性成熟早、四季發情、產羔多胎、繁殖力強、耐粗飼、宜圈養的特點,在我國農區舍飼養羊中占據主導地位,但與國外進口肉羊相比,出肉率低,屠宰率較低[10]。無角陶賽特羊原產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由雷蘭羊和有角陶賽特羊為母本,考力代羊為父本進行雜交,雜種羊再與有角陶賽特公羊回交,然后選擇所生的無角后代培育而成。無角陶賽特羊具有生長發育快、早熟、全年發情的特點,是我國肉羊雜交改良的主要父本來源[11]。南丘羊是英國著名的肉毛兼用短毛品種羊,屬于丘陵型羊品種,體格較小,但肌肉豐滿,后軀發育好[12]。具有成熟早、羔羊易肥育、胴體品質好、屠宰率在55%以上等特點,被很多國家引入用作生產肥羔的父本。新西蘭在19 世紀40 年代最早引進,在特級羔羊生產中曾居首位[13]。南丘羊和無角陶賽特都屬于小型肉羊品種,前期生長速度較快,適合生產高檔肥羔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選擇繁殖力高的湖羊為母本,肉質結構優秀的南丘羊和生長發育快的無角陶賽特羊為父本進行三元二次雜交,以培育適合當地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優質高效肉羊新品種。本研究旨在通過比較分析湖羊及其與南丘羊和無角陶賽特羊雜交一代的生長性能、屠宰性能、胴體性狀以及肌肉品質,為“中環肉羊”新品種的培育提供基礎數據與理論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飼糧及飼養管理

本試驗以“中環肉羊”新品種培育過程中產生的F1代雜交群體和湖羊為研究對象。飼喂試驗于2022 年10 月17 日-2023 年1 月4 日在甘肅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進行。在相同營養水平和飼養管理條件下單欄飼養有系譜記錄的3 月齡左右體況良好的湖羊(♂湖羊×♀湖羊,HH)、陶湖F1代羊(♂無角陶賽特羊×♀湖羊,TH)和南湖F1代羊(♂南丘羊×♀湖羊,NH)公羔各16 只,初始體重分別為(23.36±0.80) kg、(23.64±0.85) kg、(24.21±0.76) kg。預試期15 d,正試期80 d,每天分別在08:00 和17:00 投喂全混合日糧(total mixed ration, TMR)一次,自由飲水。TMR 日糧通過AMTS 軟件,以日增重350 g·d-1為目標設計配方,具體的原料成分和營養水平見表1,試驗期間內圈舍的溫濕度見圖1。每天記錄每只羊的采食量,飼喂量在預試期內根據每天采食量隨時調整,確保每天的剩料量在10%左右;正試期內每20 d 測定一次體重及體尺指標。

表1 基礎飼糧組成和營養水平(干物質基礎)Table 1 Ingredient 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of experimental diets(dry matter basis, %)

飼喂試驗結束后,每個群體選擇接近組內平均體重的7 只試驗羊,禁食24 h,禁水2 h 后屠宰,測定屠宰性能、胴體性狀;宰后30 min 內取第12~13 肋骨之間的背最長肌樣品100 g,用于測定肌肉品質和營養成分。

1.2 測定指標及方法

1.2.1 生長性能測定 生長性能指標參照張小雪[14]的方法進行測定并計算。預試期第1 天晨飼前空腹稱重,即為試驗羊初始體重(initial body weight, IBW),正試期第1 天晨飼前空腹稱重,記為第0 天體重,正試期內每20 d 測定并記錄體重,試驗結束后計算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 ADG);正試期內,每天記錄每只羊的給料量,第2 天晨飼前對剩余料進行收集稱重,計算平均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 ADFI)、干物質采食量(dry matter intake, DMI)以及飼料轉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

體尺指標的測定參照趙有璋《羊生產學》[15]的方法。體高:用測杖(耐爾尼,石家莊冠江商貿有限公司)測得的鬐甲最高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以cm 表示;體長:即體斜長,用測杖測得的肩端前緣至臀端后緣的直線距離,以cm 表示;胸圍:用軟尺測得的肩胛后緣處軀體的垂直周徑,以cm 表示;管圍:用軟尺測得的左前肢管部上1/3 最細處的水平周徑,以cm 表示。

1.2.2 屠宰性能測定 屠宰性能參照趙有璋《羊生產學》[15]的方法測定。宰前活重:待測羊只宰前禁食24 h、禁水2 h 后稱得的羊只活重;屠宰率:胴體重占宰前活重的百分數。屠宰率=胴體重/宰前活重×100%

1.2.3 胴體性狀測定 胴體性狀的測定參照趙有璋《羊生產學》[15]的方法。胴體重:將待測羊只屠宰后,去皮、頭、蹄以及內臟,保留腎臟及腎周脂肪,靜置30 min 后稱得的重量為胴體重;凈肉重:將胴體上的肌肉、脂肪、腎臟剔除后稱量骨重,并以胴體重與骨重差值作為凈肉重。要求在剔肉后的骨上附著的肉量及耗損的肉屑量不超過1%;凈肉率:凈肉重占宰前活重的百分比。凈肉率=凈肉重/宰前活重×100%;眼肌面積:指胴體第12~13 肋骨之間眼?。ū匙铋L?。┑臋M切面積。眼肌面積(cm2)=眼肌高度×眼肌寬度×0.7;胴體脂肪含量值(weightadjusted fatness value, GR):指胴體第12~13 肋骨之間,距背脊中線11 cm 處的組織厚度;背脂厚:指胴體第12~13 肋骨之間眼肌中部正上方脂肪厚度,用游標卡尺測量。

利用臺稱(MJJ003,Meilen,深圳)對頭、蹄、皮、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和睪丸進行單獨稱重。

1.2.4 肌肉品質測定 肌肉品質的測定參照張瑞等[16]的方法進行。具體方法如下:

pH 值:利用胴體肉質pH 值直測儀(pH-STAR CPU, MATTHAUS,德國)直接在肌肉表面刺孔測定,肌肉的寬度和厚度均大于3.0 cm,不同位置重復測定3 次,取平均值。

失水率:切取約2.52 cm×2.52 cm×1.00 cm 的肉樣稱重(W1)后用單層紗布包裹,置于上下各18 層濾紙的鐵板中,用壓力儀(RH-1000,廣州潤湖儀器有限公司)壓至35 kg 后保持5 min,取下肉樣稱重(W2),失水率(%)=(W1-W2)/W1×100。

熟肉率:取約30 g 左右肉樣,稱重(W1)后于100 ℃蒸鍋(1500 W)中蒸30 min;取出肉樣冷卻至室溫后吸干表面水分準確稱重(W2),并按公式計算:熟肉率(%)=W2/W1×100。

剪切力:肉樣去除筋膜、可見脂肪后放入80 ℃恒溫水浴鍋加熱,待中心溫度達到70 ℃時取出,冷卻至室溫后用直徑為1.27 cm 的圓形取樣器沿與肌纖維平行的方向鉆切肉樣,在嫩度儀(C-LM3 型,北京布拉德科技公司)上測定剪切力值,測定樣品數不少于3個,最后取平均值。

1.2.5 肌肉營養成分測定 肌肉中水分的測定按照《GB 5009.3-2016》[17]、蛋白質含量按照《GB 5009.5-2016》[18]、脂肪含量參照《GB 5009.6-2016》[19]、灰分含量參照《GB 5009.4-2016》[20]測定。

1.3 數據統計與分析

運用Excel 軟件初步整理數據后,采用SPSS 21.0 軟件單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組間差異性,運用Duncan 多重比較檢驗組間顯著性,P<0.05 表示差異顯著,結果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生長性能比較分析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不同階段體重變化如圖2A 所示。初始體重在不同群體間無顯著差異(P>0.05)。正式試驗開始后,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的體重一直顯著高于湖羊(P<0.05),而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體重間無顯著差異(P>0.05)。3個群體綿羊日增重結果如圖2B 所示。試驗前60 d,南湖F1代羊日增重顯著高于湖羊(P<0.05),與陶湖F1代羊差異不顯著(P>0.05);而在試驗60~80 d,陶湖F1代羊的日增重開始顯著高于湖羊(P<0.05),而與南湖F1代羊差異不顯著(P>0.05)。平均日采食量比較分析結果如圖2C 所示,僅在試驗0~20 d 和40~60 d,南湖F1代羊的平均日采食量顯著高于湖羊(P<0.05),而與陶湖F1代羊在整個育肥期均無顯著差異(P>0.05)。干物質采食量比較分析結果如圖2D 所示,僅在試驗第40~60 天,南湖F1代羊的干物質采食量顯著高于湖羊(P<0.05)。飼料轉化率結果如圖2E 所示,在試驗第40~60 天,南湖F1代羊的飼料轉化率顯著低于湖羊(P<0.05),而在第60~80 天,陶湖F1代羊的飼料轉化率為6.69,顯著低于湖羊(8.14,P<0.05)。

圖2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生長性能比較分析Fig.2 The growth performanc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 sheep and its hybrid combinations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體尺指標比較分析結果見圖3。體高方面(圖3A),試驗前40 d,湖羊的體高顯著高于陶湖F1代羊,而試驗后期則表現為湖羊顯著高于南湖F1代羊(P<0.05),與陶湖F1代羊無顯著差異(P>0.05);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在體長方面無顯著差異(圖3B,P>0.05);胸圍方面(圖3C),試驗前20 d,南湖F1代羊顯著高于湖羊,而從試驗第40 天開始,南湖F1代羊和陶湖F1代羊均顯著高于湖羊(P<0.05);南湖F1代和陶湖F1代羊管圍在整個試驗期均顯著高于湖羊(圖3D,P<0.05)。

圖3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體尺比較分析Fig.3 Body siz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 sheep and its hybrid combinations

2.2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屠宰性能比較分析

屠宰性能方面(表2),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宰前活重均顯著高于湖羊(P<0.05);南湖F1代羊屠宰率顯著高于湖羊(P<0.05),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宰前活重和屠宰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屠宰性能比較分析Table 2 Slaughter performanc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 sheep and its hybrid combinations

2.3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胴體性狀比較分析

胴體性狀比較分析結果見表3,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胴體重和凈肉重顯著高于湖羊(P<0.05),且胴體重比湖羊分別高出12.63%和10.54%,而凈肉重比湖羊分別高出17.24%和16.28%;南湖F1代羊GR 值顯著低于湖羊,陶湖F1代羊眼肌面積顯著高于湖羊(P<0.05);陶湖F1代羊皮重顯著高于湖羊,而肺重顯著高于南湖F1代羊,睪丸重顯著高于湖羊和南湖F1代羊(P<0.05),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在其他指標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

表3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胴體性狀比較分析Table 3 Carcass trai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 sheep and its hybrid combinations

2.4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肌肉品質比較分析

肌肉品質比較分析結果如表4 所示,南湖F1代羊肌肉失水率顯著低于湖羊,而熟肉率顯著高于湖羊和陶湖F1代羊(P<0.05);3個雜交組合綿羊肌肉pH 值和剪切力間無顯著差異(P>0.05)。

表4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肌肉品質比較分析Table 4 Meat qualit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 sheep and its hybrid combinations

2.5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肌肉營養成分比較分析

肌肉營養成分比較分析結果如表5 所示。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背最長肌中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而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肌肉中蛋白含量顯著高于湖羊(P<0.05)。

表5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肌肉營養成分比較分析Table 5 Meat nutrition ingredien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 sheep and its hybrid combinations (%)

2.6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育肥效益比較分析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育肥效益比較分析結果見表6。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全期干物質采食量和全期增重均顯著高于湖羊(P<0.05),根據當時當地的原料成本和活羊市場價格計算得出,陶湖F1代和南湖F1代羊試驗結束后育肥效益比湖羊分別高出71.39 和68.72 元,平均每天的育肥效益比湖羊分別高0.89 和0.86 元。

表6 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育肥效益比較分析Table 6 Fatting benefi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 sheep and its hybrid combinations

3 討論

與本研究的預期一致,雜交提高了后代的生長性能。眾所周知,體重、體尺和飼料效率受基因、營養水平以及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而雜交組合之間體況、采食量的不同可能反映的是純種之間的差異[21]。南丘羊成年公羊體重約為80~88 kg,成年陶賽特公羊約為90~110 kg,而成年湖羊公羊體重約為60 kg。本試驗中,由于試驗條件的限制,未采集到純種南丘羊和陶賽特羊6 月齡的體重、體尺以及飼料效率相關指標。但本試驗結果顯示,試驗期間,南湖F1代和陶湖F1代羊體重均顯著高于湖羊;試驗前60 d,南湖F1代羊日增重最高且顯著高于湖羊,南湖F1代羊飼料轉化率在試驗第40~60 天顯著低于湖羊;試驗后20 d,陶湖F1代羊日增重最高且顯著高于湖羊,而飼料轉化率顯著低于湖羊。說明從出生到大概5 月齡,南湖F1代羊的生長速度高于陶湖F1代羊,而5 月齡之后陶湖F1代羊生長速度明顯增快,且兩個雜交組合的生長速度均顯著高于湖羊,這與3個純種之間的體重差異變化規律是一致的,也可能是因為南丘羊屬于小型肉羊品種,前期生長速度較快,當體重達到50~60 kg 時,則會放慢生長速度,攝入的營養物質主要用于肌肉和脂肪的沉積,為高檔肥羔肉的生產做準備。此外,本研究發現體重、體尺和飼料效率還受圈舍溫濕度變化的影響,根據對整個試驗周期內圈舍溫濕度的監測,溫度對試驗動物日增重的影響較大。例如,在整個試驗周期內(10 月-次年1 月,溫度為-2.80~11.45 ℃),湖羊的日增重由221.43 g·d-1上升為233.57 g·d-1,變化趨勢不明顯。而張小雪[14]在相同地方,5-8 月(溫度為18.0~22.5 ℃)飼喂3 月齡的湖羊至6 月齡時,日增重由250 g·d-1上升為300 g·d-1,相同的試驗周期內后者的日增重增加了50 g,這可能與飼養管理水平、遺傳背景有關,但也說明了環境溫度對日增重的影響。本試驗中,試驗后期由于圈舍溫度降低,試驗動物所攝入的營養物質主要用于抵御寒冷,因此日增重與試驗前期沒有多大差異。同時,本研究發現陶湖F1代羊的日增重由242.14 g·d-1上升到290.71 g·d-1,這可能是由于試驗后期陶湖F1代羊生長速度快,較大的形體結構能夠抵御寒冷的侵襲,因此所攝入的營養物質主要用于促進生長。

體尺指標能夠反映機體的生長情況、生產性狀以及遺傳特性。在動物生長發育不同階段,身體不同部位按照不同的比例發生改變,因此在評價動物生產力時,體尺常被用來作為體重的補充指標[22]。此外,動物體尺還可以用來研究遺傳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用來評估生長率、飼料效率、胴體特性,進而根據體尺指標來預估未來羊群的性能[23]。在動物新品種培育過程中,體尺指標也是評估育種效果的重要指標。研究發現,月齡相同,體型較大的動物性成熟相對較早,繁殖成功率較高[24]。本試驗中,除體長在3個群體中無顯著差異外,其他指標包括體高、胸圍和管圍均差異顯著。湖羊的體高在試驗第20~40 天時高于陶湖F1代羊,而在試驗60~80 d 時顯著高于南湖F1代羊;胸圍方面,試驗前20 d,南湖F1代羊胸圍顯著高于湖羊,而試驗第40~80 天,南湖F1代和陶湖F1代羊均顯著高于湖羊;整個試驗周期內,南湖F1代和陶湖F1代羊的管圍均顯著高于湖羊。說明試驗前期南湖F1代羊的骨骼以及肌肉的發育速度快于陶湖F1代羊,而試驗后期陶湖F1代羊的生長速度快于南湖F1代羊,這與體重和日增重的變化趨勢相一致,也驗證了體尺是體重的補充,是評價動物生長性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肌肉品質也是本研究新品種培育過程中關注的關鍵點。本課題前期對6 月齡湖羊和南湖F代羊的屠宰性能1和肌肉品質做了比較,發現南湖F1代羊的胴體質量和眼肌面積顯著高于湖羊,而背膘厚和GR 值顯著低于湖羊;熟肉率顯著高于湖羊,而剪切力顯著低于湖羊;氨基酸總量、必需氨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顯著高于湖羊[25]。此外,本課題針對12 月齡湖羊和南湖F1代羊的肌纖維特性進行了比較,發現南湖F1代羊的肌纖維直徑、纖維面積、MyHCⅠ和MyHCⅡb基因表達量顯著低于湖羊,而膠原纖維含量、MyHCⅡa和MyHCⅡx基因表達量顯著高于湖羊;肌肉中差異的揮發性風味物質主要集中在醛類和酮類,其中南湖F1代羊的苯甲醛含量顯著低于湖羊,而3-甲基丁醛含量顯著高于湖羊,該物質主要賦予羊肉黃油味和堅果味[26]。進一步通過組學分析發現,湖羊和南湖F1代羊肌肉中差異表達基因主要是MYH8、MYLK3、MYL10、FIGN、MYOM3,主要參與脂肪酸代謝相關通路,而差異的代謝物也主要參與甘油磷脂代謝通路[27]。這說明通過雜交改善了后代的產肉能力和肌肉品質,并通過甘油磷脂代謝通路改變了肌肉中脂肪酸組成,進而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風味組成,也進一步提高了消費者的接受度。本試驗中,考慮到“中環肉羊”新品種培育的需要,同時將南湖F1代、陶湖F1代羊和湖羊進行比較,且主要的關注點也集中在肌肉品質方面,發現前兩個雜交組合的宰前活重、胴體重和凈肉重均顯著高于湖羊,這與本研究前期的結果相一致,也與生長發育指標的變化相一致。而南湖F1代羊的屠宰率為55.37%,顯著高于湖羊(53.47%),這與純種南丘羊的品種特性相一致,說明通過雜交提高了后代的產肉能力。南湖F1代羊的GR 值顯著低于湖羊,說明前者的胴體脂肪含量低于后者。陶湖F1代羊的眼肌面積顯著高于湖羊,眼肌面積是評價肌肉發育和胴體肉用性能的主要參考指標,說明陶湖F1代羊肌肉發育和胴體產肉性能較好;此外,在牛肉分割中,通常將里脊、外脊、眼肉和上腦部位歸為高檔肉,而陶湖F1代羊的眼肌面積顯著高于湖羊,也說明陶湖F1代羊具有更高的生成高檔肉的潛力[28]。陶湖F1代羊的皮重和睪丸重顯著高于湖羊,而肺重顯著高于南湖F1代羊。從側面反映了陶湖F1代羊較好的產肉性能和作為父本在繁殖性能方面的優勢。肌肉品質方面,南湖F1代羊的失水率顯著低于湖羊,而熟肉率顯著高于湖羊和陶湖F1代羊。肌肉中的水分大部分是存在于肌絲、肌原纖維和肌原纖維膜之間的不易流動的水。一般認為,肉的失水率越低,系水能力越高,肉的保水性就越好,進而改善肉的品質和風味,增加肉的出品率[29]。本研究中,南湖F1代羊肌肉失水率顯著低于湖羊,說明南湖F1代羊的保水性更好,肌肉的適口性更好。熟肉率反映的是肌肉烹飪過程中蛋白質變性和水分流失的程度,蛋白質可通過美拉德、熱降解等反應影響肉的滋味和香味;水分流失可以影響肉的多汁性、嫩度和適口性,一般來說,水分流失越少,肉的營養越豐富,口感越好,同時,肉出品率越高,進而表明肉的加工品質越好[16]。本研究中,南湖F1代羊的熟肉率顯著高于湖羊和陶湖F1代羊,說明南湖F1代羊的出肉率更高。因此,單從肌肉品質方面來看,南湖F1代羊的肌肉品質優于陶湖F1代羊和湖羊。

反芻動物肌肉營養成分是反映肌肉品質的重要指標。水分、粗蛋白、粗脂肪是肌肉組織的主要化學成分。其中,水分含量與肉的多汁性直接相關,一般來說,肌肉中水分含量為70%~77%[30]。本研究中,3個雜交組合綿羊肌肉中水分含量無顯著差異。蛋白質是肌肉的主要組成部分,按溶解程度不同,肌肉蛋白質可以分為肌漿蛋白、肌原纖維蛋白和肌基質蛋白,它們與肌肉的嫩度、色澤、風味、口感和質構特性等品質密切相關[31]。本研究中,南湖F1代和陶湖F1代羊肌肉中蛋白質含量顯著高于湖羊,這與本課題前期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南湖F1代羊肌肉中氨基酸含量顯著高于湖羊[25]。這也說明前兩種雜交組合綿羊肌肉能夠提供更優質的蛋白和營養價值。肌肉中粗脂肪多與肌肉的適口性、嫩度、肉色等相關。在機體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脂肪的沉積順序為內臟脂肪、皮下脂肪、肌間脂肪和肌內脂肪,粗脂肪包含了肌間脂肪和肌內脂肪。本研究中,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的肌肉粗脂肪含量無顯著差異,這與水分含量、剪切力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說明在6 月齡時,湖羊及其不同雜交組合肌間和肌內脂肪沉積速度差異不大?;曳执砹思∪庵械臒o機鹽成分,灰分在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構成機體組織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肌肉中灰分含量直接影響肌肉品質。本研究中,灰分對3個群體肌肉品質的影響不大。

肉羊養殖過程中,育肥效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養殖戶和企業的長遠發展,育肥效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品種選擇是根本因素[32]。養殖戶和企業應該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品種,以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本研究中,湖羊是我國的地方品種,具有繁殖力高,但出肉率不足的特點,而南丘羊和無角陶賽特羊是由國外引入的優質肉羊品種,通過雜交改良,陶湖F1代羊(320.72 元)和南湖F1代羊(318.05 元)育肥效益分別比湖羊(249.33 元)高出71.39 和68.72 元,這主要得益于前兩種雜交組合綿羊體重不同程度的提高,導致新增產值較高,育肥效益更好。

4 結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湖羊通過與南丘羊、無角陶賽特羊雜交,促進了雜交后代的生長速度,降低了飼料效率,進而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加了肉羊養殖的競爭力;此外,雜交改善了雜交后代的肌肉品質和產肉性能,主要通過提高屠宰率、胴體重、凈肉重、熟肉率等增加產肉率;而通過降低失水率和增加蛋白質含量來提高肌肉的適口性和營養價值。且在試驗結束時,陶湖F1代羊生長速度優于南湖F1代羊和湖羊。

猜你喜歡
湖羊胴體南湖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碼”
南湖之春
湖羊“地位”及“后時代”應對策略
南湖的船
在南湖,我畫下幸福時光
影響豬胴體瘦肉率的因素及提高措施
湖羊的養殖探究——以金昌湖羊養殖為例
南湖早春(節選)
內洛爾公牛的飼料轉化率及其與胴體品質、非胴體品質和肉品質的關系
湖羊巴氏桿菌病診治病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