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工程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2024-03-22 08:02劉杰張顯華馬會芳張岑岑劉云邊立然
福建輕紡 2024年3期
關鍵詞:紡織競賽應用型

劉杰,張顯華,馬會芳,張岑岑、劉云、邊立然

(河南工程學院 紡織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目前,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也應運而生,紡織產業發展對學生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急需能結合行業發展新需求、學科交叉融合新趨勢,具備實踐創新能力知識體系的人才。作為地方高校,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有機銜接,培養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具有創新意識及工程實踐能力的多元化新型工程人才,是人才培養改革的本質要求。因此,我校(河南工程學院)開展了以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的高層次紡織人才為目標的紡織工程專業改革和實踐,構建了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2]。

1 紡織工程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背景

通過對我校畢業生跟蹤調查,用人單位的信息反饋以及了解市場上的人才需求等,發現了我校傳統的紡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現代紡織產業人才的需求[3]。目前的工程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等與產業實際需求脫節,不能很好地滿足紡織產業的要求[4]。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融合度低

高校教學課程體系主要是由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兩大部分支撐,二者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出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脫節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一方面,重知識,輕實踐,學生缺乏動手能力,理論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聯系不緊密,不能有效地促進理論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解決不了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受到實踐課程課時、經費所限,企業接受度等的影響,實踐環節大多是“參觀式”“調查式”的走馬觀花,很難真正地深入到企業生產一線,對企業的技術水平、設備狀況、產品品質缺乏深入的了解,致使學生實踐能力不足,培養效果不佳,學生不能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融合一體。

1.2 產學研融合程度較低,紡織企業的參與度較低

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是為了滿足企業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是常用的形式。但從學校和企業反饋的效果來看,合作的層次較低、質量不高,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仍以簡單的實習為主,且企業參與度不夠、積極性不高,在人才培養方案、校企課程、教材等方面的合作較低,部分企業只想通過學生實習完成崗位招聘,而沒有主動承擔起人才培養的責任。

1.3 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不足

隨著紡織產業發展和結構性調整,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更傾向于能創新、懂管理、技術強的綜合素質全面的復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的學科教育重視知識傳授,輕視強調創新能力,薄弱的實踐能力制約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很少有機會獨立思考和探索新事物,在校期間的知識過于片面化、碎片化,學生的創新意識薄弱,不具備分析問題與解決紡織綜合問題的能力,不能有效地主動進行科研創新。

1.4 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強化欠缺

紡織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深入到基層、生產第一線從事技術實施和轉化工作,因而對人才的需求除要求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外,更要求他們不怕吃苦、不為困難所嚇倒,要求敬業愛崗、務實踏實,具有較強的工作責任感。但目前紡織企業普遍存在大學生“要不來,留不住”的情況,嚴重影響了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人才的培養首先要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2 紡織工程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搭建

紡織工程專業培養體系的構建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將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全方位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

2.1 搭建“五位一體”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并深度融入紡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構建“五位一體”價值育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圖1)。以立德樹人為引領,重視價值引領,培養學生團結精神、人際交往能力、積極進取、工匠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校企協同育人,學科競賽驅動,雙創助推,將賽創企融合,強化實踐能力。將學科競賽成果融入創新創業環節,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知識的深度融合,將學科競賽引入行業元素和企業需求,夯實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基礎。構建面向工程教學實驗平臺,全面探索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

圖1 “五位一體”價值育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2.2 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突出實踐環節,夯實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基礎

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搭建紡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踐環節體系(圖2)。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改革和探索,將集中實踐教學比例提升為總學分的25.8%,并且實踐教學環節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與專業實踐不脫鉤,能得到更多的實踐鍛煉。通過基礎實踐、應用實踐、創新實踐三個教學層次,實驗實習、設計與論文、技能與競賽、社會實踐四大實踐教學模塊,由“工程認知-工程訓練-工程實踐”逐級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形成初級→高級,基本→綜合→創新(漸進模式),切實提高工程實踐的有效性,實現多元項目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同時實踐教學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將設計活動作為主線,以產品“纖維制品構思、紗線面料設計、產品生產加工和產品商業推廣”全生命周期為載體,建立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教學的教學環節,并貫穿連接整個實踐教學全過程,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叉螺旋進行,使學生獲得有成效的綜合設計體驗,形成高素質人才所需要的綜合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

圖2 紡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踐環節體系的構建

2.3 學科競賽貫穿實踐教學,提升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能力

以學科競賽為引領,創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貫通整個實踐教學的嵌入式新模式。依托學院河南省服用紡織品工程技術中心、河南省紡織品開發重點實驗室省級平臺、國家面料館-河南工程學院分館、眾創空間、“三融一體”創新中心、大學生校外實習基地、院級實驗實訓中心、校級測試中心等八個教學平臺,將競賽內容融入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各級大創項目、開放實驗室項目中,通過將學科競賽作品實物案例化,以探索式、研討式教學方法融入,培養學生的問題導向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校級、院級四級“金字塔式”學科競賽,構建“兩團隊、六融合、八平臺”的學科競賽體系(圖3)。逐級提升學生能力素質,鍛煉并提升創新實踐能力。

圖3 “兩團隊、六融合、八平臺”學科競賽體系

2.4 產教深度融合,實現校地共建、資源共享,形成“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依據圖4搭建的產教融合共建圖,企業深度參與產學賽融合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對接產業需求,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材建設、實踐基地等方面與企業深度合作?;诩徔棶a業鏈人才需求、重設紡織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對接職業需求,重塑課程體系,共建應用型教材。深化產教融合,搭建校企協同合作實踐育人平臺。

圖4 產教融合共建

依托校企雙方的優勢,與企業開展共建,建立多家校外實訓基地,將校外基地作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主渠道,通過頂崗實習、聯合辦學、訂單式培養等方式,將課堂搬到了企業,使產業需求鏈與學校供給鏈相融,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了無縫對接。讓學生在企業中接受工程實踐訓練,不斷將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相融合,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邊做邊學,提高實踐技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加強實踐教學教師隊伍的建設。開通“雙師”素質教師培養渠道,學校定期派教師到企業下廠鍛煉,實踐反哺教學,將實踐內容不斷更新和補充教學理論知識,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紡織人才。同時堅持“走出去,請進來”,聘請生產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任教。進一步優化和改善實踐教師隊伍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2.5 “漸進式”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提升學生雙創能力

創新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紡織工程專業在構建人才培養方案時將創新教育融入課程體系,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中,在實踐教學環節漸進式地融入“創新創業”(圖5)。

圖5 “創新創業”在實踐教學環節的漸進式融入

依托開放實驗項目、學科競賽、“三融一體”創新創業平臺,創客空間,漸進式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逐漸提升學生的雙創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初期階段通過開放實驗項目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

漸進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科技創新活動,以賽代練,以賽促學,學賽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將學科競賽融入課程體系,融入專業實踐環節,突出綜合性知識的運用,提高學生解決紡織專業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奠定創業的專業基礎。

學校依托“三融一體”平臺的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實訓平臺等場所為學生的創業提供實踐的場地和配套支持,保證學生們在校期間可以積累真實創新創業的經驗,利于下一步工作的開展。對以上的實訓工作進行實踐模擬,給予學生了解企業內部的場景的機會,讓學生切實地參與到全真模擬創業當中,感受在社會上創業的特點,為后續的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能力。

3 紡織工程專業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成效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校進行了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初步構建了具有學校特色的紡織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在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富有創新思維的高素質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3.1 學科建設成效顯著

成果實施期間,我校紡織工程專業獲得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紡織工程學科獲得河南省第九批重點學科建設點,獲批河南省紡織服裝產業研究院,獲全省首批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獲批一流本科課程2門,省級思政樣板課1門,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部級在研教研項目4項,省級以上教研項目結項1項。獲得省級線上教學優秀課程一等獎1項,省級教學技能競賽三等獎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教研論文14篇,主編或參編省部級規劃教材7部,一部教材被評為部委級優秀教材。

3.2 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顯著上升

⑴ 成果實施以來,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累計受益學生達1000多人。通過參加各類科技活動、學科競賽、雙創項目等,學生的專業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綜合素質顯著提高,委托權威機構麥可思調研表明用人單位對我校紡織工程專業知識結構與專業基礎知識滿意度達81%,實踐能力滿意度達75%,畢業生具有踏實肯干、實踐能力強、有創新意識等特點,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學院獲批國家紡織服裝人才雙創示范基地及中國紡織行業人才建設示范校。

⑵ 經過多年實踐,學院組織參與校內外學科競賽的學生達到532余人次,獲得全國大賽學科等級以上的獎項48項。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獎19項,獲得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其中國家級10項,組織實驗室開放項目56項,參與學生達700人次,受訓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⑶ 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明顯提高。與20多家企業簽訂了校外產學研協議書,如錦藝搜布、萬利源棉業有限公司、舞鋼市銀龍集團公司、浙江臺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恒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并與企業簽訂獎學金,“訂單班”式人才培養,聘用企業導師50多位,培訓企業骨干200余人,依托合作協議,學院建立了以企業為主導的實踐教學機制,推動了“教、學、做”一體化,滿足學生生產實踐的教學要求。企業通過學生實習期間的各方面表現,優先錄用畢業生。

4 結語

作為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通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形成了以競賽助力,雙創驅動,強化實踐的育人理念,搭建了“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平臺,構建了學賽創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創新型人才,不斷提升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猜你喜歡
紡織競賽應用型
澳洋紡織
2020絲綢之路數學競賽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紡織屆的“兩優一先”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我看競賽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創新思維競賽(3)
基于應用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我愛海洋”知識競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