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處處有科技

2024-03-24 10:41顧明遠
教育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社會性議題科學技術

顧明遠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教育“雙減”中,要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創新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與時俱進的科學教育模式。

近年來,在國際上引起關注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Socioscientific Issues-based Learning, SSI-L)走進我國科學教育研究者的視野,并在部分區域和學校得到實踐、推廣,漸有掀起科學教育新浪潮之勢。

與此前的STS、STEAM等教育理念和模式相比,SSI-L有何不同?為何成為“科學教育加法”的新選擇?本刊“前沿理論”欄目特推出“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專欄,邀請權威專家學者,深入剖析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的理論意蘊和教育價值。

人類發展離不開科學。自發明鉆木取火以來,人類就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走向文明,走向現代化。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給人類帶來了福祉,也帶來了麻煩。且不說好戰分子利用科學技術制成了殺人的武器,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濫用科學技術,也造成了資源透支和浪費、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問題,致使人類生存受到威脅。另外,發達的科學技術在給人類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使人物欲膨脹、道德滑坡。于是我們不禁要問,人類不斷創造新的科學技術究竟是為了什么?怎樣才能使科學技術造福于人類?

20世紀初曾經有過一次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曾出現過反科學主義思潮,他們把包括道德墮落在內的一切社會災難都歸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或是科學進步或是人的進步”的口號。但是另一部分支持科學主義的人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增進人的知識和智慧,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片面性??傮w上來講,科學技術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和進步,關鍵是掌握在誰的手中,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科學技術,保持生態平衡。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痹凇队と穗A級狀況》中也寫道:“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是從18世紀后半期,從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大家知道,這些發明推動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同時又引起了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而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只是在現在才開始被認識清楚?!备锩鼘煹恼撌?,說明科學技術總是和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的。

科學技術確是一種社會性的科學,要從社會發展和變革中來理解,認識其與社會的聯系。最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新的科技革命不僅改變著社會生產和消費方式,而且正在改變著社會的精神面貌,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的界限??茖W、技術、社會已經不是三個孤立的概念,它們連為一體,成為一個具有廣泛新含義的新概念——社會性科學。

早在20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就開啟了一門新課程——科學技術社會課程,簡稱STS課程。在英國,有的教育家甚至認為,STS課程應該是每個未來公民必須學習的“新的公民課”,每個公民必須懂得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正確地運用科學技術的優勢來促進社會進步,造福人類。我們曾經把STS課程引進中國,并于1994年編纂了一部大型《STS辭典》。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也曾經開展過STS課程的實驗??上М敃r國人對STS課程還缺乏認識,致使STS課程未能在我國推廣。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學習掌握既有的分科的碎片知識、被動地接受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需要,于是教育工作者開始探究新的課程模式,21世紀初,STEM課程應運而生。STEM課程把數學、科學和工程技術結合起來,通過跨學科、綜合性的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實施STEM課程中也有專家提出加入人文科學的因素,把它變為STEAM課程??傊?,在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的過程中不能忘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SSI-L)就是在這種思維邏輯下產生的。

今天我們要加強科學教育,以提高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培養有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但在進行科學教育時,切不能忘記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方向。在中小學開展社會性科學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操作技能,還能讓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獲取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是一門科學,還是一套課程,或是一種學習科學的路徑?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問題。目前來講,恐怕還是要聚焦到學習科學的路徑上來。經過學校師生的實踐,一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另一方面研究、創新課程設計,逐步建立一套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課程。

我的理解是,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其實也是當前流行的項目式學習(PBL)的一種延伸,也是STEM課程的另一種模式,其主要內容和研究課題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找到包含科學技術的課題,或者從科學技術在社會的運用中找到社會性問題,通過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例如當前氣候變暖的問題,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綜合研究其成因以及緩解的途徑;又如社會生活中使用薄膜塑料對環境的污染問題,既有社會問題也有技術問題。因此,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社會性,是一種跨學科、跨文化、動態、綜合性的學習方式。

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有以下幾個特點——

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克服了傳統教育中科學教育與社會實際脫節的弊端。在“應試教育”思想支配下,以往的理科教育脫離實際,不是為應用,而是為應付考試。中學的理科教育尤其如此,重理論輕應用、重解題輕動手、重分數輕創造。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讓學生從社會中找課題,通過研究探討,找到解決的辦法。在研究探討過程中學到科學知識,樹立科學精神,掌握科技能力。

具有跨學科性、綜合性、動態性。傳統理科教育分科進行,這對于學生掌握系統的基礎知識無疑是必要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事物發展的綜合理解。當代科學的發展一方面越來越分化,另一方面也越來越綜合。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并不排斥分科教育,而是把各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不僅讓學生理解當代科學的綜合性,理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既統一又矛盾的,不能孤立、靜止地看世界,同時培養學生綜合思考、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有人文性。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是從社會中找問題,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許多問題需要運用社會學、文化學的知識來解釋。例如垃圾分類,既是科學技術問題,又是社會問題;既需要科學技術來解決,又需要民眾的理解和配合。

具有趣味性。中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面對枯燥的單科學習和沉重的學業負擔,許多學生在理科的學習上感到困難,缺乏興趣和動力。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引發學生學習科學的動機,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能力,反過來又有利于理科系統知識的學習。

當前,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還在實踐試驗中,希望教育工作者重視此項試驗,一方面總結實踐經驗,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從學理上闡明它的性質和教育的價值。

猜你喜歡
社會性議題科學技術
《 艦船科學技術》 協辦單位
以戶外混齡活動促進社會性發展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2021年CCF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2)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例談群文閱讀中議題的確定
科學議題歡迎君子之爭
從社會性弱勢群體自身心理角度談接受科技知識
社會性交互及其在三維虛擬學習環境中的實現
社會性軟件在網上交互教學中的應用與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