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不尋?!敝懈形蛉宋镄蜗?br/>——六下《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及賞析

2024-03-26 07:12執教諸向陽賞析
小學教學設計(語文) 2024年3期
關鍵詞:慈祥李大釗革命

執教|諸向陽 賞析|李 磊

【文本解讀】

《十六年前的回憶》編排在六下第四單元。本單元以“理想和信念”為主題,語文要素包括“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敘事性作品。敘事性作品的教學,要能夠使學生了解故事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教學中,只有抓住了敘事性作品的表達順序,理清了寫作思路,學生對于文章脈絡的梳理才能水到渠成。語文教學對于教育性原則的體現,應該緊扣文本。敘事性作品以敘事為主,事中顯情,以一件件的事為切口,學生才能入境悟情。文章共33 個自然段,篇幅較長,教學時不應將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而應立足文本,抓住課文在表達順序上的特點,使整個教學活動形成一個整體。在教學時,可以緊緊扣住課后習題,圍繞課后第二題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先梳理故事情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接著引導學生圍繞描寫李大釗外貌、神態、言行的語句,體會人物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精神品質。在關注人物表現、體會人物品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周圍人物的言行,在品讀中感受不同人物表現背后的心理狀態,體會對比烘托的作用。在對人物有所把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課文首尾呼應的表達方法,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由于人物遠離學生生活,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能根據需要查找相關資料,并能篩選出對理解人物形象有幫助作用的資料。

【教學流程】

一、題目入手,扣住“回憶”,定位對象

師:(生齊讀)為什么課題叫“十六年前的回憶”?

生:因為這是作者在事情發生十六年后回憶的事情。

師:作者回憶了十六年前的什么事情呢?

生:十六年前,是父親的被難日。

師:是回憶父親的被難日,回憶父親被害的經過。那什么叫“被難日”?

生:就是被害的那一天。

師:被殺害的那一天,叫“被難日”。是誰被殺害?

生:李大釗。

師:他的名字叫李大釗。同學們拿筆把這個名字寫在課文紙上。一起來讀這個名字。

師:(生齊讀三次)重要的名字讀三遍,記住這個名字。寫這篇文章的人叫什么名字?

生:作者叫李星華。

師:和李大釗是什么關系?

生:是父女關系。

師:父女關系,所以李星華是李大釗的什么?

生:女兒。

師:女兒回憶父親十六年前被害,所以文章題目就叫——

生:十六年前的回憶。

師:到底是十六年前的哪一天呢?我們打開書,讀讀第1 自然段。(生齊讀)

師:一起說,是哪一天。

生:1927 年4 月28 日。

二、聽寫詞語,區分形近字

師:十六年前的回憶,就是從這一天開始的。這篇課文你們預習了,我檢查一下。我們在課文紙上寫幾個詞語,請一位同學上來寫。(生寫:避免、僻靜、嚴峻)

師:檢查一下寫對了沒有。寫對的同學舉手,給自己加一顆五角星,表揚自己。寫錯的訂正。我們看黑板上的同學寫對了嗎?

生:對的。

師:請問,“避免”的“避”和“僻靜”的“僻”差別在哪里?

生:部首不同?!氨堋笔亲咧?,“僻”是單人旁。

師:想想看,為什么是這樣呢?學語文要動腦筋。

生:因為要表達的意思不同?!捌ъo”的“僻”是偏僻的意思,“避免”的“避”是躲避的意思。

師:躲避時要做什么?

生:躲避要藏起來,要走,所以是走之底。

師:僻靜呢?

生:僻靜就是很安靜,就是人很少。

師:對,人很少去,所以用的是單人旁。中國的漢字有的是和部首有關系的。讀一讀這兩個詞。

生:(齊讀)避免、僻靜。

師:“嚴峻”的“峻”是什么旁?

生:山字旁。

師:找一找同音字。

生:馬字旁的“駿”。

師:組組詞。

生:駿馬。

生:單人旁的“俊”,英俊。

生:還有木字旁。

師:讀什么?

生:suō。

師:不是同音字。是換了一個偏旁,也可以。還有沒有?(生說不上來)

師:“竣工”,聽說過這個詞嗎?有人知道嗎?它是立字旁的。來讀讀這些詞。(出示,生齊讀:嚴峻、駿馬、俊俏、竣工)

三、抓住時間短語,理清文章脈絡,概括課文內容

師:生字詞掌握得不錯。課前有沒有搜集關于李大釗的資料?說說看。

生:李大釗生于1889 年10月29 日,1927 年4 月28 日犧牲,是河北樂亭人。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 年畢業后,入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師:資料搜集得很全面,但是你的介紹是比較規范的,我們聽后可能沒留下什么印象。諸老師舉個小例子: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的館長時,聘請了一個人到北京大學擔任圖書管理員。(一生搶答:毛澤東)

師:他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給他掌聲。

師:毛澤東就是我們的開國領袖?,F在你們知道李大釗有多厲害了。同學們對李大釗了解了,對生字詞也掌握得不錯了。我想問問大家,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生:時間順序。

師:課文里有好多表示時間的短語。拿出筆,把寫時間的短語圈出來。(生默讀圈畫)

師:你們圈畫的跟諸老師圈的一樣嗎?我們讀讀看。(出示表示時間的短語)

生:(齊讀)1927 年4 月28日、那年春天、才過了兩天、第二天、4 月6 日的早晨、十幾天過去了、有一天、28 日黃昏、第二天、昨天是4 月28 日。

師:這么多的時間短語,說明這篇文章是按時間順序寫的。請問4 月6 號的早晨是什么日子?

生:是李大釗被抓起來的日子。

師:這一天是李大釗被捕的日子。同學們看,諸老師用了三個字來概括,是什么?(出示)

生:被捕時。

師:請你仿照諸老師,想想看括號里可以填哪些詞。思考一下,“被捕時”的前面填什么?

生:“被捕前”。

師:那么“被捕時”后面兩個空該填什么?

生:“被捕后”“被殺害”。

師:“被殺害”可以寫成——

生:“被害后”。

師:但“被捕時”后面不一定就是“被捕后”。想想看,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節,是什么?

生:我認為是“審問時”。

師:是“被審時”。這樣我們理出了這篇課文的一條線索,大家讀讀看。

生:被捕前→被捕時→被審時→被害后。

師:這就是課文的一條線索?,F在請你們看著這條線索,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生:1927 年4 月28 日,是父親的被難日。春天的時候父親經?;貋砗芡?,他在整理書籍和文件,“我”就在火爐邊看他把書扔到火里去。

師:這樣算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嗎?

生:不算。

師:作為課文的主要內容,要說得怎么樣?

生:簡短。

師:誰會說?

生:我試一試。1927 年春天,父親經常出去,又時常整理書籍,把書籍燒掉?!拔摇眴枮槭裁?,父親也不回答。有一天,有很多警察到“我們”家來,母親和妹妹都被抓起來了。在被審時,父親嚴峻,平靜慈祥。28 日黃昏時,“我們”回到家中。第二天,舅姥爺去買報時,才看見報上寫“李大釗昨日被處以絞刑”。大家都很悲傷。最后,母親讓“我們”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

師:她已經基本上把課文的內容說出來了,現在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說得更加簡潔。諸老師給大家提供一個幫助。我分別在“被捕前”“被捕時”“被審時”選了一句話。(出示)

(生齊讀“被捕前”句子)

師:這句話的意思是,父親堅決不同意離開北京。

(生齊讀“被捕時”句子)

師:被捕時,父親不慌不忙。

(生齊讀“被審時”句子)

師:被審時,父親非常平靜、慈祥?,F在,諸老師教你們一個辦法:把這三句話的意思分別放到“被捕前”“被捕時”“被審時”里面去。比如,“被捕前”,父親堅決不同意離開北京。這樣說就簡潔了,誰來試試看?

生:被捕前的事,1927 年……(說得還是很啰嗦)

師:被捕前,父親怎么樣?

生:被捕前,父親堅決不想離開北京,要堅持他的工作,但大家都勸他。

師:要不要這么詳細地說?聽別人怎么簡略地說。

生:被捕前,父親堅決不離開北京,然后過了幾天有一些士兵抓走了父親和“我”,父親不慌不忙。被審時,父親也是十分平靜。最后父親被殺害了。

師:要說得簡潔。誰再來說?

(生說)

四、關注人物言行、外貌、神態,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

師:這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同學們,我們再來看諸老師出示的這三句話,再來讀。(生齊讀)

師:你們讀出堅決了嗎?這個句子里有兩個反問,要讀出堅決。(一生讀)

師:有進步,把兩個反問讀出來了。誰再來讀?要讀出堅決。(一生再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生齊讀)

師:母親為什么要勸父親離開北京?

生:因為當時北京非常危險,很多人在抓捕共產黨員。

師:北京的危險,用書上的話說是——

生:局勢越來越嚴峻。

師:反動軍閥要逮捕共產黨人,而李大釗是共產黨的創始人,反動軍閥就是要抓領導者,李大釗的處境十分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勸父親離開,朋友勸父親離開,但是他堅決不離開。再讀讀這句話。(生齊讀)

師:從李大釗說的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體會到了李大釗的堅定和對革命事業的決心。

師:對革命事業的決心和忠誠,我們叫作“忠于革命”。李大釗是一個忠于革命事業的人,請大家寫下來:忠于革命。

生:李大釗不怕犧牲。

師:也就是說,他不顧個人安危。為了黨的事業,為了革命事業,不顧個人安危。請把“不顧安?!睂懴聛?。

師:局勢是如此嚴峻,但是,李大釗為了革命工作,堅決不同意離開北京,我們再來讀讀李大釗說的話。

生:(齊讀)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師:我們來看李大釗被捕時的表現。

生:(齊讀)父親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師:哪個詞是關鍵詞?

生:“不慌不忙”。

師:父親是不慌不忙,請看“我”的表現。

生:“我”的心劇烈地跳動著,用恐懼的眼光瞅了瞅父親。

師:為什么“我”如此恐懼,如此害怕?

生:因為“我”害怕被那些人抓走。

師:外面全是反動軍閥,李大釗的家被包圍了,“我”是那樣害怕。父親呢?

生:(齊讀)父親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師:這一句是把“我”和父親的表現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你看出了一個怎樣的李大釗?

生:看到了李大釗的鎮定,而且他好像早預料到這一天會來。

師:非常鎮定,用一個成語叫“鎮定自若”,請寫下來。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看出了李大釗的鎮定自若。外面全是反動軍閥,“我”害怕極了、恐懼極了,而父親卻如此鎮定。

生:(齊讀)父親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師:這是被捕時的情況,被審時父親的表現呢?

生:(齊讀)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師:“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什么?

生:說明李大釗在被捕后遭受了非常多的酷刑。

師:李大釗遭受了嚴重的酷刑。課文中還有一句話寫“我”看到父親沒有戴什么?

生:眼鏡。

師:他平時是戴眼鏡的,這一次在法庭上沒戴眼鏡,也是說明他受到——

生:酷刑。

師:史料記載,李大釗從被捕到就義,在獄中共22 天,敵人對他進行了多次審訊,使用了多種酷刑,最后竟殘忍地拔去了他雙手的指甲。李大釗堅貞不屈,沒有向敵人泄露黨的任何機密,他還用血跡斑斑的雙手寫下了《獄中自敘》。敵人采用利誘的辦法,許他高官厚祿,但是,李大釗回答,大丈夫生于世間,寧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就是斷頭流血,也要保持氣節。李大釗在獄中受盡了敵人的酷刑,當時他的表現是怎樣的呢?

生:(齊讀)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師:什么讓你感到不可思議?

生:他那平靜而慈祥的臉。

師:為什么覺得不可思議?

生:因為他受這么大的酷刑,還一臉平靜。

師:受到如此大的酷刑,他依然是那樣的平靜而慈祥。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大釗?

生:我看到了一個堅定不屈的李大釗。

師:還有嗎?

生:從容不屈。

師:從容不迫,對吧?寫下來。同學們,我們再來讀這三句話,看看李大釗的表現。

生:(齊讀)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師:這句話屬于什么描寫?

生:對李大釗的語言描寫。

師:第二句呢?

生:(齊讀)父親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生:動作描寫。

師:第三句呢?

生:(齊讀)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生:神態描寫、外貌描寫。

師:作者對李大釗語言、動作、外貌和神態的描寫。通過這些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這樣的李大釗。

生:(齊讀)忠于革命、不顧安危、鎮定自若、堅定不屈、從容不迫。

五、統攬語句,關注異同,發現矛盾,探究寫法

師:再看看這三句話,你覺得有什么共通的地方嗎?他跟普通人做的普通事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是不是有點不尋常?哪里看出不尋常?

生:第一個是,北京很危險的時候,普通人會立馬離開,但李大釗沒有立馬離開,還是堅持工作。

師:這是不尋常的。普通人早就走了,李大釗卻不離開。

生:還有普通人假如被反動軍閥包圍,會很想逃走,會非常緊張,可是李大釗卻不慌不忙。

生:第三是,普通人受了酷刑會非常狼狽,不會有平靜的眼神,李大釗卻是非常平靜而慈祥。

師:這是一個不尋常的表現,跟普通人完全不一樣。在我們的課文中,李大釗還有沒有不尋常的地方?有沒有不尋常的表現?

生:第5 自然段:“父親一向是慈祥的,從沒有罵過我們,更沒有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也總會回答?!?/p>

師:可是這一次呢?

生: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是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師:不尋常??!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平常都是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這一次卻含糊地回答。

生:他是共產黨員,所以不跟“我”說。

師:怕泄露了黨的秘密。還有嗎?

生:怕“我”太小,不愿意講給“我”聽,怕“我”卷入這次事件。

師:這是對女兒的保護。

生:因為平常時間充足,可以和女兒講一些道理,而現在時間已經非常緊迫,沒有機會,也沒有多少時間跟女兒講。

師:這一次的表現也是不尋常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男同學讀開頭,女同學讀結尾。(生讀)

師:有什么發現?

生:開頭和結尾相互呼應。

師:開頭說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反復說父親的被難日。這種首尾呼應,留在我們心中的是什么呢?

生:是女兒對父親的思念。

師:文章當中,這樣前后呼應的地方還有很多,找一找。

生:第6 自然段寫工友,后面第13 自然段也寫到了。

師:這算不算前后照應?

生:算。

師:為什么在后面還要交代一下工友閻振三呢?

生:不交代就沒法引出下文,沒法寫完文章。

師:是沒法寫完這篇文章嗎?閻振三有沒有告訴敵人?

生:沒有。

師:說明他在父親的影響下,也是什么樣的人?

生:堅定的人。

師:作者在這里補充交代閻振三的事,前后照應顯示出革命者對工友的影響之深。

師:同學們,李大釗這種不尋常的表現,是什么支撐著他?他為什么能做到不顧個人安危,敵人來抓,他不慌不忙;受盡酷刑,他依然平靜?

生:為了革命的心。

師:課文里有一句話,找一找。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李大釗?

生: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師:是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讓他做出這些不尋常的表現。

生:(齊讀)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師:是理想和信念支撐著李大釗,讓他做出這樣不尋常的表現。

(生齊讀句子)

六、課外延伸,聯系當下,誦讀英雄故事

師:今年是2024 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3 周年。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李大釗是其中一位代表。像他這樣的革命先烈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課后讀一讀本單元董存瑞的故事,讀一讀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中革命先輩的故事,在建黨103 周年來臨的時候,我們舉行一個革命先輩故事會。

【賞析】

諸老師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明晰了課文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在表達上的獨特之處——以時間為序,敘述清晰,以文傳情,真摯感人。本課的學習活動不是簡單地梳理課文具體寫了哪些事,而是在調動學生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借助支架,運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再探究作者是怎樣讓人物形象立體豐滿以及情感表達真摯動人的,從而感受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對于人物品質“塑造”的力量。作者以女兒的視角回憶父親的被難日,表達了一位女兒對父親的懷念與敬仰之情,同時借助課文,能夠激發起學生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教學時,對于人物形象的學習,指向了對課文語言情感的發現和體會。情既要內化于心,還應外顯于行。語文課程要發揮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革命文化的功能,正是因為有了對人物的深刻體會,課堂才得到了最自然的成功回饋。

文體意識、整體意識突出,讓課文的教學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彰顯。本文是一篇以“憶”作統領、以時間為序、敘事清晰的敘事性作品。教學時抓住了敘事性作品的表達順序,理清了寫作思路,學生對于文章脈絡的梳理自然水到渠成。語文教學緊扣文本,策略的運用才能恰當,學生才能入境悟情,以一篇的學習帶動一類文本的閱讀。課文共33 個自然段,篇幅較長,在教學時做到了不將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而將整個教學活動形成一個圓潤的整體。教學時,諸老師關注時間順序,選取三句典型的人物描寫語句,緊緊圍繞其展開教學,緊湊而有力。

猜你喜歡
慈祥李大釗革命
李大釗《青春》
與李大釗一起就義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釗
慈祥的“巨人”
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英勇就義前后
慈祥和慈愛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