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實踐邏輯

2024-03-29 19:56劉旭東
當代教育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教育學中國式變革

● 劉旭東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催生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

理論來自實踐并且要回到實踐中去。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好地發揮教育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所擔負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為目的的現代化。它一方面立足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和悠久的教育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原理同中國教育發展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另一方面,則是以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學習借鑒世界先進的教育經驗和做法,不斷推進教育實踐變革的成果。這是一個勇于面對現實、主動探索、積極開拓,堅定地走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卓有成效地創建中國式的教育發展方式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探索過程創造了中國教育發展的奇跡,構建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現代教育體系,也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構建奠定了實踐基礎。

(一)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時代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的道路選擇與成功實踐,具有深刻的歷史基礎、清晰的實踐邏輯和豐富的實踐內涵。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是始終根植中華文化,立足中國教育發展實際,同時不斷吸取人類教育成果,循序漸進實現支撐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的現代化。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推進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們在極為薄弱的基礎上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逐步構建起了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需要的現代教育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快速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和期待日益提升,我們由此確立了“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已經成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的時代指針,推動了我國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和時代條件下,我們探索出中國式推動教育實踐變革的路徑和策略方法,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提供了時代條件和實踐邏輯。

科學的教育學必然生成并能夠回歸教育實踐變革?;诶碚撆c實踐相統一的思想方法以及教育的實踐性特征,教育學的構建與對教育問題性質的把握、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式是相輔相成的:教育學為教育問題的研究和解決提供理論依據和解決策略,而對教育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又同時為教育學體系的構建提供思想資源和邏輯線索。這樣一種辯證邏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國家的現代化步伐,我國的教育事業從小規模、低水平、結構單一的歷史基點上向前邁進,構建起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教育體系,實現了跨越性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外在的社會歷史和時代條件的影響外,最為關鍵的就在于在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指導下,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取向,持續地推動著教育實踐變革,為現代教育的社會職能的充分發揮創造了時代條件,形成了在中國歷史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發展邏輯和內容。

理論固然來自實踐,同時也要回到實踐中去,這是理論的旨趣所在。理論有預見性,不僅能夠根據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和價值取向對教育的未來、教育實踐變革的路向以及趨向做出預見和判斷,而且能夠凝練在教育實踐中生成的新思想和新需求并準確地把它們表達出來,把它們轉化為推動教育實踐的內生動力,審時度勢地為教育實踐變革提供指導,發揮著引導教育活動擺脫盲目性、提高教育實踐的自覺能動性的功能,推動教育實踐向更符合時代需要和滿足人的愿望的方向發展。學科特色鮮明、符合教育實踐的教育學能夠將各種不同的意見和想法聚合為推動中國化教育實踐的合力,為教育實踐指明方向,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能動作用。在人口規模巨大的條件下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無先例可循,是一個依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推進的過程,它更需要學科特色鮮明、符合教育實踐的教育學在其中發揮能動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教育學在照搬凱洛夫《教育學》、大量引進西方教育學著作的過程中不斷自省自悟,在批判中逐步構建中國化的教育學學術體系、教育學話語體系和教育學學科體系,方能更好地解讀中國式的教育實踐。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核心價值。中國教育實踐變革堅定地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教育作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不斷圍繞著這個理念推進工作,化解各種矛盾和困難,在持續的教育實踐變革中完善教育的職能、彰顯教育的社會價值,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實踐變革邏輯。這個邏輯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和豐富的內容,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提供了可能。布迪厄指出,在實踐中會不斷生成各種思想、感知和行為,它們具有能動性,能夠觸動實踐發生變革。[1]教育與生活具有同構性,與每個人的發展需要息息相關。持續的社會變革必然會關涉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身份、不同年齡段的人的利益,人們從而產生對教育的各種不同的期盼和需求。這些期盼和需求構成驅動教育實踐變革的動力。但是,正如布迪厄所說的那樣,由于每個人的思想、感知和行為的不一致,必然使實踐活動本身具有模糊性和情境性,這會導致由此形成的認識難以形成一致。他揭示道:“實踐活動的原則不是一些能意識到的、不變的規則,而是一些實踐圖式,這些圖式是自身模糊的、并常因情境邏輯及其規定的幾乎總是不夠全面的視點而異,等等。因此,實踐邏輯的步驟很少是完全嚴密的,也很少是完全不嚴密的?!保?]正是由于人性、社會性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和制約,實踐本身的邏輯存在著模糊性、內隱性和變化性,教育學就應該充分反映教育實踐的這個特性。但在學科化思想方法的影響下,以往的教育學存在著簡單地以因果聯系的思想方法審視教育問題的現象,從而削弱了教育活動的豐富性,也致使教育學幾近成為操作性的知識,屢遭指責。理論是現實的反映。實踐中各種思想、感知和行為層出不窮,觀點也雜呈。如果要正確地反映現實,我們就不能采取事先準備一個框架然后以此去套現實的思想方法,而是要以一定的價值理念為先導,以此把各種不同觀點統一起來,從而形成能夠還原到實踐并驅動實踐的理論,否則必然會削足適履、背離事實本身。在推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排除“本本主義”的干擾和影響,堅定地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推進教育實踐變革,最大限度地把社會的各種聲音匯集為共同的表達,使不同的教育需要在對話和互動中轉化為共同的需要,形成發展的共識。這些共識作為思想的火花、理論的始基,成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理論來源。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價值取向。理論來自于實踐,沒有蓬勃向上、充滿活力的時代就沒有偉大的理論。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的發展沒有機械地固守某個教條或者生搬硬套某種模式,而是沿著自己的實踐需求和邏輯推進的。在推進中國教育實踐變革的過程中,我們主動應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教育變革提供的歷史機遇和挑戰,不斷深入認識和把握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展教育事業的規律和基本要求,努力挖掘和豐富積淀在中華文化中的傳統教育智慧和認識;同時,我們還要積極吸取世界的先進經驗和做法,不斷地將教育認識還原到教育實踐中,以指導教育實踐、驗證教育認識,推動教育認識與教育實踐的整合和內在價值的統一。教育實踐充分發揮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和校驗作用,形成了推動高質量教育公平、滿足每一個人的教育需求、促進每一個人的成長成才和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的發展思路和實踐策略,穩步推進教育進步,滿足國家現代化對高素質國民和人才的需要。中國教育實踐變革的理念、路徑、策略、方法等,構成了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內容。

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是一個不斷探究教育的本質屬性的過程,這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本體論基礎。作為最悠久的社會存在,教育具有其他社會現象無法替代的內在價值,發揮著其他社會活動無法替代的職能。教育學的構建必須維護教育的獨特性。但受體制的影響,加之技術理性的制約,基于教育本質屬性的價值期待通常被視為是空洞和與實踐無關的。其結果是,教育淪為達到外在目標的工具,教育認識以及教育實踐方式被扭曲。要轉變這種狀況,就要準確認識和把握教育的本質屬性,這不僅是改變教育實踐方式的需要,也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需要。柏拉圖曾指出:“教育在其最高的意義上而言就是哲學?!保?]所有的教育問題都具有哲學性,都需要反映和表達內隱于其中的哲學,否則,它就可能淪為某種操作性的活動。這里所謂的“哲學”,絕不是外在于事物及其活動本身的說教,而是對事物本性的準確深刻地把握。在歷史的基點上,教育是生活之必需。無論中外的古代社會,人們對于教育的認識都是與人的成長、與德性的完善,乃至于與家國天下相聯系的。故而,此期的教育認識和教育思考與思想者個人的社會實踐、教育實踐相關聯,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歷史性,是其全部生活的組成部分。自學科化教育學在西方形成以后,這種情形就發生了變化。在沒有很好地實現轉化的條件下,強勢學科的學科規范、方法成為教育學的學術規范和方法,教育學被學科化,這給教育學和教育實踐帶來了諸多的后遺癥。多年以來,教育學深受強勢學科及其范式和方法的影響,多種與我國國情和教育實踐方式不一致的觀點、認識和理論摻雜于其中。這影響和制約了對我們自己的教育實踐變革的貼切認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的學科迷失和斷裂,弱化了教育認識的學科性。二是固守原子論的思想方法,隔絕了教育與社會的內在聯系。三是它的文化屬性的弱化,失去了對教育活動的文化情境的關注。四是它的人文關懷的缺失,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五是它的生成路徑的偏差,忽視了教育實踐變革的能動性及其內在理論價值。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癥結是在強勢的技術理性和固化的傳統體制面前,教育的本質屬性沒有得到全面維護和充分彰顯,對教育的人文本性也沒有做到很好的堅守。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時代的推動使得教育的職能不斷發生轉變,教育的遮蔽被逐步剔除,為其合規律性、合目的性的本性逐步顯露創造了條件。同時,中國教育實踐變革的實踐邏輯的形成,也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提供了時代條件,使得我們有可能超越傳統的學科化教育學、構建出能夠充分揭示教育本質屬性、反映時代精神的教育學。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互動

偉大的實踐需要偉大的理論指導,只有得到理論指導的實踐才是有目的、能動的實踐,而偉大的理論必然產生于火熱的社會實踐中。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教育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功能,形成了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和教育認識,這是我們今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的歷史基礎。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植根中華文化,立足于中國教育發展實際,同時不斷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在推進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彰顯其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功能。這樣一個探索的過程固然充滿未知,但是它有堅定的理論自覺和價值關懷,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引領下,主動尋求理論的指導和調控,同時不斷主動對自己的探索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以把握實踐探索的邏輯,形成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及其表達方式,使得面向未來的教育實踐探索成為能動的行為。

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探索中的基礎性工作。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科教興國”,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教育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支撐性的關鍵作用的論述,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導,推動教育理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中發揮著獨到的功能和作用。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對人的現實關注深深地融入對教育規律的分析和研究中。在社會發展中,人是最為能動的因素,只有人獲得好的發展、各方面潛質得到好的培養,才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最為堅實的推動力。而要充分發揮教育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功能,我們就要將教育的認識回歸到它的本性和原點上,弱化和剔除以功利化的目光看待人的成長的教育邏輯和學科化的教育學研究方向,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追蹤并分析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把對人的現實教育需要的關注作為推動教育實踐變革的最基礎的動因。二是積極探索在體制化的社會架構中擺脫教育功利化的現實可行路徑。教育產生于生活之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它逐漸與特定的社會體制結合在一起,并形成了特定的機制與活動方式,成為維護和支撐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力量。但是,它同時又是一個承載體制的要求和社會多樣化期待的重要領域,有太多的外在性要求試圖通過教育來實現。這是一個二律背反的話題。要解決這個悖論,我們既不能像盧梭那樣堅持絕對的自然主義教育觀,也不能無視個人的存在而把社會本位的觀點絕對化,而是要把對人的身心素質的關注和對人的社會價值的關注有機統一起來。為此,我們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則,積極探索將身心素質和社會價值相統一的策略和方法,強調身心素質的基礎作用和社會價值的導向作用,努力平衡它們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點上,中國悠久的教育歷史及其在這個過程中對教育本性的深刻把握,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提供了歷史依據。教育是以人的發展為對象的活動,這也構成教育學的價值屬性和理論內核。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和在探索中國化的教育發展道路中形成的教育認識,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終將人的發展與家國天下聯系在一起,在家國天下的視野中去審視人的價值及其發展,因此,古人將各種社會資源、文化資源都納入教育活動中,使之成為教育的條件和資源。這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重要的歷史依據和經驗。

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豐富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構建路徑和方式。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已經建立了規模超大的教育體系的國度中推進的教育現代化。它既有各國教育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探索中,我們堅持人民中心的思想,以滿足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為驅動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把人民中心思想深深地落實在了教育發展的每個階段和環節中。這樣一種獨特的教育現代化實踐,豐富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構建路徑和方式。

中國教育實踐變革,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構建提供了實踐前提。理論是現實的反映。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國家現代化的步伐,我們持續地推進教育變革,用幾十年的時間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體系,全面提升了國民素質,培養了一大批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堅定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圍繞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二是在社會發展中堅定地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突出教育的基礎性、支撐性戰略地位,通過發展教育事業,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支持。三是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為戰略突破點,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以此推動教育事業的全面進步和發展。四是積極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保障體系,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穩定地發展。這些特征是在豐富的教育實踐變革中凝結而成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聯系,蘊含著中國的教育智慧和努力,構成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重要條件和物質前提。

中國教育實踐變革,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構建提供了價值取向?!敖逃顒邮冀K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它是為一定的目的而發生的?!保?]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我們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有人把它總結為以下幾方面: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領導;堅持人民本位的教育觀;堅持明確的培養目標;堅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堅持教育領域的改革;堅持教育的對外開放;堅持教育的頂層設計;堅持教育的協力攻關與重點突破;堅持遵循教育的規律;堅持追求教育的質量等經驗。[5]這些經驗和認識是中國智慧的具體體現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同中國教育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資源,搭建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內容,并成為進一步推動教育實踐變革的價值取向和內生動力。

中國教育實踐變革,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提供了生成邏輯。中國教育實踐變革是在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的條件下展開的,有清晰的價值目標,形成了中國式的教育發展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構建提供了生成邏輯。從歷史邏輯來看,中國教育實踐變革是在以人民中心思想指導下促進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它的基本路徑在悠久歷史的基礎上一以貫之地并聯式地推進每個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從實踐邏輯來看,中國教育實踐變革是伴隨國家的進步和發展、人民群眾的需要而不斷發生教育實踐變革的現代化,是實踐驅動的現代化。從文化邏輯來看,中國教育實踐變革是在自身幾千年文化教育歷史的基礎上的文化延續,是傳統文化和教育實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發揚光大。因此,中國式教育變革的內在邏輯就是在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引領下,立足中國本土教育實踐,本著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客觀面對不同時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確定教育事業發展的重心和關鍵點,持續地為教育本質屬性的彰顯創造條件。

二、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實踐邏輯

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是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中具有基礎性和引導性的工作。從人類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一個國家要選擇正確的發展路徑,必須基于自身的發展實踐和歷史基礎,同時也要積極吸取和借鑒各個國家的先進經驗,面對現實,主動變革,由此形成自己的發展理念和價值關懷并做出最優選擇,走出最優路徑。今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極佳的時代條件。

(一)以人為中心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學術品格

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是認識和把握教育的兩條基本線索,也是討論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功能的基點。其中,教育要促進人的身心發展是其更為基本的價值和功能,是教育實踐必須恪守的根本性原則。但是,人又是在社會中成長并在社會中發揮其獨特價值的,科學恰當地處理好教育與人、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是教育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實踐課題。我們國家在發展教育事業的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推動教育實踐變革的內在驅力,以中國式教育智慧科學地把握教育影響和制約教育發展的各個因素間的辯證關系,主動協調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關系,以此推動教育事業的全面進步,形成了中國教育實踐變革的邏輯和路徑,也由此構成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核心價值和學術立場。

教育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活動,在社會變革過程中,隨時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教育需求、想法、期待。這一方面表明教育發展中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的短板,另一方面則是反映人民群眾對更好的教育的期待。這兩個方面是推動教育發展的動力,構成教育實踐變革的社會基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國家的發展進步,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人民群眾對自身發展的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豐富,從“要上學”到“上好學”,不斷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驅動我國教育不斷向新的領域邁進,我們逐步構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同時也是體系、內容和結構最復雜的現代教育體系,教育事業的發展表現出了普及化、大眾化、公平性、均衡化、國際化、信息化、個性化、多元化、終身化等現代特征?;仡櫤涂偨Y這條發展道路,其中蘊含著兩個極為重要的能動因素,即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和在推動教育發展中及時傾聽、凝練各種不同教育需求、教育認識,并把它們聚焦和統攝于滿足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需要上,轉化為教育發展的動力。這樣的思想方法與路徑,是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邏輯,體現了作為人文學科的教育學的學術品格。

(二)教育實踐變革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內在邏輯

教育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支撐性力量。在我國,教育自古以來就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秾W記》中就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思想,主張通過教育實現“化民成俗”的社會目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們形成了文教治國的理念,教育在治國安邦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我們以自己的實踐深刻地詮釋了文化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價值和功能。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快速進步和發展對教育事業提出了很高的時代要求,社會的全面進步推動教育不斷發生適應性變革,其形態、內容、體系乃至組織架構逐步趨于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相協調,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邏輯。

“教育實踐變革是教育適應并進一步促進社會變革的常態機制,是生成和構建教育理論的物質基礎?!保?]社會變革和需求的變化是推動教育變革的物質力量。從變革的驅動力來講,教育變革有兩種形態,即外源型和內需型。所謂外源型,指的是教育在某種外在因素或者力量的驅動下發生的變化。在一定條件下,外源性因素固然也能對教育的發展產生影響,但由于是外在力量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原因,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它都可能與教育活動的本性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如果它不能被很好地內化,就可能使由其導致的變化與教育發展的實際和社會需要不相契合;而且即便發生變化,其可持續性也難以確保。而所謂內需型,指的是教育變革源發于教育活動的內在需要。這種需要生成于教育發揮其社會和育人職能的過程中,如果它能夠得到與自身實踐相吻合的組織和凝聚,就會轉變為具有可持續效應的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確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和“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國家以科學技術作為進步發展的驅動力,以教育為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推動教育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成為時代強有力的內需。在這樣一種內生需求的驅動下,我們本著“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和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要的價值目標,主動迎接時代的挑戰,積極面對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持續地進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條清晰的發展軌跡。這條軌跡生成在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背景下,堅定地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滿足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其方向和內容,有其內在的價值和邏輯。

(三)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方向

所謂高質量的教育,從形態上說,是教育有完善的體制機制和科學先進的育人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其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要通過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完善教育體制機制、豐富教育的功能,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為方向,推進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調整、完善和提升。從目標上說,高質量發展基于滿足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愿望的發展理念,力求克服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建設,這是我國教育在長期發展的基礎上構建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藍圖。從路徑上說,高質量發展是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策略等都能夠極大地豐富化,能夠有效地服務于因材施教的崇高教育理想的實現,很好地滿足每一個人的發展需要、促進每一個人的發展的教育,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他所需要的適合的教育。從育人方式上說,在追求高質量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高質量的教育就是能夠主動轉變人才培養方式,推動傳統育人方式和教育的形態等不斷發生時代性變革,拓展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保障的教育。

著力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反映出國家現代化建設對教育強國的迫切需求。教育是高質量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支撐性力量,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過程中通過長期的摸索和理論與實踐創新形成的深刻認識,也是中國教育實踐變革的重要內容。為了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做兩方面的基礎性工作。一是要構建高質量教育發展體系,完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它包括完備的教育制度體系、完善的教育結構體系、更加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現代化的教育治理體系等。二是要轉變育人方式,能夠按照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去培養人,包括育人理念、育人目標、育人方式、育人路徑等的根本轉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逐步建立了從學齡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這一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教育體系,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的現代化。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這個體系越來越完備,功能越來越強大。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要進一步完善這個體系,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各類建設者和和接班人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支撐。同時,現代社會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傳統育人理念和方式提出了很多新挑戰,這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改變育人理念,創新育人方式,構建更加完善、中國式的育人體系,實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戰略目標。

(四)驅動教育創新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內在動力

自熊彼特提出“創新”的概念以后,人們對于它的討論不絕于耳,對它的認識也從技術的層面逐漸擴散到機制、體制乃至社會組織、政策等眾多社會領域。在這個過程中,各種觀點紛呈,因此,有人把它定義為是“一個囊括大量實踐詞匯的超級門類,它將原本獨立的活動和研究整合起來,重新繪制了一個能夠被社會采納的知識世界”。[7]姑且拋開各種爭論,一般而言,所謂創新,就是在已有歷史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在事物的活動過程與運行方式上增加新的變量,以改變其活動方式和運行模式,使之得以產生新的價值、發揮新的功能的活動。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創新驅動成為當代發展的最重要驅動力,在社會變革中受到了廣泛重視。教育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社會活動,從其本源上講,教育產生于生活之必需,在本質上是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活動。[8]但是工業化以來,受技術理性的影響,教育成為體制化、模式化的活動,教育本有的溝通交往本性被遮蔽,其活動方式被固化。有人指出:“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重復,重復把上一代從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知識傳給每一代?!庇纱藥淼膯栴}是“教育體系傾向于一種時間上和空間上密封的體系”。[9]為了能夠使教育更好地發揮促進人身心發展的功能,我們就要通過教育創新剔除教育活動中的各種遮蔽,轉變教育活動方式,激活教育的活力,推動教育回歸原點,以更好地彰顯教育的溝通交流本性。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構建

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走的是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必然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對它們展開研究,既是問題解決的需要,同時也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實踐。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要以中國教育實踐變革為實踐邏輯,以問題為導向,追蹤并分析人民群眾在向往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生成的多樣化教育需求,超越學科化教育學的束縛,使教育學回歸實踐性學科的本性。為此,應在以下幾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以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恪守學科建設的人本方向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實踐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以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為旨向的社會活動,關注人的需要、實現人的發展是教育的核心學術品格。人民中心思想為中國教育實踐變革指明了方向,也為彰顯教育的學術品格、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社會職能提供了價值觀照,也成為生成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價值指引。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過程中,我們要進一步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摒棄學科化教育學將人工具化、把教育原子化的思想方法,將促進人的身心發展作為教育學的學科著眼點,科學地把握和準確地闡釋人性、揭示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藉此構建以育人為導向、“五育”融合的教育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尤其是要清晰而深刻地揭示和把握教育的本質,推動教育回歸原點,這樣才能充分彰顯教育學的學術性和科學性。

(二)以提升教育學的學術品格為學科追求,彰顯教育學知識的獨特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更高品質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以往,在工業化背景下,受技術理性的影響和制約,教育淪為工具性、操作化的活動,失去了它本有的學術品格,成為體制化社會謀生的工具和手段。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向往美好生活是人民群眾的需要。依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后,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成為需要的主要內容,高質量的教育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方向,圍繞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變革,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要。為此,我們要恪守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學科目標,構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體系,深入研究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中國革命道德教育、社會主義先進道德教育的內容和實施途徑與方式,使之成為在提升國民的道德品質、審美趣味和精神境界中發揮不可替代作用的學科。

(三)以密切教育與社會關系為內容,超越學科化教育

人是在社會中成長和發展的,教育活動要能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內在價值就必須與社會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這也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從學科的立場看,能夠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文化資源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領域。如果要使文化資源轉化為促進人身心發展的力量,我們就需要通過教育的專業化努力,在其與社會之間搭建豐富的溝通與互動的網絡,以此實現文化資源到教育的轉化。教育就是把社會生活中一切能夠促進人身心發展的資源通過溝通交流整合起來的社會活動。充分發揮教育的這個功能,是教育本質屬性得以彰顯的需要。當前,跨界融合為密切教育和社會之間的聯系創造了條件,這是我們深化對教育與社會協同關系認識的契機,需要我們能夠順勢應時地理清思想、轉變觀念。為此,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要超越以往學科化教育學的桎梏,積極探究在中國具體國情的背景下構建多元化的教育與社會之間聯系的途徑與方式,推動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的密切化,進而得以全面準確地解讀中國教育實踐。

(四)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方法,推動教育學的時代轉型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思想方法,對于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推動中國教育實踐變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有生命力的教育學來自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只有推進實踐不斷發生變革,才能夠生成新的思想、新的認識和新的理論。但是,形成新的理論并不是目的,任何理論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推進實踐、變革實踐,才能成為有價值的理論,這也是理論的價值和目的所在。教育是實踐性社會活動,檢驗教育學理論科學與否的最終依據必然在教育實踐之中。對此,杜威曾指出:“教育實踐不能忽略,教育科學的最終的現實性,不在書本上,也不在實驗室中,也不在講授教育科學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從事指導教育活動的人們的心中,在實際的教育生活中?!保?0]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過程中,我們要認真反思總結學科化教育學的演進歷程,深入反思教育學學科化的歷史原因和學科自身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圍繞滿足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積極推進教育實踐變革;要及時發現、認真總結、悉心提煉教育實踐變革中生成的新愿望、新需要、新認識,能夠以學術的方式使它們實現超越,進而得以準確地轉化為學術話語。同時,我們還要將在教育實踐變革中所形成的教育認識還原到教育實踐中去,在指導教育實踐變革的過程中生成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理論和話語方式。此外,我們在以人民中心思想的指導下,能夠對教育實踐變革的路徑、策略、方法和內容進行認真的反思,進而逐漸凝練、總結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使它們成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教育學的重要內容和思想方法。

猜你喜歡
教育學中國式變革
究教育學之理,解教育學之惑
——《教育學原理研究》評介
實踐—反思教育學文叢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變革開始了
教育學是什么科學
中國式失敗
新媒體將帶來六大變革
變革中的戶籍制度
對我國音樂教育學 學科建設的一些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