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設計學習目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三年級“集合”一課教學設計的思考

2024-03-30 11:06蔣玉國
關鍵詞:集合跳繩比賽

蔣玉國

(四川省廣漢市教學研究教師培訓中心)

教概念還是教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教師的教學觀念問題。概念反映的是數學的基礎知識,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起著奠基的作用。但是,小學階段有些數學概念并不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多數情況下是滲透概念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如果把它當作學生需要理解的概念來教,既超出課標要求,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又對學生一定時期的學習沒有多大的價值。對于這樣的內容,就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把握好課標的要求,設計出科學的學習目標,引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分析學情,準確把握課型特點

對于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104 頁“集合”第一課時,有的教師做了如下分析。

(一)學什么

本課要解決的問題是:參加兩項比賽的總人數和實際參加人數不同,從而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分析、觀察,找到人數不同的原因,并計算出參加比賽的實際人數。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組織引導學生探索形成集合圈來表示參加不同比賽項目的學生,根據集合圈進行列式解決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能夠正確地解釋集合圈各部分的意義(可簡單介紹集合圈又叫“韋恩圖”)。

(二)怎么學

結合情境實例,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交流、猜想等,充分感知集合圈形成的過程,體會集合圈簡潔明了的特點,并列式解決相關問題。

(三)學到什么程度

一是學生初步認識集合圈,能正確說清楚各部分的意義,發現體會集合圈簡潔明了的特點;二是學生能正確使用集合圈表示各部分意義,并正確列式計算解決相關問題。

基于上述分析,設計如下學習目標:(1)結合情境,探索集合圈的形成,能正確說出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2)結合情境,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能正確使用集合圈表示各部分意義,并正確列式解決相關問題。

上述分析有無問題呢?翻看人教社三年級上冊教學參考書,書中這樣描述教學目標:“讓學生經歷韋恩圖的產生過程,能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苯虒W過程中這樣設計:“在數學上,我們把參加跳繩比賽的學生看作一個整體,這是一個集合;把參加踢毽比賽的學生看作一個整體,這也是一個集合。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集合(板書課題:集合)?!辈浑y看出,做上述分析時,該教師是認真閱讀了教學參考書后得出的,是有理論依據的。上述教學無疑是在教學生學習集合及其相關概念。教材的編寫意圖真的就是在教學集合概念嗎?

這節課絕不是“集合”概念課,而應該屬于解決問題的課型。教師要教給學生的絕不只是集合及其相關概念,而是蘊含集合思想的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的策略。傳統課堂一般是從概念出發,先解釋問題,最后利用生活經驗進行驗證,這樣教會的是數學知識。而現代課堂從真實情境出發,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在把握數學內容的本質的同時,發展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二、研讀課標,分解細化學習要求

教師在教學前,需要對課標進行分解,在細化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才能確定好一節課的學習目標。課標分解需要做好三步:一是分析學生學習什么內容,二是明確學習到什么程度,三是在什么條件下去學習,從而為學習目標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下面結合“集合”一課分析一下。

本節課學生學什么?重復計算的問題在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學習這個知識的必要性),計算時要去掉重復(某些人既參加一項活動又參加另一項活動)計算部分。

學到什么程度?結合教材內容,這里可以分解細化為:能選擇合適的算法,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計算的意義。

在什么條件下學習?結合具體情境。例如,有9 個學生參加跳繩比賽,有8 個學生參加踢毽比賽,其中有3 人既參加了跳繩比賽又參加了踢毽比賽。在這樣的具體情境下,就不能簡單地用“9+8”計算學生人數,因為“9”里面計入了“3”個參加踢毽的學生,“8”里面計入了“3”個參加跳繩的學生,簡單用加法就出現了“重復計算”。在這樣的情境下,需要把“重復計算”的部分去掉,即“9+8-3”或“6+3+5”“9-3+8”等。

三、解讀教材,制定課堂學習目標

教材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要制定好課堂學習目標,教師需要仔細研讀教材。

一般而言,研讀小學數學教材至少需要完成三步:第一步,研讀例題。數學教材一般通過例題呈現數學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如果講清楚了例題,學生基本能夠學會基礎性知識,掌握基本技能,達到會做課后練習的目標。如本節課,教材通過統計參加跳繩和踢毽比賽學生人數的表格呈現例題,提出問題:參加這兩項比賽的共有多少人?第二步,研讀提示語。提示語常常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中最重要、最關鍵之處,把握提示語有助于學生把握教材重點、難點。教材上本課的提示語“可是參加這兩項比賽的沒有17 人哪?”這句話提出了本課學習內容的特點,引起學生思考。后面的“我發現有的人兩項比賽都參加了”,回答了“沒有17 人”的原因。后面的提示語“我把兩項比賽都參加的人連起來,就能清楚地看出有3 個重復的”引起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解決策略的思考。最后的“想一想:可以怎樣列式解答?”從計算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第三步,研讀習題。

根據前面的教材解讀,可以設計出本節課如下的學習目標:(1)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情境,發現有重復計算的問題;(2)能用畫圖、連線的方法表示重復參加活動的情況;(3)會選擇合適的算法,解答出重復計算問題,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計算的意義。

四、制定任務,設計課堂教學活動

學習目標描述了學習的預期結果,而評估任務為教師提供了依據,讓教師借以觀察或者測量學習的行為表現,進而判斷學生學習的發生程度。也就是說,要想達成設計好的學習目標,就需要把目標分解為一個過程性的、可表現的具體任務。

設計的評估任務要緊扣學習目標。如針對前面的學習目標“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情境,發現有重復計算的問題”可以提出如下任務:(1)出示生活中有些人承擔雙重角色或參與了兩項活動的現象,計算出其中的人數;(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圖、連線)表示出生活實例中重復計算的具體情況;(3)結合圖示列出算式并解釋算式的含義。

依據前面的目標和評估任務,筆者設計本節課的主要教學活動如下。

1.呈現生活中有人承擔了雙重角色的故事,引起學生注意生活中存在重復計算的問題。故事引入:周末了,爸爸叫我早點起床,告訴我準備接待客人。今天家里要來兩對父子。起床后不久,有人敲門,我滿臉笑容地打開門,招呼客人進屋:1、2、3。呃,爸爸不是說要來兩對父子嗎?怎樣才三個人呢?還有一個呢?我不好意思直接問客人,只好說:“兩對父子,還差一個,是等會兒來嗎?”爸爸和客人一聽,都笑了。我一頭霧水:“這是咋回事呢?”

2.揭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注意方向。

3.出示教材中的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問題:“要計算一共有多少學生參加了這兩項比賽,能用9+8 計算嗎?為什么?”

4.組織課堂活動,9 個學生扮演參加跳繩比賽的學生,8 個學生扮演參加踢毽比賽的學生,其中有3 人兩項比賽都參加。給學生紅藍兩個圓圈,要求參加跳繩比賽的進入紅色的圓圈中,參加踢毽比賽的進入藍色的圓圈中。在這樣的過程中,兩項比賽都參加的學生會出現不知道怎樣進入兩個圈的現象,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讓兩個圈能把三人都圈上。通過角色扮演,在生活情境中體驗重復計算的現象,并體會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5.引導學生回憶角色扮演的情境,用畫圖分析思考為什么不能用9+8 計算的原因。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提出解決這類有重復參加活動問題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列出算式9+8-3、9-3+8、6+3+5。

6.要求學生解釋上述每一個算式的意義,引導學生歸納解決重復計算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7.組織學生完成教材中的相應練習,重點評價學生對重復計算部分的處理能力,從而達成學習目標。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中有重復計算的現象,通過分析推理找出解決重復計算問題的方法,運用數學運算式子科學表達計算過程。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猜你喜歡
集合跳繩比賽
學跳繩
跳繩
選美比賽
學跳繩
跳繩
論述高中數學中集合的類型及基本運算
比賽
一道數學填空題引發對細節的思考
最瘋狂的比賽
解讀《集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