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與臨證經驗*

2024-03-31 15:42卜俊成盧昊霖盧曉峰盧海濤李寧王明
河南中醫 2024年2期
關鍵詞:溫陽通盧氏流派

卜俊成,盧昊霖,盧曉峰,盧海濤,李寧,王明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2.醫藥衛生報社,河南 鄭州 450046; 3.孟州市中醫院,河南 孟州 454750;4.孟州本仁堂中醫綜合診所,河南 孟州 454750; 5.河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作為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評選的河南省首批優質中醫學術流派——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由“孝廉方正”[1]盧昭創立于清晚期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該中醫學術流派在祖輩多代行醫的基礎之上,以清光緒十四年(1889年)創立的盧氏“本仁堂”藥鋪為依托,歷經130余載、5代人的賡續傳承,形成了在溫陽通脈思想指導下,集理法方藥為一體、診治特長顯著、流派特色鮮明、臨證特點突出的中醫學術流派,在治療胸痹心痛、風寒濕痹、骨痹及婦科疑難雜癥方面具有豐富經驗,是河南中醫學術流派的典型代表之一。1997年,因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移民需要,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及傳承人搬遷至河南省孟州市市區繼續以醫為業,懸壺濟世。2002年,第一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著名中醫肝病專家關幼波教授為盧氏“本仁堂”題名為“盧氏國醫館”。本文系統梳理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的傳承歷史、臨證學術思想和用藥特色,旨在為研究中醫學術流派發展歷史及溫陽通脈法治療相關疾病提供參考。

1 流派傳承

1.1 創立者盧昭:大義棄官,岐黃為業盧昭(1863—1937年),字子宣,清末宣統附生、制科“孝廉方正”,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創立者。據1933年刻印的《濟源關陽盧氏族譜》記載[2],盧昭為唐代詩人盧仝的42代嫡孫,世居河南省新安縣倉頭鄉鹽倉村,御賜湖北省荊門知州,赴任前在老家關陽祠堂辭親告族時,不料突發“關祠之變”,因老師涉及官司,遂以師生大義為重,代師受過,棄官未任。其繼承父輩耕讀傳家、儒醫兼修的傳統,秉承“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理念,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一方面繼承家學經驗,一方面精讀《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頻湖脈學》《醫宗金鑒》等中醫經典,并跟師實踐,很快聲名鵲起,求診者甚多,深得新安、濟源、孟津等縣區患者信賴。當時,豫西地區連年遭受旱蝗災害,百姓多饑寒交迫,疾病纏身。盧昭以熟地黃、附子、山藥、芡實、龍眼肉等中藥為方,研制“不饑藥”,借助“本仁堂”藥鋪廣施百姓[3]。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盧昭形成了以溫中祛寒,通絡回陽為治則,溫補心陽、溫補脾陽、溫補腎陽為方法的溫陽通脈學術思想,治療陽氣不足所致心陽不振、氣血痹阻、寒水上犯等中醫內科、婦科疾病,療效顯著,并撰有《本固道生論》《忠孝格言錄》《陰陽五行論》《驗方集粹》等著作。

1.2 第二代傳承人盧作斌:精通婦科,懸壺杏林盧作斌(1891—1926年)為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第二代傳承人,幼承家學,先是熟讀《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等中醫啟蒙書籍,繼而在父親盧昭的指導下,系統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婦人大全良方》《女科百問》《陳素庵婦科補解》等中醫臨床著作,且侍診多年,熟稔中藥炮制,中醫理論基礎扎實,臨證經驗豐富,擅長在溫陽通脈學術思想指導下,使用附子、干姜、吳茱萸、當歸、黃芪、白術、香附、川芎、丁香、續斷、茯苓等藥物,以化瘀通經、溫經散寒、溫陽止痛等法,治療閉經、崩漏、不孕、痛經等婦科疾病及中醫內科雜癥,活人無數。

1.3 第三代傳承人盧敬業:深研醫理,臨證傳道盧敬業(1914—1979年),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第三代傳承人,自幼隨祖父盧昭、父親盧作斌習醫,在熟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尚書》《周易》《春秋》等四書五經的同時,精通《傷寒論》《醫宗金鑒》《景岳全書》《溫病條辨》《醫鏡》等中醫經典著作,21歲開始獨立行醫,擅長在溫陽通脈學術思想指導下,診治中醫內科、婦科、兒科疾病[4]。20世紀60年代,洛陽地區麻疹流行,盧敬業醫師根據麻疹的發病特點和患兒臨床表現,研制出“驗疹湯”“迎疹湯”“養疹湯”“送疹湯”等系列中醫方藥,成功救治患兒數百例,得到當時新安縣衛生局和新安縣衛生防疫站的表彰。在做好臨證工作的同時,盧敬業醫師還積極借助相關培訓班傳承中醫臨床經驗,培養基層中醫藥人才,如在1957年洛陽地區舉辦首屆中醫進修培訓班期間,其與后來中醫名家——首批國醫大師李振華、第一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喬保鈞等一起授課,主講《傷寒論》。面對豫西山區缺醫少藥,群眾看病困難的情況,他與其子盧海濤自籌資金,克服種種困難,于1976年在家鄉新安縣倉頭鄉鹽西村創辦為期三年的中醫培訓班,培養基層實用型中醫藥人才36人,補充了當時縣、鄉、村醫療機構的中醫藥人才力量。盧敬業把醫術傳承給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第四代傳承人盧海濤、曾凡忠、盧恒心、王克卷等醫家。

1.4 第四代傳承人盧海濤:廣拜名家,榮獲國譽盧海濤(1950-),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幼受庭訓,10歲隨父盧敬業學習中醫啟蒙讀物,系統學習《醫學三字經》《藥性賦》《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諸病源候論》《針灸甲乙經》《千金方》等中醫經典著作,以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傳統儒家經典著作,畢業于新安縣衛生學校。同時遠赴北京拜中醫名家關幼波、王為蘭、鮑友麟、孫伯楊、吉良晨、許心茹為師,系統學習各家各科中醫臨床經驗兩年。擅長在溫陽通脈學術思想指導下,治療內科、婦科、兒科疑難雜癥,尤其是在治療心腦血管及肝胃病方面經驗獨到,善用桂附理中湯治療陽虛陰寒證;用益氣通痹湯治療重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療效穩定且顯著[5];發表學術論文42篇,撰有《盧氏驗案選粹》《盧昭傳奇》等著作,曾被評為焦作市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被河南省中醫管理局評為“河南省農村優秀中醫”,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農村基層優秀中醫”[6]。盧海濤把醫術傳承給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第五代傳承人盧曉峰、陳潤生、姚景如、牛得草、董紹勝等醫家。

1.5 第五代傳承人盧曉峰:厚承家學,濟世為民盧曉峰(1973-),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自幼在父親盧海濤的指導下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和中藥四氣、五味、歸經等知識,畢業于原河南中醫學院中醫系,進修于北京中醫醫院、中日友好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等醫療機構,拜師于中醫名家焦樹德、路志正、陳勇、閆小萍、馮興華等門下,系統學習醫家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擅長在溫陽通脈學術思想指導下,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風濕骨關節病、肝胃病、中風后遺癥,以及眩暈、頭痛等疾病,運用自擬方“活血止痛散”“痛風散”外敷治療骨關節炎、急性痛風關節炎效果顯著;研制院內制劑“面癱牽正膏”“骨痹痛消丸”外敷治療面神經炎,內服治療頸椎病、腰椎病均取得滿意臨床療效。為河南省“焦作市五一勞動獎章”、首屆“焦作最美醫生”、“焦作市中青年名中醫”等榮譽獲得者。盧曉峰把醫術傳承給了第六代傳承人盧昊霖以及盧小蓮、趙海燕、李海飛等。

2 學術思想

2.1 臨證診病,陰陽為綱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在一百多年的發展傳承中,深入繼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的:“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明代醫家張景岳在《類經·陰陽類》提出的:“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陰,或本于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清代醫家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提出的“萬病不出陰陽兩字”“一病有一病之陰陽”等歷代中醫經典著作和醫家論著中有關學說,結合臨床實踐,認為證候雖然復雜多變,但總不外陰陽兩大類,而診病之要也必須首先辨明其屬陰屬陽。

2.2 治病療疾,注重扶陽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繼承張景岳“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以及鄭欽安“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賴此先天一點真氣耳。真氣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氣立刻亡,人亦立刻亡”等學說,認為“陽氣”為生命之根、先天之本,代表機體抵御病邪和患病后的修復能力等,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在臨證治療相關疾病時應注重培植陽氣。

2.3 宗師仲景,推崇經方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在臨證中以《傷寒論》《金匱要略》為遵循,崇尚仲景學說,推崇使用經方。如擅用桂枝甘草湯加減溫補心陽,主治發汗過多、心下悸之傷陽證;以甘草干姜湯加減溫補脾陽,主治脾胃陽虛,手足不溫,口不渴,煩燥吐逆之證;以小建中湯加減溫中補虛,柔肝緩急,主治陰陽俱虛,脾虛肝乘,腹部攣痛,喜溫喜按,面色無華之證;以建中湯加減溫中散寒,補脾緩急,主治中陽式微,陰寒內盛,脘腹劇痛,上沖皮起等證;以當歸四逆湯加減溫經散寒,調經通滯,主治寒傷厥陰,血脈凝滯,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等證;以附子湯加減培扶元陽,溫補脾腎,除寒止痛,主治腰背惡寒,手足厥冷,骨節疼痛等證。

2.4 回陽救逆,重用附子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在以溫陽通脈法治療相關疾病中,繼承鄭欽安“附子大辛大熱,足壯先天元陽”“非附子不能挽欲絕之真陽”等學術觀點,認為附子為熱藥極品,足能培補元陽,推崇在治療陽虛諸癥如畏寒怯冷,精神不振,四肢不溫,惡食生冷,夜尿頻多,小便清長,五更泄瀉,大便溏薄等時,結合經方加減,重用附子回陽救逆。如盧海濤醫師曾以附子最高用量300 g為處方有效治療重癥陽虛型感冒證。在附子的具體應用中,該學派嚴格把握其適應癥,并借助久煎、合理配伍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減少附子的毒性。

2.5 兼辨陰證,綜合而治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在臨床實踐中重視陽氣的盛衰,通常首要考慮陽氣的損耗情況,同時對陽虛陰盛之陰證,也有較為全面的科學認識和豐富的臨證經驗。如在具體的臨床診斷中,當患者表現為目瞑倦臥,無神,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畏寒,腹痛囊縮,面色唇口青白,爪甲青,舌青滑,或黑潤青白色,淺黃潤滑色,口吐清水,飲食無味,不思水飲,飲喜熱湯,二便自利,脈浮空或細微無力等癥狀時,即可診斷為陰證,結合實際病情進行綜合治療。

3 驗案舉隅

3.1 溫陽通脈法治療骨痹孫某,男,52歲,2013年9月23日初診,以“頸腰部涼痛3年,加重2個月”為主訴?;颊?年前由于涉雨冒寒,拉著平車,夜行數十里,歸后腰痛,上通頸背,下達尾骨,終日涼痛,不能勞作。天熱亦著棉衣,睡臥必用電熱毯,在某醫院診斷為頸椎病、腰椎病、上交叉綜合征。通過針灸、理療,也有改善,但于2個月前又因受寒勞累致病情加重,不能行走。舌苔白稍膩,質淡暗,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心率56次·min-1。診斷:骨痹,辨證為腎陽不足,寒凝血滯證,治以溫腎壯陽,散寒通經,方用桂附理中湯加減,藥物組成:制附子(先煎30 min)30 g,肉桂10 g,干姜15 g,炙甘草15 g,川牛膝30 g,淫羊藿15 g,土鱉蟲10 g,紅花 10 g,炒白芍 30 g,核桃2個。上方取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每次200 mL。

2013年10月2日二診:自訴腰部較前轉溫和,冷痛有所減輕,納可,便調。舌苔白,質淡暗,脈沉細。在一診方藥基礎上加減,藥物組成:制附子(先煎30 min)60 g,肉桂10 g,干姜20 g,炙甘草20 g,川牛膝30 g,淫羊藿15 g,土鱉蟲10 g,紅花10 g,炒杭芍30 g,獨活15 g,寄生15 g,炒杜仲15 g,核桃2個。上方取10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每次200 mL。

2013年10月13日三診:自訴背部困酸涼痛日漸減輕,可以出戶行走,精神面貌有所改善。舌苔白質淡色暗,脈沉細,心率64次·min-1。宗二診方加減,制附子改為80 g,干姜改為30 g,加木瓜15 g。15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每次200 mL。

隨訪半年無復發,已正常生活。

按語:本患者涉雨冒寒,又重體力勞動,夜行數十里,結合癥、舌、脈,辨為寒濕入里,深入骨髓,病及督脈。因寒濕凝滯經絡不通,發為寒濕性骨痹,故用大劑桂附理中湯,附子重用至近百克,配合淫羊藿、桑寄生、杜仲等溫腎壯陽,散寒通經。舌質暗,主瘀,腰背痛亦主瘀,故用土鱉蟲、紅花活血化瘀,借附子、肉桂溫經之力,“瘀得溫則通”。白芍佐甘草可收酸甘化陰,緩解骨節疼痛之效。

3.2 溫陽通脈法治療陽虛感冒高某,男,61歲,2001年7月20日初診?;颊咧髟V頭痛畏寒4月余。素體虛弱,氣候稍涼即頭痛噴嚏,飲食稍涼即腹痛泄瀉。常感畏寒怯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口不渴,小便清長,納差食少,面色不華,體質贏瘦。雖值盛夏,仍身著復衣,烈日當午,戶外活動,不但無汗出,反感通體舒適。近4月余來經常頭痛畏寒,服感冒藥非但無效,反感不適。舌質淡暗,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診斷:感冒,脾腎陽虛,衛氣不固證,治宜溫補脾腎,益氣固衛。方用桂附理中湯合玉屏風散加減,藥物組成:生黃芪30 g,炒白術15 g,防風10 g,大熟地黃30 g,制附子(先煎30 min)10 g,炮干姜 10 g,上元桂5 g,川羌活10 g,砂仁6 g,炙甘草10 g,生姜3片,大棗3枚。上方取5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每次200 mL。

2001年7月26日二診:頭痛稍減。諸癥同前,無口渴咽痛上火之象。宗一診方加減,藥物組成:黃芪40 g,炒白術15 g,防風10 g,大熟地黃40 g,制附子(先煎30 min)20 g,炮干姜10 g,上元桂6 g,川羌活10 g,砂仁6 g,炙甘草15 g,生姜3片,大棗3枚。上方取5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每次 200 mL。

2001年8月2日三診:自訴頭痛漸輕,畏寒似乎已有輕微改善,納食稍增,口不渴,尿不黃,咽不痛,口唇不麻木。舌脈基本同前。以二診方為基本方,隨癥略施加減,制附子從20 g后,每增加1劑,附子增加5 g,以此量遞增,直至用藥46劑,制附子加至200 g,生黃芪用至60 g,大熟地黃用至60 g,炙甘草用至60 g,患者漸漸脫去復衣,畏寒日漸消除,面色漸轉紅潤,烈日當午,全身汗出。守法守方當制附子用至300 g時,患者飲食日增,大便成形,體質量增加,頭痛惡風、畏寒怯冷等癥消失。用藥期間,未出現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后將上方改為丸藥,又加入山芋肉、枸杞子、女貞子等補腎陰之品,蜜制為丸,調理兩月,病盡愈。

隨訪2年未見復發,已正常生活。

按語:感冒雖屬小疾,但不可忽視,因感冒可引起其他疾病及并發癥,甚或導致心臟病而危及生命。本案患者為典型脾腎陽虛之證,方用桂附理中湯且以大劑附子溫中回陽以治其本;玉屏風散補氣培土,固護衛氣;羌活走足太陽膀胱經,既是治療感冒頭痛的主藥,又能“通達十二經脈”;大熟地黃溫補腎陰,守而不走,且能制約附子峻猛之性,二藥相伍,使陰陽互根;炙甘草合防風能解附子之毒。以上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脾腎、補氣護表、調和營衛之功效,標本兼顧。

4 小結

綜上所述,河南孟州盧氏溫陽通脈學術流派在13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恪守懸壺濟世、一心為民的醫者情懷,形成了以臨證診病,陰陽為綱;治病療疾,注重扶陽;宗師仲景,推崇經方;回陽救逆,重用附子;兼辨陰證,綜合而治為特點的學派特色,5代傳承人在勤求古訓,博采眾長,積累了豐富的運用溫陽通脈法治療胸痹心痛、風寒濕痹、骨痹及婦科疑難雜癥等方面疾病的臨床經驗;同時還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大力培養實用型中醫藥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當地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了中醫藥事業在基層的蓬勃發展。

猜你喜歡
溫陽通盧氏流派
開封盧氏雞特種養殖助力脫貧致富
基于Sema3A/NRP-1/PlexinA體系探討溫陽通絡方拮抗類風濕關節炎嗜神經侵襲的機制*
溫陽通絡法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理論探討
溫陽通絡方抗膠原誘導性關節炎小鼠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機制研究*
納蘭容若與盧氏:人生若只如初見
王妃沒盧氏墀嘉姆贊對吐蕃禪宗的歷史貢獻探討
容軒讀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鑒賞收藏的“十大流派”
關于戲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論京劇表演新流派的創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