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中國特色金融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

2024-03-31 17:16
經濟導刊 2024年1期

要聞

習近平:中國特色金融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

1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我國國情的鮮明特色: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

習近平強調,建設金融強國需要長期努力,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建立健全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系、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

習近平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

金融監管要“長牙帶刺”,金融監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要明確責任,加強協作配合。在市場準入、審慎監管、行為監管等各個環節,都要嚴格執法,實現金融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各地要立足一域謀全局,落實好屬地風險處置和維穩責任。風險處置過程中要堅決懲治腐敗,嚴防道德風險,嚴厲打擊金融犯罪。

環球

美管制對華半導體出口,韓國卻受傷

受美國對中國出口管制影響,韓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大幅下降,但日本的半導體出口卻出現了增長?,F在,隨著中國半導體自給率不斷提高,韓國半導體產業很可能成為中美競爭的“最大受害者”。數據顯示,2018-2023年,中國從韓國進口半導體金額從824億美元下降至662億美元,跌幅達19.63%;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半導體金額則從158億美元增至208億美元,增幅為31.2%。這種差異在半導體原材料、零部件和裝備方面更為明顯。

這種現象是因為韓國半導體產業對美國出口法規“毫無防備”,而日本半導體產業則將銷售渠道拓展到美國法規盲區的利基市場,并通過技術進步成為“不可替代”的公司。比如,中國增加了日本強項的汽車半導體進口量——汽車半導體不受美國出口限制。而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韓國半導體企業卻因受到美國出口管制等影響,對華出口大幅下滑。

不僅如此,通過對韓國、美國、中國、日本、歐盟等世界五大知識產權局(IP5)申請的半導體專利分析,在過去20年里,中國申請的半導體專利在IP5中所占份額從2003年的14%猛增至2022年的71.7%。同時,在全球半導體技術專利中,在中、美申請注冊的專利比重從45.6%飆升至92.9%。隨著半導體領先地位的競爭越發激烈,核心技術向中、美集中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韓國半導體專利的急劇下降和其作為專利注冊地的吸引力不足都令人倍感擔憂。(摘編自《韓國經濟日報》)

2023年中俄貿易結算已擺脫第三國貨幣

2023年12月19日,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訪華期間表示,中俄兩國持續擴大本幣在相互結算中的比例,實際上已擺脫了使用第三國貨幣。中俄正在落實兩國元首設定的戰略任務,“重點是讓兩國經貿合作、投資合作再上新臺階,并透過實現貿易結構多元化提升雙邊貿易質量”。他認為,俄中將加強經貿、能源和投資等領域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密切在聯合國、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內的溝通協調,把俄中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提升到更高水平。

據中國海關總署2023年12月7日公布的數據,中俄貿易在2023年1至11月期間已創下2180億美元(約合1.5萬億元人民幣)的新高,提前、超額完成目標。

經濟碎片化會使全球GDP下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戈皮納特近日表示,鑒于日益緊張的地緣關系,全球經濟的分裂和潛在雙邊貿易的明顯轉變可能引發“新冷戰”,全球GDP因此可能下降2.5%至7%?!?019新冠大流行的影響擾亂了貨物運輸,俄烏沖突的影響導致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這些都促使各國政府將重點轉移到保護自己的供應鏈上,即在國內生產更多產品,或向與自己關系更穩定的其他國家提供‘支持。2023年,全球實施了約3000項貿易限制措施,幾乎是2019年的三倍?!备昶ぜ{特說。

外國直接投資正在沿著地緣政治分野進行細分。戈皮納特表示,“如果管理不當,成本很容易超過收益,并有可能扭轉近三十年來幫助數十億人擺脫貧困的和平、一體化和增長等宏觀環境?!比蚍至褜⑹构餐瑧獙夂蜃兓忍魬鹱兊美щy,戈皮納特呼吁各國采取“務實”的做法,盡可能地維護自由貿易的好處。任何基于國家安全理由的進口限制都可能是狹隘的,各國在決定將生產轉移回國內之前,應評估是否真的缺乏來自風險較低地區的供應商,尤其是半導體等廣泛使用的技術供應商。

德央行警告:“與中國脫鉤”德國將嚴重動蕩

德國央行最新報告認為,如果與中國的經濟關系突然大范圍惡化,德國可能出現嚴重經濟動蕩。數據顯示, 2022年德國向中國出口1070億歐元,占德國商品出口總額的7%,中國是德國出口第四大買家。2022年德國13%的進口商品來自中國,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海外供應國”。

與中國經濟“脫鉤”對德國工業的打擊尤其嚴重,活躍在中國的德國大公司會失去相當大一部分的銷售和利潤。德國央行稱,直接或間接依賴中國關鍵中間產品(以生產其他商品或服務)的公司圈子要大得多,包括電池、稀土和抗生素等。錯過產品交付可能在短期內對德國造成嚴重生產損失,下游生產階段將受到影響。

德國央行表示,金融體系也存在潛在風險。如果德國與中國的經濟關系大范圍破裂,銀行對那些嚴重依賴中國的企業、行業的債權將受影響,貸款違約的可能性會增加。從數據上看,近期德國各銀行持有756家對華高度依賴公司的債權總額接近2200億歐元。

中國的減貧經驗值得借鑒

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的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7.4億人;1978年時,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2019年時,這一數字已降至0.6%。中國2021年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兩大關鍵因素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高速經濟發展來減少貧困,制定并循序漸進地落實消除貧困的目標戰略。減貧戰略包括對地區進行認真分析,劃定出最貧困地區,而后給予特殊關注。方法包括發放補貼貸款、向創業經營者提供補貼等。針對大多數居民屬于貧困人口的那些農村地區,資助興建生產和社會性基礎設施。此外,私營企業和社會組織也與國家機構一道,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

在烏茲別克斯坦,積極的脫貧攻堅行動始于2020年。自2022年起,它開始成為全國性的運動。米爾濟約耶夫總統表示,以中國的先進經驗為基礎,烏茲別克斯坦已出臺18個領域的減貧目標項目。在全國步入減貧新階段后,每個州將推行單獨的計劃。尤其會注重改善交通運輸、電力、通信和旅游基礎設施,發展中小城市,對高貧困率地區的社區實現工業化。減貧工作的負責人員被要求制訂一份綜合計劃,引領14個選定地區擺脫貧困。地方行政長官的助理也將被派往中國學習,吸收減貧經驗。2023年初,烏茲別克斯坦所有地區被分為五種類型,根據社會經濟的動態發展水平,向它們提供不同的優惠待遇。

中國減貧經驗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在這方面與中國深化合作,無疑將成為顯著完善減貧政策、實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終消除貧困既定目標的有效手段。(作者是烏茲別克斯坦經濟研究和改革中心首席研究員拉脫法特·布里耶娃)

AI監管話語權競爭進入關鍵時刻

當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醫療、教育、交通等各個領域。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數據隱私、網絡安全、算法歧視等一系列挑戰,越來越多的人對AI的發展表達了擔憂,呼吁政府采取更嚴格的監管措施。近日,歐盟27國代表投票一致支持“人工智能法案”文本,標志著歐盟監管人工智能邁過了“最后的重大障礙”。

2023年,AI技術和能力實現迅猛突破,AI風險監管明顯加速:2023年10月30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關于安全、可靠和可信地開發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要求開發人員對AI新模型進行安全測試,并將測試結果提交政府。同日,七國集團發布《開發先進人工智能系統組織的國際行為準則》。歐洲對IT產業監管非常嚴格。2023年11月1日,在英國布萊奇利園舉行的首屆人工智能安全峰會上,中國代表強調,發展人工智能,應當積極倡導以人為本,智能向善,加強技術風險管控,鼓勵各方協同共治,增強發展中國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不斷彌合智能鴻溝和治理能力差距。

經濟

2023年中國造船三大指標同步增長

中國工信部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造船完工量為423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8%;新接訂單量712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6.4%;截至2023年12月底,手持訂單量1393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2.0%。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0.2%、66.6%和55.0%,以修正總噸計分別占47.6%、60.2%和47.6%,前述各項指標國際市場份額均保持世界第一。與此同時,2023年中國分別有5、7、6家造船企業進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前10強。中國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58.4%,新接訂單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60.7%,手持訂單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59.2%,繼續保持較高水平。

2023年中國GDP增長5.2%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3年度中國經濟的一系列重要數據。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全年GDP同比增長5.2%,高于2023年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展現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潛力。根據世界銀行對2023年各主要經濟體GDP和增速的預測進行估算,中國經濟增量將是美國的1.5倍左右、歐元區的16.5倍左右,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美洲、歐洲還有日本加在一起還要多,仍然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經濟增長引擎。

從統計局公布的各項數據可以看出,2023年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加速演變的過程:首先,傳統上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消費、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以消費和投資為代表的內需在2023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11.4%,較2022年提高25.3個百分點。當然,中國經濟同時又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有效需求相結合有待進一步加強。其次,經濟發展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速推進,2023年出口了1萬多億元的“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9.9%、11.4%。但同時,高新技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能量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處于將強未強的狀態。

《哈佛商業評論》:中國電動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的三因素

第一,在相鄰行業進行實驗。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起步晚于美國。盡管兩國出臺類似政策以激勵企業和消費者,但中國車企沒有以大張旗鼓的方式直接進軍電動汽車行業,而是通過專注于相鄰行業來啟動電動汽車開發。例如,比亞迪十幾年前就在電池技術上取得突破,還將電動公交車作為進軍北美市場的入門產品。

第二,鼓勵制定運營解決方案。中國早期創新者認識到電動汽車帶來的運營挑戰,并與當地企業合作尋找解決方案。在北京和西安等多個大城市,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與出租車公司密切合作,制定運營方案。電動汽車公司不僅繪制充電站位置,更重要的是測試各種電池的充電時間,使之與新能源汽車的性能水平相匹配。在中國,出租車公司通常擁有早班、晚班兩支車隊,早班車隊能夠在晚上8時之后進行充電,避開重工業用電窗口;晚班車隊在凌晨2—3時左右充電,這也正是城市電網用電量較低的時期。

第三,對核心技術加倍投入。早在2002年,中國車企估計電池成本將占純電動汽車總制造成本的30%至40%,這意味著后來者有機會通過專注于研發電池技術超越競爭對手。同時,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靠近許多關鍵原材料產地。例如,2022年中國占全球稀土產量的70%,而稀土是電池生產的核心材料之一。

為增強電動汽車制造能力,中國企業還與其他車企以及科技公司進行廣泛合作。例如,比亞迪與奔馳和豐田合作,吉利則收購一家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制造商。通過這些合作和收購,中國車企加快了電動汽車外圍零部件開發和上市速度。

2023年全國吸收外資1.1萬億元人民幣

2023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同比增長39.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339.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8%。2023年我國吸引外資規模仍處歷史高位,穩住了外資基本盤。從歷史看,自2020年我國吸引外資首次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大關之后,2021年、2022年我國吸引外資繼續保持平穩增勢,特別是2022年達到1.23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2023年引資同比雖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萬億規模,為歷史第三高的水平。從企業看,新設外資企業數大幅增長。2023年,外國投資者在華投資新設外資企業53766家,同比增幅高達39.7%,顯示外資來華勢頭不減,跨國公司仍看好在華投資前景。從行業看,外商在華投資結構持續優化。2023年高技術產業引資占比達到37.3%,比重創歷史新高,較2022年水平提升了1.2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引資增長6.5%,比如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32.1%和12.2%。

中國推動全球光伏發展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最新報告指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清潔能源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國風電、光伏產品目前已經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額分別超過334億美元和2453億美元。過去十多年間,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了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于中國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工程:2010年至2022年期間,光伏發電度電成本由2.75元/KWh下降至0.34元/KWh,累計下降87.64%。2021年及2022年,中國煤電發電度電成本分別為0.43元/KWh及0.55元/KW,光伏發電度電成本已低于煤電發電的成本水平,光伏發電相較于傳統能源發電已具備經濟性。

同時,由于中國晶體硅光伏全產業鏈的努力,光伏平價上網以來大力推動了光伏發電的商業開發利用,2023年硅料供應增長帶來價格下跌,為光伏組件貢獻30%的成本降幅,光伏發電投資內部收益率至少提高2個百分點,極大刺激光伏發電市場發展。許多光照資源較差的場景都已經具備投資價值。當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從工業硅、高純硅材料、硅錠/硅棒/硅片、電池片、組件、逆變器、光伏輔材輔料、光伏生產設備到系統集成和光伏產品應用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并且在各主要環節均形成了一批世界級的領先企業。

中國企業研發費用持續攀升

歐盟委員會2023年年末發布報告,2022年全球前2500家企業研發投入總額為1.25萬億歐元,中國企業所占比例為17.8%,超過歐盟(17.5%),僅次于美國(42.1%)位居第二。2012年中國企業研發費用在全球所占比例僅為4.3%,10年來持續攀升。美國盡管維持了第一名的位置,但10年來一直保持在40%的水平。

拉動中國企業研發費用增加的是華為。華為2022年投入209億歐元經費用于研發,比2021年增長11%,按企業類別來看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五。雖然在美國政府點名制裁下華為銷售收入受到嚴重影響,但華為仍將銷售額的一兩成用作研發費用,推進通信、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等研發。騰訊、阿里巴巴研發費用在中企排名中分別居第二位、第三位,互聯網巨頭增加了以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為主的投資。中國建筑、中國中鐵等基建巨頭以及上汽和比亞迪等車企也名列前茅。

從全球研發費用排名來看,美國企業包攬前四位,“字母表”公司獨占鰲頭,第二至第四位分別是元宇宙平臺公司、微軟公司和蘋果公司。制藥公司和車企巨頭也位居前列,所涉行業多元。不過與中國企業相比,美企總體研發費用增長停滯。

觀點

梁建邦:世界對“雙標美國”日益失去信心

加沙人道危機、烏克蘭沖突、美國政府禁用TikTok……,美國日益明顯的雙重標準正在削弱它的信譽和影響力,原因在于其根深蒂固的非黑即白、非友即敵、非贏即輸的二元思維方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地理、歷史、政治、文化、社會經濟以及安全特點,這意味著在政治合法性或行為正確性上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衡量尺度。用平靜對話的方式來尋找建設性解決方案而不是采取脅迫手段,往往能帶來更好的結果。中國外長王毅最近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提醒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要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原則,美方應“客觀理性看待中國發展”,“奉行積極務實的對華政策”。為了更健康的美中關系和可持續的世界和平與繁榮,美國是時候調整自己的思維及行為方式了。(梁建邦,曾任香港特區社會福利署署長及香港駐多國首席官方代表)

世界正從“華盛頓共識”走向新產業政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大多數國家經濟政策方面的意識形態一直被“華盛頓共識”的敘事所主導:沒有產業政策,也沒有對本國生產者的支持。為了取得成功,唯一重要的是始終堅持自由化、私有化和穩定化的路線。推行產業政策被視為違背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理由是產業政策從根本上破壞了公平競爭環境,扭曲了對市場參與者的激勵,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重返不能說的政策:產業政策原則》報告分析了發展中國家自1960年以來進行的改革。報告得出的結論是,遵循經濟增長標準方案——改善商業環境、制度、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并不足以實現可持續的經濟高速增長。亞洲國家的經驗表明,除了“標準的”增長手段外,還需要國家實施深思熟慮的產業政策。產業政策的區域性可以成為確保將多種多樣的地方資源(人力、自然、物質和金融)納入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最重要條件。這是擴大成功受益者數量、提高發展進程參與度、減少不平等和社會政治動蕩的必要條件,也是過上正常和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摘編自俄羅斯《獨立報》)

杰弗里·薩克斯:西方無法阻擋世界多極化趨勢

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多極世界。對美國來說,最困難的事情是接受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非洲聯盟等作為獨立中心存在的現實。迄今為止,美國一直在抵制多極化的出現。這正是當前局勢如此危險的原因。昔日的西方霸權將不會重現。西方霸權是1800年至2000年特定歷史條件交織的結果,主要源于英國和北大西洋地區的率先工業化。那個時期已經成為過去。如今,先進技術已經普及。中國和印度作為全球力量回歸,俄羅斯具有高技術和科學潛力,非洲聯盟作為整體嶄露頭角——這些只是構成世界多極化根本趨勢的幾個范例。(杰弗里·薩克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中信之聲

中信集團旗下四企業躋身智能制造示范“國家隊”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日前聯合公布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和優秀場景名單,中信集團4家企業上榜。其中,中信泰富特鋼集團旗下大冶特鋼、中信國安實業集團旗下白銀有色入選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名單,中信重工、中信泰富特鋼集團旗下銅陵特材入選2023年度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名單。

大冶特鋼入選的無縫鋼管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是全球首個全流程、全業務特種無縫鋼管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孿生工廠。與傳統制造工廠相比,生產效率提升了8.8%,噸鋼能源成本降低了 10.4%,相關產品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華龍一號”核電站等國家重大項目提供了材料支撐。

白銀有色集團銅冶煉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將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生產監控、數據采集、操作優化等方面,橫向打通采購、倉儲、生產、質控、銷售等環節,縱向集成決策層、運營層、執行層數據,對生產全流程進行可視化控制,大大提升了精益制造與管控能力。

中信重工產品數字化研發與設計場景,利用開發建設的數字化研發設計云平臺,在行業內實現大規模設計云桌面應用,促成了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的高效協同,有效提升了研發設計效率,降低了設計差錯率。

銅陵特材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煉焦系統與能源綜合利用集成優化場景,通過整合分析干熄焦系統現有生產、設備運維、經營統計等多維度數據,運用AI技術訓練算法模型,實現對生產過程的預測,并根據生產要求智能推薦最優生產方案,在優化煤氣平衡、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噸焦能耗、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方面具有顯著效益。

上述示范項目只是中信集團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縮影。近年來,中信集團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聚焦管理數字化和產業數字化領域實施“管理上云”和“應用綻放”兩項行動,加快建設“數字中信”,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