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的世相百態

2024-04-01 08:47盧頑梅
西藏文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西達尼瑪木匠

盧頑梅

短篇小說集《透進病房的陽光》主要描寫日常生活與人生百態。從十幾歲的少男少女到八十歲的耄耋老人,從人物的各種人生遭際到生老病死,小說聚焦于平凡的小人物的心路歷程與精神道德表現,彰顯出作家的人文關懷、使命感及追求平等的現代意識。

《提親》寫老木匠上瓊珠家為兒子丹增提親,遲遲未見回音,好不容易等來瓊珠的阿媽,她卻說,女兒現在還不想考慮親事。老木匠頓覺顏面盡失,惱羞成怒,恨不能有占卜師的魔杖,預知這件事的結果。老木匠一家開始猜測提親被拒的緣由,丹增的阿媽覺得肯定是有人提親了,條件可能更好,所以丹增才被拒絕了。這個人會是誰呢?老木匠認定這個人是頓旦。丹增聯想到瓊珠對待頓旦的態度以及頓旦在瓊珠面前羞澀又忸怩的樣子,心里也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感覺。因此,當頓旦和他的雙胞胎哥哥給老木匠送皮襖時,老木匠風涼話不斷,說這皮襖太輕不御寒,驢糞蛋兒外面光,還嘴硬說自己就喜歡厚重,討厭輕飄飄的東西,討厭這個喜歡輕的世道。原來,他以為頓旦一家做了有愧于他們的事,才送他皮襖,假裝好人。老木匠一家的內心活動非常豐富,失落、猜疑以及微妙的心理變化被作家準確、傳神地描繪出來,然而故事情節的發展卻出乎意料。顯然,老木匠一家誤會了頓旦,這主要從瓊珠對自己婚事的態度上體現出來,她希望婚姻能夠自主。瓊珠是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生活獨立自主的現代女孩,卻被老一輩村民們誤解,兩代人思想觀念的差異一望而知。小說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年輕人生活不能自主帶來的后果。

《透進病房的陽光》是這部小說集中非常獨特的一篇。小說構建了病房這一特殊的社會空間,讓不同年齡、不同生活境遇的陌生人聚集在病房這一特殊空間中。病房并非均質的、空洞的空間,它是有生命力的空間,包含了活動的場所、情感軌跡及親歷的情境,而且是方向性的、充滿活力的。病房這個空間不是被動地容納各種社會關系,而是一個強大的充滿活力、充滿變數的空間。尼瑪潘多讓各種社會關系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一開始,病房中的成員之間有隔閡,包括身體的隔閡與意識的隔閡,還有社交的困難。譬如,作為一個文化人,有潔癖的措見到阿布的第一面,就因為他頭發的油膩與衣服的污漬斑斑而心生惡感。然而,當阿布邁著碎步小跑著接開水,笑容滿面地挨個給病房里的人倒水時,措逐漸改變了對他的看法。當措知道24床的拉宗和她同歲時大吃一驚,因為拉宗看起來根本不像48歲的女人,歲月沒有在她的臉上留下多少痕跡,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她的子宮在48歲高齡居然孕育出了鮮活的生命。大字不識一個的拉宗刷著抖音,通著視頻電話,聽著印度音樂,完全顛覆了措對牧區女人的認知。

社會生活多面又復雜,哪里是常識、單一的視角和硬性的理論或主義所能框定的呢?洪子誠曾說:“理論雖然會起到非常重要的啟發作用,但是自身的經歷、體驗有時更重要。這種經驗會滲透在血液中,產生重要的沖擊作用……”①尼瑪潘多的這篇小說,通過事無巨細的生活經歷與體驗,不斷沖擊人們的常識與固有認知,通過打破人們的認知局限,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理解。25床生了什么???小說表達含蓄隱晦,母親加洛對女兒的病情諱莫如深,措顯然猜到了25床住院的原因,也對加洛的遮遮掩掩不以為然,兩人不同的思想觀念發生了碰撞。25床也在人生的低谷學會了接受與感恩,感受到友情的重要。措這個人物形象身上顯然有作家尼瑪潘多的影子,隱藏在人物背后的作家,在傳遞她的思想觀念及她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雖然只有短暫的朝夕相處,但病房中的成員每天一起吃吃喝喝、一起聊天、互相幫助,讓措以破紀錄的速度與大家融洽相處,體驗了“把酒言歡”的感覺,這對一向獨來獨往、社交情商不高的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換句話說,病房這個空間是產生認同感的地方,是作家營造的“幸??臻g”。在這里,病人與陪護者心靈變得開闊與寬廣,相互矛盾的東西消失了。同一病房的幾個女人,由于同時生病住院,短時間內接觸了不同的生活與人生,實現了情感的溝通與共鳴,并留下了一張頗具象征意味的合影——她們對生活的認知變得更寬廣,懂得了人與人之間更需要理解、包容與感恩。此外,尼瑪潘多小說中的女性大多有著鮮明的獨立意識,往往有逃離生活的沖動。措是真正踐行了自己想法的女性,在年近五十歲時,她開始過獨立、自由的生活。如果說措作為一個女詩人,作為一個文化人,有鮮明的女性意識是正常的,但尼瑪潘多卻通過加洛的一段話,顛覆了我們對藏族女性的刻板印象。原來加洛年輕時從未斷過逃離家庭的念頭,只是苦于無奈,才支撐到了現在。

《曬太陽》詳細地描寫了桑丹老人的一天,卻差不多寫了她的一生,也展現了一個藏族村莊的生活習俗與文化傳統。一個活到八十歲的老人,和任何年齡段的人一樣,生活中有煩惱也有快樂。小說一開始,“桑丹想起孫女說過,人老了身上有一種味,就沒再堅持,只嘆那個纏著往她身上粘的小女孩已經不在了?!雹谶@種對衰老感覺的描寫,令人印象深刻。桑丹雖然因為年齡的增長,在家里失去了主導地位,但是,老年人的生活中也有曼妙的風景,也有新的期待。桑丹發現,自己活到八十歲,才真正活出了自己的價值,不再為外物所累,每天享受著燦爛的陽光,真正領略到自然萬物的大美,這在她年輕時是不敢想象的。年輕時每天有干不完的活,村前的大山、門前的大樹,她都沒有工夫認真地看一眼。桑丹老人這一天的心理變化,經歷了期待、失落、尷尬等情緒變化,真可謂一波三折,同時,在這篇小說中,藏民族生活中的各種儀式與日常生活完美地融為一體,即所謂的儀式生活化。

尼瑪潘多對桑丹老人生活狀態的描寫,對我們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風景,更有不同的期待,生命永遠充滿了美好,充滿了未知,等待我們去探索,去感知。也許人到一定年齡,拋卻身上的重負,才能真正停下腳步,欣賞生活中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協噶爾村的央宗》以口述史的方式,講述了農村女人央宗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她的情感經歷。央宗和丈夫奉父母之命結婚,婚后兩人感情不錯,但年輕時日子不好過,在央宗的極力勸說下,丈夫鼓起勇氣去藏北牧區干活賺錢,家里日子逐漸好過。丈夫卻突然帶回來一個女人,還說是他在牧區遇到的女人。正如作家所概括,這樣的情感故事有多個版本,無非就是男人去了藏北牧區有了別的女人不再回來了;或者說,男人最終還是回來了,一段感情經歷就此劃上句號。只是像央宗丈夫這樣把外面的女人帶回來過日子的很少見。后來,這個叫次仁曲措的女人想回藏北牧區看看,央宗的丈夫不放心她一個人出門,要陪著她去藏北。央宗非常生氣,他們到底是出門了,央宗氣急敗壞地詛咒丈夫。沒想到詛咒變成了事實,丈夫由于拖拉機失事翻下山死了。

央宗經歷了痛苦——無奈接受——詛咒——悔恨——削發修行這樣的情感變化過程。最可恨的是,丈夫都要不久于人世了,才告訴央宗,次仁曲措不是他的女人,而是他朋友的女人。一個好強、個性鮮明的女人就這樣一步步被生活中各種無法預料的意外打敗了,她變得陌生、毫無生氣、看穿生死。由此,小說也傳達了作家對這個世界富有哲理性的認知及藏民族的生死觀念。

《瓊珠的心事》寫鄰村一戶人家上瓊珠家來提親,而且暗示男方家還有個弟弟。對這門親事,瓊珠充滿了好奇,“一個女人怎么和兩個男人相處?”瓊珠還在山上想著嫁入木匠家時,這門親事卻被委婉拒絕了。原來,村子里盛傳瓊珠參加體育大賽開幕式那年,在城里找了一個相好,為了這個相好,她要到拉薩演戲,卻在城里被那人的老婆狠打了一頓,臉都抓傷了。男方的阿媽看不慣瓊珠這樣不安分的女孩子,也看不慣她穿緊繃牛仔褲的樣子。這篇小說讓我想起了次仁羅布的短篇小說《紅塵慈悲》,本想比較一下,男女作家處理同一題材小說時會有何異同??墒?,小說結尾因為觀念差異,男方放棄了這門親事。我的好奇心也戛然而止。

此外,這部小說集有一個貫穿性的主題,就是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沖突,映射在日常生活中則表現為城鄉差異?!短嵊H》中的小木匠丹增本不喜歡木匠這個行當,他想著到城里賣力氣遠比這個行當自在,但在家人和村中長者的反對之下,他被迫學成出師,可從他學成出師起,就僅僅頂著個木匠的名號,因為附近的村子再也沒有人請木匠打制家具,都是從城里的自由市場買回流行的家具。丹增順從了父母的安排,成了一個孝順、聽話、禮貌、規矩青年??墒?,在父親給他提親被婉拒之后,在父親的眼里,他卻成了一個一天到晚不干正事的人,且因為順從父母,沒有自己的想法而被瓊珠瞧不起。

《曬太陽》中,那個進了城的益西達娃妥妥一個負面形象,他不僅傲慢、狡詐,而且在摩托車事件發生后對桑丹老人口出惡言,激起了眾怒。原來,村民們本就對益西達娃抱有成見。

益西達娃和阿爸之間,原本就有芥蒂。去年這個時候,村里盛傳益西達娃做工頭侵吞村民工資,而益西達娃認為那是中介費,理直氣壯:“若不是我出面托朋友,村里的人哪能一進城就找到事做?”“中介”這個詞,益西達娃的阿爸是第一次聽說,對進城打工的規矩卻不陌生??蛇@規矩用到同村村民上,讓大伙有了不滿情緒,他就覺得欠了整個村莊。何況,益西達娃折騰來折騰去,除了幾件花哨的衣服外,并沒有賺到多少錢,連那破手機的費用都是從阿媽那里連蒙帶騙要走的。①

城市受到現代化浪潮的洗禮,儼然成了一個金錢為主導的社會,“人在利益的驅使下,往往會失去對是非的判斷。這樣最容易破壞原有的鄉村倫理道德和生活方式……”②益西達娃與父親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實質展現了城鄉之間的文化差異及城市與鄉村不同的社會運行機制。同類人物形象還有《羊倌瑪爾瓊》中的益西達娃,他唯金錢是命,穿得花里胡哨,還有他對待女人的態度,都讓村民看不慣?,敔柇傄餐ㄟ^與益西達娃的交往,逐漸領略了他的薄情寡義與不守信用。通過瑪爾瓊與益西達娃二者截然分明的對比,表明了尼瑪潘多對鄉村倫理道德觀念的堅守?!冻鞘械拈T》中,這個形象又化名為強蘇多吉,城市讓強蘇多吉逐漸變得面目全非,墮落到了極致,他結識了一幫小痞子,賭博贏了錢就去酒館喝酒,花銷很大,沒有錢了就到處騙,騙不到就找自己的女人要,要不到就打,甚至和幾個男人為了一個女人爭風吃醋,大打出手。而他曾經的兩個女人,都成了單身媽媽——這是尼瑪潘多筆下的又一類人物形象。

《針尖上的日子》則描寫了白瑪央金從小縣城向拉薩跨越的艱難。白瑪央金與阿媽剛搬入諾瑪大院,斯珠就不斷地制造她與鄰居之間的芥蒂,給她們添了不少堵,白瑪央金常常因為狗煩惱焦躁。尼瑪潘多對人與狗之間感情的描寫準確傳神,斯珠與阿媽之間的感情,與《小狗包弟》中,巴金與狗的感情何其相似,雖然是不同的故事情節,但是,人對狗的感情是一致的。初來乍到的白瑪央金深感她與昔日同學、與這個城市的差距巨大。曾經的中層干部并沒有如其所愿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者,必須坐班從事辦公室文秘工作,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新單位一時又分不了房,她和阿媽必須寄居在人多嘈雜的諾瑪大院。白瑪央金也曾追問自己:為什么要成為一個拉薩人?她這一時期的生活恰恰應了一句歌詞“人生就像是在針尖之上,無處安詳寧靜……”對于城鄉差距,作家在《城市之門》中有這樣的描寫:

城市人盡管不把鄉村人的想法放在眼里,也是沒有任何過錯感的,強大的優越感淹沒了他們的判斷標準,在他們的眼里,到城市是所有農村人夢想的歸宿。連桑吉也覺得他們說得沒有錯,確實沒有人能夠輕輕松松地留在城里,有些人使勁了渾身解數,也終究沒有被城市收留,最終只有懊喪地回到鄉村。①

“經濟條件的優勢不應導致相應的政治優勢、心理優勢(更何況這種優勢是建立在極不合理的掠奪之上的),落后的鄉土文化中也同樣發展著對于平等與尊嚴的現代渴望?!雹趥€體對平等、自由、尊嚴的追求是自覺的,也是非常合理的,不能被城市人強大的優越感所淹沒,也不能喪失自己的判斷標準。這是尼瑪潘多小說表現的重要主題之一。

讀尼瑪潘多的小說,讓我相信,作家是要有創作天賦的,很多人的思想認知可能已經達到了,但是,如何把這些思想認知形象化,準確地傳達給讀者,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尼瑪潘多就是這樣一位極具創作天賦的作家,她能夠準確、傳神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動與情感變化,她講述的故事非常有說服力,符合人物自身的邏輯,這背后肯定隱藏著作家對文學創作的認真與執著。從《透進病房的陽光》可以看出,尼瑪潘多的精神成長根系在農村,她更擅長以全知視角講述農村故事,即使寫城市,也更多的是寫城市異鄉人,表現城市異鄉人的心路歷程,揭示各種社會問題,表現人情冷暖。這些從農村進入城市的人,要么徹底被城市異化,要么在城市艱難地生存。從價值觀念來看,尼瑪潘多在追求獨立、自由、平等等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傾向于認同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念與美德,體現了她對藏族傳統文化的堅守。

責任編輯:次仁羅布

猜你喜歡
西達尼瑪木匠
關于1940 年尼瑪抄寫的《托忒文文法》手抄本
木匠身影
木匠手中的詩情畫意
尼瑪澤仁絹本彩繪
尼瑪澤仁佛像畫欣賞
尼瑪澤仁《藏傳佛教故事》配圖選頁
16∶14
好樣“倒霉哥”陳西達:殘損的星星也一樣發光
16點14分
譚木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