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大變形控制及支護方式探究

2024-04-01 06:51蒲自俊
大眾標準化 2024年5期
關鍵詞:鋼架測線軸力

蒲自俊

(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81)

隨著國家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隧道應用越來越廣泛,而其往往修建于山區,容易受到地質災害的困擾,因此,許多研究人員對隧道安全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文章基于實際工程案例,針對其易發生擠壓大變形災害,提出了三種隧洞支護方案,通過監測數據,對比了三種支護方案的豎向沉降和水平收斂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結構的接觸壓力以及內力情況。

1 工程背景

1.1 工程概況

該隧道工程為雙洞分離式設計,共6個車道。隧道寬度為15 m,高為5.2 m,高跨比約為0.7 m,18.8 m的開挖跨度,列車速度按照120 km/h進行設計考慮。該隧道為特長埋深隧道,左線長達5 864 m,右線長達5 872 m,最大埋深約為695 m。

1.2 地質條件

隧道周圍有較大的地形起伏,存在陡峭的谷坡和山脊,隧道的試驗段埋深為240~290 m。圍巖主要為鱗片粒狀的綠泥石片巖,主要礦物成分包括斜長石、綠泥石、黑云母等,在較為潮濕的條件下強度較低,容易軟化,地質條件較差。經試驗測得,該巖體的黏聚力約為130 kPa,內摩擦角27°~32°,泊松比約為0.3。查閱相關勘測統計資料,隧道在水平方向的應力為最大主應力,約為20 MPa??傮w來說,隧道試驗段地質條件較差,巖體力學強度不高且易發生軟化變形,因此,容易產生擠壓大變形。

1.3 大變形災害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該隧道周圍發生過多起擠壓大變形災害。擠壓大變形災害在工程中具體表現為路面開裂、支護變形、混凝土裂縫出現以及鋼架的扭曲斷裂,導致施工一度停滯,延緩了工程進度的進行,導致工程成本增加。

根據工程斷面埋深和最大沉降分布情況可知,斷面變形主要發生在埋深240~300 m之間,埋深與沉降呈現出離散分布情況。斷面最大沉降的均值為575.8 mm,最大沉降大于該值的斷面數量和小于該值的斷面數量基本一致,大于最大沉降平均值的斷面主要分布在埋深240~280 m之間,而小于最大沉降平均值的斷面主要分布在埋深更大處,為280~320 m之間。根據工程最小主應力與最大離散值分布情況,斷面最大收斂值與最小主應力之間呈現離散分布情況。平均最大收斂值為269.7 mm,較大的收斂值點對應的最小主應力較小,最小主應力超過6.5 MPa之后,主要為較少的收斂值點。

2 不同支護形式對比

2.1 試驗方案

為了預防大變形災害,以及在發生災害后進行沉降控制,設計了三種支護方案,三種支護方案分別選用單層的I22 b鋼架、雙層I22 b鋼架和雙層HK 200 b鋼架作為初期支護鋼架。在仰拱回填中,方案一選用的是C15片石混凝土進行仰拱回填,仰拱深度1.95 m,方案二和方案三均選用C20素混凝土作為仰拱回填,仰拱深度為3.61 m。此外,在拱頂的預留變形量分別為70 cm、110 cm和120 cm。

為更好地監測初期支護變形及應力情況,在拱頂、拱腰、拱腳臺階共布置了7個沉降觀測點。為監測二次襯砌中的接觸壓力及混凝土和鋼筋的應力情況,設置監測點如圖1所示。

圖1 二次襯砌監測點布置方案

2.2 變形結果對比

方案一支護豎向沉降和水平收斂情況。豎向沉降,各監測點的豎向沉降隨著工期的增加而增大,在初期階段,增長速率較快,后趨于穩定,然后又經歷一段快速增長階段。最大沉降監測點為測點1,最大沉降為830 mm左右。沉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為測點1、測點0、測點2、測點5和測點6,測點6的最終沉降為380 mm左右。而水平收斂,隨著施工的進行測線c1和測線c3的水平收斂逐漸增大,測線c 1處的水平收斂在初期增長較快,后趨于穩定;測線c3在初期階段經歷突變,后經歷一段穩定階段,再以較高的速率提升到最終階段,最后趨于穩定,最終收斂值約為600 mm。

方案二的豎向沉降和水平收斂的情況。豎向沉降,各監測點的豎向沉降隨著工期的增加而增大,表現出與方案一支護相似的沉降變化趨勢。最大沉降發生在測點3位置處,最大沉降約為623 mm,最小沉降為測點5,其最終沉降約為343 mm。各測點沉降值大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為測點3、測點4、測點2、測點1、測點6、測點0、測點5,其中測點6和測點5的沉降變化曲線與其余測點有所不同,表現為先以較為穩定的速率增加,后趨于穩定。水平收斂,測線c1處的水平收斂較為平緩,測線c2、c3處的水平收斂增速較快,最終收斂值較大,最終收斂值約為410 mm。

方案三支護的豎向沉降和水平收斂情況。豎向沉降,各測點豎向沉降變化曲線較為接近,未有較大突變情況發生。豎向沉降最大的測點為測點3,最大沉降約為400 mm,最小沉降為測點6的200 mm左右。水平收斂,測線c1和測線c2變化趨勢和最終水平收斂值較為接近,測線c3水平收斂變化量較大,最終收斂值約為220 mm。

對比三種方案,可以看出變形最大的為方案一支護,方案三支護在沉降控制和水平收斂方面均表現較好。與方案一相比,方案二支護在水平收斂方面降低了220 mm,在豎向沉降方面降低了約170 mm,但變形數值仍然較大,為滿足設計預期。就方案三支護而言,其斷面的最大沉降和最大水平收斂分別為405 mm和213 mm,相較于方案一,最大沉降降低了51%,而斷面水平收斂降低64%,這說明HK 200 b鋼架相較于I22 b鋼架,剛度較大,避免了局部失穩和局部拆換問題。此外,隧道豎向沉降峰值通常出現在上臺階位置處,中臺階位置處的沉降較小。

2.3 襯砌結構受力分析

2.3.1 接觸壓力

圖2展示了方案三中的襯砌結構的接觸壓力情況。圖2(a)為初期支護的接觸壓力,圖2(b)為二次襯砌的接觸壓力。從圖2(a)中可以看出,各測點變化主要發生在初期階段,接觸壓力升高主要發生在隧道開挖階段,在下臺階開挖后其接觸壓力出現回落,二次襯砌施工后,各測點的接觸壓力趨于穩定。從圖2(b)中可以看出,各測點接觸壓力在初期變化較大,隨著初期仰拱的施工,部分測點接觸壓力急劇升高,施工完成后,又出現一部分的回落,其中測點11即拱底位置處的接觸壓力回落最為明顯,在拱墻二次襯砌之后,測點0,1,2,5,6接觸壓力開始急劇升高,然后區域平緩,直到工程結束,隧道通車。此外,這也說明二次襯砌在隧道中承擔了相當一部分的圍巖荷載,約占初期支護壓力的35%左右。

圖2 襯砌結構接觸壓力

2.3.2 軸力與彎矩

圖3展示了方案三中二次襯砌結構的內力情況。圖3(a)為二次襯砌結構的軸力變化情況,圖3(b)為二次襯砌結構的彎矩變化情況。

圖3 二次襯砌軸力和彎矩

從圖3(a)中可以看出,軸力變化趨勢與上文接觸壓力變化相似,在工程初期變化較大,后趨于穩定。各測點之間,軸力差距較大,軸力數值最大的為測點9和測點11,即為拱底部分,而軸力絕對值最小的為測點5,其次為測點6,對應左右拱腰位置。從圖3(b)中也可以看出,各測點彎矩變化主要也發生在工程初期,隨著工程的開展,襯砌結構的彎矩趨于穩定。各測點之間,彎矩最大的仍然是拱底位置附近,即測點11,而彎矩絕對值最小的為測點2和測點5,即拱腰位置處。

3 結論

文章基于實際工程案例,針對其易發生擠壓大變形災害,提出了三種隧洞支護方案,并通過監測數據,對比了三種支護方案的豎向沉降和水平收斂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結構的接觸壓力以及內力情況。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1)隧道豎向沉降峰值通常出現在上臺階位置處,中臺階位置處的沉降較小。變形最大的為方案一支護,方案三支護在沉降控制和水平收斂方面均表現較好。HK 200 b鋼架相較于I22 b鋼架,剛度較大,避免了局部失穩和局部拆換問題。

(2)二次襯砌在隧道中承擔了相當一部分的圍巖荷載,約占初期支護壓力的35%。

(3)二次襯砌結構的彎矩和軸力峰值點位于拱底附近,拱腰位置處的彎矩和軸力絕對值最小。

猜你喜歡
鋼架測線軸力
極地海洋多波束測量測線布設系統設計及實現
淺談支撐軸力伺服系統在深基坑中的應用
利用ANSYS對煙囪支撐鋼架的優化設計
基坑鋼支撐軸力監測的優化及實踐
上跨公路鋼架拱橋的拆除方案選擇
51.7t壓縮機跨越15m高鋼架柱吊裝就位施工方法
BSR測線導航數據入庫接口模型的設計與實現
高地應力隧道鋼架支護變形與防護措施
鋼支撐軸力在安裝過程中的監測分析
基坑開挖階段支撐軸力時空效應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