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體認知的設計表達:對山西黎侯虎的設計人類學考察

2024-04-03 14:31劉軼娜
美與時代·上 2024年2期

摘? 要:傳統農耕社會背景下,手工藝制作在人們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對于山西省黎城人來說,他們長期相互溝通、合作,創造出了超過個人的群體智能。群體認知不但能夠進行創造實踐活動,它在復雜環境下產生的設計表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當地社會文化根基的發展路徑。本文利用設計人類學田野調查研究方法,探討群體認知的影響因素及其指導設計活動的重要性,旨在為設計和傳承黎侯虎提供聯系當地文化內涵的途徑。

關鍵詞:群體認知;黎侯虎;設計表達;設計人類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工程資助項目“集體認知的設計表達:對山西黎侯虎的設計人類學考察”(XJKY23-059)研究成果。

認知作為認知心理學的重要概念,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瑟斯頓等人的觀點,可以將認知區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方式。狹義的認知可以理解為將信息進行加工的行為,廣義的認知是思維,是進行如理解、學習、記憶、行動、思維等活動的心理過程。目前,國內研究者多把“群體認知”稱之為“群體智慧”或“集體智慧”。約翰·史密斯認為群體智慧是有著共同目標的小群體,以群體為單位共同完成一項任務時產生的極強凝聚力和極高智慧[1]。國內學者劉海鑫、劉人境認為集體智慧是大量松散的個人、現代企業和組織通過網絡集合在一起,通過互動或集體活動產生的高于個體所擁有的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本文將群體認知等同于群體智慧,并將其定義為在同等的自然人文環境下生產生活的群體。黎侯虎作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是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生產生活的群體將認知與智慧進行的形態表達,更是將設計的審美意識與群體價值觀交織在一起的產物。本文將通過利用設計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作進一步分析。

一、群體認知促進下的設計演進

黎城縣位于山西省長治市東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四面環山,中間低凹,屬太行山東翼南段的小型山間盆地,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在地勢與氣候的影響下,當地人在20世紀末以前一直以農耕為主要經濟來源,自給自足,而農閑時做女紅則成為當地婦女重要的休閑方式。該地在西周時期便以“虎”為圖騰,至今仍盛行“虎”文化。這種風俗經過3000多年的演變,被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群眾保留,并將這種信仰與風俗外化,逐漸定型為集書法、剪紙、繪畫等多屬性的布藝虎造型。1998年,隨著“黎侯虎”作為全國布藝虎樣式代表被選為郵電部發行的“戊寅年”特種郵票封面,黎侯虎走出了山村,進入全國視域。2008年,黎侯虎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選入北京奧運會作為民間工藝參展品,再次走進當代人的視野。

采訪一:

作者:您做黎侯虎的時候通常會用到哪些材料?

高秋英(黎侯虎省級傳承人):主要是布,黃布、黑布,還有尾巴上的藍緞等要十幾種布,線也需要六七樣。

作者:您覺得黎侯虎哪個部位最難做?為什么?

高秋英:眼睛吧,這個部位最精細,眼睛縫的時候兩邊都必須是對稱的,都必須是一樣的,我做的時候是一對一對把下好的樣剪了。

“戊寅年”特種郵票中的黎侯虎造型出自于黎城縣谷駝村的農婦高秋英之手(如圖1),與當前官方宣傳與市面流行的黎侯虎造型具有一定差別(如圖2)。高秋英個人制作的黎侯虎步驟更繁瑣精細。從整體上看,郵票上的黎侯虎屬于臥虎,尾巴呈彎曲狀向上翹著,眉眼緊湊有神,這部分使用的色彩也最為豐富,通過色彩層層疊加突出亮點,最后利用圖釘反光的特點作為眼珠。在虎的嘴角兩側,各有兩簇蘭花紋樣的裝飾,增加虎的喜慶與靈動感。在細節上,如耳、眉、眼、鼻、嘴、尾等部位用棉線縫著點與線作為裝飾,在豐富黎侯虎面部的同時也增加了其層次感、韻動感,使黎侯虎活潑的形象栩栩如生。黎侯虎的制作與高秋英個人對虎的理解有著密切關系,在采訪中,她認為眼睛是判斷黎侯虎品相的關鍵,虎的精氣神多從眼睛凸顯,因此,眼睛的制作需要更加精細并要兩邊對稱而成為最不好做的部分。

采訪二:

作者:黎侯虎的制作有什么講究嗎?

高秋英:這個手藝是流傳下來的,我們現在再做一些改進,老虎其實不長這個樣子,把它弄成這個樣子就是好看、吉利。

作者:您培訓一個人得多長時間?

高秋英:這個學開也不是很費事,反正有四五天時間也能培訓成。說心靈心笨哇(笑),以前都是會做生活(女紅)的人,現在人平時都不做,四五天恐怕不行。

采訪三:

作者:您是什么時候開始做黎侯虎的?

王俊霞(黎侯虎手工制作者):我是98年開始縫的。

作者:您多長時間練成的?

王俊霞:剛開始做的時候不合格,過不了。后來做多了就慢慢做好了。

作者:咱們這哪些地方的人做黎侯虎?

王俊霞:呀,就是趙家山,谷駝,鋪上。

作者:您做的黎侯虎主要是家用還是賣人?

王俊霞:主要是賣,家里也用不了多少。

在群體中,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著與對方參照、學習、影響的互動關系。在群體認知的形成中,每個人都發揮著作用,他們將個人的知識與技能,結合問題、活動進行重新整合,進而形成更高層次的群體智慧。詹姆斯·索羅維基在《群體的智慧》一書中提出群體智慧的力量,群體成員要滿足多樣性、獨立性、分散化和集中化四個條件,群體認知就會形成或產生效用[3]。從1998年黎侯虎登上郵票后,在谷駝村的高秋英家便成為了學縫黎侯虎的教學地點,村里沒有工作的農婦大多都參與進來,通過制作黎侯虎換取一些費用來補貼家用。隨著黎侯虎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成為當地文化符號后,一方面市場銷售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人學會,將其傳承下去也成為重要工作。于是,縣里相關部門便組織集體培訓,將停河鋪鄉、鋪上村、趙家山村等以村為單位進行教學,參與到黎侯虎制作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體量較大的制作群體。郵票上的樣式雖然精美好看,但不適合群體學習與批量生產。于是,在日常群體教學、制作與交流中,對郵票上的黎侯虎進行了改進,呈現出大家熟知的形象。在此過程中,群體認知的形成是從高秋英個人認知為起點,通過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協作,使個體自己的智能凝聚成集體共有的智能,經過創新形成了具有群體屬性的群體認知[4]。

二、群體認知下的黎侯虎設計策略

不同語境下,群體認知可以被看作為一種決策能力,一種創造性生產力,一種有關連結的智慧等[5]。而表達作為一種以輸出性為主的行為方式,它將群體智慧所得的成果用大眾可感受的方式反映出來,使頭腦中的智慧成果的實物表現更具有審美趨向。黎侯虎作為當地群體認知進行表達的載體,從群體的想法向設計表達轉化過程中,受群體地理、人文環境、生活經驗閱歷、相關知識技能與科技發展等因素影響,因而黎侯虎隨著時代演化而具有不同的設計策略。

采訪四:

作者:從什么時候開始黎侯虎的制作有較大變化?

高秋英:是2008年那一年,那年辦了個合作社。

采訪五:

作者:可以分享一些您做黎侯虎時總結的經驗嗎?

張映霞(黎侯虎手工制作者):裝老虎是出效果最重要的環節,先裝頭部,把臉撐起來,再裝腿,不然腦袋就顯得不大,該突出的地方都得突出,這些都是有一定的步驟的,不然就會把老虎裝丑化了。在裝蓬松棉的時候,同時需要一根木棍輔助往里塞,這樣裝的能更瓷實。

填充是整個黎侯虎制作流程中重要的一環,填充的優劣關乎到黎侯虎的整個形態。最初填充物的選擇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關,選用秋收后留下的秕谷填充,但用秕谷填充不夠扎實。之后鋸沫成為制作布老虎使用的新填充物,但使用鋸沫也具有一定的弊端。鋸沫因其特性,裝起來質感硬,并且在填充前的步驟繁瑣,首先需要用粗篩進行一篩,之后再用細篩進行二篩,最后剩下米粒大小的鋸沫碎才能夠用于填充,如果遇到濕鋸沫,還需在鍋里炒干后才能進行填充。在高秋英成立一家黎侯虎布藝專業合作社之后,各村制作布老虎的興趣愛好者聚集在一起,大家在交流和比較中發現,蓬松棉或珍珠棉是代替鋸木的更好選擇。

除此以外,黎侯虎的眼睛也進行了改動,最初黎侯虎的眼睛雖然用圖釘制作比較好看,但對使用者來說具有安全隱患。后來嘗試用玻璃珠來代替圖釘,制作時需要在黑色布料上旋出一個洞,將玻璃珠襯進去,邊沿部分用金色紙貼上后,以防止布料脫落,還要再用鎖邊機將其鎖上邊。雖然這樣做出的成品好看,但與原先黎侯虎相比起來制作時間明顯增加,不適合新手學習并且有礙批量制作。于是在之后進行黎侯虎制作的過程中,各成員的個體認知經過分享、交互、協作和創新的過程,形成了優于個體并帶有時代特征的群體認知智慧。她們選擇了更加適合多數人使用的材料,將金屬亮面紙剪成圓形,用線固定在眼睛上,亮面紙同樣具有反光提神的作用,更適合流水線生產。

采訪六:

作者:現在很多黎侯虎都是采用大機器生產的模式,您怎么看待大機器生產?

高秋英:手工做的很費時間,我做一個得16個小時,差不多兩天才能做好一個。有的人做得快,一天可以做3個,但他們做的針線粗,就交代不下自己(自己也說不過去),反正現在做得越細越不掙錢,因為你做不出數量。大機器生產快,但總感覺這就不是機器生產的東西,還得是手工縫。

采訪七:

作者:店里有很多黎侯虎是大機器生產的,您怎么看待手工和大機器生產呢?

李雅玲(黎侯虎銷售者):她(高秋英)當時是純手工縫的,好幾天才能縫一個?,F在都是機器剪,一下子就出來了,比如想要剪耳朵,在機器里輸入耳朵的規格,就統一剪出來相同的大批量耳朵。以前是純手工,但是賣起來就不劃算了。

正如維果茨基所說:“個人的認知結構是在社會交互中形成的?!盵6]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的發展,當地制作群體可以通過網絡接收到更多黎侯虎相關信息并且拓寬更廣的銷售渠道。但在面對新興潮流時,由于個體的認知水平與思維方式的不同,進而處理信息的方式也有所差異,這種差別也體現在黎侯虎的制作與產生中。在關于機器介入手工制作方面,部分老一輩制作者有消極看法,她們習慣自產自銷或替人代工,在擔心人工是否被替代的同時,又被大機器批量生產所帶來的便捷、高效所吸引。同時也有人抓住機會,成立公司并引入機器設備,將黎侯虎從純手工制作發展為產業化生產,用激光刺繡、激光切割、自動填充機等自動化機器代替了制作黎侯虎的部分傳統手工環節,機器不能代替的精細部件仍采取人工縫制的方式,實現“機器+人工”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曾經組織在一起縫制完整黎侯虎成品的群體被分散成進行流水作業的小組,個人只需要負責制作成品中的一部分,例如眼睛、尾巴或最后的縫合。這時,過去以制作群體為主體而產生的群體智慧重心進行轉移,時刻關注且能適應當下市場變化發展的少數人擁有了所處群體中的發言權與主導權。

機器帶來的高效率生產使得工藝品生產水平迅速提升,但從公司未來的發展來說,加快批量化生產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如何刺激消費者購買產品。大量的產品要想實現銷售,產品初期的設計就越發顯得重要,產品制造階段的重要性越來越讓位于設計階段[7]。從這個角度出發,對黎侯虎起到設計作用的傳承人或公司的專業設計師在群體中的地位被提高,甚至成為產品的附加值。高秋英作為手工制作傳統黎侯虎的傳承人,在現代快節奏的消費市場中選擇與公司合作,通過授徒使公司所有者以擁有黎侯虎傳承人名義進行產品的出售。由群體中的少數精英組成的決策中心,通過網絡、市場、手工藝人交流等多渠道學習借鑒相似產品,在其基礎上進行再設計,實現產品創新。

三、群體認知的設計發展及問題

百年來,我國的文化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轉折和變革,通訊技術與交通的發展打破了過去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大眾可以更便捷、頻繁地傳播信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除使用和共享信息外,還會以個人認知對所獲取信息進行創造與再生成,在主動或被動中共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能和智慧。于是,為達成共同目標而組成的群體形成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群體認知,并且擴充了傳統意義上群體的人數規模。

采訪八:

作者:您覺得網絡的發展對于黎侯虎銷售有影響嗎?

李小梅(黎侯虎省級傳承人):現在有一些人是從網上來買老虎,我也是一直在學習網上的軟件怎么操作。感覺現在做什么都在手機上,前幾天有個人在我抖音視頻下問賣不賣做老虎的DIY材料包,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等閑下來琢磨(想)一下。

作者:您主要通過什么方式進行創新?

李小梅:我經常會到各地參加展銷會,能夠看到各個地方的特色產品,對我也挺有啟發的。有時候我在網上也看到很多其它地方的布老虎,會借鑒它們好看的地方。我這里也是幾所大學的研學基地,經常會有大學生來我這學習或者采訪,完成他們的作業。之前還有過來拍紀錄片的,不過他們大部分都是當天上午過來,下午就走了。有時候他們會把設計的作業發過來,年輕人還是比我們有創意。

采訪九:

作者:您的公司除了生產黎侯虎還有其它品類嗎?

喬艷波(公司創始人):如果公司只生產銷售黎侯虎的話,產品太單一了,吸引不了顧客進店里選購。所以我們也在開發像虎頭帽、虎頭鞋、小棉襖,這些具有農村特色的東西。但是這些都是以前人們經常做的東西,現在農村很少有人做了,我們也不會做。于是,我們就從各個地方買上好看的樣品,回來拆開學習他們是怎么做的,然后在它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東西,進行創新。

黎侯虎作為當地文化的歷史沉淀,人們通過設計實踐使其成為傳承的載體。而當下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消費觀、娛樂觀和科學技術等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傳統文化觀念,于是在文化競爭與更迭的過程中,非遺生存的土壤也發生了變化。以設計資源的發展角度看待此現象,與其用保護的措施使其維持某一文化階段的形態,成為人們觀賞的標本,不如注入新時代的文化活力,在解構與重組的設計實踐后,獲得更適應當下文化土壤的形態。如同現已成為非遺的“黎侯虎”,在它擁有這個名稱之初也進行過適應當代文化的改變。因此,采取正確的非遺創新觀與創新方式是一個值得設計者關注的問題。

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的快速流通使黎侯虎的決策群體受更大范圍的群體認知影響,并且反應在工藝品地域性的呈現上。調研中發現,目前在布老虎工藝市場中,創新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借鑒、截取其它地區同類工藝品的部分元素與本地工藝品進行結合,形成所謂本土新的工藝品。工藝品特征的含混導致人們的認知不清,在虎年一篇關于國家級非遺項目黎侯虎的媒體報道中,介紹了黎侯虎的前世今生,配圖中包含了數十種各具特色的布老虎,唯獨缺少文章主體“黎侯虎”。如果從設計的角度思考出現此現象的原因,就是現在和過去利用群體認知進行創作的方式有所不同,地域的限制使其創新帶有本地的文化根基。而文化恰恰是黎侯虎設計、發展與延續的重要人文養料,不但承載著當地人對“古黎文明”歷史背后的情感歸屬,還包含著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希望。黎侯虎已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人們對物進行的再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當地未來文化的設計。因此,透過市場運作而尋找設計與當地文化的更深層次關系,已成為當下從市場或個人出發而進行的黎侯虎再設計重要的文化轉向。

四、結語

文化對一個國家和民族思維方式的塑造有著重要影響,正如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代表,幾千年的傳承延續在潛移默化中對中國人的思想、生產與生活方式產生了恒久影響。這種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對大眾來說是無意識的。設計是社會領域的實踐,黎侯虎作為當地“虎”文化的物質載體,是群體認知下的設計凝結體。群體認知不僅影響著當地設計生成及發展的風格與演化,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當地社會文化的根基發展路徑。因此,我們不得不反思當下無邊界的群體認知進行的地域性設計實踐,以及設計對當地文脈的影響。

參考文獻:

[1]Smith,JB.Collective Intelligence in Computer-Based Collaboration[J].I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5(10):793-795.

[2]劉海鑫,劉人境.集體智慧的內涵及研究綜述[J].管理學報,2013(2):305-312.

[3]索羅維基.群體的智慧:如何做出最聰明的決策[M].王寶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1.

[4]張亞.基于群體認知的在線學習活動設計與實施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9.

[5]郁曉華,江紹祥.在線教與學集體智慧的有效利用:學習分析的視角與架構[J].開放教育研究,2016(3):98-106.

[6]張立新,張麗霞.生態化虛擬環境的設計與開發[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7]黃厚石,孫海燕.設計原理[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53-54.

作者簡介:劉軼娜,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