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與發展前瞻

2024-04-05 18:37劉智玉周業勤
教育觀察 2024年1期
關鍵詞:話語政治思想

劉智玉,周業勤

(南京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211166)

一、引言

2022年,習近平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1]。這一論斷揭示了教學話語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就必須抓住思想政治教學話語這一關鍵要素。近年來,學界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開展學術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也存在薄弱之處。因此,本文通過梳理當前研究的基本狀況,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對未來研究發展趨勢提出展望,希望為未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提供參考。

二、整體態勢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各類意識形態話語不斷交鋒,各種社會思潮同臺競技,影響了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信息的認同和接受。因此,學者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展開研究,研究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研究成果日益豐富

2012年,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載體和工具,為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及把握意識形態話語權提供了支撐,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也越加受到學者的關注??梢哉f,過去十年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發展的“黃金十年”。[3]從研究成果來看,在課題立項方面,自2013年以來,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有16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學術專著共有28本。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截至2023年8月,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為主題的學術論文共有637余篇(CSSCI、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23篇),學位論文151篇(碩士論文145篇,博士論文6篇)。由此可見,隨著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需要,相關課題的研究,無論是專著出版數量、課題立項數量,還是文章發表數量,與十年前相比都呈現出成倍增長的態勢,研究成果在不斷豐富。

(二)研究內容從基本概念向經驗現象拓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內容在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深化的基礎上也不斷轉向對現實問題的分析。隨著研究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什么”的問題不斷明晰,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本質和功能的認識更加深刻,為從整體上構建系統的研究體系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學者將研究內容拓展到了對經驗現象的研究,研究問題更為具體,表現為圍繞不同環節、不同課程、不同傳播渠道、不同的主客體與不同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轉變及話語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問題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4]例如,在“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針引導和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由思政課教師拓展到輔導員、黨組織、共青團組織及專業課教師等,形成多元育人主體。把研究對象從泛指意義上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體具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等工作主體,探索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親和力和話語轉換等問題,研究更加凸顯針對性和專業性。

(三)研究視域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拓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在成果不斷增多和研究內容不斷拓展的基礎上,研究視域也在不斷拓寬。一方面,研究的理論視角不斷拓展,這主要表現為研究逐漸從單一學科視角發展到多學科視角的變化。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出發,逐步拓展理論視角。有學者以傳播學為視角,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看作一種傳播載體,探索話語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播過程中的作用和規律[5];有學者從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中蘊含的話語思想審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接受的可能性[6];有學者則以功能語法理論提供的方法考察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語言的精煉度、吸引力、準確性等[7]。另一方面,研究領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深化。網絡時代、人工智能、智媒時代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和發展成為話語轉換創新的實踐背景。人工智能的賦能有效提升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滲透力與引領力,但也存在弱化話語認同的風險。因此,學者圍繞新媒體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特點、智能媒體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的內在關聯、網絡時代話語權的建構及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等問題展開了相關研究。

三、熱點論域

通過梳理已發表的文章發現,已有研究主要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涵、基本特征與功能、現實困境與解困路徑等展開,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基本框架,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涵研究

概念界定是問題研究的邏輯起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研究也不例外。學者首先試圖澄清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什么”,但當前學界對其內涵的理解尚未統一。董世軍等人最早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即“活動主體在實踐過程中通過一定方式表達出來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話語”[8]。邱仁富基于以上理解,在其博士論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教育雙方用來交往、灌輸、宣傳、說服,以及解釋、評價、描述和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主體間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表征的言語符號系統”[9]。此后,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涵的論述多基于以上定義進行擴充,雖然表述各不相同,但本質基本一致。單鑫聚焦高校的文化環境與語境這一具體的實踐場域,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界定為一種言語符號系統,并指出其主要內容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核心環節為話語雙方關系的通達有效,終極目標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教育雙方精神成長。[10]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涵的不同界定反映出研究者對該概念的不同理解,不同觀點的碰撞能夠加深學界對概念內涵的認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特征和功能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話語系統的一部分,天然具有普遍意義層面的話語的共性,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獨有的特征和功能??傮w而言,其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鮮明的意識形態性。單鑫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特殊的歷史使命,這使其具有鮮明的政治導向性和價值預設性等獨特的話語特質和話語規范。[10]二是思想建構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能夠描述和反映教育主體所要傳輸的教育信息和內容,同時還承擔著教育雙方交互對話、平等和諧的話語關系建構的重要使命。[11]三是話語表述具有強烈的與時俱進性。崔華華等人指出,話語作為歷史表征,與特定的歷史境遇緊密相連,伴隨時代發展發生更迭,相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根源于社會生活實踐,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延展和更新內容。[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功能作為一般話語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本源功能是幫助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同時進行話語引領,規范學生的政治意識、道德認知和實踐行為。正如李苑雷指出的那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具有承載與傳遞信息的功能、主體對話與溝通的功能、價值引導與行為規范的功能及學科建構與理論轉化等功能。[13]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展困境研究

現有研究多堅持問題導向,指出當前存在制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進一步發展的現實困境,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是教師的話語表達形式與受教育者接受需要之間的矛盾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效用不高。例如,胡永嘉等人將這一矛盾具體化為三個方面,即教師教學話語講究說理的全面性和哲理化與學生關注點的分散性之間的矛盾、教材話語強調政治性與學生話語注重現實體驗性之間的矛盾及教師話語方式的單一性與學生話語的個性化、多樣化之間的矛盾。[14]二是話語主客體間互動不足、單向獨白使話語效用不高。林伯海等人指出,教師習慣將預設性和結論性話語單向灌輸給學生,照本宣科式地告訴學生“是什么”和“要什么”,而沒有同教育對象探討“為什么”,剝奪了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話語表達權。[15]三是全球化、信息化發展的負面沖擊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話語。正如潘晴雯指出的那樣,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西方文化價值觀念,在促成中西話語交融的同時,也帶來了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沖突與碰撞。[16]而自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空間轉換、范式創新、內涵拓展提供了機遇,但同時面臨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日漸式微、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受到沖擊、思想政治教育者話語權轉移和控制力弱化等嚴峻挑戰。[17]廣大學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話語困境的研究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話語質量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提供了實踐基礎。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創新研究

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困境,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不斷重構主客體之間的話語關系、更新話語內容和資源及創新和轉換話語表達方式等。首先,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和客體之間不對等的話語權利關系導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困境,胡永嘉等人基于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靠一方的獨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考慮話語對象的知識背景和所處的話語環境,以學生為本,努力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世界,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進行創造性轉化。[14]其次,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容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問題,有學者指出,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的基礎上,積極汲取話語資源。一是要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話語,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重要資源與養料,從傳統話語資源中繼承生動話語。[18]二是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基礎,從重大理論問題和社會現實問題中尋找新鮮話語,要多與青年學生共同探討現實熱點問題和理論難點問題,從青年學生的現實世界中提煉新話語。[19]最后,要轉換話語形式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應努力實現從文本話語向生活話語、精英話語向大眾話語、傳統話語向現代話語、說事話語向情感話語的轉換。[20]

四、趨勢展望

縱觀近十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理論視角多樣,研究內容廣泛,研究成果豐富,但也存在研究深度不夠、研究方法單一等問題。未來研究要在研究深度、研究系統化和研究方法上創新。

(一)借鑒多學科理論成果,深化理論基礎與豐富知識借鑒

通過綜述可以看到,近年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研究關注度較高,研究成果的數量呈現出平穩上升的趨勢,研究關注的問題也比較廣泛,從內涵功能、基本特征、現實境遇等方面都有涉及,但研究存在同質化傾向,多個論點存在重復、雷同和扁平化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學涉及多個學科,其綜合性和復雜性等特征決定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要不斷拓展研究視野,借鑒和吸收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從而尋求理論支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雖然屬于語言學范疇,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與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彼此關聯。因此,未來研究要形成開放的學術研究視野,增強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互動,關注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進展和研究成果,多維度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但要注意的是,在借鑒其他學科理論時,不能簡單地照搬相關概念或原理,不經加工直接運用,而要對之進行合理轉換,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

(二)立足學科歸屬,搭建更具系統思維的整體分析框架

當前研究呈現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特點,缺少系統性、整體性的研究。目前,學界從多個角度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從問題出發分析原因并試圖提出對策,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但對問題的研究多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等淺層次研究,缺乏深入研究。同時,各角度和跨學科研究之間缺乏整合,缺乏在對比分析中形成系統研究,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總體呈現出碎片化、補丁式的研究特點,難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縱深發展。一個學科要走向成熟還需要搭建自己的理論框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要搭建統一的理論框架。一方面,只有在統一的理論框架內,思想政治教育學者才能實現真正的學術對話,避免各說各話。另一方面,只有在統一的理論框架內,學者才能將現有的、零散的、碎片化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整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歷史變遷、生成邏輯、構成要素、特點作用、影響因素等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揭示其客觀規律,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質量提升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

(三)豐富研究方法,構建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根基生長在實踐的土壤里。因此,相關研究不能僅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面或研究者的個人感知層面,而是要切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采用實證研究方法,調查教師話語特點和學生的話語需要?,F有研究存在理論邏輯推演多實證調查少的狀況,大多數研究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基本概念、特征、功能等進行抽象描述和規范性的邏輯分析,并推演出診斷性的結論判斷。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問題或困境的分析多依賴研究者自身的經驗證據或某個理論依據,符合研究規范的實證性的研究成果還非常少。未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研究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構建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范式,突破以往研究或偏于理論探討或重于個別經驗總結的局限,通過引入量表測量、個人訪談和咨詢、問卷調查或者現場觀察等方法,獲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存在的現實問題及成功經驗的一手材料,并對數據進行統計,獲取可靠的數據支撐,進而分析遇到的新形勢、新問題,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從而提出更加客觀、更具實踐性的策略方法,提高解題能效。

五、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作為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構成,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F有研究成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實效性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借鑒,也為后來學者開展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面對復雜的話語環境,抓住思想政治教學話語這一關鍵要素,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研究現狀并繼續深化研究,探索怎樣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是新形勢下把握意識形態話語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時代課題。

猜你喜歡
話語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想與“劍”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話語新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