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新時代我國科技情報工作發展的思考

2024-04-05 21:09陳云偉
情報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科技情報科技研究

陳云偉

(1.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成都 610299;2.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北京 100190)

我國的科技情報事業起步于1956 年,歷經初創期、恢復與發展期、改革探索期、深化發展期和轉型創新期五大階段,60 余年的發展[1],科技情報工作在服務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謂科技情報工作,即準確、及時、系統、全面地監測、收集、報道和分析國內外科技政策、戰略、規劃、計劃、舉措、進展、成果等信息,通過數據挖掘、統計對比分析、知識發現、專家咨詢等方法,對相關信息進行歸納、比較、評價等分析和研判,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為我國科技決策部門、管理部門、科研人員等提供準確的情報服務和智庫決策咨詢服務。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全球科技迅猛發展,競爭格局加速演化,科技創新已成為全球競爭博弈的主要戰場??萍记閳蠊ぷ餍枰獫M足新時代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的新要求,要能適應轉型創新期的全面要求,直面數字技術快速進步帶來的信息環境與信息獲取方式的革新,也要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創新工作范式和理念,拓展分析方法、工具和手段,開展高水平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決策咨詢研究,提供高質量決策咨詢意見和建議,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的情報支撐。

1 新時代科技情報工作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

1.1 世界科技發展態勢與競爭格局深刻變化

我國科技情報事業進入轉型創新期的同時,迎來了全新的發展環境,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及世紀疫情的疊加影響,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科技發展態勢與競爭格局深刻變化[2],主要表現包括兩大方面。

其一,全球科技競爭加劇態勢明顯,固有合作規則不斷被打破??萍紕撔鲁蔀閲H戰略競爭的主戰場,科技強國奮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積極布局未來科技發展戰略,提高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重點部署數字技術、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高度關注可持續發展領域,重視人才培養與引進[3]。例如,美國國會于2021 年11 月通過了《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IIJA),其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應對氣候危機和改善環境[4];歐盟理事會于2021 年11 月通過《單一基本法案》(Single Basic Act),由“地平線歐洲”計劃提供近100 億歐元支持10 個歐洲伙伴關系項目,以加速歐洲社會向綠色和數字化轉型[5];英國政府于2023 年3 月發布了《英國科學技術框架》(U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amework)政策文件,旨在聚合英國政府各部門力量實現共同目標——到2030 年鞏固英國作為全球科技超級大國的地位[6]。

其二,世界科技快速發展,突破性、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習近平同志指出,“科技創新廣度顯著加大”“科技創新深度顯著加深”“科技創新速度顯著加快”“科技創新精度顯著加強”[7],特別是量子計算、基因編輯、腦機接口、癌癥診療等領域新技術日新月異[3]。例如,在《科學》雜志評選的2022 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中,有6 個與生命科學相關,包括巨型細菌、多年生稻、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人基因、古老生態系統、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疫苗以及可能導致多發性硬化的病毒等前沿技術領域[8]?!度騽撔轮笖?021》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2020 年全球科技創新的效率相較于過去10 年的平均值而言有明顯提升[9]。

在此全球發展新格局的背景下,要求科技情報工作能夠在我國科學謀劃科技發展戰略與路徑、有效展開高水平國際科研合作、有力參與國際科技競爭、搶占科技制高點、引領更多領域前沿方向等方面做出高質量情報支撐服務。

1.2 我國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的戰略需求

目前,我國正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將科技創新作為核心支撐,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發展道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雖然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已實現大幅提升,但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目標需求、國際科技競爭需求、創新驅動發展需求、科技體系布局需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這五大戰略需求[10]相比,我國科技事業在加強原始創新、創新體系效能、資源整合力度、科技創新力量布局、科研投入產出效益、人才隊伍結構、科技評價體系、科研生態等方面仍然存在亟待補齊的短板[7]。例如,雖然我國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專利申請量已經連續多年高居全球第一[11],但是三方專利申請量與日本、美國還存在較大差距[12],我國在諾貝爾科學獎方面劣勢依舊十分明顯[13]。在此背景下,我國科技情報事業也亟須在服務科技事業滿足上述戰略需求方面做出顯性貢獻。習近平同志指出,廣大院士要勇攀科學高峰,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學前沿,發現和解決新的科學問題,提出新的概念、理論、方法,開辟新的領域和方向[7];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14];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要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確定人才培養規模,優化結構布局,在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方面進行體系化、鏈條式設計,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15]。同時,我國要破除制度的“藩籬”,持續優化科技體制機制,完善科技評價制度,營造良好科研生態。

這些要求既是對我國科技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和廣大科研人員提出的期盼,也是我國科技情報工作的有力抓手和關鍵切入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要“強化科技戰略咨詢”。蘇新寧[16]指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我國科技情報工作要能夠發情報思想之聲,在國家科技發展戰略中發揮情報決策支持力,服務于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在此背景下,趙志耘[17]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情報工作要著重提升科技文獻資源的戰略保障能力、科技情報智庫對科技決策的支撐能力、前沿技術態勢感知的情報預警能力、面向經濟主戰場的產業情報服務能力和科技計劃管理全流程的情報支撐能力。

總體而言,新時代我國科技情報工作要堅持以解決國家重大關切、滿足國家需求為出發點,為決策與管理部門提供高水平的情報服務和智庫咨詢成果,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高質量情報支撐[1]??萍记閳蠊ぷ鞯暮诵氖谴龠M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因此,要聚焦未來科學發展范式、態勢與方向、科學問題、前沿領域和關鍵技術選題等開展預見研究,要針對機構、團隊、人才、項目等要素開展診斷性評價分析,要圍繞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科技評價改革、科技政策供給、多元化科技投入、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問題開展對策研究。

1.3 數字技術驅動科技情報范式變革

數字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智能化、數字化的新生態系統,促進了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數字技術成為世界各國應對世紀疫情的重要舉措之一,我國已將發展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數字化轉型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持續提升數字治理能力、改進數據要素質量、提高數字應用水平是各個領域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數字化轉型給科技情報工作的數據、方法、技術、工作范式和理念都帶來了深刻的革命性影響。網絡化、數字化帶來科技信息數量的急劇膨脹,顛覆了固有數據管理、知識組織、數據服務、信息分析的方式和手段,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傳統科技情報研究范式帶來了變革性沖擊;特別是2022 年11 月,ChatGPT 一經發布,就引發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大模型正深刻影響著人類信息獲取和信息創造方式??萍记閳蠊ぷ餍枰鎸碗s信息環境下情報需求的新特點,及時創新服務模式和手段,以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所帶來的全新挑戰。

第一,面對類型多樣、數量巨大、快速更新的大數據和信息,科技情報研究的理論、方法、工具和實現路徑都需要進行主動的系統化優化或改進,克服理論和方法匱乏的窘境;特別需要關注大數據發展對數據與信息供給的驅動、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對方法供給的驅動、用戶需求升級對科技情報內容和服務模式的驅動。

第二,數據成為數字社會的重要生產要素,對科技情報工作也同樣如此??萍记閳蠊ぷ餍枰貏e重視數據科學的發展,著力提升對數據科學的系統性認識,健全理論體系,推進方法創新,拓展應用實踐[18]。一方面,科技情報工作需要提高對海量大數據的存儲、標引和知識組織能力,特別是要加強專業領域數據庫建設,形成支撐科技情報研究的關鍵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要持續提升針對這些豐富多源數據的挖掘與計算能力,并充分與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技術進行融合,實現智能分析與智能情報服務范式升級。

第三,數字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科技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等科技情報用戶的信息獲取渠道,科技情報部門僅提供科技文獻等信息已無法滿足用戶對科技情報工作的需求,科技界需要文獻情報機構發揮智庫及決策咨詢作用。知識智能化服務需求推動科技情報工作范式變革[19],科技情報工作不僅是資源、信息和數據的提供者,更是科研活動的參與者。服務內容更加多元化,可以為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提供政策咨詢、行業發展態勢分析、情報可視化和前沿科學技術咨詢等服務。借助大數據、云計算、數據挖掘等技術構建知識服務平臺,建立較為全面的知識架構,提供信息咨詢、戰略規劃、發展預測、個性化定制、成果評價等服務。

2 開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情報工作

在新時代我國科技情報事業正面臨著世界科技發展與競爭新格局這一全球大背景下,需要科技情報界置身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這一國際場景,跟蹤世界科技發展態勢與前沿進展,認識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研判未來科技突破的前沿方向。我國科技強國建設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科技情報工作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在解答國家對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重要關切問題上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同時也面臨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高、科技創新資源整合還不夠、科技創新力量布局有待優化、科技投入產出效益較低、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有待優化、科技評價體系還不適應科技發展要求、科技生態需要進一步完善等長期存在的難點[7];亟須創新工作思路,下大氣力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數字化驅動科技情報工作要著重夯實科技情報學科理論根基,強化數據基礎建設,拓展適用方法、數據與工具,最終為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決策咨詢問題解決方案。綜合而言,在上述科技情報應用場景中,本文認為,我國的科技情報工作需要著力以下五大方面,提供超越學科領域限制,融合社會經濟發展多維視角,具有戰略性、專業性、綜合性、前瞻性、適用性的情報。

2.1 夯實科技情報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數據根基

科技情報事業要實現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目標,首先要大力夯實科技情報理論與方法研究,尤其要牢牢把握數字化發展帶來的數據、方法、工具等革新機遇和手段供給,形成開展高水平科技情報研究與服務的理論基礎,進而為國家的科技決策提供高質量戰略情報支撐。具體而言,我國科技情報工作要發展“三維一體”的科技情報研究理論與方法體系。

第一,科技領域維度。趙凡等[20]早在2006 年就指出,隨著數字技術及網絡化環境的發展,科技情報研究的內容和方式也快速向戰略情報研究轉型,并將戰略情報研究劃分為動態監測、態勢分析和前瞻預測三種典型類型。時至今日,這種劃分方案依舊適用于從科技領域維度對科技情報研究工作進行概括。①全球科技態勢監測與感知。研究直接服務國家重大決策需求(如規劃研究、實驗室發展、雙碳行動等)的長周期、結構化的全球科技態勢監測與感知理論與方法。②科技領域發展觀察與分析?;诳萍碱I域政策、規劃、戰略、行動、基金資助、論文和專利等科研產出成果等外部特征,研究揭示科技領域發展態勢與趨勢的理論和方法。③科技前沿方向預見與前瞻?;诟哔|量科學學大數據、重大科技戰略與政策等信息,借助先進的數據模型與數字技術手段,開展重要科技前沿方向預見與前瞻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第二,創新主體維度。按照科技情報工作所關注的創新主體進行區分,科技情報研究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進行歸納。①國家或地區科技發展戰略研判與評價。一方面,觀察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等主要科技強國及歐盟的科技戰略、規劃和布局,特別是面向未來的科技戰略布局特點,形成標準化的分析框架,評估各國面向未來戰略布局的特點和規律。另一方面,重點研究有關國家競爭力與科技創新力評價的指標體系,主要從政策制度、基礎設施、科技研發、金融投入、人力資本、知識資產等評價維度進行設計指標體系。例如,筆者團隊在第五屆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天府論壇上首次發布的《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力指數2022》報告,從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環境和科技創新影響四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對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新發展基礎和能力現狀進行評價。②機構科研布局特點剖析與評價。研究長短周期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評價指標,探討能揭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機構的研發布局和競爭力指標體系的理論基礎,并構建可行的診斷性評價指標體系。③人才培養與發展戰略分析。構建發現科學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的方法和模型,制定孕育科學大師的實施路徑,研究人才獨特價值的評價方法。為支撐上述宏觀、中觀和微觀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選取與計算,需系統研究因子分析、熵權法、神經網絡分析等相關理論與方法。

第三,分析方法維度。數字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推動著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演進,趙志耘等[21]指出,智能方法和技術的迅速發展給科技情報研究方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國新形勢下科技情報研究主要需求是面向科技領域,以開源數據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為國家科技事業提供有價值的開源情報服務??傮w來說,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科技情報研究應關注以下方法能力的提升。

(1)大數據分析與知識發現方法。大數據分析對知識發現的價值在于可揭示更深層次的信息與知識,特別是隱性的關聯知識,有助于促進科學研究全過程的知識融合,引導學科交叉融合,為知識發現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萍记閳罄碚撆c方法研究需重點關注基于科技領域大數據,特別是科學學大數據[22]解析科研規律和揭示科學結構的理論、方法和模型,形成基于數據開展科技情報應用研究的理論基礎。

(2)智能情報分析方法與模型。第一,研究基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智能情報與知識發現方法,推進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語義關系挖掘與知識抽取,提升數據關聯分析、知識發現和情報感知能力。第二,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需求,深入開展科技領域知識產權布局、專利組合與專利池分析與挖掘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深化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方法,服務于我國知識產權強國戰略。第三,研究構建適應科技體制改革的新型科技評價體系,科學地開展科學的項目、機構、人才、成果、技術等分類評價。

(3) 決策需求導向的智庫咨詢方法。研究嵌入國家和地方各領域科技發展規劃、科技體制改革、重大戰略咨詢、重點科技項目、產業戰略布局等任務的決策咨詢理論和方法,為面向我國機制性、常態化開展領域科技前沿和創新政策情報決策服務提供諸如智庫雙螺旋理論[23]等理論和方法根基。

同時,我國亟須下大氣力推進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建設工作,加強對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情報數據庫、索引系統、分析平臺與工具的開發與建設工作,夯實支撐科技情報工作的數據根基,為科技事業提供安全、持續的數據資源保障。建設支撐智能分析的科技情報數據庫,需要融合基于深度標引的標準化數據的智能情報分析工具和模型,可提升科技情報研究的標準化,提升情報研究結果的可重復性和驗證性。高質量的數據庫,一方面可作為科技情報信息的可靠來源,另一方面可作為支撐科技情報界開展情報理論與方法研究的分析測試的試驗場。

2.2 布局面向科技未來發展的科技戰略政策研究

科技強國面向未來布局科技發展戰略的共性特點包括提高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重點部署數字技術、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方向,高度關注可持續發展領域等人類社會重大關切[3]??萍记閳蠊ぷ餍栳槍@些共性關切問題提出先進的中國方案。

第一,深化基礎研究戰略政策研究?;A研究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是決定科技競爭實力和能力的基本保障,更是我國成為科技強國的基本前提[24]。我國已明確要在“十四五”時期以及至2035 年中長期的時間里持之以恒地加強基礎研究,并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萍记閳蠊ぷ餍枰獓@在未來5~15 年切實持續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整體實力、基礎條件和原始創新能力這一核心目標,開展戰略與政策引領性的情報研究任務,以夯實基礎研究在國家建設科技強國進程中的堅實基礎。具體而言,開展基礎研究相關戰略政策研究,需要堅持六大原則。原則一:前瞻性,面向未來十年科技創新發展對基礎研究發展的需求;原則二:引導性,頂層設計基礎研究未來十年要推動的具體舉措;原則三:操作性,聚焦基地、人才、項目、平臺、任務、生態等統籌設計具備可操作性的行動方案;原則四:專門性,注重與科技創新規劃和基礎研究規劃等定位的差異;原則五:主線性,提出一個從管理者到科研工作者都認同的共同抓手;原則六:可行性,符合我國科技創新與基礎研究發展實際的行動計劃。

第二,研判未來科技前沿發展方向。隨著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進步,逐步有更多的領域開始處于“并跑”甚至“領跑”地位,沒有了“跟跑”時所跟隨的“標桿”,此時需要我國相關科技領域科研共同體能準確判斷未來科技突破的方向,敢闖科學技術“無人區”,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解決重大原創科學問題。習近平同志要求,我們要能“發現和解決新的科學問題,提出新的概念、理論、方法,開辟新的領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學派”;“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讓中國科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7]。發現新科學問題、研判未來科技發展方向,除了對專業領域的科學家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面向科技領域的科技情報工作帶來了全新的契機和挑戰??萍记閳蠼缧枰卮鸬膯栴}是,新的科學問題與未來科技方向是否具備可識別性和可預見性,以及哪些情報分析方法可用于識別和預見工作。例如,冷伏海等[25]通過觀察主要科技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等開展的前瞻與預見工作,從社會發展趨勢、未來發展愿景、未來關鍵技術群和應用場景等角度,對我國未來十年的發展愿景和科技創新需求場景開展了預見研究。對于此類探索與嘗試,科技情報界還需持續發力,特別是需要重視使用高級數據模型和可視化手段來預測未來科技發展范式或方向,幫助人們理解未來社會各種潛在的替代行動可能產生各種影響,進而科學地構想和勾畫未來。

第三,識別領域新興、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近年來,科技情報界對前沿技術、新興技術、熱點技術、顛覆性技術等的識別與預測研究興趣持續提升,大量學術成果和研究報告得以發布。例如,Liu 等[26]使用代表“科學-技術-產業-市場”鏈的多源數據來識別顛覆性技術;白如江等[27]通過融合科技規劃、基金項目和論文數據,提出了一種基于主題相似度、強度、新穎度的前沿識別方法,用于識別研究領域的熱點前沿、新興前沿、潛在前沿及衰弱的前沿等。近年來,《科學》雜志每年都會發布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介紹全球科技發展最新突破性進展[8];中國科學院聯合科睿唯安通過研究論文的被引模式和聚類分析等方法,持續發布年度研究前沿報告[28]。已有研究發現,這些技術的識別方法還存在模糊與邊界不清的問題。從這些技術的概念梳理可見,一旦技術的重要性被確定或發現后,它們之間的基本關系可以理解為,顛覆性技術屬于前沿技術,前沿技術與新興技術存在部分重疊,其共性成為熱點技術。然而,在這些技術被發現或被確認前的早期階段,技術識別是極為困難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技術都未成長為熱點技術時,難以被發現;顛覆性技術可能已是前沿技術、新興技術、熱點技術,也可能是已有的常見技術;顛覆性技術被確認后,基本可歸為前沿技術的范疇,但前沿技術不全是顛覆性技術。厘清這些基本邏輯關系是有效開展相關技術識別研究的基本前提。

2.3 組織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方案及管理制度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致力于掃除阻礙科技創新的體制障礙。2015 年9 月開始實施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的10 個方面涉及143 項改革任務已經全面完成[29],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然而,一些深層的體制與制度藩籬仍未得以根本破除,改革進入深水區,需要科技情報工作深入開展科技體制機制及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研究,為我國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政策供給提供高質量決策參考,重點包括以下六大方面。

第一,優化科學計劃與科技項目管理辦法。隨著我國科技邁入更多“無人區”、探索更多世界科技前沿問題,未知性與不確定性明顯增強,需要持續研究優化決策方式與決策模式,探索靈活的過程管理方法,加速前沿創新突破進程。需要重點研究科學可行的長周期、高風險、難度大、前景好的戰略科技項目的立項與管理辦法;探索靈活、有效的“揭榜掛帥”“賽馬”等新項目資助模式的運行機制;研究制定非共識和顛覆性項目管理辦法;制定持續、穩定的基礎研究立項與考核機制,特別要明確對自由探索性以及純基礎研究課題的評選機制。

第二,研究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通道的有效路徑。研究發揮科技創新對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內統一大市場的作用機制;探索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協同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路徑;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知識產權保護、科技金融、科技服務等產品類型與服務模式;探索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路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等。

第三,研究面向2050 的科技人才引育工程。我國需要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并形成更多青年學生追求成為科研型人才的社會文化氛圍??萍记閳蠼鐟到y分析戰略科學家與科技領軍人才的成長規律、發現與培養機制,研究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方案,研究高水平創新團隊培育機制,健全起步于中學階段的長周期科技人才培養系統,探索全方位的科技人才引進、培養、使用體系。

第四,研究科技體系布局與科研條件建設戰略。系統研究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四大類戰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布局的演化歷程,研究未來發展定位與布局策略;科學論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探索科學儀器設備自主研發與產業化應用推廣路徑等。

第五,探索科技開放合作新路徑舉措。探索高質量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路徑,設計以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等為抓手的相關國際合作戰略規劃,研究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實施辦法,分析國際科技組織運行機制,提出我國更多參與和承擔國際科技組織管理與事務的相關路徑。

第六,研究營造良好科研生態的政策。研究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科研誠信水平的思路;打造創新創業夢想地的新路徑;研究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氛圍、為人才松綁的有效舉措;研究全面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長期行動計劃,不斷創新符合數字社會發展需求的科普新范式;研究推進科技管理職能轉變路徑,向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釋放更多自主權的辦法;前瞻研判新技術突破帶來的潛在科技倫理風險,研究相關規則與管理框架,構建防范體系。

2.4 探索可揭示問題和規律的科學學大數據分析

科學學大數據研究對知識發現的價值在于可揭示更深層次的信息與知識,促進科學研究全過程的知識融合,引導學科交叉融合,為知識發現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所謂科學學大數據,是用于科學學研究數據的統稱,具體包括貫穿科學研究全過程的有關科學生產活動的基金、論文和專利等科技文獻數據,科研主體的合作、引用、流動等網絡關系數據,以及學者背景數據、科研行為信息、科研工具軟件數據、科研新媒體數據等,這些數據為開展科學學研究提供了廣泛的數據基礎[22]。得益于數字技術的進步,開展科學學大數據分析極大地拓展了科技情報工作的應用領域,將在以下四大方向發揮重大作用,并將取得深入發展。

第一,揭示科研規律?;谶@些豐富的科學學大數據,可以揭示與描繪科學研究的內在規律與特征,如揭示學科方向的誕生與演化進程、挖掘科研活動規律、科研創新規律等,有助于從科學研究全過程視角整體理解影響科學發展的各種因素,從而促進科技管理與研發組織行為向更優方向發展。例如,Wu 等[30]關于小團隊更有潛力做出顛覆性創新的發現表明,科技創新活動需要多元組織模式,在制定科技政策工具與科研資助過程中,需要考慮支持多形式的科研組織機制?;诳茖W學大數據揭示的科研規律和特征的普適性需要辯證的理解,將其限定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解讀,必要時進行相應檢驗。

第二,解析科學結構。在科學計量學領域,針對科學技術系統的數學建模研究有著悠久傳統,旨在回答有關科學學科、科學范式和跨學科研究前沿等新興結構背后的基本機制問題。2005 年,Boyack等[31]基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7000 余種期刊的100 多萬篇期刊論文,制作了一張全領域的科學結構地圖,可用于檢測學科之間的關聯關系。近年來,得益于網絡分析方法、數據挖掘算法、機器學習模型、信息可視化方法的發展,以及CiteSpace、Sci2、VOSviewer、CitNetExplorer 等各類分析工具的出現,研究人員可以從基于科學學大數據的外部特征出發,解析并識別出科技領域本身固有的、客觀存在的科學結構特征[32]。需要指出的是,當前針對科學結構的分析通?;诤献骰蛞镁W絡而展開,然而這種選擇目前既無系統的理論解釋,也無明確的理論依據,哪種類型的網絡更適用于揭示科學結構,還需深入探討。例如,Ahlgren 等[33]對基于不同引用關系、文本關系構建的網絡進行社團劃分比較研究,發現了不同網絡在社團劃分效果上的差異,對指導選擇適當網絡開展科學結構分析具有參考價值。在科學結構研究中,還需持續研究網絡的構建問題,網絡是否科學、合理且準確,能否有效揭示科學結構的最基本前提。例如,蔣璐等[34]、張瑞紅等[35]開展的混合網絡社團劃分研究,為科學結構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視角。

第三,分析科研活動。通過分析論文、專利等科研產出數據,以及科學家個人的教育經歷和職業生涯等信息,可以揭示研究人員的科學行為、就業和職業選擇等規律性知識,可以揭示科研團隊或機構的組織運行模式,對于指導科研團隊建設、人才引進與培養等工作具有重要價值。例如,研究發現職業生涯的早期到中期更易產出科學家個人最佳科學發現或科研成果[36]。然而,不論是科學家個人還是科研機構,論文和專利等科研產出僅是其科研活動的衍生產物,基于這些產品來逆向揭示的科研活動信息并不是個人和機構科研活動的全貌,對這些結果的利用應嚴格控制邊界條件。

第四,支撐技術識別與預測。如今在現代科學的各個領域幾乎都存在預測新科學發展的愿望,如預先知道新發現是什么,由誰在何時何地發現。在技術預測領域,已有研究方法以同行評議與德爾菲法為主,但是在圖書情報領域,研究人員期待利用這些科學學大數據信息可以產生比專家的定性預測更加客觀、準確的預測結果。然而,急劇增長的科學學大數據對分析方法和工具的需求快速增加,傳統的統計與分析指標、算法和模型已經無法滿足新的研究需求,特別是技術識別與預測研究方法,尚無完全可靠的有效方法和工具。為了解決這一瓶頸問題,一方面,需要構建科學、可行的理論框架體系和方法體系,提出有效的算法或模型;另一方面,要求開發開源的標準化工具和平臺供用戶廣泛使用,并不斷升級工具的實用性。近年來,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方法獲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例如,Zhou 等[37]利用數據增強方法與深度學習技術,基于專利數據來預測新興技術,該研究對Gartner 技術成熟度曲線的實證預測結果表明,該方法具有77%的準確性。

2.5 展開圍繞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科技評價研究

圍繞科技評價促進科學技術發展這一初衷[38],創新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科技評價新方案,準確認識定量指標和方法的客觀價值[39]并開展有效利用,避免虛假的、精準性的個人評價指標,嚴格限制論文及引用數據的使用[40],推廣分類評價,探索非共識和顛覆性科技項目的評價機制,開展與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發展相適應的科技評價工作范式。

第一,拓展重大項目部署和績效評估。我國當前各級科技項目立項評估工作在流程、專家選擇、標準等方面存在不足,項目立項評估的有效性、科學性、風險可控性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41]??萍柬椖抗芾聿块T在不斷優化評估工作的同時,急需科技情報力量的系統性參與,基于有關科學結構分析、重大科學問題發現、科技熱點與前沿方向識別、顛覆性技術預測等的研究結果,指導科技項目的立項工作,特別是長周期重大科技項目的總體部署,將有助于項目目標設定的合理性、實施方案的科學性。對項目結題的績效評估,科技情報工作則可聚焦于評判項目成果的學術價值本身,如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等,而不局限于與任務目標中確定的定量指標的量化評估。

第二,探索科技成果質量評價與分類評價??萍汲晒u價工作必須要回歸科學研究本身來尋求科學的解決方案,真正通過科學的評價方案去催生真正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科技成果價值的多元性,避免采用單一的、片面的指標;另一方面,科學合理地使用定量評價指標已成為科技界關注與議論的焦點,如何改進定量評價指標也是學術界非常關注的問題,需要充分把握科學學大數據的發展為科技評價走向深化帶來的契機。例如,Liu 等[42]采用引文迭代的思想,加入時間維度,構建了同時考慮論文被引次數、發表期刊質量和施引論文影響力的動態論文影響力評價Q 指數,可揭示論文基于多個引用層級的施引文獻的影響力差異。

第三,組織關鍵技術競爭力水平評價。國際科技競爭是包含科技體制、人才、技術、標準等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競爭,最直觀的外在表現是關鍵技術的競爭。然而,現有科技情報工作對關鍵技術競爭力的評價工作依舊停留在圍繞論文或專利等科技成果的定量比較分析層面,深入到核心技術內在競爭力的研究工作相對較少,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需要研究關鍵技術的識別方法,并基于論文或專利等科技成果及影響力、相關科研力量的學科結構、年齡結構、科研范式等多維評價策略,聯合經濟效益、產業價值等指標,提升對關鍵技術競爭力分析的客觀性。

第四,細化優秀人才發現與成效評估。我國的科技人才隊伍規模全球領先,然而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的總體水平依然有待提升,與建設科技強國目標需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科學大師、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頂尖基礎研究人才和關鍵核心技術人才不足。因此,開展人才評價工作,要實施貢獻導向的分類分級人才評價機制,切實“破四唯”。出發點應為發現每位科學家個體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而不是把科研人員進行橫向比較大排名。要以發現和培養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各類高層次人才及優秀的青年科學家作為基本導向,努力創造靜心致研的良好科研環境,筑牢各類人才愿意安定下來、可發揮個人最大潛能的良好條件,進而最大化地發揮全社會科技人才的創新潛能,努力孕育科學大師。

第五,推廣國家、區域、機構競爭力診斷評價。當前有關國家、區域和城市、科研機構競爭力評價的主流工作是排名或等級評定,如各類國家排名、城市排名、大學排名、企業排名等報告,相關結果可以作為觀察國家、城市、機構所處競爭地位的參考。然而,這些排名高度依賴經濟和產業數據、期刊論文、被引頻次或專利等定量指標,引起了“唯論文”“唯數量”等以提升競爭力得分為目的的逐利行為。針對國家、城市和科研機構的評價更多的應為診斷性評價,即以揭示其優勢與不足為出發點,提出診斷性改進建議,最終提升其內在核心競爭力。

3 建設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科技情報人才隊伍

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鍵,同樣地,科技情報人才是科技情報事業發展的關鍵??萍记閳蠊ぷ魅藛T隊伍的整體能力決定著我國科技情報事業的水平,唯有夯實人才隊伍根基,才能具備開展滿足新時代國家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需求的高質量科技情報工作。然而,我國科技情報人才隊伍還存在結構性矛盾,近年來,科技情報界對自身領域人才隊伍建設的系統性研究與思考較少,與國家對人才隊伍建設的高度重視度相比并不相適。我國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特別強調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和使用[14],可以認為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人才隊伍戰略基底結構。為此,科技情報界需以此人才隊伍結構作為戰略指導,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緊跟時代發展需求,基于科技情報事業發展場景與需求,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數字技術在科技情報領域快速發展要求,持續優化科技情報人才隊伍結構,著力打造集成“戰略-理論-方法-數據-工具-分析”六型協同的新時代科技情報人才隊伍。

第一,需系統化培養科技情報戰略科學家??萍记閳髴鹇钥茖W家,是長期奮戰在科技情報工作一線、具有深厚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對情報工作發展方向和國家需求有深刻判斷、能夠提出并組織重大科技情報攻關任務的“關鍵少數”,是能夠帶動或引領相應組織、機構、部門或團隊瞄準國家戰略目標,深耕科技情報特定方向研究,甚至能夠影響我國科技情報界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的領軍級科學家,其最重要特點就在于“戰略性”[43]。

第二,需持之以恒培養科技情報理論人才??萍记閳罄碚撆c科技情報事業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科技情報理論指導著科技情報事業發展;反過來,后者的進步又推動前者的不斷完善和提升。然而,與科技情報實踐相比,我國情報理論研究與思辨不足,亟須加強理論創新與學科理論體系建設[44]。首要任務就是要提高科技情報理論人才供給,培養更多科技情報領軍人才,融通“數據-信息-知識-情報-解決方案”鏈條這一基本理論框架。

第三,需大力培養科技情報方法研究人才。數字技術在快速推動科技情報研究方法演進的同時,也對科技情報方法研究人才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基于結構化數據庫和信息門戶網站開展信息檢索與統計、利用通用的數據分析工具或平臺開展數據統計的方法已經無法完全適應數字社會科技情報工作的發展要求。我國需要大力培養智能化情報方法的研究人才,特別是先進數據模型研究人才,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科技情報分析工作中的運用,為情報分析人員開展針對開源數據、科學學大數據的情報研究工作提供智能方法。

第四,需專門培養科技情報數據組織人才。數據是科技情報分析的原始生產要素,大數據時代需要具有專業的數據存儲、標引和知識組織背景的人員開展數據組織工作,涉及專業科技領域數據庫建設、知識圖譜構建、知識組織、知識管理等內容。需要關注數據科學家的培養工作,架起數據組織與數據分析之間溝通與協同的橋梁。

第五,需著重培養知識系統工具開發人才。優秀的知識系統工具開發人才及工程師應該是具備良好的系統開發能力、熟知科技情報工作范式以及了解相關數據結構與特征的復合型人才。應具有開發普惠的通用性情報分析工具、搜索引擎的能力,或具有研發基于數據的在線分析平臺系統、科技情報監測與跟蹤平臺的能力,為科技情報分析專家提供豐富的研究工具,輔助其開展數據的準備、清洗、組織、分析、計算、可視化等,提高情報分析的效率和水平。

第六,需分類培養科技情報分析咨詢專家?;诳萍记閳笕蝿盏亩鄻有?,我國要分類培養以下不同類型的情報分析咨詢專家:針對綜合領域科技政策與戰略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領軍級咨詢專家,包括分析科技態勢、研判重大科技問題、學科布局、機構改革、人才遴選的咨詢類研究;開展特定學科領域發展態勢監測、前沿預見分析、技術識別的戰略情報分析專家及創新團隊,研判重要科技前沿進展與發展趨勢;以全新評價理念為指導,開展分類評價研究的科學計量專家,分析關鍵核心技術方向、人才、機構、區域、城市、國家、成果等競爭力;聚焦相關領域或主題的專利布局、競爭、轉移轉化等問題的知識產權分析專家,為制定知識產權競爭策略提供參考咨詢,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做好六型協同的科技情報人才培養工作,需要與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人才隊伍戰略基底結構體系相協同。具體而言,要處理好三大關系:上述在科技情報分析統一鏈條上的各類人才并非孤立存在,要處理好各類人才之間的協同關系;關注青年人才成長,要處理好青年人才隊伍建設與科技情報戰略科學家、領軍級專家及創新團隊作用發揮的關系;要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追求培養更多高水平人才的同時,也要關注人才隊伍總體數量規模。最終,形成各類人才高效協同、年齡梯度完整、總體規模合理的科技情報人才隊伍體系。

4 討論與展望

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新時代科技情報工作所面臨的科技發展態勢、學科交叉與顛覆性創新涌現、全球競爭格局、科技信息環境還將越發復雜,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情報需求場景也將越發多樣和迫切,對科技情報的需求將不會僅停留在信息的供給層面,更多的是提供決策建議的更高層面。同時,科技情報工作還需與情報學科協同發展,前文所述的開展符合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需求的科技情報工作與賴茂生提出的情報學使命高度統一,即我國情報學的使命是探索數據和信息的特性和運動規律,創新理論、方法和工具,為管控和開發利用數據、信息、情報和知識做出貢獻[45]??萍记閳蠊ぷ魑ㄓ凶呱细哔|量發展道路,持續探索符合數字社會發展要求的科技情報工作新范式,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未來發展諸多挑戰,不斷完善并升級理論體系,豐富研究方法,拓展數據供給,瞄準面向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聚焦科技體制改革問題,揭示科學規律,開展科學合理的、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科研評價研究[46],我國的科技情報事業方能應對科技強國戰略的發展需求,緊緊圍繞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要求,開展全方位、多維度的高質量情報決策咨詢服務。

猜你喜歡
科技情報科技研究
基于數據工程的國防科技情報生態體系構建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銅陵市科技情報工作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
科技助我來看云
加強科技情報檔案管理工作的建議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