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中國》:古建筑意象的東方美學表達

2024-04-06 07:28靳唯鳴
視聽 2024年2期
關鍵詞:航拍古建筑美學

◎靳唯鳴

《航拍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一部航拍紀錄片,從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大地,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與強烈反響。該片通過影像為觀眾建構出一張形象生動的人文地圖,勾勒出一個個熟悉卻又新鮮的神州圖景。古建筑是片中美麗中國、文明中國的重要體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影片對古建筑意象的描繪并非游覽手冊般簡單羅列,也不是浮光掠影的刻板印象,而是憑借高遠的立意、精美的畫面、和諧的聲音,營造出動人的東方美感,喚起觀賞者的內心共鳴。

一、象外之旨:畫面的美感與意象的生成

畫面是意象的生成環節?!兑讉鳌酚性?,“立象以盡意”,形象與文字語言相比具有更為強大的表意能力,在意象的表達上更具優勢?!逗脚闹袊芬怨沤ㄖ南蟊磉_東方美學的意,以有限的象追求無限的意,為觀眾帶來別開生面、別出心裁的古建筑東方之美。

(一)古建筑蘊藏自然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莊子在《知北游》中提出的美學命題,是指天地間存在著無需用言語來描述的至美。這一觀念也與后代藝術家不懈追求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千年文化的不斷積淀下,東方美學更追求一種不舍不施的自然美感?!逗脚闹袊窋z制組在進行實景拍攝期間共調用數十架直升機、百余臺無人機,累計行程達一百余萬公里。與傳統的拍攝方式相比,攝制組在新技術新設備的加持下讓鏡頭運動更加自由自然,航空拍攝的高度與角度可以帶領觀眾圍繞古建筑在天地之間盡情馳騁,追尋無窮的自在美感,因此在意象的表達上也就更加得心應手。在介紹中國傳統古村落安徽宏村時,畫面的運動頗具東方美感。盡管鏡頭只是簡單地上升拉遠,但是創造出了無盡的詩意與趣味。畫面以一葉扁舟在村莊中央碧綠的月沼中緩緩滑行作為起始,伴隨著空間的升高,宏村粉墻黛瓦的煙火人家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之中,繼續向上運動,這座由水網織成的古老聚落完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從碧潭斗笠扁舟到儼然屋舍再到水鄉村落,古人往往用“水中之月”“鏡中之像”來形容“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靈玄遠的詩境,這恰恰與上述看似隨意的片段有異曲同工之妙。畫面充滿了豐富的意象疊加,每一幀都蘊含著中國古典美學獨有的所指,并隨著鏡頭的不斷運動進行演變與交融,最終將古村落獨具的江南水鄉秀美意境沉淀在每一個觀者的心中。與此同時,作為紀錄性質的影片,《航拍中國》理所應當地采用大量環繞鏡頭、推鏡頭等有助于刻畫古建筑具體細節的運動方式,這些看似簡單的鏡頭的廣泛運用使《航拍中國》不是過眼云煙般浮于空中,而是以無言的深刻畫面勾勒出中國古建筑自成一派、別具一格、氣韻生動的獨特東方美感。然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僅說明天地之美,更多的是強調人立于天地之間,需觀于天地,判天地之美才能探求大美之境?!啊斓赜写竺蓝谎浴m呈現為外在的客觀形態,實質卻指向那最高的‘至人’人格?!雹僭凇逗脚闹袊分?,這種人格往往依存于天地間屹立的古建筑下生活著的一個個不同群體。中原就是古人觀念里的天地之中,在介紹少林寺時,首先以河南遼闊的江河、碧綠的麥田、壯闊的嵩山展現天地之大美,接下來畫面一轉,天地之間一座古老寺廟已然佇立于嵩山之巔,隨即畫面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寺廟中生活的人群,天空翱翔的鳥雀羽翼下閃過崇山中打坐的僧人,傲立的松柏間少林弟子們在塔林習武修身,攝制組用巧妙的鏡頭語言刻畫出少林人居于天地之間,以天地為師的追求與情操。這段畫面要傳達的不僅是中華武術與少林文化的淵源,更多的是強調中國人居于天地間修身養性的精神秉性。

(二)古建筑凝練中和之美

“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雹谔斓亓⒂凇爸小倍删陀凇昂汀?,“中”是最正的“道”,而“和”是最大的“德”。這是古人對中和的提煉,中和觀念無處不在,其在不斷地演進發展中實現了對于東方人心理結構定式的完善與補充,不同的中和外化形態在中國人的眼中有不同的內在所指。在《航拍中國》里,中和觀念被大量體現,不勝枚舉,但又各有意味,別具風格。中和觀念存在于中國人的骨子里,帶給每個中國人和諧與平衡的精神愉悅享受。在介紹承德山莊時,畫面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經典的對稱式構圖,鏡頭定格在朱紅色漆木大門的正前方,大門緩緩打開,將古老的皇家避暑園林的優美景致向觀眾徐徐呈現,恰如一幅逐漸展開的中國古典卷軸水墨畫。居中對稱式的畫面結構是最符合中國人傳統審美習慣的經典方式,整個畫面平衡統一,將皇家園林的正統與氣派毫無保留地表現了出來。中和觀念也是治理天下的通達政治觀念,是千百年來君王與權力的象征?!逗脚闹袊返谒募镜谝患本┢袑ψ辖堑目坍嬕鹩^眾強烈的反響,在介紹這座皇城文化的活化石時,鏡頭運動大量采用沿中軸線飛行的方式,畫面整體上是貼著太和殿中線由低飛逐漸升高的過程,觀眾的視線也跟隨鏡頭的軌跡,從潔白平整的地面伊始逐步轉移,貼著雕刻有精美云龍浮雕的螭陛御路緩緩上升,漢白玉欄桿與香爐從眼邊匆匆閃過,太和殿的全貌也隨著鏡頭的飛躍以仰視角度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段畫面不僅將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磚、石、木有機結合的特點呈現出來,其居中貼地低飛再逐步升高的運動方式更是生動地表現出紫禁城的皇家威儀與皇權氣象,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只有了解中國文化、中國古代建筑的人,才能理解這條運動軌跡背后的掌故,進而產生共鳴,使得中和觀念在心中久久激蕩。中和觀念更是千百年來中國一脈相承的哲學思想,東方哲學雖理念不同,但都突出對“中”的追捧,儒家“中庸”,道家“中道”,佛家“中觀”,而“中”的觀念在東方哲學的推崇下繼而深刻地影響著東方美學?!逗脚闹袊吩趯κ澜缱畲蟮募捞旖ㄖ禾靿M行刻畫時,隨著中軸線不斷延伸,古老的天壇建筑群卻始終居于畫面的中心,方形的祈年殿與環形的圜丘具象地傳達了千百年來東方特有的天圓地方古代哲學思想。此外,鏡頭中祈年殿的光影也顯得頗為考究,受到古建筑遮擋的陽光將畫面劃分為明亮與昏暗兩部分,似乎象征著派生世間萬物的陰陽太極。太極是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是中國古人對于天、地、人協調平衡的追求?!逗脚闹袊范潭痰膸讉€畫面便將千百年來中國人精神里的中和觀念不斷具象化而又予以升華。

(三)古建筑飽含虛實之美

虛實相生起源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家思想,虛實二者相互聯系、互相轉化,最終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莊子也有云,“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實與虛是千百年來東方美學家們廣泛探討的話題,在這樣的長期思辨與實踐中,東方人的美學基因便得天獨厚地具有洞見二者的能力。中國繪畫往往追求實處落筆,虛處傳神,《航拍中國》以影像畫面證明了這一古老理論在新時代仍能煥發源源不斷的生機與價值。虛實相生是實景與虛情的交融于一。雖說是以航拍的方式看遍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影片紀錄組并未囿于水過地皮濕般的高空俯拍方式,而是充分吸收東方美學觀念,用實景刻畫看不見摸不著的人文情感。以王家莊園為例,第一個畫面就是貼著屋檐的近距離特寫,將屋頂刻有精致花紋的煙囪展示給觀眾,引起欣賞者的探索欲望,隨后鏡頭不斷拉遠高度持續上升,畫面從特寫切換成近景中景展現出一整個房屋,最后拉至全景,俯瞰整個大院,從煙囪、屋再到院、城,震撼的王家大院才以完整的姿態呈現在觀眾面前。無數個實體實景背后是古建筑下的市井生活氣息,小小的煙囪與家庭乃至家族的命運與血脈聯系在一起,共同編織出一首由畫面組成的抒情詩。虛實相生是眼中之實與虛構之境的有機統一。介紹圓明園遺址時,攝制組特意選擇了北京隆冬一個白雪霏霏的時刻進行拍攝,覆蓋積雪的斷壁殘垣在畫面中破碎散落,大水法后殘破的斑白拱形石雕宛如巨型畫框將慘白的雪景攝入其中,這些古建筑已然成為兩鬢蒼白的老者,默默地訴說著近代中國的磨難,畫面背后隱含的情感與歷史內涵不言而喻,以覆雪的白色廢墟為“實景”,被歷史所銘記的“虛情”深藏其中,觀眾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從現存的圓明園遺址飛馳到屈辱的近代,華麗的園林在列強的槍炮下化為一炬,悲劇般的痛苦與惋惜之情也因此得以自然流露。虛實相生是有限與無限的合二為一。得益于航拍可以用新奇的視角為人們提供不一樣的視野,一些非常規的構圖與畫面恰恰彰顯了古建筑意象的東方之美?!逗脚闹袊芳o錄組在展示終南山的古建筑時,就采用了別具一格的構圖形式,通過高空拍攝,使太乙山的古建筑隱藏在松濤白云之中,畫面中僅出現一點紅色的古建筑身影,畫面的其他區域都是翠綠的森林與茫茫的煙云,這與中國古代寫意畫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縹緲朦朧的云霧正如“馬一角”“夏半邊”書畫中的留白一般,具有強烈的寫意性,大有“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之感,將終南山隱居圣地的特性以鏡頭語言的方式巧妙地表現了出來,也讓觀眾從畫面中僅存的一絲白墻灰瓦上領略無限神秘的道家風采。

二、弦外之音:聲音的追求與意象的完善

對于中國古代詩學而言,“弦外之音”“ 韻外之致”是比喻化的表達,而在東方美學的樂論之中,聲音之外的無盡意象卻是美本體的呈現方式?!逗脚闹袊芬载S富優秀的聲音元素,實現了對中國古典音樂美學“心道合一”的追求。

(一)音樂音響實現古建筑情景交融

藝術的創作與接受主體往往會依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在對客體進行審美認識時觸發感性的情感體驗?!扒椤薄熬啊倍P系的論斷經過劉勰、謝榛再到王夫之等人的不斷豐富完善,成為東方美學認識和創作領域的重要理論?!熬耙郧楹?,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雹坌呐c物、情與景的融合統一帶來的是東方美學獨具魅力的藝術表達習慣與深藏其中的文化和情感價值。

在影視藝術中,畫面的表達與情感的抒發雖然有著極強的聯系,但是聲音的出現更是在二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彼此的橋梁,至此,情景交融的體驗得以完善和升華。

受到紀實主義觀念的影響,音樂在紀錄片的創作中曾一度處于被忽視的地位。近年來,隨著紀錄片創作觀念的變化和種類的擴展,音樂也逐漸成為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的音樂不僅可以補充畫面,也可以進一步將觀眾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作為一種非語義性、非描繪性的元素,音樂可以通過調動觀眾的聽覺器官,引起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在《航拍中國》中,后期制作編輯的主觀音樂在完善古建筑傳遞出的情感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古代音樂美學的集大成者徐上瀛所言:“音從意轉,意先乎音,音隨乎意,將眾妙歸焉?!雹芤环矫?,音樂在抒發情感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介紹黃河沖積平原上的后土祠時,先是以一段快節奏的音樂配合黃河離開高原在平整的大地上流淌的畫面,當畫面給到后土祠時,音樂的節奏明顯變緩輔助畫面進行情感表現。兩千年來,后土祠一直是帝王祭祀河流土地的重要建筑,盡管黃河無數次沖毀后土祠,但它也一次次地得到重建。弦樂器悠揚的聲音傳達了無數時代變遷中人們始終保持著的那份對黃河的執念,將歷史的滄桑感與農耕文明對母親河的敬畏感揉入其中,后土祠中飽含的情感隨著這支曲調剎那照面氤氳而生。另一方面,音樂在古建筑意象的表達中有效地渲染了氣氛。洪洞大槐樹是中國尋根文化的重要象征物,在介紹這一著名景點時,畫面未入,一曲鋪滿中國傳統樂器的音樂依然出現,尤其是沉重的鐘聲鑼聲和舒緩的笛聲頃刻間就將觀眾的思緒帶到遙遠的古代,以旋律渲染出時間的悠游感。這一景點單就畫面本身的參天槐樹和古老廟堂實際上是難以傳達情感的,但是音樂的巧妙介入將告別故土的不舍以流動的興韻供給觀者悠游。此外,音樂還把控了段落的情緒節奏。在介紹平遙古城時,主要展現的是如今溢滿的生活氣息與古老的城市特征,如何讓兩個大相徑庭的特點在一座古建筑上體現,紀錄組先是別出心裁地使用了一段快節奏的吉他演奏,將古城人對生活的熱愛與激情表現出來,與畫面中大媽的廣場舞和小學生的課間操,表現出富有生機的古城風貌,緊接著音樂漸漸停止,隨著平遙古城全景的展現,史詩般的音樂開始演奏,伴隨著蕩氣回腸的音樂,明代的縣衙、金代的大殿、六百余年的聽雨樓輪番登場,將古城厚重的2700年文化底蘊訴諸眾人。這兩段鮮明的音調與錯落的節奏將活著的古城這個主題情感洋洋灑灑地揮發出來。

音響也是紀錄片聲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強調紀實性的紀錄片中,音響成為營造真實感與臨場感的重要元素?!逗脚闹袊吩诖_保真實感的同時,音響更強調的是對于畫面的補充與情感的抒發。在拍攝各地的古建筑時,自然音響與環境中的人造聲音都成了借景抒情的重要依托。同樣是在圓明園的片段中,音響的處理對于古建筑隱含的情感抒發起到了極為重要的襯托作用,烏鴉被北京人稱為老鴰,它凄慘悲涼的叫聲被人們認為是不幸的象征,在此起彼伏的烏鴉嘶鳴中,又穿插著呼嘯的風聲,將圓明園遺址背后隱含的中國近代不幸的遭遇與凄涼的氣氛渲染出來,為整個段落的講述奠下沉重的基調。在對甘肅扎尕那的風光進行闡述時,音響與畫面相輔相成,將探險家約瑟夫·洛克眼中的伊甸園以鏡頭的形式記錄下來。扎尕那是一座有著自己生活節奏的小城,在雞鳴聲中畫面推進,這座平靜和諧的古鎮出現在觀眾眼前,林中的鶯歌燕舞與村民勞作時的聲音交叉疊加在一起,讓小鎮儼然成為美好的世外桃源。

(二)解說詞賦予古建筑玄妙之美

老子最先提出了“玄妙”的美學范疇,并奠定了后世中國美學對“玄”“妙”二字的理論基礎?!靶敝懊睢辈恢皇且环N有形有限的美,而是在有形有限中通向無形無限的美,即妙不可言的美。這種難以言說的無限與超越之美,是東方美學的重要一脈。解說詞是配合畫面進行解釋說明的文本內容,旁白解說可以有效地幫助觀眾領會畫面中的內容并傳遞情感價值,更能通過適時地出現滿足古人玄妙的追求,為觀眾的視野與思緒帶來無限的延伸?!逗脚闹袊分泄沤ㄖ糠值慕庹f詞整體上平實具體,但在畫面的精心配合下,給觀眾帶來了余興悠長的心神體驗。解說詞首先是完成了對畫面的補充說明,在拍攝懸空寺片段時,先是一句“懸空寺很嬌小”與畫面遠景懸崖邊逐漸出現的寺廟輪廓相配合,接著鏡頭一轉,近景移鏡頭掃過整個寺廟,此時解說詞恰到好處的評價爬到50 米高的懸崖上瞬間就高大起來,一前一后的對比將古寺的奇觀性與獨特性展現出來,接著以游客的腳步為引,指出立柱是承重的假象,又列出十幾米、27 根等直觀數字具體介紹直插崖壁的低調橫梁。這一段解說詞十分自然,也頗具引導性,讓觀眾從具體有形的數據中體悟到了懸空寺背后所包含的古代勞動人民的建筑智慧。還有一些解說的內容更力求于將畫面的含義再度拔高,例如在云岡石窟部分,畫面先是拍攝斷壁上出現的一些中小型石窟,解說詞介紹到石窟外圍的木質建筑木構窟檐在歲月侵蝕下垮塌,接著以無人機環繞斷崖高處的中小石窟內佛像,向觀眾展現小型洞窟內部精美的佛像,此時解說詞緩緩地道出:“終于,飛行讓我們和他們再次相遇”,瞬間將觀眾的思緒由具體的現實建筑拉向廣博的認知視野,喚起了觀眾多樣復雜的審美知覺?!逗脚闹袊芬枣告傅纴淼闹v述方式平實而又不缺生動地為古建筑帶來新的超脫認知,完善了觀眾的審美體驗。

三、聲畫同構:民族的認同和記憶的呼喚

“聲”與“畫”是影視藝術的基本元素,兩者的有機結合大幅提升了《航拍中國》的可看性,也映照了中華美學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形神兼備、意境深遠的精神追求??偟膩碚f,聲畫同構彰顯了古建筑意象背后的家國情懷與時代呼喚。

家國情懷是千百年來東方美學不斷流露出的深刻情感內涵,東方美學典籍往往會出現詩言志的觀念,其中的志正是崇高偉大的家國之志,歷朝歷代也都有源源不斷涌現的文藝名家高舉家國觀念喚醒民眾,這些都是東方美學追求家國情懷的深刻體現。陳望衡在《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中提出:“家國情懷與其說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理念,還不如說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情感——一種既厚重又綿長的家國濃情。正因為如此,家國情懷也被視為一種美學情懷?!雹荨逗脚闹袊吠ㄟ^古建筑的視聽表達喚起家國情懷,建構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在北京篇對萬里長城的講述中,攝制組先是調用直升機俯瞰蜿蜒盤旋于崇山峻嶺之間的長城,將這條銀白色的巨龍盡收眼底,緊接著再使用無人機貼近長城表面快速掠過,讓觀眾領略到古老滄桑的長城細節,張弛有度的整體畫面極富動感,突出了長城的壯美崇高,與之相匹配的是恢宏大氣的背景音樂,令觀眾血脈僨張。此時的解說詞也由樸實的長城本體敘述升華為對文化認同感的追尋,劃分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長城從未割裂中華民族的不同文化,不同文化都匯聚于中華文化范疇中,無論當初是出于怎樣的需要,如今的長城早已成為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圖騰。至此,觀眾心中潛藏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自覺地隨著精美的畫面與精彩的聲音油然而生。

東方美學也講求在俯仰之間體察萬物之情的觀照方式?!兑讉鳌肥侵匾娜鍖W經典,其中的美學觀念通常只是寥寥幾字,但卻在后世的不斷引用與解讀中成為東方美學上一股極為重要與珍貴的理論源泉?!兑讉鳌分刑岬健把鲇^俯察”,即通過仰天俯地以類萬物之情,后世王羲之更是依此在《蘭亭集序》中說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的不朽至言。東方美學這種獨創的觀照審美方法,可以給人帶來審美快樂與精神滿足。在《航拍中國》中,觀眾可以通過航拍的奇特視角輕松實現“仰觀俯察”,從而喚起時代共同文化記憶的“萬物之情”。在介紹山西太原永祚雙塔寺時,快節奏但具有滄桑感的音樂體現了時過境遷的歲月之變,伴隨著背景音樂,藍天白云下樸素的雙塔與夕陽下同樣挺拔的煙囪先后出現在畫面之中,與遠處的城市縮影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解說詞以第三人稱的視角,說明雙塔在屹立400 年之久后,看到了同樣高聳的煙囪,煙囪和雙塔一樣成為太原人的老朋友。在這一段落中,出現了兩個重要的意象,一是作為太原市重要文化標志的雙塔,二是作為太原重工業屬性文化符碼的煙囪,古今不同形態的高建筑合二為一、遙相呼應,這一聲音與畫面在俯仰之間已然成為當今時代語境下太原人所共有的文化記憶,喚起了觀眾對于古建筑所蘊含的共同情感價值的追尋。同樣,在講述北京箭樓時,灰色的古老防御建筑如今已被翠色的景觀植物覆蓋,甕城也被寬闊的柏油馬路取代,此時的音樂輕松明快,解說詞介紹高聳的箭樓如今不再承擔防衛功能,而成了中國路網的重要標志節點。無人機俯拍下連片的翠綠與馬路上七彩的車流將北京古建筑與都城文化融入現代城市空間,體現了時代之變,展現了現代都市與古代建筑之美的和諧共生,闡釋了古建筑在新時代煥發出的生機與文化內涵。

四、結語

《航拍中國》是一檔成功的大型航拍紀錄片,獨具一格的畫面與聲音巧妙相融,展現了古建筑背后別具風格的東方美學價值,為觀眾帶來了精彩的空中旅程。同時,其也為當代紀錄片,特別是人文風光紀錄片如何響應時代號召,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追求中華美學精神,提供了現實可行的參考方案。

猜你喜歡
航拍古建筑美學
仝仺美學館
盤中的意式美學
航拍下的苗圃與農場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講究
中國古建筑
難忘的航拍
純白美學
《航拍中國》美得讓人想哭
陜西畫報航拍
山西古建筑修葺與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