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紀錄片創作的文化反思與文化融合

2024-04-06 07:28王梓寧
視聽 2024年2期
關鍵詞:梆子紀錄片戲曲

◎王梓寧

目前,學界和業界將戲曲紀錄片定義為電視專題片。事實上,戲曲紀錄片不再局限于電視紀錄片的類型,而是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形成微紀錄片,通過互聯網技術傳播紀錄片內容。戲曲紀錄片利用信息技術拍攝戲曲內容,將其剪輯成紀錄片的形式,內容主要包括戲曲文化和戲曲藝術。近年來,戲曲紀錄片作為戲曲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在傳播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相關工作人員要梳理戲曲紀錄片歷史,分析紀錄片傳播戲曲的主要內容,全面提高戲曲紀錄片的播放質量,促進我國戲曲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诖?,本文站在戲曲紀錄片創作歷史角度進行分析,發現戲曲紀錄片創作中存在著種種問題,如現代語言手段運用程度有待提高、敘事能力嚴重不足等。針對以上問題,可采取文化融合的措施,通過全面提升傳播效果,加強民眾對戲曲的認知程度,使戲曲與紀錄片相互融合,形成一種全新的傳播體系。①

一、戲曲紀錄片創作來自文化自覺性

(一)傳統文化保護要求

紀錄片的主要作用是記錄事物。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可以保存大量即將消失的傳統戲曲劇本。隨著眾多戲曲藝術家年齡的不斷增長,很多優秀的表演方法和身段被歷史遺忘,導致我國戲曲表演青黃不接。采用紀錄片的方式能完整記錄整個戲曲表演的內容,避免傳統文字語言表演中不規范的問題,將戲曲藝術完好地傳承下來。同時,紀錄片能探索歷史真實,要想創作出優秀的戲曲紀錄片,就要全面分析戲曲藝術內容,通過跟蹤記錄的形式,將底層劇團實際的生活狀態呈現在紀錄片中,進一步挖掘表演人員的精神思想。這種創作方式可以呈現最真實的戲曲藝術,表現出戲曲藝人每天真實的生活習慣和真實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拍攝方式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工作人員要熟悉拍攝、準備、后期制作等環節,才能拍攝出令人滿意的紀錄片。

(二)地方文化傳播要求

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必須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比如戲曲的研究力度。近年來,《京劇》《昆曲六百年》等大型戲曲紀錄片在國內外熱播,是我國加強文化傳播的重要體現。為了保護我國傳統戲曲,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在全國范圍內收集戲曲類紀錄片項目,分析紀錄片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的價值。而創作戲曲紀錄片作為塑造國家形象的基礎要求之一,能夠促進地方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地方戲曲不僅是一種傳統戲曲,其還積極應用各種地方文化,如粵劇來自廣東,黃梅戲出自安徽,越劇起源于浙江等,均體現出當地的文化素養。②

二、戲曲紀錄片的創作反思

(一)文化保存和表達的局限性

戲曲紀錄片發展初期階段,以《定軍山》《天女散花》等為代表的戲曲紀錄片準確記錄舞臺演出過程,將戲曲舞臺演出的情況完整保存下來,是現代最典型的戲曲表演。20世紀中期,徐凌云以名伶表演京劇為主體,拍攝各種戲曲紀錄片,主要涉及《霸王別姬》《兩將軍》《釵頭鳳》等京劇。雖然這種類型的紀錄片數量較少,但它們是中國早期戲曲電影發展的重要資源,是戲曲表演中最原始的影像資料。此外,舞臺戲曲紀錄片將戲曲文化傳統保存下來,但并未真正發揮紀錄片的話語作用,在話語表達方面存在較強的局限性。紀錄片常用現代影視語言,注重體現真實性,提倡通過探索手段分析事實真相,找到生活的本質。戲曲表演具有較強的程序化、象征性、虛擬性等特征,嚴格遵循戲曲美學要素,體現出較強的欣賞性,其節奏緩慢,表達的含義含蓄,和現代文化存在較強的差異性。而紀錄片注重真實原則。目前,舞臺紀錄片重視表演劇目的某個片段,表演方式過于特殊,很難將故事情節完整地表現出來,嚴重降低了紀錄片的敘事性。在影視語言表達方面,戲曲紀錄片采用固定鏡頭的方式,并未靈活調整鏡頭,如在早期拍攝的戲曲紀錄片《青衣張火丁》時,其景別和視點過于單一,導致出現光線不合理問題,嚴重限制其傳播效果。③

(二)傳播內容和戲曲本質存在偏移

在拍攝戲曲紀錄片時,既要關注戲曲自身內涵,又要分析戲曲文化。例如,一些戲曲紀錄片注重挖掘戲曲人的故事,全面分析觀眾感興趣的戲曲人的事跡,如《粉墨春秋》《又見梅蘭芳》《程硯秋》等。④《粉墨春秋》從京劇的起源、發展,到京劇名角、名曲的成名、流傳等角度,以圖像與采訪、講述相結合,全景展現了京劇發展的歷史脈絡?!队忠娒诽m芳》記錄了京劇大師梅蘭芳住過的老房子,展示他留下的珍貴文物。良好的傳播效應,為誘發觀眾觀看興趣、傳播戲曲藝術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但這種戲曲文化傳播方式距離戲曲本質較遠,雖然戲曲人的事跡能吸引觀眾目光,但這是戲曲的本質嗎?究竟要如何呈現戲曲的內涵?當我們采用現代技術表演戲曲故事時,我們是否已經偏離文化傳統?例如,關于孟小冬的事跡,很多觀眾不是通過京劇文化去了解,而是通過大眾討論去認知,這是真正的戲曲文化傳統嗎?

(三)歷史傳播的局限性

近年來,政府部門嘗試拍攝各種經典戲曲紀錄片,如《百年越劇》《京劇》《昆曲六百年》等,其中《京劇》的影響范圍最廣。這些紀錄片將我國戲曲文化的內涵體現出來,增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紀錄片傳播效果不佳,所以我們要站在文化反思的角度,分析限制紀錄片效果的主要因素。昆曲已存在600 多年,其他戲曲存在的時間通常僅有百余年,應注重展示各種戲曲的來源。但采用宏大敘事的方式存在較強的缺陷,嚴重缺乏細節描述,敘事長度較短,嚴重影響到傳播效果。同時,宏大敘事是以政府部門為背景,其中穿插大量學者采訪發言,這種方式雖然能體現出紀錄片的權威性,但采訪環節過長,對敘事節奏造成嚴重影響,無形中降低了戲曲紀錄片的質量。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宏大敘事是否能滿足戲曲文化傳播的需求呢?站在文化反思角度分析,這種紀錄片創作的局限性來自官方話語和文化,其雖然是以我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但缺乏微文化的滲透。⑤

三、優化新時期戲曲紀錄片創作的措施

(一)加強戲曲文化的創作性

站在創作目的角度分析,要注重傳播和傳承的內容,一旦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給戲曲文化帶來嚴重影響。20 世紀是戲曲發展的黃金時期,報刊等傳統媒體發揮著較強的傳播作用,大量報刊播報關于戲曲的內容,記錄戲曲人的生活事跡,營造了良好的戲曲傳播氛圍,造就了大量的戲曲明星。媒體將戲曲文化傳播給觀眾,營造良好的戲曲傳播氛圍,讓整個社會都能感受戲曲的真正魅力。而戲曲電視劇和戲曲電影是將戲曲和影視作品相互結合的成果。戲曲紀錄片只有注重傳承和傳播作用,加強戲曲文化的創作性,才能真正體現出傳統戲曲的魅力。目前,戲曲發展受到傳播技術影響,很多戲曲文化無法傳播,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將戲曲傳播分成戲曲延伸傳播和戲曲本位傳播層次。部分學者倡導積極融合傳播元素,通過本位傳播的方式宣傳傳統文化,不僅將戲曲原本的內涵傳承下來,還能創新傳承戲曲文化?!吨袊鹱印穯酒鹑藗儗Π鹱勇暻凰囆g和中華文化的熱情,面向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各個年齡層,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給大眾群體。這部紀錄片的主創班底十分年輕,三位主要導演都是90后,剛剛走出校門,而就是這支對梆子可以說一竅不通的團隊,少了一些程式化的羈絆,在創作上多了一份銳氣,敢于創新。也正是他們對梆子從無到有的認知,讓他們的創作視角更貼近普通觀眾:梆子到底是什么?你想知道哪些是梆子嗎?梆子與社會的發展,與普通人的關系是怎樣的?這種創作姿態恰恰是該紀錄片得以有效傳播的本源所在。于是,該紀錄片既有劇作特色的展現,又有紀錄片中人物命運的變化;既有職業演員的旁白,也有各界人士的矚目;既有戲曲專家的訪談,又有文化大家和跨界名人的相互了解。該紀錄片正是憑借這樣的方式,達到普及戲曲和文化教育的目的。同樣,這些年輕的記錄者們經過近兩年的辛勤創作,搖身一變,成為梆子藝術的傳播者。⑥

(二)創新藝術形態

目前,根據不同傳播理念,戲曲紀錄片有著多樣化的形態,如戲曲知識紀錄片、戲曲舞臺紀錄片、戲曲劇目紀錄片等。站在紀錄片形態的角度來看,主要包括長紀錄片和新媒體紀錄片。通常,戲曲紀錄片的創作形態采用分集的方式,是典型的長紀錄片,如《大戲黃梅》《昆曲六百年》《京劇》等。雖然這種紀錄片內容非常詳細,有利于我們更加細致地學習傳統戲曲文化,但因其內容過長,導致整體內容過于枯燥乏味,嚴重影響到其傳播效果。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站在傳播角度來看,人們更注重微形態的戲曲紀錄片,短視頻、微紀錄片等方式更具有優勢。近年來,戲曲紀錄片作為紀錄片的重要類型,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戲曲紀錄片在傳播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工作人員要梳理戲曲紀錄片的歷史,分析紀錄片傳播戲曲內容的主要方式,全面提高戲曲紀錄片的創作質量,促進我國戲曲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以“中國梆子”為例,它衍生出眾多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是戲曲藝術中極具原生生命力的一種。在振興戲曲藝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這是一筆在中國戲曲舞臺上產生巨大影響的豐厚文化遺產,不斷煥發出與時代相契合的文化精神。對于電視人來說,拍攝大型紀錄片《中國梆子》,記錄傳承中充滿傳奇的人物和故事,彰顯文化自信,是一個充滿艱辛而又光榮的過程。全片以全景式展現梆子聲腔藝術為基本原則,通過表現梆子戲與地域文化的關聯,突出梆子藝術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內涵,不拘泥于單一地表現劇種的專業特點,不拘泥于專業戲曲知識本身的介紹,而是通過對戲曲背后“戲人戲事”的關注,探尋其在歷史進程中的文化意義和價值,充分展現梆子聲腔藝術的人民性、多元性、關聯性和旺盛生命力。⑦

(三)構建健全的戲曲紀錄片傳播體系

在創作和傳播戲曲紀錄片時,要善于應用其傳承功能和轉化功能,構建健全的傳播體系。站在創作角度來看,要建設高質量的戲曲紀錄片創作隊伍,挑選精通紀錄片創作的人員,邀請戲曲傳承人、戲曲專家、戲曲從業人員進行指導,集百家之所長。近年來,新的傳播方式與戲曲的發展相結合,使傳統戲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群眾歡迎。戲曲之美,美在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要加強戲曲創作隊伍的復合性,保證戲曲紀錄片符合傳播和創作性的轉換要求,從而滿足各年齡層次觀眾的需求。站在傳播平臺上看,除了電視傳播,還要應用各種新媒體平臺,建設多元化戲曲紀錄片傳播平臺。傳統的戲曲紀錄片通過地方電視臺播出,傳播渠道被限制,相關人員要積極應用互聯網移動平臺,研發相關App,通過多樣化宣傳方式,進一步拓展戲曲紀錄片的傳播空間,滿足普通觀眾的需求,促進紀錄片實現可持續發展。⑧如果過于注重手眼身法和唱念做打,根據普通人專業門檻演繹京劇,會嚴重阻礙人民群體了解京劇藝術的途徑,所以戲曲紀錄片傳播效果和創造體系有直接聯系,工作人員要創建健全的戲曲紀錄片傳播體系,保證戲曲紀錄片傳播效果達到預期標準。

(四)創新戲曲紀錄片話語策略

在創作戲曲紀錄片時,要積極創新紀錄片語言,應用多元化戲曲專業術語,科學優化戲曲紀錄片話語。

第一,以故事為主導引出戲曲,將戲曲精髓和現代敘事話語相互融合。質量作為創作戲曲紀錄片的基礎條件,也是整個戲曲紀錄片的核心要素,學會講故事能全面提高戲曲紀錄片的制作質量。因此,專業人員要提前分析各種故事內容,整理高質量故事,尤其是關于戲曲人的故事,如《孟小冬和梅蘭芳》《霸王別姬》《中國梆子》等的故事。例如,《中國梆子》受到人民群眾喜愛的主要原因,是其講述了傳奇人物的故事,并在其中穿插戲曲故事,將歷史和現實進行對比,詳細描述了現代梆子文化。又如,昆曲電影《游園驚夢》描述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并在故事情節中加入《夜奔》《游園驚夢》等昆曲唱段,在戲曲故事和戲曲元素上增加新的表現力。因此,在創作戲曲紀錄片時,工作人員要利用上述方法,進一步挖掘戲曲人的命運,站在現代角度進行分析。同時,要找到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戲曲故事,如丑角、武戲等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偏向諧謔風趣風格,并且可以加入青春愛情故事和極具生活氣息的故事等。相比于傳統戲曲來說,這種角色的故事能增加對觀眾的吸引力,擴大戲曲傳播范圍。

第二,將地方文化和國際化表達方式相互融合。在制作戲曲紀錄片時,要提前整合藝術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應用方法,結合電影制作理念,創新戲曲紀錄片的制作理念。截至目前,紀錄片創作理念呈現出持續更新的狀態,各種理念被應用到戲曲紀錄片創作方面,如真實電影、動畫紀錄片、直接電影等,有效提高了戲曲紀錄片的創作效果。其中,在使用人類學紀錄片方法時,能真實還原整個戲曲藝術世界;而視覺人類學方法也常常被應用到戲曲紀錄片創作方面,加強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全面分析戲曲人類學的內涵;直接電影的方式是通過實時記錄劇團、藝人的實際情況,將這些信息集中起來,創作出戲曲紀錄片。對比專題片式戲曲紀錄片,上述這些創作方式的效果更好。

第三,充分發揮現代影像語言,呈現戲曲的真實魅力。工作人員在創作戲曲紀錄片時,要加強鏡頭作用,應用特效挖掘戲曲藝術的真正價值,增加戲曲紀錄片的藝術性。如采用特效制作理念,展示人物的表演空間;通過慢鏡頭表現演員表演中的特寫、姿態和人物表現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將戲曲表演和鏡頭下的表演相互結合,在確保戲曲表演完整性的基礎上,通過攝影機鏡頭解決戲曲表演的缺陷問題,提高戲曲表演效果。以《游園驚夢》為例,楊凡在電影中摻和適量戲曲元素,如《夜奔》中的經典曲目和《游園驚夢》中的片段等,通過在電影劇情中穿插戲曲表演,優化戲曲聲音和戲曲表演特征,演繹出人物的結局,是該片最特殊的詩性風格。

四、結語

戲曲紀錄片是政府部門宣傳戲曲文化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受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我國戲曲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環節存在敘事宏大、表現手段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相關人員應通過文化融合措施,集中現代傳播方式、表達手段、傳統戲曲的優點,體現戲曲的真正價值,更好地傳承戲曲文化。

猜你喜歡
梆子紀錄片戲曲
飛雪漫天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公羊爸爸
俗說俗物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的發生學述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