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苯胺靈對馬鈴薯可溶性蛋白及維生素C的影響分析

2024-04-06 08:42唐世明吐爾遜托合提買土遜
現代食品 2024年2期
關鍵詞:維他命苯胺塊莖

◎ 唐世明,吐爾遜托合提·買土遜

(新疆和田學院,新疆 和田 848000)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L.)是茄科(Solanaceae)茄屬(Solanum)中唯一能形成塊莖的栽培種,因在生產中常用其塊莖繁殖,所以被看作多年生草本植物[1]。

馬鈴薯塊莖內部品質的好壞,對它的銷售和加工有著較明顯的影響。馬鈴薯塊莖中的蛋白質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包括多種非必需氨基酸以及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8 種必需氨基酸。維他命C 是植物體體內重要的抗氧化物質,在逆境脅迫下能清除活性氧,降低過氧化傷害[2]。食用馬鈴薯有益于健康,這與維生素的作用是分不開的,特別是維他命C 可防止壞血病,刺激造血機能,影響膠原蛋白的形成,膠原質對于人體的組織細胞、牙齦、血管、骨骼、牙齒的發育和修復是一種重要的物質[3]。

目前,國內外有關貯藏馬鈴薯品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貯藏條件、生育期、土質、化學藥劑及其他環境因子條件方面。氯苯胺靈(chlorpropham,簡稱CIPC)因其具有高活性和高揮發性,廣泛應用于馬鈴薯的抑芽劑。針對氯苯胺靈對克新1 號、青薯168、黑美人貯藏期可溶性蛋白及維他命C 的影響,未見文獻報道。以克新1 號、青薯168、黑美人為材料,研究馬鈴薯在4 ℃貯藏過程中,馬鈴薯塊莖在不同氯苯胺靈濃度下可溶性蛋白及維他命C 的變化情況,旨在探求保障塊莖品質良好的最佳氯苯胺靈濃度,為提升馬鈴薯貯藏品質、加工產品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經窖藏1 個月的克新1 號、青薯168、黑美人為實驗材料,抑芽劑粉CIPC 粉劑(99%)。

1.2 材料處理

于10 月18 日收獲馬鈴薯塊莖,常溫遮陰通風處貯藏2 周,完成馬鈴薯后熟。挑揀去除腐爛、破損的塊莖,轉入貯藏窖貯藏1 個月。11 月18 日,每個品種80~100 g 的薯塊挑選80 個。將薯塊洗凈晾干,平均分為4 份,其中1 份為對照組(CK),其余3 份分別用1.0、1.5、2.0 g·kg-1的CIPC 處理,密封,保存在4℃冰箱。

1.3 取樣方法及實驗設計

每次每個品種每處理隨機挑選3 個塊莖經行品種測定,其余密封好后繼續保存在4 ℃冰箱。每隔30 d測定一次,共5次,共4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測定3次,實驗采用雙因素隨機區組設計。

1.4 測定方法

1.4.1 可溶性蛋白的測定

采用Bradford 法,稱取脫脂后料渣1 g,加入10 mL的0.1 mol·L-1Tris-HCl 緩沖液(pH 8.0),4 ℃浸提4~6 h 后,于4 ℃、4 000 r·min-1離心15 min,取上清液在595 nm 下比色,測定出樣品的OD 值,代入可溶性蛋白回歸方程:y=6.984 6x+0.004 2,其中R2=0.996 6,求得樣品蛋白質對應的濃度,并按以下公式計算可溶性蛋白的總含量:可溶性蛋白(g·kg-1)=(C×V1)/M(C:測定用樣液中可溶性蛋白濃度,mg·mL-1;V1:提取樣液體積,mL;M:所取鮮重)。

1.4.2 維生素C 的測定

采用鉬藍比色法[4]。吸取樣品1 mL 于25 mL 的容量瓶中,加入0.2 mL 的偏磷酸-醋酸溶液、5%的硫酸0.4 mL,搖勻后,加入0.8 mL 的鉬酸銨溶液,以蒸餾水定容至25 mL。15 min 后,在705 nm 下比色,測定出樣品的OD 值,代入維他命C 回歸方程:y=0.027 8x+0.000 7,其中,R2=0.992 9,求得樣品維他命C 對應的濃度,并按以下公式計算還原型維他命C 的總含量:維他命C(mg·g-1)=C×V1/W×V2(C:測定用樣液中還原型維他命C 的濃度,mg·mL-1;V1:測定用樣液體積,mL;V2:樣液定容體積,mL;W:樣品重量,g)。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CIPC 濃度對馬鈴薯貯藏塊莖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

如圖1 所示,CIPC 濃度對不同品種馬鈴薯塊莖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達顯著水平(P<0.05),并表現相同的變化規律。在1.0 g·kg-1處理濃度下,馬鈴薯塊莖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顯著高于0.0 g·kg-1(對照),與1.5、2.0 g·kg-1濃度處理下,并無顯著差異,0.0 g·kg-1與1.5、2.0 g·kg-1處理濃度下的馬鈴薯塊莖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差異不顯著(圖1a~c)。1.0、1.5、2.0 g·kg-1處理塊莖平均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比對照組提高26.47%、17.71%、6.24%。

圖1 CIPC 處理后馬鈴薯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圖

2.2 不同CIPC 濃度對馬鈴薯貯藏塊莖中維他命C 含量的影響

如圖2 所示,CIPC 濃度對3 個貯藏馬鈴薯品種塊莖中維他命C 含量的影響未達顯著水平(P>0.05),在1.0 g·kg-1處理濃度下,馬鈴薯塊莖中維他命C 的含量高于其他處理組,1.0 g·kg-1處理塊莖平均維他命C 含量比對照組提高17.87%;1.5、2.0 g·kg-1處理塊莖平均維他命C 含量分別比對照組降低0.99%、6.20%(圖2a~c)。

圖2 CIPC 處理后馬鈴薯維他命C 含量的變化圖

3 結論與討論

3.1 討論

CIPC 被廣泛應用于馬鈴薯抑芽保鮮中,但其針對品種的用量標準尚不統一。夏波蒂、尤金使用量為50% CIPC 的熱霧[5]、早大白為2.5%CIPC 粉劑、隴薯3 號、隴薯7 號為30% CIPC 抑芽劑乳油。本研究中,分別采用1.0、1.5、2.0g·kg-1CIPC 粉劑施用于克新1 號、青薯168、黑美人3 個品種中,維他命C 含量各處理組高于對照組(0.0 g·kg-1),其中1.0 g·kg-1含量最高;蛋白質含量各處理組高于對照組(0.0 g·kg-1),其中1.0 g·kg-1含量最高。綜合實驗2 個指標的變化可知,CIPC 可有效延緩維他命C 和蛋白質含量的降低,從而保障貯藏期間馬鈴薯塊莖品質的優良。此外,1.0 g·kg-1處理濃度對3 個品種來說都是最佳濃度,這一結果與張路[7]提出的費烏瑞特的用量為800、1 000 mg·kg 相一致。鑒于此,有關CIPC 對其他馬鈴薯品種的品質影響的研究,仍需在濃度選取、貯藏條件及不同的品質指標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3.2 結論

本研究顯示,不同CIPC 濃度處理下,CIPC 可有效減緩塊莖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維他命C 含量的流失。其中,1.0 g·kg-1處理濃度下,馬鈴薯塊莖中蛋白質和維他命C 的含量最高。

猜你喜歡
維他命苯胺塊莖
帶你了解25-羥基維他命D檢測方法
一種有效回收苯胺廢水中苯胺的裝置
短期窖藏下馬鈴薯塊莖品質指標的變化趨勢
塊根塊莖類植物細胞懸浮培養技術與應用
成長維他命
維他命之謎:為什么我們總想著吃補品?
抗氧劑壬基二苯胺的合成及其熱穩定性
白及須根與塊莖的多糖成分比較研究
不同油莎豆品系塊莖形成規律的比較研究
對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改良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