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林業育苗技術創新與移植造林技術應用優勢

2024-04-08 15:08周園凱趙亞莉
農民致富之友 2024年7期
關鍵詞:苗種樹木造林

周園凱 趙亞莉

近年來,我國對林業資源的保護極為重視,在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下,我國對林業育苗技術進行創新,使樹苗的生存效率更高,對林業建設有著積極作用。本文將從植樹造林的優勢角度分析,詳細描述新時期林業育苗技術的發展方向,并對移植造林技術優勢進行分析,為我國生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一、新時期林業育苗技術與移植造林技術應用的必要性

新時期,我國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對林業發展與綠化建設方面極為重視。為解決我國北方及西北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的現象,通過林業育苗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培育適應能力更強,抗逆性能更好的樹種。另外,將移植造林技術不斷應用到生態修復上,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林業育苗技術研究與移植造林技術應用的必要性在于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在林業資源移栽樹木的調節下,將二氧化碳進行充分吸收,為生態環境的穩定發展提供基礎保證。部分林業資源匱乏的地區,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就可能產生次生災害,主要是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導致的。例如,在泥石流頻發的地區,由于缺少大量的林業資源進行水土固定,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泥石流的破壞性較大。不僅造成經濟的損失,而且會對社會大眾造成生命威脅。通過移植造林技術的應用,對自然災害易發地區進行生態修復,能有效減少泥石流,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對生態環境的修復有著深刻的意義。

二、林業育苗技術要點分析

1、苗地選擇及處理

苗地為樹苗生長發育提供空間,是林業育苗技術應用的環境基礎。為使樹苗生長發育成熟,需要結合樹苗種植地區的環境特點,為林業樹苗優化生長環境。例如,在某地區進行林業育苗選地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1}外部自然環境,相較于小草,苗木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極為嚴格,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難以生存。因此,需要保證林業苗木的生長空間。根據我國氣候特點,南方地區對林業育苗技術應用較為有利。充足的水分,適宜的溫度與肥沃的土壤,為樹木生長提供大量的營養物質,生長速度較快,成林效果明顯。而西北地區較為干旱,且土壤肥力不足,林業育苗技術應用難度較大。{2}在育苗技術團隊的考察下,確定林業育苗的地理位置,按照樹木生長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對輕度不適宜種植樹木的地區進行環境改善,使當地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在技術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推進林業育苗計劃,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修復,為日后防風固沙提供基礎。

苗地選擇完成后,對其土壤環境進行改善,使其滿足林業育苗條件。首先,對栽培土壤進行翻整,將翻整出的深層土壤進行充分晾曬,將土壤內部的病菌與蟲卵暴露出來。在紫外線的充分照射下將其殺死,避免對苗木造成威脅。土壤翻整人員使用生石灰或化學藥劑對土壤進行攪拌,將蟲卵與病菌全面殺除,為后期林業育苗技術應用提供基礎。相較于農作物種植土壤的翻整,苗木栽培土壤的翻整深度需要更深,一般在30厘米以上。將苗地土壤翻整后,需要對其施加大量農家肥,提高土壤的肥力。將農家肥覆蓋,使其腐熟效果更佳,為苗木提供充足的營養。其次,據研究人員的種植經驗,對土壤的無機物成分進行優化,在有機物營養滿足后,需要保證苗地土壤無機鹽與水分的充足。并使用pH試紙對土壤的酸堿度進行檢測,對照林業育苗技術要求,對苗地土壤的酸堿度進行調整,為苗木種植提供良好的環境。苗木培育前對苗地土壤進行水分補充,根據經驗與技術規范為種植土壤提供適宜的水分與無機鹽。在翻耕土壤上進行專業的控制,翻耕過度會導致土壤營養物質的流失,對林業育苗造成不利影響。

2、苗種培育

①苗種選擇

苗種的質量主要體現在品種差異上,在現代林業育苗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栽培人員對苗種的選擇極為重視。例如,技術團隊以實驗的方式進行苗種的選擇,在實驗過程中,對苗木的發芽率與存活率進行研究。苗木發芽的影響因素較多,但都表明其品種的差異。由于早期病蟲害影響,苗木容易夭折,即使順利發芽存活率也不高,這種苗木品種可以通過改良,使其抗病害的能力提升,達到苗種選擇的要求。根據不同地區進行不同品種的苗木種植,這種科學的方式能夠節省林業育苗技術的經濟成本。苗木品種的選擇以科學性為前提,即使部分抗病蟲害能力極強的苗木種植在干旱地區,也會由于其抗旱能力較弱導致死亡。因此,苗木品種的選擇原則是與當地環境適配,并健康存活下來。眾所周知苗種的培育成本較高,花費的人力、物力較大,一旦不合適就會造成大量的成本損失。在多方研究幫助下,選擇正確的苗種,按照要求進行林業育苗,為我國生態環境進行全面優化。

②苗種處理

苗種處理的首要環節是進行催芽工作,在專業知識與經驗的加持下,對苗種進行催芽,提高苗種的成活率。林業育苗人員所采用的催芽技術較為傳統,為苗種提供有利的生存空間,促使其快速發育實現發芽。實驗人員對此開展催芽實驗,并對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記錄,為林業育苗技術發展與應用提供理論依據。例如,技術人員設置苗種培養基,在培養基中為其提供充足的環境。在苗種培育前,對種子進行殺菌處理,避免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導致苗種的免疫力下降,造成經濟成本損失。技術人員使用化學藥劑對苗種進行包衣處理,在土壤中不會受到滋生的病蟲害侵襲。按照苗種的種植流程進行處理,分別進行浸泡、晾曬、包衣處理等環節。研究人員為其提供充足的光照與土壤肥力,對其發芽率進行觀察。經過研究表明,該批經過專業處理的苗種發芽率相較于常規種子提升了30%,這是林業育苗技術發展的重要進展與成果。

3、播種設計

苗種處理完成后需要進行播種,在播種前對天氣、溫度與土壤狀況進行調查,避免出現頻繁的追肥、保溫工作,為林業育苗造成技術成本疊加。栽培人員使用技術手段對苗種土壤進行溫度監控,待積溫達到種植要求后進行種植。而溫度過高時,不適宜苗種的播種,溫度過高影響苗種對土壤營養物質的吸收。肥水管理也要及時,在播種前施加基肥,使土壤肥力達到標準,為苗種的發芽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适┘油瓿珊?,在日后的管理中需要增加肥料的使用,專業林業育苗人員根據苗木的生長狀態,就能確定所缺失的肥料。主要補充的肥料元素為氮、磷、鉀,這三種化學元素對植物的根莖葉生長發育極為重要。在溫度、水分、肥料滿足種植條件后,進行科學的播種。相較于傳統的播種方式不同,新時期林業育苗技術較為成熟,對機械設備的使用較為依賴,有效減輕林業育苗人員的播種壓力。播種設計人員只需要將播種的行間距與間距進行設計,在自動化機械設備上調整即可,將種植土壤充分利用,實現高效、科學地播種。

三、新時期移植造林技術的應用研究

1、移植苗木處理

新時期,我國全民的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升,在國家政策的推進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行移植造林技術應用,使得當地生態環境效益不斷提升。首先,移植造林工作人員根據當地土壤與氣候環境進行設計,對移植苗木的品種進行確定,并對其移植后的生態效益進行研究,避免出現費工費力無法獲得效益的事件發生。根據調查顯示,適合移植的樹木自身具有以下特點:生長狀況良好、具有良好的抗病性與抗逆性、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力較強。同時,移植方式較為簡便,不會產生較大的移植費用,樹木的年齡與生長習慣適宜。在移植樹木挑選時,技術人員對移植苗木的長度進行觀察,經過移植要求的對照,確定能否進行移植。技術人員為移植樹木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為移植造林技術提供基礎保障。充足的營養物質、水分與無機鹽對苗木移植后的存活率有著較大的保證,工作人員將移植坑進行開挖,推進苗木移植工作開展。相關工作人員根據移植的苗木類型進行深坑對照,為移植苗木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為移植苗木進行育苗袋包裝,移植坑的開挖深度需要大于40厘米,且深坑容積也要大于育苗袋。

2、移植時間

我國地域面積較為廣闊,各地的樹木移植時間不同,需要綜合考量、精心設計,為我國樹木移植工作提供良好環境。例如,在北方地區,需要在5月份前后進行移植設計,在經過2個月水分的充足補充下,移植樹木的存活率大大上升。移植人員的經驗較為充足,能準確把握樹木移植的具體時間,根據氣候特點進行調整優化。南方地區,由于受寒潮影響,苗木的移植時間需要進行調整,通過系統的研究設計,制定完善的移植方案,將時間、方式進行準確記錄。

3、苗木病蟲害防治

苗木在移植過程中,病蟲害的免疫力開始下降,如果不妥善處理,會導致移植樹木的死亡,造成經濟成本的損失。首先,針對移植苗木的病蟲害特點進行分析,制定詳細的防治手段。移植樹木的樹干中經常隱藏病菌與蟲卵,在樹木免疫力低下的時候對其造成傷害。因此,在苗木移植時,需要加大對苗木樹干的檢查,通過專業技術手段對樹木進行檢疫工作。在此過程中,苗木處在育苗袋中,病蟲害的檢查較為方便,使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得到顯著提升。技術人員表示,需要根據移植苗木的生長狀況,對其根、莖、葉的生長情況進行分析。一旦遭到病蟲害侵襲,就會產生特定的現狀,進而病蟲害防治專家就會確定苗木所患的疾病,對其進行針對性施治。

例如,在某地區進行苗木移植時,病蟲害專家發現移植樹木受到蠹蟲的迫害現象較為嚴重,對苗木的莖葉啃食現象極為嚴重。對此,專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專家要求移植人員進行蠹蟲天敵的引進,為其制定科學的引進方案。根據蠹蟲的數量,將少量的天敵進行引進,對其進行觀察,發現天敵對蠹蟲數量進行有效控制,而且不會對移植苗木造成損害,對我國造林計劃有著深遠的意義。而部分移栽的病蟲害需要使用化學藥劑進行清除,炭疽病是移栽樹木經?;加械募膊?,病菌出現在樹木的表面,對樹木造成嚴重的影響。對此,技術人員采用160倍液的波爾多液進行混合調制,在病蟲害防治人員的控制下均勻噴灑在患病樹木的表面。經過2—3周的噴灑,發現炭疽病的傳播性明顯下降,大部分所患炭疽病的部位已經好轉。另外,使用物理防治手段對蟲害進行清除,效果極為明顯。技術人員對具有明顯趨光性的害蟲進行防治。在夜晚進行燈光照射,吸引害蟲聚集,使用消殺劑對蟲害進行處理,使其失去生物活性,對移植樹木進行保護。根據蟲害的特點,對其使用食物引誘的方式,將有毒的食物進行防治,使進食的害蟲失去生命特征。草履蚧主要危害1—2年生枝條,喜群棲與新生嫩芽、嫩梢、枝干、根部為害,被草履蚧為害后,樹勢逐漸衰弱,嚴重時可導致煤污病的發生,使葉片提早變黃、脫落,枝干表面凹凸不平,不但嚴重影響了苗木的正常生長發育,而且污染環境。從發現蟲體開始,在農藥防治方面,主要采取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灌根,利用辛硫磷、殺撲磷,配取800倍溶液進行根部灌施,主要是為了防治即將出土的幼蟲。第二是每隔3—5天,即對樹體進行辛硫磷乳油或殺撲磷8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4、苗木的運輸移栽

①苗木運輸

為保證移栽樹木的存活率,盡量縮短移栽的時間。根據實驗人員調查,移栽時間越長,存活率越低,在相關條件控制下,苗木的移栽時間與存活率成反比。在運輸過程中,對運輸中的苗木進行管理,提升其存活率。首先,苗木移植過程中,移植造林技術不斷創新,應用技術理念,對育苗袋中的樹木進行營養與水分的補充。同時,做好保護措施,防止育苗袋出現泄漏的現象。其次,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對苗木的根部進行處理,使其在育苗袋中更加穩定。對不方便運輸的大枝葉進行簡單處理,使用薄膜進行保護。在運輸過程中,遇到交通問題需要進行匯報,對移栽樹木進行處理,減少經濟損失。最后,運輸過程中,經常出現育苗袋苗木樹枝干枯的現象,需要技術人員進行及時修剪,防止對育苗袋水分的消耗。育苗袋的苗木會受到病蟲害的影響,發現病斑需要及時進行裁剪,避免病菌與蟲害對良好部位進行損害。

②苗木定植

松柏等苗木的定植設計較為科學,需要使用移植造林技術進行應用分析。根據育苗袋尺寸的信息,對定植的株行距進行設計,實現植樹造林的規劃建設。例如,在某地區需要移植大面積松柏進行防風固沙。由于地理環境較差,需要生長能力較強,適應力較強的樹木。在專家建議下,進行松柏樹木的移植。根據當地的植物防風設計,需要植株之間的間距較小,在不影響苗木生長的基礎上進行定植設計。在確定株行距后,開始進行移植。移栽完成后需要為苗木補充大量的水分,1小時需要澆水3次,在專家指導下,進行水分的管理。苗根的埋置深度也需要按照專家要求,移栽樹木對環境還不適應,埋置深度過大導致苗木呼吸困難,存活率下降。定植移栽成功后,進行水分與肥料的補充,并做好覆土工作,為根部的生長提供良好環境。工作人員對移栽樹木細心呵護,對其生存效果進行記錄,為日后的移植造林技術發展提供經驗。

綜上所述,通過對新時期林業育苗技術創新與移植造林技術應用的必要性展開分析,詳細描述移植造林對生態保護的作用。并在苗木土壤的選擇處理與苗種挑選上分析,不斷優化苗種種植,為自然災害預防提供植物保護。移植造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作者單位:726200陜西省丹鳳縣林政執法大隊;726200陜西省丹鳳縣林特產業發展中心)

猜你喜歡
苗種樹木造林
雜交翹嘴魴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關鍵技術
沿海地帶造林實踐與探討
春季苗種放養與管理“五六七”
樹木之最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開先河
辨認樹木
淺議造林的意義
營林生產中造林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的探討
樹木也睡覺
泥鰍苗種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