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聲心動圖與心電圖診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診斷價值研究

2024-04-08 08:28張娟娟楊娜湯浩國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4年4期
關鍵詞:肥厚型心尖心肌病

張娟娟,楊娜,湯浩國(通信作者)

(張掖市第二人民醫院功能科 甘肅 張掖 73400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發病率較高,是臨床上多發心臟疾病,疾病發作后主要以心尖左室乳頭肌以下心肌組織肥厚為主,影響患者心臟功能的同時,會致使患者發生心肌病[1]。疾病常見癥狀表現為不典型胸痛、乏力、心悸、胸悶等。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疾病早期診斷效果較好,可以幫助患者有效治療,對病情改善以及心臟功能恢復有積極意義[2]。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心臟超聲心動圖和心電圖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可以幫助患者有效觀察心肌病情,但由于疾病部位具有非對稱性的特征,生理解剖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疾病診斷難度,具有較高的誤診及漏診率,影響后續治療[3]。有研究表示,超聲心動圖及心電圖聯合診斷可以彌補單一診斷局限性,對提升疾病診斷準確性有積極意義[4]。本文選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2 月張掖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6 例及同期健康體檢者46 例進行研究,探討超聲心動圖與心電圖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張掖市第二人民醫院2021 年1 月—2023 年12 月收治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6 例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46 例為對照組,均進行超聲心動圖、心電圖檢查,以心臟超聲造影作為診斷金標準。研究組中男26 例,女20 例;年齡45 ~65 歲,平均(55.17±3.31)歲;對照組中男28 例、女18 例;年齡43 ~64 歲,平均(55.18±3.15)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研究組符合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診斷標準;(2)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3)精神狀態正常,溝通良好;(4)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妊娠期、哺乳期患者;(2)嚴重傳染性及感染性疾病患者;(3)檢查前1 個月使用影響心臟功能的藥物;(4)嚴重心腦血管疾??;(5)重要器官障礙;(6)遺傳性疾??;(7)終末期疾病患者;(8)合并全身各器官系統惡性腫瘤。

1.2 方法

超聲心動圖檢查:采用多普勒彩色超聲[探頭頻率為(3.5 ~5.0)MHz]檢測器進行診斷。在診斷過程中,患者保持左側位,檢查心尖短軸、四腔切面、常規切面、長軸切面。測量左室后壁厚度、心尖部心肌厚度、左室舒張末徑、左房徑、室間隔。計算受試者的A 峰、E 峰,并詳細記錄數據。

心電圖檢查:受檢者采用數字式十八導心電圖機進行檢查,為深圳市理邦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型號SE-18,通過檢查T 波和ST 段之間的關系,可以判斷患者的臨床癥狀。受試者患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陽性判斷標準為:如果幅度超過2.5 mV,左胸導聯的R 波明顯增加,并在ST 段呈下降趨勢;幅度超過0.05 mV,同時出現與R 波相反方向的T 波。

心臟彩超造影檢查:使用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生產的飛利浦EPIQ7C 超聲儀[(探頭頻率(2 ~4)MHz)]對患者進行檢查,檢查前,告知患者保持側臥位進行檢查,并對患者實際狀況進行探查,包括病變回聲征象、位置、大小、形態等。將5 mL 生理鹽水+Sono-Vue 超聲造影劑1.25 mL 注入右肘靜脈,對心肌組織部位、病變部位等情況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測結果,指標包括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房內徑(left atrium diameter,LAD)、舒張晚期充盈峰速度(A 峰)、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心尖厚度、舒張早期充盈峰速度(E 峰);(2)比較兩組心電圖診斷結果,指標包括ST 段下移、胸前導聯R 波振幅、T 波倒置幅度;(3)以心臟超聲造影結果為診斷金標準,分析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單一及聯合診斷的結果,比較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測結果

研究組LVPW、心尖厚度、E 峰、A 峰、LAD 各指標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LVES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測結果對比(± s)

表1 兩組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測結果對比(± s)

組別 例數 LVPW/mm 心尖厚度/mm E 峰/(cm·s-1) A 峰/(cm·s-1) LVESD/mm LAD/mm研究組 46 11.44±2.18 15.13±2.34 80.18±4.62 78.06±5.24 29.38±2.83 41.05±3.76對照組 46 7.66±1.19 10.06±2.05 51.17±4.60 52.39±5.22 30.33±2.85 32.15±3.06 t 9.863 10.562 28.837 22.492 1.533 11.898 P<0.001 <0.001 <0.001 <0.001 0.129 <0.001

2.2 心電圖診斷結果

研究組ST 段下移、胸前導聯R 波振幅、T 波倒置幅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電圖診斷結果對比(± s,mV)

表2 兩組心電圖診斷結果對比(± s,mV)

組別 例數 ST 段下移 胸前導聯R 波振幅 T 波倒置幅度研究組 46 0.21±0.04 2.83±0.43 0.42±0.04對照組 46 0.00±0.00 1.01±0.44 0.01±0.00 t 35.607 19.172 69.519 P<0.001 <0.001 <0.001

2.3 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單一及聯合診斷的效能

心臟超聲造影結果顯示陽性46 例,陰性46 例。心電圖診斷陽性41 例,超聲心動圖診斷陽性42 例,聯合診斷陽性46 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聯合診斷的靈敏度95.65%、準確率95.65%、特異度95.65%均高于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單一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單一及聯合診斷結果 單位:例

表4 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單一及聯合診斷效能比較[%(n/m)]

3 討論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在男性患者中較為多發,以30 ~50 歲年齡階段患者為主,該疾病屬于原發性肥厚型心肌病,疾病發作后常見癥狀表現為心前區疼痛、胸悶和頭暈等,對患者機體健康及生活等均產生消極影響[5]。相關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具有酗酒史的患者占比超過50%;伴有高血壓和長期劇烈運動患者超過30%[6]。疾病發作的早期階段病情進展較為緩慢,且起病相對隱匿,早期癥狀表現不明顯,進而導致患者對疾病早期的重視程度不佳,影響疾病后續診斷及治療,嚴重情況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7]。

相關研究顯示,對于該疾病患者,對心臟血流動力學影響小,甚至較為接近正常,多數會表現為壓力階差、左室流出道梗阻,特別是與經典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相比,進而導致患者疾病早期癥狀不典型,多數患者未得到及時治療[8]。多數患者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在超聲心動圖檢查、體檢中發現,易延誤患者病情,影響后續治療,小部分患者會出現一系列癥狀表現,包括心肌、胸悶、胸痛等,上述癥狀表現可能與冠心病、心絞痛相混淆,但從持續時間上來看,該疾病的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含服硝酸甘油治療后癥狀未得到有效緩解[9]。除此之外,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多發生在室間隔等部位,其病灶部位常局限于患者的心尖部。相關研究顯示,通過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后可以表現為異常病癥,對疾病診斷有一定積極意義[10]。但該措施的實施無法對血流加速、收縮期壓差等狀況進行準確觀察,容易導致病情延誤,影響后續治療的實施。

心電圖對患者心肌評估有積極意義,是臨床常用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對心臟病檢查有顯著效果。但該方法在血流速度、收縮期壓差、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指標狀況的觀察中存在較大局限性,其對冠心病的診斷主要是通過心絞痛情況進行分析,因此,診斷價值相對較低。除此之外,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診斷期間,心電圖檢查主要表現為左心室胸前導聯ST 段發生壓低的情況,無室間隔Q 波、V4-6 導聯深倒置T 波異常明顯[8]。提示上述措施單一實施價值不高,對疾病檢出效果差,診斷準確性低,為更好地改善疾病預后,需重視對相關診斷方案進行深入研究。

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查是在超聲發展的基礎上實施的,可以幫助臨床對大血管以及心臟指標狀況進行準確分析,該措施主要是采用脈沖超聲波,對機體瓣膜、心室以及心壁等進行分析,更好地了解患者心臟結構,分析其周期性活動及其與時間的曲線,方便更好指導后續治療。實施四維彩色超聲對患者是否有室間隔增厚情況分析有積極意義,方便了解左心室后下壁和心尖室間隔,進而更好地幫助醫生觀察及了解。超聲心動圖對了解心尖肥大、突出情況有顯著效果,臨床醫生可以根據其變化情況對心肌病患者的收縮期進行分析及記錄。盡管該措施的實施價值較高,但對于ST 段下移、R 波幅度等的診斷價值較低,其特異性表現不明顯,進而影響疾病診斷。結合心電圖,可以有效彌補上述局限性,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1]。由此可以看出說明兩種方法相結合,對心功能是否發生較大程度的改變、心尖是否肥大、心功能是否損傷分析效果顯著。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LVPW、心尖厚度、E 峰、A 峰、LAD 各指標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LVES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ST 段下移、胸前導聯R 波振幅、T 波倒置幅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聯合診斷的靈敏度95.65%、準確率95.65%、特異度95.65%高于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單一檢查(P<0.05)。由提示聯合診斷的實施價值更高,與單一診斷相比優勢顯著。對于肥厚型心肌病,其常見的心電圖表現為T 波倒置、ST 段改變。一般情況下,多數患者表現的ST 段是向下傾斜、水平的,T 波呈對稱性倒置。同時,對于存在心絞痛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與冠心病較為相似,容易增加疾病誤診,因此,臨床需重視疾病的診斷及鑒別,保障針對性治療。接受超聲心動圖檢查的患者應高度警惕心尖型心肌病的可能性,包括伴有胸導聯R 波增加差,表現為大的倒置T、明顯T 變化等。對于ST 段改變患者,為避免漏診和誤診,要根據常規超聲心動圖制作一系列標準切片,尤其要仔細掃描心尖。對于某節段局部心肌肥厚的患者,其心電圖顯示ST 段無明顯變化,T 波直立,異常深Q 波。超聲心動圖檢查方法能清晰顯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簡便、準確、直觀等優勢,已成為肥厚型心肌病首選的檢查方法,其優點包括靈敏度高、檢查直觀、不會對患者造成創傷、準確性高。聯合診斷可以發揮協同效果,提升其診斷的優勢,彌補單一診斷的局限性,進而幫助患者更好地檢出疾病,對后續治療的指導價值較高[9]。

綜上所述,超聲心動圖聯合心電圖實施價值高,各院可積極推廣,進而幫助患者提升疾病檢出率,可作為疾病首選診斷方案,進而幫助患者改善疾病治療及預后結局。

猜你喜歡
肥厚型心尖心肌病
多排CT對經股動脈與經心尖主動脈瓣置換術的對比分析
探討小劑量胺碘酮與倍他樂克聯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惡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療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
伴有心肌MRI延遲強化的應激性心肌病1例
家族聚集性明顯的肥厚型心肌病
超聲心動圖診斷乳頭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栽種了一個長在心尖尖上的花園
擴張型心肌病中醫辨治體會
甜蜜養顏季
MRI對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整體功能變化的研究
TAKO-TSUBO心肌病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