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占祥:初心在黑土地上綻放

2024-04-11 07:50牛澤群王虹澄
共產黨員·下 2024年3期
關鍵詞:阜新農業

牛澤群 王虹澄

“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送入農民家?!眳⒓庸ぷ?2年來,孫占祥一直從事旱地農業研究。懷揣著“讓更多人吃飽飯”的樸素初心,他長年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傾情耕耘科研熱土,在旱地耕作制度、旱地水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累累碩果,為廣袤黑土地上糧食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啟航——“讓更多人吃飽飯”

“學習更多的農業知識,為讓更多人吃飽飯盡一份力?!边@是孫占祥在少年時代就立下的志向。1985年,孫占祥考入北京農業大學(今中國農業大學)。

樸素的理想,源于這名農家子弟對饑餓的切身感受。在他的故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吃不飽”是當時農民的生活常態。孫占祥8歲喪父,母親拉扯著7個孩子度日,生活更為艱難。每年總有兩三個月,家里連玉米面都吃不上,只能買些高粱米、采些山野菜挨過饑荒。

從山村到京城,孫占祥鼓足理想的風帆,如饑似渴地學習專業知識,1989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到沈陽農業大學讀研究生。1992年,孫占祥碩士畢業,被分配到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省農科院”)工作,獻身農業、振興農業的夢想就此啟航。

在當時的省農科院里,全日制碩士畢業生很少。院領導認為,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于是,孫占祥被派駐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阜新縣”)旱作農業示范基地蹲點。這一去,就是10年。

“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吃一頓剩不多?!边@個阜新農民口口相傳的順口溜,是當地長期以來廣種薄收的真實寫照。1982年,省農科院耕作栽培所所長、全國旱作農業帶頭人李慶文,率領專家團隊在阜新縣沙扎蘭村建立了旱作農業示范基地,發起對傳統農業的技術改革,探索構建糧食高產穩產技術體系。孫占祥的到來,讓李慶文感到自己有了“接班人”。李慶文要求孫占祥全程參與課題任務,從設計方案到做實驗再到撰寫總結都由孫占祥負責。這是莫大的信任,也意味著巨大的壓力。

在前輩關懷的目光里,孫占祥像一只雛鷹,不畏風雨地飛翔在農業科學研究的天空?;厣顥l件差,吃井水、住土房,交通靠步行、取暖靠爐子,他毫不在意;科研難度大,一項研究往往需要若干年的持續觀察,每天至少要有半天時間待在田里,他甘之如飴。夏天做實驗,春天、秋天做指導,冬天搞培訓,孫占祥干得無比踏實。在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八五”期間,阜新市阜新、彰武兩縣結束了長期吃返銷糧的歷史,雙雙跨入國家商品糧基地縣行列。孫占祥的業務水平也飛速提升,到1996年,參加工作僅4年的他已經成為團隊的中流砥柱,主持了“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風沙半干旱區農林牧持續綜合發展與示范工程。

阜新地處蒙古高原向遼河平原過渡帶,是我國典型的風沙半干旱區,水資源短缺是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圍繞實現糧食增產穩產的目標,孫占祥將攻關重點放在了提高水分利用率上,經過多年研究總結出一套旱作農業降水高效利用技術體系。通過持續監測,他發現了土壤冬春季節無效蒸發過高的現象,有針對性地提出地表覆蓋保墑的方法,留住了“土中水”;他與阜新縣農機局聯合研發了深松鏟,在玉米拔節初期、雨季到來之前進行深度松土,留住了“天上雨”。2000年,該項目通過國家驗收。由農業部、科技部委托的專家委員會驗收結論指出,該項目研究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為我國東北、西北8000萬畝的風沙半干旱區提供了較為成熟的農林牧持續綜合發展模式。

省農科院與阜新市開展的科技共建至今已有42年。如今,阜新已成為全國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示范、應用的重要代表區域,全市糧食產量由共建前的14億斤提高到53億斤。為阜新農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孫占祥,在蹲點期間和很多農民交上了朋友。閑暇時,他信步走進農家,主人就會熱情地招呼他脫鞋上炕,用搪瓷缸子為他沏上濃濃的本地紅茶,共同分享豐收的喜悅……

翱翔——“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征程萬里風正勁,奮楫揚帆再出發。孫占祥關注的目光從阜新市擴大到整個東北地區,從耕作栽培技術延展到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利用方式及有關的技術措施的總稱。東北黑土區涵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四盟,約有耕地5.38億畝,生產了全國25%以上的糧食,商品糧調出量占全國的1/3以上,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最大的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和“穩壓器”。孫占祥要做的,就是在這張巨大的“圖紙”上描繪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藍圖。

不同于具體的農業技術研究,耕作制度研究旨在明確什么地適合種什么莊稼、怎樣種莊稼,研究成果是一本本發到農民手中的小冊子,讓他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這種研究既難成名、更難獲利,但孫占祥還是義無反顧地堅守在這個領域。他就像一個勤勞的農夫,繃緊全身的肌肉和神經,駕馭著科研的馬車不斷向前,只為了讓熟悉的土地取得更大的收獲,養育摯愛的親人。

針對施肥技術落后、肥料利用率低的問題,他提出了選擇高效利用肥料的作物品種、施肥期后移、分次施肥的技術模式,在保證糧食產量不減少的前提下可以節省1/3的肥料,還降低了面源污染風險。

阜新縣阜新鎮一名干部告訴記者,近年來,鎮上與孫占祥團隊共同建設了全市第一個萬畝滴灌示范基地,首次在中低產田上打造了玉米噸糧田。

一位農民告訴記者,應用孫占祥團隊創新的玉米花生間作新技術模式,每畝增產約100公斤。

…………

從“九五”至今,孫占祥作為首席科學家,率領團隊突破了耕作制度理論、資源高效型作物群體構建、高產耕層標準與配套、農田水分周年調控等關鍵技術和體系,取得了一批標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東北地區北部,受積溫影響,應是大豆主產區;東北地區西部、內蒙古東部,包括阜新市和沈陽市的康平縣、法庫縣,受水資源不足影響,應是雜糧、雜豆、薯類、花生的適宜區……”孫占祥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多因素聯合評價的種植制度區劃新方法,為正在施行的國家“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調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撐。截至目前,孫占祥的研究成果累計應用面積超過1.5億畝,創造經濟效益超百億元。

逐夢——“改變傳統種植習慣”

孫占祥時刻關注著農業科學的新進展、農業生產的新變化。目前,他帶領的團隊正積極致力于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研究。

近年來,黑土地開發利用強度不斷加大,東北地區氣候暖干化趨勢愈加明顯,傳統的單一作物種植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氣候變化。孫占祥給出了對策——構建集適應氣候變化、糧食產量穩步提高、資源可持續利用、固碳減排等于一體的東北地區氣候智慧型農業模式,并形成配套綜合技術體系,實現東北旱地高產穩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要讓基層農技人員、合作社主要成員、農戶,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種植習慣?!?孫占祥介紹,團隊經過多年研究,推出秸稈全量還田免耕播種的新技術模式,播種前不清理秸稈、不耕整土地,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一次性完成苗帶秸稈清理、施肥、播種及覆土鎮壓作業。據前期研究,采用該技術模式,農田溫室氣體排放可以減少19.6%,在欠水年還表現出極大的增產效果,實現了防風固土、保墑抑蒸、固碳減排、節本增效、穩產增產等目標。

此外,針對農業合作組織和種糧大戶越來越多、規?;髦饾u擴大的現狀,孫占祥也在作相應的研究,以期形成機械化基礎上的技術標準化體系,適應未來的集約化農耕生產。

回首來時路,郁郁滿芳華。參加工作以來,孫占祥先后主持各類國家科研項目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其中有數十篇被SCI和EI(世界著名的兩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收錄,在國際上得到高度認可。他的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職稱,全部是破格晉升的。

成就來自勤奮,勤奮源于初心。孫占祥以奮斗和奉獻為筆、以汗水和智慧為墨,在廣袤的黑土地上綻放初心、踐行使命?!拔覀兊囊磺信?,就是服務于農民增產增收,通過科技創新解決旱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中國經驗?!睂O占祥說。

人物簡介:孫占祥,1967年3月生于遼寧撫順,中共黨員,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二級研究員,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遼寧省保護性耕作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指導專家組組長。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等省部級以上獎勵成果16項,入選新世紀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級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興遼英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遼寧省學術頭雁等稱號。

猜你喜歡
阜新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淺談遼寧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動產確權登記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阜新元代大玄真宮祖碑碑文新錄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阜新皮革產業開發區再獲殊榮
阜新:智慧布局人才方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