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嵌入日常生活的內在邏輯與實踐理路

2024-04-13 22:10曹莉莉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曹莉莉

(廣州中醫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新時代黨和國家提出了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戰略任務,這一戰略任務的完成離不開話語傳播的有效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使我們經受住了來自意識形態方面的風險考驗,“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1]11。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意識形態領域仍面臨著諸多不確定、難以預料的因素,不同性質意識形態的博弈依然錯綜復雜,日常生活則成為博弈的重要場域。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嵌入日常生活,讓人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并將它轉化為大眾日常生活的行動指南,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建設的重要理路。

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嵌入日常生活的理論邏輯

意識形態作為社會結構的觀念上層建筑,理應歸屬于理論領域,但“其生命之根卻孕育在日常生活中,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保持其不朽的生命活力”[2]。日常生活是意識形態獲得滋養的根基所在。

(一)日常生活:孕育意識形態的場所

日常生活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人類的每一種實存或在世(being-inthe-world)方式都有其日常(everyday)”[3]53。馬克思認為,在社會共同體的復雜關系中,滿足和實現人之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現實生存活動,構成日常生活的基本內容。東歐新馬克思主義重要代表人物阿格妮絲·赫勒從個體再生產的維度將日常生活界定為“那些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4]3。自列斐伏爾首次提出“日常生活批判”概念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日常生活的關注重點則指向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對人的現實生活的全面殖民?;诖?,本文對日常生活概念的使用主要是在兩個維度上進行的: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日常生活不僅包括了衣食住行等具體活動,而且包括了人們在具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內在價值、意義、傳統等精神活動。由此,可以將日常生活劃分為日常消費、日常交往以及日常觀念等不同層面。二是在兩種不同性質意識形態并存與沖突的語境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應堅決批判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對大眾日常生活的入侵和同化。

日常生活是孕育意識形態的場所。日常生活到處隱藏著深刻的思想內容,抽象化的、純粹理論形式的意識形態,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其產生的根源和存在的根據?!耙庾R形態注定是要通過人之日常生活的感性活動而創生,要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發揮它的作用?!保?]5當意識形態回到日常生活,抽象的思想觀念并沒有丟失,相反,這些抽象的觀念對生活經驗有了新的意義。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抽象的意識形態變得具體、現實。因此,“思想觀念既在日常生活里,也在日常生活之外。思想觀念永遠都在不間斷地滲透進日常生活里,永遠都在不間斷地從日常生活里生長出來。但是,思想觀念解釋日常生活,加在日常生活上,轉變日常生活,折射日常生活?!保?]88

(二)意識形態:日常生活世界之文化精神的外顯

意識形態不是與現實生活世界根本無涉的理念王國,也不是沒有生命之樹的灰色王國,相反,它自身表現出日常生活的特質,是根植于現實生活世界之文化精神的外顯。

一是就產生歷程而言,意識形態不是主觀意念或純粹理性的想象或創造,它忠實于且反映了現實的社會生活,必須由現實的物質生活基礎來解釋。最初人們對外界環境的反映只是一種類似于動物式的樸素意識,只是這種反映比動物式的反映高明之處在于它脫離了動物本能,是一種被人所意識到了的意識,或者說是一種自然宗教式的意識。伴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分工的出現和分工范圍的擴大,意識逐漸擺脫類似于動物式的樸素意識“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7]534。即便如此,意識也并未超出現實生活領域,意識形態的基本內容依舊是現實的人對現實生活所具有的觀念和看法。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過極為深刻的論述。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們以具體的、感性的現實生活作為歷史發展的邏輯起點,將人們在其中所展開的意識形態活動看作是對現實生活過程的反映,生成于現實生活之中?!耙庾R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保?]29

二是就存在樣態而言,意識形態通常被理解為一種系統的觀念體系,但在外延上意識形態并不僅僅局限于純粹的思想理論,還表現為大量的、豐富的非理論性的感性形式,如宗教、道德、藝術等。誠然,“宗教、道德、文學和藝術雖然也包含理論內容,但其主要內容并不是以概念形式和邏輯推論表現出來的理論,而是以表象、信念、風俗和形象等非概念、非邏輯形式展開自身的感性意識?!保?]35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如果從生活實踐出發觀察和理解意識形態現象,那么不僅能發現作為理論形式存在的意識形態的根據是物質生活條件,而且還能認識到意識形態豐富多樣的真實表現形式,而這些真實的意識形態形式一定包含著理論思維但主要以生動感性形象表現出來的?!保?]37

(三)價值旨歸:政治認同的尋求

與意識形態的理論形態與感性形式相對應,意識形態將會在自覺的有意識和自在的無意識兩個層面運行。前者表現為意識形態的宣傳、灌輸,進而實現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后者表現為社會大眾在無意識心理層面對意識形態的接受與認同。有意識的、自覺的理論創造、灌輸與傳播使人理解意識形態的思想觀念是什么;無意識的、自在的日常生活嵌入使人明晰意識形態的思想觀念如何運行。無論是有意識的、顯性的意識形態理論灌輸,還是無意識的、隱性的意識形態滲透,最終都要轉化為主體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對意識形態的踐行,與政治、法律、哲學等精神活動建立起自覺的關聯,把理論信仰內化為慣常行為?;陔A級統治合法性、話語權維護的需要,意識形態理論的灌輸和傳播必然會以一種外在的教化形式向日常生活世界滲透,作用于人的生活世界,把特定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建構為人內在的、自覺的思想意識,這是意識形態的隱性存在,是一種“日用而不知”的微觀滲透。由此,實現自覺有意識與自在無意識的結合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應有之義,這便是要求日常生活的結構和圖式為精神活動創造適宜的條件,而同日常生活相分離的政治、法律、哲學等精神活動則“重歸故里”,向日常生活世界滲透。

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嵌入日常生活的現實邏輯

伴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推進,日常生活世界成為兩種不同性質的意識形態博弈的重要場域。西方國家加深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勢以及對全球網絡媒體的壟斷性經營,隱蔽性地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拔覈鐣幵谒枷氪蠡钴S、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10]8,多元社會思潮紛紜激蕩。與此同時,全球互聯網空間的急速發展,又為西方意識形態和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擴散和傳播提供了便捷通道。

(一)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加劇

新時代中國日益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在某些西方國家看來中國的崛起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威脅其世界性霸權地位,不斷采用學理性、炒作式等多種方式,加快將裹挾著“自由”“民主”外衣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彌散性地輸送到我國大眾的日常生活領域,重塑目標對象的社會心理和認知體系,進而達到爭奪意識形態話語霸權的目的。

一是極力推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神話”,并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成就歸功于所謂的“民主”“自由”,號召其他國家發動“顏色革命”走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但對資本赤裸裸暴力掠奪的原始積累,資本全球擴張的殖民史、侵略史和剝削史,以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所產生的混亂和動蕩要么曲筆遮掩,要么噤口不言。

二是蓄意制造我國在社會治理、民主政治等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國家的言論,并將落后的原因歸結于我國所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試圖說服中國人民放棄現有社會制度和社會道路,走向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道路。而且,西方國家還利用其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誘導國內學者運用“西方理論”來解讀中國治理的不足與困境,構建個別國內學者對“西方理論”的學術認同,盲目宣揚“西方理論”。

三是惡意炒作熱點問題和敏感話題,故意抹黑中國,污蔑我國社會制度,制造社會對立和共識撕裂,任由政治立場與偏見遮蔽真相。西方國家的種種“污名化”錯誤言論本質上都受制于一種非我即他、非友即敵的“他者化”思維。如果輿論場被此種思維方式所支配,且在“污名化”錯誤言論被接受的情況下,極易觸發和加劇意識形態分歧與價值撕裂,同化、西化和分化人們的道德倫理、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

(二)多種錯誤社會思潮的沖擊

目前,國內社會思潮復雜多元、多樣多變,其中歷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等錯誤社會思潮是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利益訴求、價值觀念等方面形成沖突和對抗的,其主要是通過占據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思想制高點,制造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和文化危機的方式來消解民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

一是盲目吹捧西方的經濟發展政策。一方面是不斷抨擊公有制,認為盡管公有制賦予人人在生產資料財產、勞動獲取消費收入等方面平等的地位和權利,但卻是以犧牲社會成員追求財富積累和財產收益的的權利為代價的;另一方面不斷鼓吹私有化,認為市場經濟建立的基礎只能是私有制而不能是公有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實行私有化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以及中國民族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事實上,國內錯誤社會思潮對私有化的鼓吹,并非基于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而是借機否定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

二是極力宣揚西方的社會政治制度。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需要一套理論來為其政治治理的合法性提供依據。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構了封建時代的“君權神授”的專制思想,確立了“人民主權”理論,但資本主義民主的狹隘性和虛假性也是非常明顯的。這是因為資本主義民主的主體是有限的,它無法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更無法實現人民群眾真正的當家作主,其民主只是一種迷惑人心的意識形態幻象。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確立起“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實現了民主從形式到實質的飛躍。但是近幾年在我國流行的一些錯誤社會思潮極力宣揚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制度,企圖顛覆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專政。

三是攻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支柱,然而一些錯誤社會思潮總是對其進行攻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便是典型。它鼓吹“革命無用論”,主張“告別革命”。近年來,部分學者捏造事實、曲解史料,認為革命文化是革命時代的產物,已經是“過去時”,提出“革命有罪”。追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本質和要害,是要通過否定我國歷史進程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進而“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1]。

(三)網絡意識形態治理任務艱巨

網絡生活已經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識形態的沖突與斗爭也逐漸從線下延伸到線上。我國網絡意識形態的主流仍然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但也存在很多的雜音、噪音甚至負面言論,網絡意識形態治理任務艱巨。

一是信息交互的“圈層化”?!叭印弊鳛橐环N網絡用戶的聚合體在為網民提供相對自主和個性化的信息獲取、選擇、接收渠道的同時,也在信息傳播的主客體之間形成了一道交互屏障。盡管網絡空間中信息量巨大,但只有被網民關注、感興趣的信息才能夠進入圈層之中,其他的信息則被隔絕于圈層之外,由此形成“信息壁壘”“信息繭房”。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從自由開放到自我封閉的異化現象,加大了信息傳播介入、信息過濾的難度,極易形成輿論監控的盲點。

二是網絡生活的泛娛樂化?,F代網絡空間受制于資本的宰制,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聯姻,表現出娛樂價值越位和泛化的傾向,部分政治、宗教、新聞、教育等公共話語和公共事務被泛娛樂化,具體表現為熱衷于渲染明星緋聞隱私、炒作娛樂新聞、調侃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等等。歷史虛無主義、價值虛無主義等錯誤社會思潮也都披上了娛樂的外衣。網絡生活的“泛娛樂主義”傾向不僅造成娛樂邊界的模糊以及娛樂活動本身價值的曲解和缺失,而且極有可能演變成“對一切具有真實價值對象的否定、拆解和毀滅”,“以‘無價值’的導向去娛樂稀釋一切‘有價值’的對象”[12]57,這本身就帶有極強的反權威性和去中心化的價值誤導性。

三是網絡信息解讀的“泛意識形態化”,表現為意識形態本身的絕對化和意識形態功能的濫用,把意識形態簡單、教條地運用和放大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方面。一般來說,“泛意識形態化”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得并不明顯,但在網絡生活中表現得非?;钴S,主要是與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匿名性、符號化等特性密切相關。這種現象在帶來主流意識形態理解的片面性和模糊性風險的同時,還會造成主流意識形態發展的工具化和標準化,削弱其正向引導功能。

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嵌入日常生活的實踐理路

日常生活世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去占領,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便會去占領。面對意識形態斗爭從鮮明的政治性悄悄轉變為隱蔽滲透的現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要找尋與日常生活世界的“鏈接點”,慎防其在日常生活世界的話語真空。

(一)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圖像呈現與影像書寫

作為理論化的思想觀念體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總是具有抽象性。那么抽象性的思想觀念用圖像、影像等可見、可感的形象化方式得以表達與再現,更易于促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向日常生活的回歸。

一是注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圖像呈現?!拔淖秩狈Φ臇|西(因為它們只是文字或字母)圖像可以填補,使之具有外形?!保?3]220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不斷凝練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內容,使之以可視化圖像的形式呈現。例如,社會公共空間經過涂鴉裝飾而成的“中國夢”“美好生活”“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系列宣傳畫和構圖,這種再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圖像化方式避免了單一語言文字的抽象,無形之中拉近了國家政治與大眾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有利于調動民眾內心的價值追求熱情,發揮了育人化人的思想政治功能。借鑒過往經驗,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通過圖像予以形象化呈現的過程中,還要進一步挖掘能夠喚起民族、國家強烈認同的圖像符號,利用其將“看不見”的國家和價值目標轉化為“看得見”的具象或“實物”,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隱而不顯的方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嵌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

二是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像書寫。就感官效果和吸引力而言,影像不僅可以看,而且可以聽,視—聽整合在其中得到了實現,具有較高的表現力和感官效果。我們以主旋律影視為例來看。主旋律影視是我們觀察和認知時代社會的重要媒介,它們尤其強調思想性,試圖通過重大歷史題材整合個體與民族國家之間的命運,在不同的觀眾中建立起共同的心理聯結。主旋律影視作品所展現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充分發揮影像的積極作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像書寫一方面要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像書寫提供優質平臺;另一方面要加強文藝創作,提高優秀文化資源的供給力,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影像書寫的藝術感染力。此外,還要提升社會大眾的媒介素養,提高其明辨是非、甄別錯誤思想觀念的能力。

(二)制作“入眼”“養眼”“入心”的日常文化景觀

日??臻g是日常生活展開的主要場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嵌入日常生活可以通過在日??臻g中疊加能夠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質的文化景觀,來實現對個體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塑造。

一是日常文化景觀的制作必須“入眼”,具有可視性。面對視覺注意力日益凸顯的當代社會,日常文化景觀的制作必須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真正能夠被看見。日??臻g多是以廣場、雕塑、宣傳櫥窗、宣傳標語、宣傳條幅等為物質載體,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可以通過這些媒介來展示、呈現和宣傳,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內容隨時隨地映入大眾的眼簾,自覺或不自覺地給予公眾以視覺提醒,反復閱取。

二是日常文化景觀的制作必須“養眼”,具有審美性。觀看的方式決定文化景觀在意識形態生產與傳播中所達到的效果。具有視覺審美的文化景觀更能夠打開視覺體驗的新通道,建構大眾的視覺審美經驗,形成大眾化觀看、通俗化認知的準支配性景觀觀看機制。日常生活文化景觀的營造與制作不僅可以直觀地在各種建筑、雕塑上懸掛標語,增強可視性,還可以使其更具有審美特性和藝術氣息,比如文化墻、文化廊、文化園、文化廣場等人文景觀。這種再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方式,不僅裝飾了日常生活空間,而且滿足了大眾的審美需求。

三是日常文化景觀的制作必須“入心”,達致價值認同。日常生活的文化景觀不僅要愉悅眼睛,還要能夠愉悅心靈,實現視覺觀看的身心同一性。日常生活文化景觀的制作須承載人文價值,打動觀者的心靈。這其中離不開對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的設計與應用,借此傳達價值理想和追求,使精神文化變為可視化的有形符號。通過挖掘、闡釋與宣傳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的象征意義,凸顯其人文精神,促成大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接受與認同。

(三)構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話語秩序

信息化時代,我們能否在網絡空間中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到國家意識形態安全與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嵌入日常生活,應注重網絡話語秩序的構建與治理,搶奪網絡空間話語權。

一是推動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對話交流。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就二者的地位來看,主流的意識形態占主導,具有引領作用;非主流意識形態代表著特定歷史發展時期思想意識發展的特定潮流。就其性質而言,有些思想意識具有對抗性,有些則是非對抗性的。在具體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應加以區別對待,不能夠用簡單機械、非此即彼的“刻板化認知”來理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網絡話語秩序構建的過程中應強調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對話溝通,促使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的相互包容、和諧相處。

二是建立特色鮮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學習宣傳網站?;ヂ摼W時代,全世界被整合成為一個信息地球村,在這個地球村中,西方媒體的信息供給仍占據優勢地位。憑借這一優勢,西方國家不失時機地借助網絡空間向我國大眾的日常生活領域傳播資本主義的價值理念和思想觀念。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可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建立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理論學習網站,因勢利導地引導社會大眾閱讀和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真諦,拓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傳播陣地,弘揚主流價值觀,以警惕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侵蝕。

三是培育網絡意見領袖,打造網絡空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團隊。在網絡空間中,意見領袖承擔著二級傳播的中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信息集聚和網絡輿論的發展走向。QQ群、微信群等熟人社交網絡相對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極易形成“信息繭房”和“回音壁”效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進行傳播的過程中,要著力于發掘和培養具有過硬思想政治修養和超強網絡輿論引領力的意見領袖,打造一批素質過硬、理論基礎扎實、作風正派的網絡傳播團隊,及時、高效地與廣大網民展開思想的碰撞與心靈的交流,正向引導廣大網民的思想行為、價值判斷與道德規范。

總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嵌入日常生活意在將抽象的、宏大的意識形態理論落實為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實踐,它在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如“涓涓細流”般耐心而細致地融入群眾文化工作,更加凸顯群眾主體或人民主體。在深層意義上,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嵌入日常生活,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制造和維持的崇高客體如理想的制度、自由、平等、公正等在日常生活中得以體現、表達與傳遞,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堅定大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進而保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縫合作用,達致社會價值整合,增強社會主義社會的穩定性、凝聚力和向心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