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逾百億元,公募管理費分化

2024-04-16 04:06易強
證券市場周刊 2024年13期
關鍵詞:管理費型基金持有人

易強

截至3月底,公募基金2023年年報披露完畢。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23年公募基金為持有人創造的收益為-4358億元,其管理費收入為1357億元,同比下降102億元。

從歷史數據看,自2000年以來,公募管理費收入同比下降的年份只有4個,即2001年、2009年、2011年及2012年,其后皆會回升并屢創新高。

這一次也不會例外,但難度有所不同,因為導致管理費收入下降的原因由原先的兩個(份額規模與資產凈值縮水)變為三個。

新增的因素是證監會主導的費率改革,其目的是強化基金管理人與持有人之間的利益綁定機制。而且,從監管層的表態來看,下調的費率恐難再回到過去。這意味著通過切實滿足投資者需求、提高投資收益來做大規模是持牌機構提高管理費收入的唯一途徑。

1月12日,證監會機構司副司長林曉征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初步測算,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平均每年將為投資者節約成本約140億元。

具體到公司層面,公布了近兩年數據的194家公募持牌機構中,2023年管理費收入同比下降的有99家,占比51.03%,降幅超過10%的有65家,占比33.51%,降幅超過20%的有30家,占比15.46%,甚至還有4家降幅超過50%。

若按減額(絕對值)排序,排在前列的多為權益類巨頭,若按降幅(相對值)排序,排在前列的多為中小規模公司。

費率改革

下面先從費率說起。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23年三季度,有3410只基金(僅計主基金,規模合并計算)下調了管理費率,占到公布了同年二、三季度管理費率的基金總數(10733只)的31.77%。

這些基金涵蓋幾乎所有產品類型,其中甚至包括2只混合型FOF(嘉實領航資產配置與財通資管通達未來)、1只股票型FOF(創金合信景氣行業)、7只QDII(易方達全球成長精選等)、8只量化對沖基金(工銀絕對收益、匯添富絕對收益等)、5只貨幣基金(大成添利寶、泰康薪意保等),以及16只純債基金(銀華信用精選18個月定開、建信安心回報定開等)。

當然,其中大部分是權益類基金,含偏股混合型基金1987只,靈活配置型基金86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464只,合計(3317只)占到下調管理率基金總數的97.27%,分別占到該三類基金總數的89.99%、62.48%及88.05%。

從下調幅度上看,有1984只偏股混合型基金、859只靈活配置型基金及46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合計3303只)將管理費率由1.50%降至1.20%,即下調兩成,占比99.58%。也有少數基金由2.0%降至1.20%,例如嘉實前沿科技滬港深、嘉實瑞享定開、九泰銳益LOF等,或者由1.65%降至1.20%,例如廣發百發大數據成長混合等。

一直以來,上述三類基金都是公募管理費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費率下調影響不小。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23年,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及普通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費收入分別為361億元、154億元和91億元,合計606億元,占到公募基金管理費總收入(1357億元)的44.66%。

2021年,上述三類基金的管理費收入(合計811億元)占到當年公募基金管理費收入(1412億元)的57.43%,2022年(合計733億元)占到當年公募管理費收入(1459億元)的50.24%。

公開信息顯示,公募管理費率的下調始于2023年7月。

2023年7月8日,證監會官網發文稱,證監會已根據行業發展實際和投資者需求,制定了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指導公募基金行業穩妥有序開展費率機制改革。下一步“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行業綜合費率水平”。

這意味著已然下調的費率恐難再回到從前,通過滿足投資者需求、提高投資收益以做大規模將是公募持牌機構提高管理費收入的唯一途徑。

凈贖回及資產凈值縮水

下面再看權益類基金份額規模及資產凈值的變動情況。

先看偏股混合型、偏債混合型及靈活配置型基金。2022年,這三類基金貢獻了公募基金管理費收入的47.07%。

截至2023年底,上述三類基金份額規模同比分別下降1418億份、1755億份和867億份,資產凈值則分別下降5950億元、1901億元和2664億元,其結果是管理費收入分別下降79億元、22億元和34億元,合計135億元。

再看普通股票型基金。2023年,這類基金的份額規模未降反升,由年初的4394億份增至4480億份,增加86億份,資產凈值卻由6691億元降至5833億元,縮水859億元,其結果是管理費收入下降了14億元。2023年,這類基金在公募管理費收入中占比6.71,同比下降0.51個百分點。

導致上述四類基金份額規模及資產凈值下降的原因是其業績上的整體欠佳。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23年之前成立的2055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2023年業績為正的只有162只,占比只有7.88%,業績低于-10%的則有1425只,占比69.34%,給持有人創造的收益合計-3635億元。

偏債混合型稍好,2023年之前成立的724只基金中,2023年業績為負的有364只,占比50.27%,低于-10%的只有8只,給持有人創造的收益合計-1.67億元。

靈活配置型方面,2023年之前成立的1395只基金中,2023年業績為正的有248只,占比17.78%,低于-10%的有661只,占比47.38%,給持有人創造的收益合計-1309億元。

普通股票型方面,2023年之前成立的540只基金中,2023年業績為負的有449只,占比83.15%,低于-20%的有105只,占比19.44%,給持有人創造的收益合計-819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四類基金已經連續兩年給持有人帶來負收益。2022年創造的收益分別為-6917億元、-212億元、-2878億元及-1733億元。

于是,部分持有人選擇用腳投票。而且,從持有人數據來看,用腳投票的不止是個人投資者,也包括機構投資者,只是放棄的戰場不同。

例如,偏股混合型、偏債混合型及普通股票型基金方面,2023年底個人投資者所持份額占比分別較年初下降0.42個、1.83個及3.31個百分點。靈活配置型方面,同期機構投資者所持份額占比下降了2.19個百分點。

中小公司降幅大

具體到公司層面,管理費收入的變動情況則有所不同。

如前述,有披露過去兩年數據的194家公募持牌機構中,2023年管理費收入同比下降的有99家,換句話說,仍有95家公司實現正增長。

同比下降的99家公司中,減額排在前列的主要是權益類巨頭,減幅排在前列的則主要是規模偏小的公司,例如太平洋證券、財信證券、北信瑞豐、華創證券、恒越基金、九泰基金等,截至2023年底,這些公司公募規模分別為9.06億元、3.78億元、32.10億元、0.87億元、46.97億元、14.52億元,管理費收入降幅排在前六位,分別為75.83%、60.49%、55.92%、50.94%、49.06%、47.26%。

管理費收入實現正增長的公司中,增額排在前三的依次是華商、華泰柏瑞及萬家基金,同比分別增加3.63億元、3.26億元和2.06億元,增幅分別為51.84%、23.66%及13.55%。

其中,華商基金主要得益于靈活配置型及偏股混合型基金規模的增長,該兩類產品份額規模同比分別增加38億份及50億份,資產凈值分別增加10億元和49億元,公司管理費收入分別增加1.87億元和1.11億元。

華泰柏瑞主要得益于指數型股票基金規模的增長,這類產品份額規模同比增加286億份,資產凈值增加559億元,管理費收入增加2.07億元。其中,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份額規模增加178億份,資產凈值增加519億元,管理費收入增加1.93億元。

萬家基金主要得益于指數型股票基金及貨幣基金規模的增長。前者份額規模同比增加66億份,資產凈值增加62億元,管理費收入增加1.08億元,后者規模增加682億元,管理費收入增加1.91億元。

猜你喜歡
管理費型基金持有人
從契約到組織:債券持有人會議的立法思路
新型抗腫瘤藥的藥物警戒體系概述
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制度的完善
類別份額持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201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大賺8000多億元
銀行卡年費、管理費取消
中國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下管理費索賠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