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學生的經驗出發

2024-04-16 03:31張菲菲
教師博覽·中旬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父子關系朱自清學情

張菲菲

山東省諸城市教科院語文教研員,正高級教師,全國優秀中學語文教師,主持的科研課題曾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語文教育教學散論見于《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建設》等刊物,部分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收錄。出版專著《語文教研筆記》《語文教研手記》和詩集《東武詩草》等。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經典散文,表現了中國傳統家庭中微妙復雜的父子關系,引起不止一代讀者的共鳴,大多數“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都能從文中看到自己的父親的影子,包括我。因為有共鳴,對于本文的教學,我比較得心應手:只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就容易引導他們理解樸素的文字里蘊含的父子深情——至少前四屆學生都是這樣。

上課時,我常常會先講述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比如在我的記憶中他從來沒有抱過我,比如我們之間的交流很少很少,比如記憶中他唯一一次伸手扶我……講到動情處,很多孩子眼里噙滿淚水——他們的感受和我一樣:熟悉又陌生的、深沉又遙遠的父愛,總讓我們猝不及防。于是,我順理成章地說:“來,看看當年朱自清這么大一小伙子了,為什么總是流淚?”以流淚切入課文,再拓展一點助讀資料——朱自清與他父親之間的故事。

五年前,在省教學能手高級研修班上《背影》同課異構時,我也這般設計。最后環節,我用《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升華朱自清與父親遲來的理解和愛,自我感覺也不錯。

可是,給新一屆學生教學本課時,我如法炮制,卻成翻車現場。

導入環節,我又開始動情地講故事:“在外面上學那些年,每次打電話回家,如果是我媽接的,我就嘮嘮叨叨至少半個小時;如果是我爸接的,我就只有一句話——我媽呢?”

學生一陣哄笑。

我接著說:“中國的父親,大多不善表達,家里最嘮叨的往往是母親,而父親往往只留給我們一個沉默的背影?!?/p>

很多孩子流露出不解的神態,有個孩子小聲說:“我家里就我爸最嘮叨?!?/p>

我卻不甘心,還企圖拉著他們強行代入:“我們與父親之間交流甚少,就像本文……”

“不會啊老師,我就經常和我爸聊天,我跟我媽才沒話說?!币粋€孩子打斷了我。教室里立刻炸開了鍋,孩子們七嘴八舌,紛紛列舉自己與父親相親相愛的種種細節。他們洋溢著幸福和驕傲的話語,完全偏離了我的預設。

我尷尬地站在講臺上,仿佛一列破舊的老火車,原本要去一片荒涼肅穆的高原,走著走著卻偏離了軌道,眼前突然出現一片鮮艷芬芳的花園,愕然、驚喜,又不知所措。

腦海里忽然閃過一些片段:上一屆孩子在學習親情主題單元時,我講到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是男主外女主內,班上最陽光開朗的男孩坤提出異議:“我們家都是我爸洗衣做飯?!边@一屆的學生中,華欣爸爸經常與我交流孩子的情況,柯爸爸每天陪孩子打籃球,鑫宇爸爸是脾氣超好的大廚?,F在,我每天接女兒放學時,看到家長隊伍里大多是年輕爸爸,他們熱切張望的眼神那么溫柔慈愛……我如夢初醒:時代不斷向前發展,家庭結構和家庭教育理念也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父親參與到孩子的成長教育中,親子關系越來越融洽。舊時代傳統的家長作風和家庭關系已隨歷史逐漸遠去,那些過時的老故事,再難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于是,順著孩子們的議論,我趕緊調整思路,由衷地感慨:“看來,老師真的是過時了,你們真是幸福的一代!對我這一代和朱自清那時候來說,與父親交流卻是那樣艱難。我們來讀讀課文,勾畫出‘我和父親之間的對話,體會一下這對父子之間的交流模式?!?/p>

孩子們帶著一絲同情和疑惑,勉強進入了課文。

兩周后,在全縣學科示范課活動中,同學科組剛入職兩年的茜老師執教《背影》。想到自己的課堂翻車現場,想到韓軍、徐杰等許多名師的經典課例在前,我不禁有點擔心,也有些期待。

然而,茜老師的第一個問題“這對父子的關系正常嗎”,一下子就擊中了我!

當代少年對文中的“父親”形象已經產生了隔閡,要想打破隔閡,依然得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從今天的父子關系的視角看昨天的父子關系,就能看出“不合常理之處”。對這些與父親無話不談、亦師亦友的少年而言,隱晦壓抑的表達、父子間簡短的交流、作者的幾次流淚……這些他們無法理解之處不就是“不正?!敝巻??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時代的烙印,與其強行將學生代入過去的時代和情境,不如讓他們用新時代的眼光去對比和審視。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來診斷這對“不正?!钡母缸雨P系,就引出了對文章細節的品讀和情感的揣摩,形成一個有梯度的問題鏈:怎么不正常(找出“不正?!钡募毠澝鑼懀??—為什么不正常(走近過去的“我”,了解寫作背景,分析人物復雜微妙的情感)?—后來正常了嗎(結合首尾段,讀懂現在的“我”)?

我不由得嘆服這個冰雪聰明、勤學善思的“90后”茜老師,她對學情的精準把握、對問題的巧妙設計,讓我這個有20年教齡的老教師自愧弗如!

學情不僅指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特征,還包括學生的情感態度、生活經驗、時代特征。學情是教學的起點,課堂教學設計要建立在對學情的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而不是教師的自我陶醉。但很多時候,我們所掌握的并非“真實學情”,而是“經驗學情”或“理論學情”:長期從事某學段學科教學的老師積累了對這個學段學生的豐富經驗,比如我;剛從師范院校畢業走上講臺的年輕教師則從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中獲取相關年齡段學生的總體特征??晌覀兺?,同班學生之間有差異,同級各班學生之間有差異,每一屆學生的特點更是大相徑庭,“經驗學情”和“理論學情”只能概括某個年齡段學生通常具有的普遍特征,過于籠統或滯后。如果我們忽視了學生因年代背景不同、個體成長環境不同而存在的變化和差異,就無法掌握真實學情,教學設計就缺乏應有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那種一本教案用到底、一個設計應萬變的做法,早該摒棄了!

教師想了解真實具體的學情,就不能囿于經驗,更不能主觀臆斷,而要真正地俯下身去,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生活,敏銳地捕捉學生的細微表征,洞察他們的知識、能力、心理、情感特征,還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合理設計教學起點,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無止境,學無止境。老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成長,除了埋頭讀理論,還要抬頭看世界,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反思總結,從鮮活的生命個體處汲取能量,虛心向新生代年輕教師學習。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僵化思維,為語文教學注入智慧的活水,語文課堂才會有生命的蓬勃氣息。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教研室)

KE TANG

猜你喜歡
父子關系朱自清學情
匆匆
清芬正氣朱自清
針對學情,實干巧干
作業批改中如何了解學情
立足學情以點帶面
《推銷員之死》中的父子關系
例說依據學情開展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老情書 朱自清致武鐘謙
管虎:一個在商業與文藝之間尋找平衡的第六代導演
“心靈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歷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