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斷面黃土隧道初期支護變形控制技術

2024-04-16 16:36黃俊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24年6期
關鍵詞:鋼架臺階圍巖

黃俊

(中鐵建昆侖路橋建設有限公司,成都 610000)

1 引言

大斷面黃土隧道圍巖應力較大段落的穩定性差,尤其是在該處進行開挖作業后,易發生明顯的變形,初期支護剛度不足或開挖的圍巖長期暴露于外界時,更易發生坍塌事故,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為此,深入研究大斷面黃土隧道初期支護變形控制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2 工程概況

新建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MHTJ-7 標段鄭莊隧道,為單洞雙線隧道,起訖里程為DK371+811.58 ~DK376+147.47,全長4 335.89 km。隧道洞身全位于黃土地段,隧道Ⅳ級圍巖2 966 m,Ⅴ級圍巖863 m,Ⅵ級圍巖447 m。改DK372+864~改DK372+910 段,采用對稱式明洞,明挖法施工。

3 圍巖大變形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

1)圍巖變形量大。在Ⅳ級炭質片巖地段施工30 d 后,上層頂的下沉總量達到150~200 mm,水平方向的收縮總量達到300~400 mm,局部巖石的碳質含量高,地下水含量大,加之隧道開挖的擾動,實際變形量遠超出平均水平,最嚴重時存在1 260 mm 的水平收縮變形量。

2)變形速度快。正常圍巖的水平收縮量為30~50 mm,但隨著隧道施工進程的推進,隧道變形速度逐步加快,例如,部分地段的20 d 累積變形量達到1 560 mm。

3)變形持續時間長。隧道開挖后出現臨空面,部分施工段在二次襯砌施作成型后仍有變形現象,長期的變形將嚴重影響隧道整體的穩定性[1]。

4)變形的突發性。隧道開挖、初期支護均結束后,僅出現小幅度的變形現象,但隨著施工的繼續進行,拆除初期支護后圍巖以較快的速度變形,且以爆破施工后最為明顯,可能引起突發的圍巖變形乃至坍塌事故。

5)變形段分布不均。在設置好隧道的初期支護結構后,各路段的變形量不盡相同,相比上層頂部的下沉量,初期的水平收縮速度和累積變形量均更大。后續,上層頂部的下沉速度加快,嚴重時每日的下沉量達到20~30 mm,累計下沉量達到500~600 mm。

4 施工方案的提出及比選

4.1 變形情況

以三臺階預留核心土法施工DK374+411~DK375+385段,設置H180 型格柵鋼架,噴射混凝土厚25 cm。上臺階、中臺階在初期支護封閉成環后縱向開裂,現場監測數據不收斂,部分格柵鋼架變形扭曲。綜合考慮初期支護內力監測結果以及現場地質調查資料,判斷該段落初期支護整體受壓,結構壓應力超過極限抗壓強度,引起壓剪破壞,圍巖在兩側拱腰處形成剪切應變壓縮拱頂區域,初期支護結構的鋼架扭曲變形,局部混凝土開裂掉塊。

4.2 三臺階大拱腳臨時仰拱法

針對隧道工程的變形問題,優化施工方案,以三臺階大拱腳臨時仰拱法施工后續類似的地質段落,要點為:設置長度為3.5 m 的φ42 mm 超前小導管,進行超前支護;搭建H180 型格柵鋼架,鋼架腳部設置大拱腳,上臺階拱腳處設臨時仰拱,形成復合式襯砌;鎖腳材料選用壁厚為5 mm、長度為4 m 的無縫鋼管,每節點設置2 根,焊接Q25L 型連接鋼筋與鋼架,增設鋼筋用于提升支護結構的穩定性;設置φ820 mm×20 mm鋼筋網片,噴射C25 混凝土,厚度25 cm。

4.3 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

在原設計格柵鋼架圖紙的基礎上,以釋放應力的方法控制變形,拱頂外擴10 cm,邊墻外擴5 cm,在兩側拱腰以及其他受力較強的部位設置如圖1 所示的圍巖應力釋放裝置,根據現場監控量測數據合理控制開挖預留變形量,釋放圍巖應力后,可減弱內力對初期支護結構的不良影響,有效控制初期支護變形。鋼架型號仍采用原設計型號,加大拱部左右兩側各20°~60°范圍的半徑,左右拱腳外擴15 cm??v向貫通布置長度與格柵鋼架間距一致、 寬度與噴射混凝土厚度一致的圍巖應力釋放裝置,設置厚度為8 mm、高度為28 cm 的豎向鋼板,焊接至上下兩側10 mm 的連接鋼板處,為方便連接鋼架,在連接鋼板處預留螺栓孔[2]。

圖1 圍巖應力釋放裝置

4.4 施工方案的對比分析及選擇

經過現場實驗驗證,兩種方案均能夠控制鋼架扭曲變形、初期支護起皮開裂等問題,因此從機械化程度、施工成本、施工效率、監控量測結果4 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選擇綜合應用效果良好的施工方案。

4.4.1 機械化程度的對比

三臺階大拱腳臨時仰拱法的作業空間有限,操作煩瑣,不具備機械化作業的條件; 圍巖應力釋放裝置法的工序相對簡單,有較寬敞的空間,宜采用機械化作業方式。

4.4.2 施工成本的對比

三臺階大拱腳臨時仰拱法需設置鋼墊板和臨時仰拱鋼架,且有較大工程量的開挖及混凝土噴射作業,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較高;若采用圍巖應力釋放裝置,主要增加的成本體現在新增一段鋼構件、6 根PVC 管及增加預留變形量,無須投入過多的材料,施工成本較低。

4.4.3 施工效率的對比

三臺階大拱腳臨時仰拱法無法采用機械施工模式,增設臨時支撐必須由人工完成,平均循環用時為11 h,月進度為40~50 m,效率較低;若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由于施工量較少且可以采用機械作業方式,平均循環用時縮短至8 h,月進度增加至55~65 m,施工效率更高[3]。

4.4.4 監控量測結果的對比

三臺階大拱腳臨時仰拱法抑制圍巖塑性變形主要依靠的是大拱腳及臨時仰拱較大的支撐力,新增結構是抑制圍巖應力變形的關鍵;若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能夠發揮出圍巖的自承能力,適度釋放圍巖應力,更有效地控制變形量。是否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的拱頂下沉時程曲線,如圖2、圖3所示。

圖2 拱頂下沉時程曲線(未設圍巖應力釋放裝置)

圖3 拱頂下沉時程曲線(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

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后,圍巖監控量測數據較大,但仍然能夠有效控制變形,并且此方案還具有機械化程度高、施工成本低以及效率高的優勢,綜合應用效果更好,因此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的方法更加可行。

5 施工控制要點

5.1 加強監控量測,準確分析數據

經過方案調整,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后,實測結果顯示圍巖有較大的變形量,因此成立專業監控量測小組,進駐現場進行監測,利用監測信息指導施工。Ⅴ級圍巖段,每5 m 布設一個量測斷面,各斷面均有7 個測點,每日觀測2 次,若初支成環前變形速率>20 mm/d 或初支成環后7 d 內的數據不收斂或局部存在嚴重的滲水現象以及其他異常情況,均在原監測方式的基礎上增加測點以及提高觀測頻率,現場監測人員完整匯總數據,向上級匯報,經過分析后判斷現場施工情況,采取針對性的加固措施[4]。

5.2 嚴格控制支護參數,合理預留變形量

對于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的段落,仍保留原設計方案中鋼架型號、鋼筋網片、噴射混凝土等施工方式。在加強現場監控量測的基礎上,整理分析監控量測數據,繪制曲線,用于分析不同時間段的隧道變形量,評價變形量隨著時間推移的變化規律,從而合理預留變形量。

5.3 落實“兩緊跟”,盡快使初支仰拱封閉成環

同步開挖下臺階和初支仰拱,根據“兩緊跟”的原則進行施工,即上臺階鋼架緊跟掌子面,初支仰拱緊跟下臺階。為保障掌子面的施工安全,將掌子面到成環距離控制在隧道洞徑的1~1.5 倍。

5.4 規范設置鎖腳錨管,局部加密布置

鎖腳錨管采用的是長度為4 m、 壁厚為5 mm 的φ42 mm無縫鋼管,角度斜向下30°~45°,每節點2 根,設置到位后,用φ25 mm L 形鋼筋與鋼架焊接穩定。局部監控量測數據異?;虼嬖谲浫鯂鷰r、嚴重滲水的情況時,加密布置鎖腳錨管,環向排距為80 cm,每節點的鎖腳錨管增加至4 根。

5.5 加強拱腳支墊,建設洞內排水系統

在上臺階、 中臺階鋼架底部設置尺寸為50 cm×30 cm×3.5 cm 的輕質泡沫鋁墊板,上方鋪設砂墊層,厚度為10 cm。在掌子面設置集水坑和移動集水箱,完善洞內排水系統,定期疏通以保證排水的順暢性。施工期間,由專人及時抽排水,避免拱腳遭水的浸泡。

6 結語

綜上所述,大斷面黃土隧道的施工條件特殊,初期支護結構可能因圍巖應力作用而出現異常,具體表現為鋼架扭曲變形、混凝土開裂等問題,埋下質量隱患和安全隱患,所以,采取初期支護變形控制技術至關重要。經過本文對工程實例的分析,提出三臺階大拱腳臨時仰拱法和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法,經過多方面的對比分析后,認為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的綜合應用效果良好,在防止初期支護變形開裂的同時還具有機械化水平高、成本低、速度快等優勢,實踐表明,設置圍巖應力釋放裝置的施工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具有推廣價值。

猜你喜歡
鋼架臺階圍巖
利用ANSYS對煙囪支撐鋼架的優化設計
隧道開挖圍巖穩定性分析
上跨公路鋼架拱橋的拆除方案選擇
軟弱破碎圍巖隧道初期支護大變形治理技術
51.7t壓縮機跨越15m高鋼架柱吊裝就位施工方法
走在除法的臺階上
高地應力隧道鋼架支護變形與防護措施
采空側巷道圍巖加固與巷道底臌的防治
地面荷載及圍巖自重作用下淺埋隧道的圍巖應力解
臺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