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賡續中華文脈 照亮詩意人生

2024-04-17 07:16何小波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 2024年3期
關鍵詞:課程群識字創作

何小波

【摘? ?要】以童詩述漢字,構建“漢字兒童詩課程群”,給識字教學帶來新的視角。教師借助豐富多樣的課程內容,引領學生通過閱讀和創作漢字兒童詩, 體味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加深對漢字的理解,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核心素養。

【關鍵詞】漢字兒童詩;課程群;識字;創作

讓學生在識寫漢字中“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激發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的教學要求。盡管統編教材從一年級伊始就編排了文化味十足的識字文本,注重文化的融入,但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仍習慣把掌握漢字的讀音、筆順、筆畫、結構作為重點,較少涉及漢字中蘊含的文化。

那么,要如何引領學生體味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加深對漢字的理解?必須改變過去那種生硬、機械的識寫方式,避免只知漢字的形、音、義而不知其文化特征和美學韻味,避免無限制地追本溯源,進而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概言之,識字教學應更有趣味和文化味。將其與兒童詩相結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漢字兒童詩課程群”的起源

誠如曹文軒所言,“以童詩為起點,進入漢字的世界,漢字啟蒙變得更加富有童趣。凝練、生動又優美的現代童詩,不僅能滋養孩子的想象力,在語文學習和寫作表達方面更能令初學的孩子受益匪淺”。

以童詩述漢字,這給了識字教學以新視角?;诖?,構建“漢字兒童詩課程群”(以下簡稱“課程群”),以漢字兒童詩(以下簡稱“字詩”)的閱讀與寫作助力落實《課程標準》在識字、寫字教學方面的新要求,以此豐富漢字教學方法,提升漢字教學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具體而言,就是以漢字為審美對象,以兒童化語言為表達方式,根據漢字自身的造字特點、規律、音韻、意蘊等創作詩,讓學生“初步了解漢字、漢語的特點,初步感受漢字的有趣及其中蘊含的文化,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回歸語文學習的本質”。比如,針對“茁”字,創編如下字詩:“山媽媽站到山爸爸肩膀/草娃娃站到山媽媽頭頂/它們長了又長/長了又長/要長到什么時候/才能摸一摸亮晶晶的星星/要長到什么時候/才能和月亮說說悄悄話???”不難看出,以兒童視角寫成的字詩,抓住了字形、字義的特點,具有情境性、故事性、趣味性,富有美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識寫動力。

二、“漢字兒童詩課程群”的目標

以童詩述漢字,構建課程群,旨在達成以下目標。

一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生新的識字文體和課程。統編教材中常見的識字文體有兒歌、韻文、字謎等,各有各的優勢。而字詩是用兒童的視角、思維對漢字進行詩化演繹,是對教材識字文體的有益補充。它既有詩的節奏、韻律,又有字的理趣,還有畫面感、情境感。

二是引導學生全方位、多維度了解漢字、漢語的特點,感受漢字的有趣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激發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圍繞不同主題創生的課程群,有利于學生分類梳理學過的字,發現形、音、義的特點,感知漢字與文化、生活等的聯系,發展獨立識字能力和寫字能力。

三是對當前識字教學作有益的補充、拓展,提供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新路徑。識字教學的過程也是閱讀、欣賞字詩的過程,具有趣味和文化味。學生通過學習字詩發現其中的漢字密碼以及“點字成詩”的方法,進而嘗試仿創,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培養想象力和審美能力。

三、“漢字兒童詩課程群”的設計

課程群的建構是一個從單一走向豐富、從粗糙走向精細的過程。

(一)內容研發

課程群的研發經歷了一個由點到面的過程。所謂“由點到面”,一是指由少數教師組成研發核心團隊到語文教師全員卷入,二是指由確定一個研發點到擴展出多個字詩課程。具體流程如下:研發核心團隊先行先試,形成可供研究的課例—打磨課例,形成課型—根據課型模板,設計字詩系列課—邊實證邊修訂。在此基礎上,分成若干研發組承擔不同課程,復制上述研發策略,形成課程群。

針對中、低段學生識字量和識字方法較少,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遵循識字規律,我們研發了“象形字字詩課程”“會意字字詩課程”“點字成詩13法課程”。這是因為常見的象形字、會意字多編排在中、低段教材中,且字形簡單,構詞能力強,具有圖像性,適合滲透字理,也容易總結出字詩創作的基本方法。比如,“點字成詩13法課程”中,教師基于字象與詩象共融的理念,根據漢字的構形理據、漢字形音義的聯系、漢字的詩性特質等,總結出音想法、形想法、義想法、拆分法、加減法等13種方法,為學生的創作提供支架。

針對中、高段學生已有一定的識字量,且掌握了多種識字方法,對漢字的特點和規律也有一定的了解,思維由形象走向抽象的特點,遵循語文學習規律,我們開發了“指事字字詩課程”“形聲字字詩課程”。這是因為隨著年級的升高,識字以形聲字為主,另外所選形聲字、指事字為高頻字,適合“詩化”?;谥?、高段學習逐步強調思辨的特點,我們還研發了“點字成詩·致敬名家課程”,緊扣統編教材中的名家,搜集課內外資料構成一組文本,引導學生從中提煉出一個或若干個關鍵字,并將關鍵字轉化成字詩。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名家來感悟每個關鍵字的審美價值與文化意蘊,在語用過程中對名家及其作品有深刻的認識。

針對所有學段,我們研發了“每課一字字詩課程”“節氣字詩課程”“生肖字詩課程”。其中,第一個課程緊扣統編教材中的每篇課文,提取帶有“文眼”性質的關鍵字,由教師或學生“點字成詩”,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表達;第二、第三個課程有利于傳承并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綜合性學習。比如,“節氣字詩課程”以節氣為對象,包括“節氣字源、節氣三候、節氣習俗、節氣古詩詞、節氣實踐、節氣字詩”六個模塊,前面五個模塊以信息輸入和實踐體驗為主,最后的模塊讀寫結合,將前面五個模塊中的感受、體驗轉化成字詩。

(二)課型分類

從時間上看,有短課和長課。所謂短課,用時10~15分鐘,常常列舉字詩兩三首,引領學生讀中悟方法、悟規律,或以導學單的形式,讓學生匯報交流、共評共鑒。導學單有多種樣態,主要有“讀字詩,明寫法”和“用寫法,創字詩”兩個模塊。所謂長課,用時30~40分鐘,一般流程為“猜圖(字象)成詩—例詩導讀—點字成詩”。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助學單,主要有“字形演變、字族歸類、字根密碼”等模塊。

從與統編教材的關系看,有緊密型和游離型。所謂緊密型,指緊扣統編教材來設計,多將點字成詩的環節嵌入語文課的教學中,具體分為三類,分別是前奏式(安排在課前環節)、嵌入式(安排在課中環節)和拓展式(安排在課后環節)。所謂游離型,則不與教材相關,單獨設計純粹的字詩課,多以社團課的方式推進。

從讀創的方式看,有純閱讀課、純創作課和讀創融合課。所謂純閱讀課,即以誦讀或品讀優秀字詩為主的課;所謂純創作課,即以仿創字詩為主的課;所謂讀創融合課,即集字詩品讀與創作于一體的課。

四、“漢字兒童詩課程群”的實施

字詩的寫作比尋常的童詩創作要有難度。因此,以仿寫為主,且搭建多種支架,由易到難。低段可從“說”開始,讓學生借助軟件把語音轉成文字。中、高段由仿到創,鼓勵學生適當創作,尤其鼓勵合作創作。學生在仿創中識字、識文化,獲得成就感。

(一)低段以字詩誦讀為主,以簡單仿寫為輔

字詩作為兒童詩的一種,適合反復誦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識字和閱讀能力,使其加深對相關漢字的理解。常規操作流程為:確定要誦讀的字詩—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誦讀—簡單交流讀后感受(一般引導學生發現字形特點、體會漢字部件之間的關系等)—搭建仿說支架(引導合作共仿)。

【例1】在課前環節可安排前奏式短課,常常只有“誦讀”這一個環節。如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文具的家》通過一個小朋友找不到鉛筆、橡皮時與媽媽的對話,滲透了愛護文具的思想。其中,“找”是生字,也是會意字。課前,教師讓學生讀一讀字詩“風兒/別把園子里的花草/翻得東倒西歪//風兒/別把才晾曬的衣服/翻得七零八落//風兒/別把廚房的菜籃/翻得亂七八糟//小弟弟玩游戲/遺失的戈/小猴子拾去了”,猜一猜寫的哪個字。謎底是“找”。在學生認讀和書空“找”字后,教師導入新課:詩中的小弟弟玩游戲丟失了戈,真是個丟三落四的小馬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也有一個小馬虎,她又丟失了什么呢?讓我們走進課文認識一下。

【例2】教師教學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小池》時,引導學生讀古詩、創字詩。教師出示“尖”字詩“尖尖角的小荷/小池舉著的朱砂筆/在練習書空唐詩/紅蜻蜓正在欣賞呢”,引導學生發現之所以由“小荷”聯想到“朱砂筆”,是因為二者都“上小下大”。于是,學生受到啟發,聯想到針尖、刀尖、筍尖等,分小組仿寫。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不著痕跡地將生字“尖”的教學融于兒童詩的讀創中,讓學生學會“類比聯想”,又借助類比聯想的物象加深對“尖”的認知,以及對《小池》這首詩的理解。

(二)中段以字詩賞析為主,以讀寫結合為輔

以某個或某族漢字為審美對象創作的字詩,適合賞析玩味,進而“發現所學漢字形、音、義和書寫的特點”及其文化內涵。在賞析的基礎上,圍繞審美對象作適當的拓展閱讀,以讀促寫,這其實是對《課程標準》第二學段學習內容“學習用口頭或者圖文結合的方式創編兒童詩和有趣的故事,發展想象力”的落實。常規操作流程為:確定要賞析的字詩—引導學生多角度賞析(交流詩中藏著怎樣的漢字密碼)—以讀促寫(引導自主或合作寫字詩)。

【例3】課上,教師出示關于“香”的字詩:“青蛙說你是半畝稻穗半月明/熊貓說你是翠竹的味道/農場說你是瓜果的味道/柳河說你是水草的味道/燕子說你是雨后彩虹的味道/老牛說你是一粒黍/在麥田里飽滿的味道//風兒把書翻了又翻/你是書的味道/娃娃把媽媽親了又親/你是媽媽的味道/媽媽把娃娃吻了又吻/抿嘴甜甜地笑?!苯處熞龑W生猜一猜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字,并說說是怎么猜到謎底的。在猜說的過程,師生一起品鑒字詩:“半畝稻穗半月明”是謎面,謎底是“香”。整首詩以鋪陳的方法創造意境,讓學生深化對“香”字的理解,實現情感交融與審美交融。之后,教師出示“禾”與“香”的甲骨文,引導學生說說它們分別表示哪個字,并猜想先民為何這樣構字,然后嘗試用“禾”或“禾字旁”的字寫一首字詩。

【例4】 在芒種節氣課上,學生運用“點字成詩13法課程”中學到的方法,嘗試創作字詩。如運用音想法,即由字音展開聯想和想象:“芒,這個字讀máng,/ 為何它要讀作máng?//農民說,/ 芒種時我要忙著插秧。// 麥穗說,/芒種時我要忙著長刺。//合歡說,/芒種時我要忙著開花。//青梅說,/芒種時我要忙著釀酒?!?一首簡短的字詩,由“芒”的字音聯想到同音字“忙”,并結合“芒種”這個節氣特點展開想象,同時扣住“芒”的字義“某些禾本科植物籽實殼上的細刺”,生動形象有趣。由此,字的音義、節氣文化以及童趣融合在一起。

(三)高段以字詩創作為主,以品讀為輔

有了中、低段的字詩學習經歷,學生積累了一定的閱讀鑒賞經驗,對字詩的創作方法有了初步體驗和領悟。因此,高段以字詩創作為主,以品讀為輔。這既是以“語用”為內核的素養導向決定的,也是由高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決定的。常規操作流程為:多種方式激發創寫動力(激趣悟法)—引導學生點字成詩(情動辭發,學法遷移)—品讀分享(讀中修改,佳作共賞)。

【例5】執教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教師出示一首“人”字詩讓學生填空。學生根據詩句,填寫出以下內容:“撇出涕淚(滿衣裳)/捺出漫卷(喜欲狂)/撇得速度(飛快)/捺得心情(暢快)/撇捺之間/舉國同慶(萬民歡)” “撇出即穿(巴峽巫峽)/捺出便向(襄陽洛陽)/撇得速度(飛快)/捺得心情(暢快)/撇捺之間/大快人心(好還鄉)”……

接著,教師作如下引導:此時此刻,再來讀這首詩,從“好還鄉”中,你認識到了什么?是歡喜暢快的心情,或是急切的心情,還是五味雜陳?從“還”中,可讀到曾經有家不能歸,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酸楚?從“鄉”中,可讀到濃濃的鄉愁、深深的眷戀?請帶著這些問題,以一個字為題創作一首字詩,為詩圣杜甫立一座詩碑,可分組創作,也可尋求家長、老師等人的支持。

在這個情境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自主或合作創作。教師選擇優秀詩作在班內共讀共賞,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詩行的更深處,不只是為了把一首首詩讀得更透一些,也不只是教會他們看到文字的背后,更是想要他們透過詩去識人,透過詩看到榜樣。

實踐證明,引入字詩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上的創新,又是一種教學理念上的創新,可逐步發展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讓學生在誦讀欣賞或點字成詩的任務中體悟漢字的文化信息,進而實現跨學科學習,感受到漢字文化的生命力和豐富的趣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川省成都玉林中學附屬小學)

猜你喜歡
課程群識字創作
《一墻之隔》創作談
識字
識字兒歌
基礎醫學顯微形態學實驗課程群的構建及意義張雪莉
“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實踐教學分析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
識字謎語
軟件工程專業編程語言課程群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初探
關于綜合性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群建設的思考
創作隨筆
巧妙引導,快捷識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