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法國互相看見

2024-04-18 09:39黃迪
ELLE世界時裝之苑 2024年4期
關鍵詞:法式中式時裝

黃迪

提到“中國風”,你的腦海中會閃現怎樣的畫面?是龍鳳、祥云、寶塔,還是旗袍和馬褂?在2024春夏秀場上,有一種介于洛可可和中式之間的時尚風格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不像傳統法式復古風那般繁復沉重,而是多了一絲雅致的東方韻味。仔細端詳,這種特殊的“中國風”并不拘泥于大眾眼中象征中國的圖騰符號,而是一種文化底蘊的融入,比如遠看是西方摩登的時裝廓形,近看卻和中國傳統工藝相融合,傳遞出超越國度和時光的別樣美感。

其實,這種法式和中式融合的風格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產物,早在17、18世紀的法國,商人和傳教士開始把東亞人珍貴的插畫和物品帶回歐洲,并將在東方的所見所聞、人文風貌,通過講故事口口相傳給當地人。富麗的瓷器、奢華的首飾、新奇的服裝以及布滿奇珍異草的園林,如同一個個浪漫的東方綺夢,激發歐洲工匠的無限靈感。于是,一種充滿魅力的混搭風開始在法國貴族圈風靡,尤其在凡爾賽宮,中國風的珍玩隨處可見,路易十四國王格外偏愛按照中國式樣建造的房間,他甚至修建了一座以白瓷為靈感的“中國宮”,以此寄托對于神秘東方文明大國的憧憬。

這一時期“法式中國風”的風靡,不但塑造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洛可可風潮,也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今年4月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巴黎凡爾賽宮攜手策劃的《紫禁城與凡爾賽宮 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大展將展出不少中西方風格融合的奇珍異玩,它們不但是幾個世紀以來中法文化持續交流的見證,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時裝、珠寶設計師的創作。

細數時裝史,從有照片記載的時代開始,“中國”就是法國時裝設計師的靈感來源。20世紀初期,最著名的“中國迷”之一就是Coco Chanel女士,她在巴黎康朋街31號的公寓正是以“法式中國風”的思路布置,步入其中,最先看到的就是繪有鳳凰和山茶花的烏木漆面屏風,整個房間既有中式的格調,又不乏裝飾風的浪漫。據說,Karl Lagerfeld在1990年代創作出的那件中國風格的滿幅刺繡大衣的靈感來源正是香奈兒女士公寓中的屏風。

直到2024春夏秀場,即便Virginie Viard操刀的Chanel變得更加輕盈休閑,但受中國風影響的精致工藝在時裝的細節中依舊隨處可見?!罢劶皩χ袊幕某掷m深度研究,Dior更是當仁不讓。創始人Christian Dior曾經設計過以“中國”“北京”“上?!泵脑煨?,后來他又設計了“中國之夜”“中國藍”“中國風”等造型,這份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情不但主導了Dior與中國最初的連結,也從此讓中國藝術與文化成為Dior源源不斷的設計靈感。近幾季的Dior新品中,出現了和中國非遺手工藝的深度合作,讓“法式中國風”在時代進步中,有了全新的意義和內涵。

本文將以時間為線索,帶你飽覽“法式中國風”的前世今生。在文字時光機中,你可以窺見17世紀法國人對富饒神州的神往,也可以看到PaulPoiret、Lanvin、Yve Saint Laurent、Louis Vuitton、Balenciaga等設計師與品牌如何在不同時代將“中國風”一次次搬上巴黎時裝周T臺,以及《ELLE世界時裝之苑》這本刊物在中法時尚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每一次中法交流大事件之后,都是“法式中國風”的再演繹,時裝是窗口,是兩國文化互鑒的縮影。

“法式中國風”的緣起

17、18世紀,受到當時中法交流的影響,法國宮廷掀起了曠日持久的“中國熱”。藝術家華托、于埃、皮耶芒等創作了很多中西結合的藝術珍品,也為更多同時代的工匠提供了審美模版,上到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從花園布景到家用器具,都不時會使用中式風格裝飾。大作家巴爾扎克發明了一個詞語“Chinoiserie”來詮釋這一風潮。 法語版的《學術辭典》這樣解釋“Chinoiserie”: 具有中國元素的藝術品、家具、奇異珍品或是依據中國元素而制作的物品。這個詞語背后,是當時法國人對富饒神州的無限神往。然而在當時,沒有幾個歐洲人能夠準確地區分中國風、日本風、暹羅風和印度風,西方人所向往的神州并非真實的中國,更像是具有異域風情的幻境。對于大眾而言,中國依舊無限遙遠、無比奇特?!胺ㄊ街袊L”是西方藝術家們對東方神秘國度的理想化解讀。

“法式中國風”成為巴黎時髦人士的標配

20世紀初,法國的藝術裝飾風深受“法式中國風”的影響,讓中國元素在巴黎熱潮再起,這在著名的時裝插畫師George Barbier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一二: 中式披風、改良旗袍和折扇與異域風情的屏風、瓷器、香爐相得益彰,這也是當時時髦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這一時期,涌現了一批將中國元素融入時裝的先行者。1923年,被譽為“巴黎高定之父”的Paul Poiret以中式官服為靈感,創作出名為“Mandarin”的外套,并穿著它出席了一場在巴黎舉辦的中國風派對。無獨有偶,Poiret的經典系列“歌劇大衣”,則從中國傳統提花紋樣中汲取靈感,因此也有人說,Paul Poiret是西方世界中中國風時裝設計的鼻祖。此外,同一時期的設計師如Jeanne Lanvin、Elsa Schiaparelli等都有和中國風相關的作品。20世紀40年代,又出現了一個“狂熱”的中式愛好者——Christian Dior。1948年,他設計過以“中國”“北京”“上?!泵脑煨?,后來他又設計了“中國之夜”“中國藍”“中國風”等造型。1951年,Christian Dior先生親手設計了一條中國風紋樣的雞尾酒裙,命名為“Quiproquo”,這件裙子上的紋樣,正是“草圣”張旭的作品《肚痛帖》。沒想到在70多年前,法國品牌就已經以中國書法作品為靈感,實現了文化破圈。

中法建交, “中國熱”席卷巴黎秀場

1964年,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兩國文化互鑒的序幕正式開啟。自此,巴黎秀場上涌現了越來越多以“中國”為主題的時裝系列。1977年秋冬巴黎時裝周,Yves Saint Laurent高定系列“La ChineImpériale(中華帝國)”引發業內轟動。圣羅蘭大膽地將他所理解的中國風格融入設計之中。從對襟、立領、盤扣等中國傳統元素的應用,到大面積的中式刺繡,無不彰顯著圣羅蘭對中國風的癡迷。有趣的是,“中華帝國”系列發布的時候,圣羅蘭還未來到過中國,他是在8年之后才第一次踏上了這片讓他魂牽夢縈的土地。圣羅蘭先生在1995年接受《ELLE世界時裝之苑》雜志采訪時表示:“我作品中時常提及的‘中國,實際上是想象中的‘中國” 。讓我著迷的,也正是這樣的中國?!?/p>

也是在這一時期,第一位法國時裝設計師來到中國辦秀,這就是“中國人的老朋友”皮爾 . 卡丹。雖然當時中國時尚產業尚未成型,但皮爾. 卡丹堅信中國會是世界的未來。他的到來,為尚在萌芽的中國時尚行業打開了一扇門。1979年4月,在“中國時尚之母”宋懷桂女士的幫助下,皮爾.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了第一場中國時裝秀,這次時裝表演得到了《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的報道,而宋懷桂在街上“攔人”在北京組建“皮爾·卡丹模特隊”的故事,更是拉開了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模特走向世界的序幕。1985 年,中國模特隊讓五星紅旗飄揚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2018年品牌以“卡丹紅”為主題,在長城上演品牌進入中國40周年大秀。皮爾·卡丹以“紅”指代中國,皮爾.卡丹曾經影響了中國時尚文化,中國也成就了皮爾. 卡丹。

來自法國的ELLE登陸中國

20世紀80年代,中國逐漸回到國際社會中,跟世界恢復連接。偏見止于交流,反應到時尚界。

作為中法建交后版權合作引進的第一本時尚刊物,亦是全球第一本進入中國本土的國際高端女性雜志,《ELLE世界時裝之苑》于1988年創刊,不但為國人打開了一扇世界時尚之窗,也向法國時裝界展示了真實的中國風貌。1988年第一期雜志介紹的第一位設計師,就是法國時裝大師Jean-Paul Gaultier。

從歷史文檔中可以看出,ELLE的到來不僅僅向中國時尚愛好者普及了世界舞臺上活躍的時裝趨勢,而且ELLE國際采訪團也來到中國,更是瞄準走在潮流尖端的中國女性,在上海街頭留下法國團隊的前沿創意。

21世紀后,隨著中國團隊的不斷壯大,本土創意人才對于國際品牌的多元化演繹更是精彩紛呈。

“中國風”也可以天馬行空

在巴黎時尚圈,“中國熱”持續了整個1990年代。Karl Lagerfeld曾經在Chanel 1996秋冬高定系列中重用中國元素。超模Kate Moss身著頗有“中式嫁衣”風格的紅色刺繡外套,呼應Chanel高定秀中必有婚紗的慣例,成為時裝秀場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樣戲劇化的是John Galliano接手Christian Dior的第一個高級定制系列(1997年春季系列),有兩件裙子受到中式披肩的影響,一條粉紅色,一條黃綠色。粉色的那條讓人聯想到黃柳霜在一張手工上色的宣傳照里穿過的一條裙子:細致而玲瓏的刺繡、鯉魚紋理的旗袍面料、細長的流蘇穗帶,構成了一個奢華、夢幻、瘋狂卻又讓人心馳神往的嶄新風格。Nicole Kidman在參加1997年學院獎頒獎典禮時就身穿那條黃綠色的禮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穿旗袍參加奧斯卡的演員。設計師意猶未盡,在1997秋冬系列中延續中國主題,推出了以黃蕙蘭的旗袍為靈感的時裝。2002年,John Galliano第一次來到中國,他曾經在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服飾研究館館長Andrew Bolton對談時回顧過這次旅行:“我很為中國文化著迷?;叵肫饋?,可能是因為我對它幾乎一無所知。是對它的幻想使我第一次去到那里?!痹诒本?,Galliano被邀請觀看京劇,并有機會到后臺觀摩演員上場前的準備?!皯騽〉膫鹘y、儀式,服裝的層次和用針線縫紉的技巧都讓人驚訝。雖然我一個詞也聽不懂,但是視覺上的一切我都記下了?!庇谑?,Dior 2003春夏高定系列應運而生。

“中國風”的秀場回溯:不再形式化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中國文化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國市場成為時尚奢侈品的必爭之地。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聲音越來越響亮,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對于“chinoiserie”風格有了新的反思和重塑,“中國風”不再拘泥于旗袍、馬褂、唐裝、龍、折扇、流蘇和盤扣等傳統符號。

2008年秋冬,設計師Nicolas Ghesquière在Balenciaga的作品中將紙傘、品茗、竹笛等頗具江南風情的元素用在時裝設計上。Louis Vuitton 2011春夏系列,當時的設計總監Marc Jacobs在摩登挺括的時裝廓形中,融入了中式立領、中式盤扣和絲綢面料。最讓人驚艷的是這一季的色彩運用,相比Marc Jacobs一貫亮麗的風格,多了一份中式的清雅,當傳統被充分挖掘時,“中國風”的內涵便開始擴展,它更多是一種神韻,而不僅是具體的圖騰。

2015年,以“中國:鏡花水月”為主題的大都會博物館展覽收獲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有人認為這是“中國風”影響世界時裝史的縮影;也有人認為,這次梳理的是西方世界的“中國風”幻想史,整個展覽都是中國風異化的產物。但無可爭議的是,這次展覽成為一個承前啟后的歷史節點,讓中國的瓷器、畫作、電影以及手工藝品等也有了展出的機會,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提供了更豐富的維度。

當下 “中國風”,中法文化互鑒

在這之后,越來越多國際設計師用彼此文化中共鳴的部分取代刻板印象中的中國元素,意在當下,目及未來。如今的秀場,法國品牌對“中國風”的應用不再刻意和形式化,而是一種自然貫穿的創意思路。

Dior 2021秋季男裝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美國藝術家 Kenny Scharf的波普涂鴉被印在夾克上,乍一看并不會讓人聯想到“中國風”,但這些圖案是以打籽繡這種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方式制作的。Dior 2024春夏男裝系列,甚至融入了中國的非遺工藝,將中國傳統非遺手工藝中的“絨花”作為帽章加入了新浪潮風格的無檐便帽系列。中國元素從被凝視的對象變為藝術的共創者,向世界展示了時尚與傳統藝術的和諧共生。

如今,“中國風”不再有特定的式樣,它從具體的圖騰、顏色、物件,演變為基于中國文化的創作思路。在全新的中國風時裝故事中,中國的藝術家、手工藝者也不再缺席,他們用傳承千年的智慧,創作出更多經得起推敲的作品。真正的中國風從來都不只是對傳統元素的應用,更是對華夏文明內在精神的傳承。

猜你喜歡
法式中式時裝
新年最美中式穿搭
日常之美
新·中式生活美學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過幾個?
時裝
放肆玩酷街頭時裝客
中式烹飪營養與健康
法式高腰傘裙,“遮肉與優雅”兩得
法式新格調
法式輕奢優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