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思維訓練與主題突破的作業設計
——以“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為例

2024-04-19 07:30王彥成
教學考試(高考歷史) 2024年1期
關鍵詞:約法民主歷史

王彥成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學)

涵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以對教材內容的精準整合為抓手,以學生的深入理解為突破,通過教學活動的互動和演繹,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深化其歷史理解和人文關懷。這要求教師在課程內容整合的同時,關注學生的認知思維,疏通好思維路徑引領,教學主題達成的認知通道。本文以“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一課為例,探尋通過梯度性作業設計助推學生思維進階的途徑,實現教學理解的深入和主題的突破。

一、演示時空邏輯,架構認知主題

歷史學以人們過去的活動為研究對象,無數史實點綴的歷史星空豐富了歷史內涵的同時也隱匿了歷史的輪廓。撿括歷史軌跡,感悟動態時空演進中歷史脈絡的過程就是發現歷史規律,生發歷史智慧的過程,即在歷史思維的溝通下實現過去與現在對話的過程。課堂教學中的主題設置,為這一認知過程的驅動指明了方向。從本課的教學實踐來看,如何讓學生對近現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進形成清晰且深刻的印象,認知思維可視化,無疑是高效記憶和理解的最佳手段。為此,筆者引導學生串聯骨干知識,洞察歷史演進的規律。

設置作業一——按照時間軸線梳理,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1:指出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的奮斗目標和其最終實現的標志。

問題2:從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政治走向看近現代中國政治制度演進的趨勢。

孤立、零散狀態分布的基礎史實只有統合在一定的體系下,才會形成具體的認識。發現疊壓在具體史實之下的歷史規律的過程既指引了學習的方向,又教會了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一般技巧。閱讀教材,學生可能受惑于大跨度、多層面的歷史論述,如果沒有清晰的導航,那必定會嚴重阻礙學生對無效認知資源的過濾,學生的認知負荷會在對無效資源的不必要加工中加劇,由此會阻礙學生的認知通道。影響學生思維路徑的生成和學習品質的塑造。通過可視化的時間軸線梳理,剔除干擾信息,將不同階段的政治形態進行比較,學生認識到民主共和是近代國民的政治追求,但其實踐的道路復雜曲折。這一認識既溫故了本課的精神內核,又為學生的深入研學打下基礎。

二、組建知識群落,豐富主題內容

線索的骨感因具體史實而豐滿,翔實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政治走向,需要以史料補充歷史的輪廓,在鮮活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進程中,產生思維互動,夯實學生歷史理解的基礎。這部分以累積學生歷史學習的必備知識為要點,讓學生動起來,使其占有問題解決的工具,對于塑造學生獲取重點問題解決的關鍵能力和形成深刻的歷史理解有重要作用。為此,設置作業二——按照時間斷限,填充歷史信息,并分析以下問題: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走向共和之路)

問題1:指出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實現民主共和做了哪些努力。

問題2:指出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是如何破壞民主共和的。

問題3:結合南京國民政府的民主程序思考其是否實現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理想。

問題4:概述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探索民主政治的實踐歷程。

問題5:指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包括哪些內容。

散落在教材中的歷史信息經過系統的歸類、整合,突出了學習要點,形成了知識群落,帶動了教材整體的把握。一個趨勢(走向共和)、兩條路徑(資產階級的憲政路徑、無產階級的憲政路徑)、三個階段(締造共和、破壞共和、民主共和)、四任政府(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線索演繹,實現了知識的再現和遷移,搭建了學生思維理解的邏輯通道,構筑起學生由形象思維向創造型思維轉化的橋梁,為復雜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抓手。

三、研讀重點信息,攻克認知障礙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指導教師進行課程結構整合時突出強調要把握學習主題中的關鍵問題,并指出建立起這些關鍵問題解決與發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邏輯的運用下使用材料,培養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確立了政務運作中的三權分立和責任內閣的原則,是共和國體制的法制保障,寄托了革命黨人的政治理想。對這部憲法的全面認識,影響了學生對民國政治風氣的理解和中國歷史走向的觀測。為此,圍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筆者進行了如下作業設計:

例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雖然羅列了人民應當享有的各種自由權利,但對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卻未設任何救濟方法。同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 15 條又規定:“本章所載人民之權利,有認為增進公益、維持治安、或非常緊急必要時,得依法律限制之?!惫视腥伺u《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給予人民的自由只是“貓口之鼠之自由”。材料表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

A.保障資產階級的自由

B.存在明顯的法理缺陷

C.缺失制約政府的機制

D.忽視人民的民主權利

【答案】B

【解析】結合材料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雖然規定了人民應有的權利,但卻在缺少對政府侵犯人民權利的制約機制的同時,又增加了限制人民權利的章程。作為具有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其立法理念本應體現社會契約、人民主權等學說,所以,如此矛盾的法制規定表明,人民享受的實際民主權利有限,這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立法存在法理缺陷,故選B。材料沒有體現出民主主體的范圍,A 排除;材料沒有論及政府的監督機制,C 排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了人民的自由權利,只是權利的保障機制缺失,不等于忽視人民的民主權利,D 排除。

例2.孫中山說:“而北方將士,以袁世凱為首領,與余議和。夫北方將士與革命軍相距于漢陽,明明為反對民國者,今雖曰服從民國,安能保其心之無他?故余奉臨時約法而使之服從?!辈牧媳砻鳌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是為了( )

A.消弭南北矛盾

B.實現主權在民

C.維護共和體制

D.提防袁氏當政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立法背景的理解。結合材料可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對北方將士是否真心認同民國體制存在疑慮,為了提防在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之后破壞民國法統,故訂約法。所以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目的是維護共和體制,故選C。袁世凱就任總統是革命黨人推翻帝制的交換條件,清帝退位后,袁氏主政已是注定事實,故D 排除;“消弭南北矛盾”的說法既不準確也不是材料反映的內容,A 排除;保證民國體制,不完全等于實現主權在民,B 排除。

例3.以下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部分內容,由此可見 ( )

A.總統的權力被有效限制

B.埋下了權力紛爭的隱患

C.推動了政黨政治的實踐

D.實現了分權制衡的理念

【答案】B

【解析】本題是表格類比較題,找到比較項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觀察材料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通過責任內閣制限制大總統的權力為目的,卻授予了大總統任命官職、總攬政務、統帥軍隊等實權,因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沒有有效限制大總統的職權,且埋下了總統府與國務員爭權的隱患。故選B,排除A,D;材料沒有體現政黨政治的相關內容,與C 選項無關,故排除。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法理依據、運作程序雖不夠完善,但其民主理念在中國社會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也激起了進步人士利用法制改造中國社會的欲望?!八伟浮钡陌l生既打擊了政治理性的訴求,也動搖了中國近代憲政的道路,隨著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中國近代政黨政治的實踐走向了末路,隨之走向末路的還有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的共和道路。為何近代的土壤里長出了共和國的胚胎,卻不能滋養共和國的成長。遞進性設問,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也推動了系統性學習任務的解決。對此,筆者布置了以下幾個作業任務:

例4.章開沅在其著作《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發展》中寫道:“中國并沒有真正實現過政黨政治,也無所謂兩黨制或者多黨制,而只是中國資產階級一廂情愿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結果,是以悲劇性的失敗而告終?!痹斐山袊h政治實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國社會的歷史傳統

B.資產階級的發展水平

C.近代中國社會的國情

D.封建勢力的打擊阻撓

【答案】C

【解析】本題探討近代中國政黨政治失敗的原因,四個選項中A,B,D 三個選項分別從不同維度解讀了近代中國政黨政治失敗的原因,但這三個維度都是近代中國國情的體現,因此,C 包含了A,B,D 的論述關系,故選C。

例5.辛亥革命后中國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護國運動后普通民眾也在心理層面上形式上認同了共和政體;新文化運動后,人們開始自覺地關注著國家、民族命運;五四運動后民眾對于自己應對共和國家所負的義務和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把希望寄托在當權者的善心上,而是依靠自身力量采取直接行動。由此推測 ( )

A.國民素養影響了共和道路的實現

B.公民意識是發展社會民主的保障

C.思想解放推動了民主政治的進程

D.政局動蕩阻礙近代中國社會發展

【答案】C

【解析】結合材料可知,隨著近代政治形態的演進,人民的思想素質有了顯著提升,國家意識逐漸成熟,壯大了追求政治民主和社會進步的力量,因此,必定推動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故選C。材料中的邏輯顯然是政治實踐影響了國民素養,推動了國民意識的提升,A 排除;B,D 選項材料沒有論及,故排除。

例6.巴林頓·摩爾指出:正如筆者們已經看到的,國民黨的主要社會基礎是鄉紳后裔、城市工商業、金融業的利益混合體,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合作。據此推知,國民政府 ( )

A.執政理念保守

B.阻礙社會進步

C.統治基礎薄弱

D.政治威信不足

【答案】C

【解析】材料論述了國民黨的政治組成力量,主要來自于“鄉紳后裔、城市工商業、金融業”等社會上層群體,說明其統治基礎薄弱,故選C。材料未涉及其執政理念,難以形成對其執政理念的評價,A 排除;材料也沒有對國民政府的社會作用進行評價,B 排除;通過統治力量的階級構成判斷其政治威信不具有合理性,D 排除。

中國近代社會的國情造成了體制轉型之困,但中國近代社會的體制轉型之困是否全糾于雙半社會的性質?這是個值得系統性討論的問題。雙半社會在弱化政府權威,帶來民族危機的同時也撕裂了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形成了近代社會的權力重組,刺激了階級力量的重新分化。在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那一刻起,融入全球化進程便成為不可逆轉的命運選擇。專制和民主,是傳統和現代的較量,也是頑固力量和進步力量的角逐,在民族團結、國家獨立這一命題上更成為影響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鍵選擇。顯然,民族資產階級開創的共和道路夭折在封建軍閥的破壞之下,打著孫文旗號的蔣介石也在民國法統的傳承上出現了基因變異,主權在民的旗幟最終流轉到了無產階級手中,并通過共產黨的努力發揚光大。

以古鑒今是歷史佐世功能的表達,從過去走向現代的古今蝶變也是歷史智慧的生發。今天的世界總會掛著過往歲月的影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何以生發,具何特色,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努力如何落地了近代以來的民主訴求,完善了共和體制?履跡無產階級的政治實踐,筆者布置了以下幾個作業任務:

例7.毛澤東探討“反革命可不可以轉變”時認為:“在我國的條件下,他們中間的大多數將來會有不同程度的轉變。由于我們采取了正確的政策,現在就有不少反革命被改造成不反革命了,有些人還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正確的解釋是,新中國實行 ( )

A.人民民主專政

B.黨的集體領導

C.基層民主制度

D.政治協商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題是材料理解題,題中的“反革命”是指“敵對階級”,“敵對階級”是可以轉變的,而且也實現了轉變。因為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只要“敵對階級”成為人民的一部分,就完成了轉變,故選A。材料未涉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等,同時,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也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和國體決定的,故B,C,D 排除。

例8.傳播學之父施拉姆指出“一方面,毛澤東使基層群眾廣泛地分享民主,這一點他超過了當代其他革命領導人?!瑫r,毛澤東又把民主的增進看作是只能在‘強大的國家’組織內實行的事項”。與此相關的制度是 (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題是材料理解題,材料指出了新中國的政治特色:既實現了“基層群眾廣泛地分享民主”,又保障了民主的運作范圍在“‘強大的國家’組織內”;這一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體現,故選A。B,C,D 選項均排除。

例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在各個抗日根據地中,有不少開明地主、名流士紳、社會學者以及抗日愛國積極分子被選入民意機關和行政機關,參加了抗日民主政權的領導工作,既有利于壯大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又增強了各階級與中國共產黨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信心與決心,同時也使占人民大多數的貧苦農民從社會底層解放出來,以極高的熱情走上政治舞臺,廣泛地參與了民主政權建設。

——王若飛《我們是怎樣在敵后根據地建設起新民主主義的政治》

材料二以民盟為代表的中間各民主黨派從一誕生起就高舉愛國民主的旗幟。在抗戰勝利后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中,盡管各民主黨派程度不等地存在著走中間道路的獨立意識,力圖從形式上保持對國共雙方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場,但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斗爭的體驗使他們意識到“只有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才能沖破蔣介石國民黨專制獨裁的禁錮,去逐步實現自身的政治抱負?!?/p>

——鄧澤宏、丁宇《從舊政協向新政協轉變的歷史條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特點及意義。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參與群體廣泛;實行三三制原則;群眾熱情高;抗日救國。

意義:鞏固了抗日民主政權;壯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增進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為新中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奠基;保障了人民參與邊區政權管理的權利,提升了邊區人民的政治素養。

(2)共同的愛國主義情感;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增進的政黨互信;國民黨一黨專政及重慶政協的失??;北平政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中國共產黨的誠意及努力。

歷史教育在以精密的邏輯、謹慎的態度還原歷史面貌、得出歷史結論的同時,也涵育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彰顯了歷史學科的時代擔當和人文情懷。在歷史的星河中穿針引線,描摹出中國共產黨奮斗足跡的同時,也在學生的心里鐫刻了家國情懷的底色。

四、洞見歷史規律、升華歷史理解

從學科屬性上看“歷史學是在一定歷史觀指導下敘述和闡釋人類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的學科”。從教育功能上看“歷史教育要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和社會擔當意識的現代公民”。歷史規律、獨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問題的發現與解決中得以塑造,是知識與經驗的積累通過思維作用的升華?!爸袊廉敶沃贫鹊难葑儭币徽n既闡明了近現代中國追求政治民主化道路的歷史發展規律,又演繹了不同階層的治國理念。在塑造共和國的道路上,雖然民族資產階級起到了首創之功,但是其民主的范圍和運作程序上存在著明顯的局限;封建軍閥、南京國民政府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更是以專制代替民主,扼殺了民國的法統與政務程序。孫中山締造中華的宏愿最終經無產階級的傳承與創新,實現了民主法治的落地和偉大中華的崛起。歷史學科以證據推演邏輯,以邏輯夯實立場,實現了學生對過去的同情和現實的理解。歷史教育在形成認知理性的同時,也推動了人文素養的升華和家國情懷的深層次表達。就本課而言,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深學生的認知感悟,最后筆者進行了探究性作業設計:

例10.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亨廷頓認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首要的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個合法的公共秩序。必須先存在權威,而后才談限制權威?!l展中國家政治改革和運行的要點有三個:

(1)強政府:強有力的政府+政黨+軍隊,維護公共利益,維持政治穩定。

(2)治理能力:政治體系的法制化,適應能力、復雜程度、自治能力和內部協調能力。

(3)政治參與:民眾,自由知識分子參與到政治中來,充分發揮積極性。

——摘編自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根據材料,結合中國共產黨民主政權建設的基本史實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設計意圖】

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設計,本題設置的意圖是通過學生的知識回顧和運用,在政治實踐中感悟民主的真實性和全面性,體會近百年來共和國體制的目標在現代中國真正實現的歷程,加深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解,從而增加學生的國家和民族自豪感。

綜上,一次成功的學習活動在于思維的引領和學生的參與。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思維進階的過程,表現為由形象邏輯到創新思維的轉化。作業設計不僅是課堂知識的鞏固,更是提升學生認知水平的媒介,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緊扣課魂,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的思維遞進,實現知識本位和育人本位的雙重落地。

猜你喜歡
約法民主歷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約法”夫妻
新歷史
建政、救亡與啟蒙:再論鄂州約法之人權條款
探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臨時”之因
關于現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對《臨時約法》大總統令副署權的質疑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好民主 壞民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