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燕然都護府、中受降城治城考

2024-04-20 14:23劉永杰張文平
鹿城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唐代

劉永杰 張文平

摘 要: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包頭平原位于唐代西京長安的正北方,有“國之北門”之稱,是唐朝在北疆經營的重點區域。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在包頭平原設置燕然都護府。景龍二年(708年),張仁愿在包頭平原之上修筑中受降城。經考古調查,結合史料記載,初步考證燕然都護府治城為今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敖陶窯子古城,中受降城為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二狗灣古城。

關鍵詞:唐代;燕然都護府;敖陶窯子古城;中受降城;二狗灣古城

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Yanran Capitaland Central Surrendered City in the Tang Dynasty

Liu Yongjie1 Zhang Wenping2

(1.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 010000;2.Inner Mongolia Museum,Hohhot,010000)

Abstract:The Baotou Plai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positioned directly north of Changan,the Western Capital of the Tang dynasty,was known as the “Northern Gate of the State” and was a focal area of the Tang dynastys operations in its northern frontier.In the twenty-first year of the Zhenguan era (647 AD),Emperor Tai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established the Yanyan Protectorate on the Baotou Plain.In the second year of the Jinglong era (708 AD),Zhang Renyuan constructed the city of Zhongshouxiang on the Baotou Plain.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s,combining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with historical records,have identified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the Yanyan Protectorate as the ancient city of Aotaoyaozi in the Jiuyuan District of Baotou,Inner Mongolia,and Zhongshouxiang City as the ancient city of Ergouwan in Dalad Banner,Ordos City,Inner Mongolia.

Key words:Tang Dynasty;Yanyan Protectorate;Aotaoyaozi Ancient City;Zhongshouxiang City;Ergouwan Ancient City

唐太宗貞觀年間,平定東突厥、瓦解薛延陀,先后消除威脅唐王朝北陲的兩大邊患,漠南漠北游牧民族紛紛內附。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回紇①等部請于突厥之北、回紇之南設置驛站,開辟出一條方便使節來往的大路,史稱“參天可汗道”;[1]同時,于參天可汗道南端設置燕然都護府,“以導賓貢”[2],為管理各羈縻府州的最高機構。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阿史那骨咄祿召集亡散余眾起兵入寇,短時間內自立可汗建立政權,史稱后東突厥汗國或第二突厥汗國。后東突厥汗國崛起后,骨咄祿、默啜帶領其部眾頻繁侵寇唐朝北部疆域。景龍元年(707年),唐中宗任命張仁愿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統御防備突厥事宜。張仁愿上任后,趁默啜可汗西擊西突厥的機會,于突厥南下要塞修筑了西、中、東三座受降城,以隔斷其南北通路,“自是突厥不得渡山放牧,朔方無復寇掠”[3],北陲遂安。

三受降城中的東、西二城治所,前人已作專門考證②,爭議不大。關于燕然都護府與中受降城治所仍存有爭議,目前尚無定論。本文以田野考古調查資料為基礎,辨析相關史料,試對二城地望作新的考辨。

一、前人研究綜述

燕然都護府是唐朝在北疆設置的首個都護府,為參天可汗道的南端點。關于燕然都護府治城所在,前人依據《元和郡縣圖志》“于今西受降城東北四十里置燕然都護”[4]的記載,均將其指向西受降城東北處?!吨袊鴼v史地圖集》將燕然都護府標示在黃河故道烏加河東北、今天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以南的方向。[5]李宗俊新撰《新忽熱古城與漢受降城及唐燕然都護府治所關系辨》一文,認為《元和郡縣圖志》所記“四十里”為“四百里”之誤,將燕然都護府治城考證為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新忽熱古城。[6]

在今天的包頭平原,經考古調查發現有兩座唐代古城,西面一座為位于今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二狗灣古城,東面一座為位于今包頭市九原區的敖陶窯子古城。前人多將敖陶窯子古城與中受降城聯系起來③,但敖陶窯子古城所在位置與史料記載的中受降城位置不能完全吻合。地方文物愛好者提出了二狗灣古城為中受降城的觀點,但未作嚴格考證。筆者《高闕新證》一文提出敖陶窯子古城可能是燕然都護府的觀點,亦未展開討論。[7]前述兩種觀點均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有必要展開研究、深入論證。

二、相關史料辨析

(一)燕然都護府相關的史料

按時代早晚順序,茲列舉如下:

《元和郡縣圖志·關內道》天德軍條下載:“天德軍,本安北都護,貞觀二十一年,于今西受降城東北四十里置燕然都護?!保?]

《舊唐書·回紇傳》載:“于故單于臺置燕然都護府統之,以導賓貢?!保?]

《唐會要》卷七三安北都護府條下載:“(貞觀)二十一年正月九日,以鐵勒回紇等十三部內附,置六都督府、七州并各以其酋帥為都督刺史,給元金魚、黃金為字,以為符信。于是回紇等請于回紇以南,突厥以北,置陲驛,總六十六所,以通北荒,號為參天可汗道,俾通貢焉,以貂皮充賦稅。至四月十日,置燕然都護府,以揚州司馬李素立為都護,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并隸焉?!保?0]

《新唐書·回鶻傳》載:“即故單于臺置燕然都護府統之,六都督、七州皆隸屬,以李素立為燕然都護?!保?1]

《資治通鑒》唐紀十四燕然都護府注云:“新書曰:置燕然都護府于古單于臺。宋白曰:在西受降城東南四十里?!保?2]

由上述史料可見,燕然都護府的位置所在,與西受降城、故單于臺、參天可汗道等密切相關?!对涂たh圖志》為唐朝宰相李吉甫撰著的地理志書,是研究唐代歷史地理最為直接的史料?!杜f唐書》為后晉史家劉昫所編,其中《回紇傳》對燕然都護府的記載,屬于第一手史料?!短茣烦蓵诤笾苤帘彼纬跄曛g,對燕然都護府的記載史料價值極高?!缎绿茣せ丶v傳》的史料來源于《舊唐書》,已屬于第二手史料。同樣《資治通鑒》關于燕然都護府的記載也系拼湊而成,史料價值不高。

(二)中受降城相關的史料

按時代早晚順序,茲列舉如下:

《元和郡縣圖志·關內道》西受降城條下載:“初,突厥入寇,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賊所敗,詔仁愿代之。先是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將入寇,必先詣祠祭酹求福,因牧馬料兵而后渡河。時突厥默啜盡眾西擊突騎施婆葛,仁愿奏請乘虛奪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應,絕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師唐休璟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黃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勞人費功,終為賊所有。仁愿固請不已,中宗竟從之。仁愿表留年滿鎮兵以助其功,時咸陽兵二百余人逃歸,仁愿擒獲盡斬之,軍中股慄,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為中城,與東西兩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遙相應接。北拓三百余里,于牛頭、牟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寇掠,減鎮兵數萬人。初,三城不置壅門及卻敵戰具,或問曰:‘邊城御賊之所,不為守備,何也?仁愿曰:‘寇若至此,當并力出戰,回顧望城,猶須斬之,何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其后常元楷為總管,始筑壅門,議者劣之?!保?3]

《新唐書·地理志》載:“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柵,谷北口有歸唐柵,車道也,入回鶻使所經?!?[14]

上述史料,《元和郡縣圖志》記載了中受降城和天德軍的位置關系,詳細描述了三受降城的修筑經過;《舊唐書·張仁愿傳》《新唐書·張仁愿傳》《資治通鑒》分別記載了三受降城的修筑經過,它們的史料均來源于《元和郡縣圖志》,所記內容大同小異,不再贅述;《新唐書·地理志》對中受降城與回鶻道位置關系的記載,對確定中受降城治城所在有著重要的參照意義。

三、二狗灣古城和敖陶窯子古城新解

依《新唐書·地理志》所記,中受降城東北八十里處有呼延谷。呼延谷是位于今天包頭市市區北部、溝通烏拉山的山間通道昆都侖溝,溝谷平坦開闊,便于車馬通行,自古就是穿越陰山的理想通途。唐代一里約合現代552.6m,唐代八十里約合現代44㎞,那么中受降城大體應在昆都侖溝南谷口西南約44㎞的位置。以往學者多認為是中受降城的敖陶窯子古城位于昆都侖溝南谷口的東南方向,與史書記載相悖;而二狗灣古城所在位置恰好在昆都侖溝南谷口西南約44㎞處,可與史籍記載相對應。

二狗灣古城地處黃河南岸的高臺地之上,東北距黃河昭君墳渡口約3㎞,黃河一級支流西柳溝在古城東側由南向北注入黃河。城址墻體沿高臺地外緣修筑,城邑的具體規模不是特別清晰,現殘存北墻和西墻,北墻殘長約980m,西墻殘長約240m。墻體均以黃土夯筑而成,其中北墻西段可見墻體剖面基寬約9.7m,殘高約5m,夯層厚 7.5~8㎝。城內地表散布有漢代、北魏、唐代等多個時代的遺物,可見唐代的白瓷、絞胎瓷和三彩釉陶等。

史載張仁愿修筑的西、中、東三座受降城均位于黃河北岸,而二狗灣古城現位于黃河南岸,似與史料記載相悖。有專家已作考證,唐代的二狗灣古城實際上位于黃河北岸,清代由于黃河改道才轉至黃河南岸。該城址初建于漢代,為五原郡宜梁縣;[15]《水經注》云:“河水又東逕宜梁縣之故城南”,[16]可見在漢代黃河是流經二狗灣古城之南的。北魏時此城又被沿用為石崖城,唐代繼續加筑沿用為中受降城。二狗灣古城東北約1km處有一座高大的石山,當地人稱作昭君墳,很可能就是唐代突厥人祭祀建筑拂云祠所在的拂云堆。

自漢代以來,包頭平原之上的黃河渡口,即已存在東、西兩處,今天分別為南海子渡口、昭君墳渡口(見圖1)。二狗灣古城控扼昭君墳渡口,漢代宜梁縣一名即與渡口密切相關;而敖陶窯子古城則緊鄰南海子渡口,漢代在今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大樹灣村一帶建有五原縣,新莽時一度更名為填河亭,亦與渡口密切相關。

敖陶窯子古城位于今包頭市高新區共青農場四隊敖陶窯子村北側,南距南海子渡口約3㎞。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包頭市文物管理處等單位曾對古城作過考古調查。城址平面大體呈長方形,南北長約880m,東西寬約800m。城墻夯筑而成,殘寬3~10m,殘高1.2~3m,夯層厚6~8㎝;城墻西南角、東南角各有一座角臺,南墻正中辟門,門址寬約10m。城內采集遺物有唐代盤口高頸陶壺、“開元通寶”銅錢等,還發現有遼代特征的三彩盤、溝紋磚等。[17]該城址位于二狗灣古城東北約22㎞處,約合唐代四十里。既已考證二狗灣古城為張仁愿所筑中受降城,而敖陶窯子古城位于其東北四十唐里處,那么是否存在《元和郡縣圖志》所記燕然都護府“于今西受降城東北四十里”之“西”字為“中”字之誤的可能性呢?下面結合唐代河套地區交通道路變化再作探究。

四、唐代河套地區交通道路變化

包頭平原作為河套平原的組成部分,與其北部烏拉山共同構成秦漢及唐王朝京畿的北邊門戶。秦直道的最北端即位于包頭平原,秦朝九原郡郡治九原縣為今包頭市九原區麻池古城北城。漢代依托秦直道與黃河在包頭平原東西兩側分別設置了兩個渡口,東面的渡口有五原縣,西面的渡口有宜梁縣。唐代,這兩個渡口依舊被沿用,唐朝初年使用的應是東面渡口,經此渡口北行可至敖陶窯子古城,再向北出昆都侖溝至漠北草原,此路線即為唐初回紇等部往來參拜的“參天可汗道”。

燕然都護府自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初置,在陰山南麓扼守通漠北大道,掌“撫尉諸蕃”“征討攜離”[18]事宜共16載。龍朔元年(661年)冬,回紇酋長比粟毒率領其眾連同同羅部、仆固部共犯邊,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與燕然都護劉審禮等人帶兵平叛。龍朔三年(663年)回紇叛亂被討平,唐廷將燕然都護府由漠南移置漠北回紇腹地,并更名為瀚海都護府;總章二年(669年)又更名為安北都護府,為當時九大都護府之一。高宗末年,后突厥汗國崛起,安北都護府逐漸收縮,最終退回陰山以南地區。三受降城筑成后,安北都護府又曾先后移治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此時對于今包頭平原黃河渡口的利用也多轉至中受降城附近的西渡口。

過黃河渡口,經中受降城、呼延谷入回紇的驛道,賈耽將之記為“中受降城入回鶻道”。[19]“回鶻道”是在“參天可汗道”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只不過唐朝初年過黃河多取道今包頭平原的東渡口。開元十五年(727年),后東突厥毗伽可汗遣使上奏吐蕃欲聯之共同寇邊之事,玄宗嘉其誠“仍許于朔方軍西受降城為互市之所”[20],說明隨著唐朝北疆形勢的變化,三受降城之西受降城的職能逐漸從軍事防御擴展至防御、貿易兼具。這種轉變在安史之亂后進一步顯現,“自艱難以后,河、隴盡陷吐蕃,若通安西、北庭,須取回紇路去?!保?1]由于傳統溝通西域的道路被吐蕃阻斷,唐廷只得借道回紇重建與西域的聯系,唐肅宗以后回紇恃功多次與唐朝進行絹馬貿易,西受降城不僅成為唐、回紇貿易的中心,也逐漸成為“回鶻道”的必經之地。

日本杏雨書屋所藏《敦煌秘笈》第一冊《驛程記》,記載了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使團去往唐都長安的日程及路線。[22]梳理此件文書所記內容,可大致還原沙州使團在今河套地區的行程路線:經回鶻道南下抵達今狼山,經狼山通道達拉蓋溝(漢代名為滿夷谷,北魏建高闕戍,唐代名為高闕塞)進入后套平原,后東行至西受降城(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奮斗古城),由西受降城沿著狼山南麓東行至天德軍軍城(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東畔土城子古城),經天德軍城南下至烏拉山西山嘴后折東至中受降城,經中受降城繼續東行至子河驛(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村古城西南角小城),經子河驛東行至振武軍(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北城),后由振武軍南下至雁門關進入太原、去往長安。由《驛程記》可知,唐朝中后期經漠北回鶻道進入河套地區的路線已從中受降城移至西受降城,李吉甫撰寫《元和郡縣圖志》時西受降城已經取代中受降城成為溝通回紇的要沖,于是產生了“于今西受降城東北四十里置燕然都護”的誤記,正確的表述應該是“于今中受降城東北四十里置燕然都護”。

五、余論

河套平原之中的包頭平原,在秦漢時期以及唐代,由于位于首都所在的關中地區的正北方,它的地理位置是極為重要的。秦朝于此設九原郡,將九原郡北面的烏拉山命名為高闕,為秦王朝的北闕;山中通道昆都侖溝為高闕谷,南谷口處設有通往北荒中(漢代改名為北假中)的高闕關,形成秦王朝的北國門。

西漢時期,九原郡更名為五原郡,郡治仍在九原縣(今包頭市九原區麻池古城北城、南城),與秦朝九原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北巡至五原郡,經高闕至朔方郡?!稘h書·武帝紀》記載曰:“行自云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臺,至朔方,臨北河?!保?3]漢武帝渡黃河后所走的線路,與唐初參天可汗道大體一致。這里的長城,指分布于陰山南麓、沿用自戰國趙武靈王長城的漢長城;這里的單于臺,似在高闕以北的北假中之地(今烏拉山以北明安川地區)?!杜f唐書·回紇傳》記載“于故單于臺置燕然都護府統之”,這里的“故單于臺”應即指漢武帝所登匈奴單于臺,但位置在烏拉山以南?!杜f唐書》的“故單于臺”位置顯然屬于誤記,但這一條史料表明燕然都護府位于漢武帝的北巡路線之上,漢武帝渡黃河應是在五原縣附近的東渡口,途徑了后來的燕然都護府。

唐一代,唐王朝與突厥、回紇等北方部族之間的交通,有著一個由東向西的變化過程,先后以燕然都護府、中受降城、西受降城作為溝通漠北的漠南中心城邑。李吉甫編著的《元和郡縣圖志》,成書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此時西受降城已取代中受降城的中心地位,導致他對唐初燕然都護府的位置所在也發生了誤解。本文重新梳理考證燕然都護府、中受降城的位置所在,對于構擬唐朝北部邊疆治理體系及其變化,具有著一定的考古與歷史價值。

注釋:

①回紇族名在歷史上有“回紇”、“回鶻”兩個稱謂,本文除所引史料原文外,全文統一用“回紇”。

②張仁愿所筑三受降城均位于陰山以南的黃河北岸,由于西、東二城距離黃河較近,在受到黃河沖毀后都曾搬遷新址。因此西、東二受降城又分別存在舊址、新址各一座城址。關于西受降城治所,趙占魁《內蒙古后套平原古城考——兼與王北辰先生商榷》(刊于《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3年第4期。)考證西受降城舊址為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古城鄉古城(也稱高油坊古城);孟洋洋《唐代西受降城地望考——兼論西受降城在北疆治理過程的作用》(刊于中國唐史學會、陜西師范大學唐史研究所編《唐史論叢》第二十八輯,西安:陜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2019年。)考證西受降城新址為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奮斗古城。關于東受降城治所,李逸友《內蒙古托克托城的考古發現》(刊于《文物資料叢刊》4,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考證東受降城舊址為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東沙崗城圐圙古城之中的大黃城;張文平《新忽熱古城為唐代橫塞軍軍城考論》(刊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認為東受降城新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白塔古城。

③張郁《中受降城初探》(刊于《包頭文物資料》第二輯,1991年,第113頁。)認為“敖陶窯子古城就是中受降城故址所在地?!?;李逸友提到:“中受降城城址在今包頭市敖陶窯子?!保ㄒ娪凇秲让晒艢v史名城》,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頁。)

參考文獻:

[1]王溥.唐會要:第七十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5:1314.

[2]劉昫.舊唐書:第一百九十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5196.

[3]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6-117.

[4]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3.

[5]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40-41.

[6]李宗俊.新忽熱古城與漢受降城及唐燕然都護府治所關系辨[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3,33(1):53-69.

[7]張文平.高闕新證[J].中國邊疆學,2023,(1):115-138.

[8]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3.

[9]劉昫.舊唐書:第一百九十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5196.

[10]王溥.唐會要:第七十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5:1314.

[1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第二百一十七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6112.

[12]司馬光.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八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6:6246.

[13]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6-117.

[14]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第四十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48.

[15]莫久愚.昭君墳、石崖城與達拉特旗段黃河:關于《中國歷史地圖集》相關注記的考疏[J].西部資源,2010,(1):44-45.

[16]陳橋驛.水經注校證: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7:77.

[17]劉幻真.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輯[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443.

[18]李林甫.唐六典:第三十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2:755.

[19]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第四十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46.

[20]劉昫.舊唐書:第一百九十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5177.

[21]劉昫.舊唐書:第一百七十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4523.

[22]陳濤.唐大中年間沙州遣使中原路線新說:以敦煌本《驛程記》為中心[J].蘭州學刊,2015,(8):46-49.

[23]班固.漢書:第六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4:189.

(責任編輯 趙毅彬)

猜你喜歡
唐代
論唐代省試詩的傳奇化
禮制規范視域下唐代陵戶的設置
再論唐代的使職、差遣
論唐代詩詞中“湘妃”意象的悲劇情感表達
遼代銅鏡中龍紋樣式初探
唐代衛尉寺職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飾考略
唐代銅鏡中的設計美學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學理論初探
唐代皖南詩歌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