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闡釋

2024-04-20 10:46智虹霓李月華趙小燕王雪琮怡斯琴巴特爾麻天智
鹿城學刊 2024年1期

智虹霓 李月華 趙小燕 王雪琮怡 斯琴巴特爾 麻天智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進行思辨性分析。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員,是中國本土化體育符號的象征;其具有的娛樂功能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相遇的概率;對它的起源進行分析,從源頭說明其是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合適載體,具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載體屬性。對它具有的價值進行分析,說明其具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性,可以擔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使命。

關鍵詞: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Communication and Blending:A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n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rough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Zhi Hongni Li Yuehua Zhao Xiaoyan Wang Xue Congyi Siqinbaater Ma Tianzhi

(School of P.E.,Baotou Teachers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30 )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this paper critically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rough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s a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 symbol of Chinese local sports.Its entertainment function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meeting between people.The carrier propertie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re determined by its origin in respect 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The analysis of its value shows the necessity of hav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communication and blending;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1]。關于民族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4年9月28日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了我國民族工作的重點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在十九大報告中又進一步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最初期的“牢固樹立”到“積極培養”,再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這是一個意義深遠的升華過程。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開發的,中華民族的未來也要靠五十六個民族共同來開創?!保?]文化交流是各族人民產生共情、形成共識的紐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有利土壤。本文以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切入點,研究各族人民以其為載體進行交流交往,從而可以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植豐厚的文化土壤。對此理論邏輯進行研究對于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文化自信都具有深遠意義,還可以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路徑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對體育學科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研究進程還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能夠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一、文獻回顧與概念解析

(一)文獻回顧

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從2014年起步,至今為止已有10年的研究歷程,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眾多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選擇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研究,研究成果逐年增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然成為各個領域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問題,來自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較多,但來自體育學學科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本研究以體育學學科為出發點,以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切入點,試圖闡釋以其為載體在各族人民之間進行交流交融,產生共情、形成共識,從而能夠起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用的內在邏輯。

目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實踐與路徑研究,另一個是理論關聯研究。

實踐與路徑研究主要有耿獻偉(2022)進行了藏族傳統體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例體現,白晉湘(2022)提出了從廣泛交往、全面交流到深度交融依次遞進和不斷深化的三重路徑,倪依克等(2022)提出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維路徑;張金橋等(2022)闡述了新疆民族傳統體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話語體系和實踐路徑。

理論關聯研究主要有彭響等(2020)提出民族傳統體育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功能奠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提供了物質條件、指引了價值取向、提供了制度保障,從而使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可能。劉建蘋(2022)分別從政治層面、經濟層面、文化層面、社會層面四個方面分析了民族傳統體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耿獻偉(2022),用事例來說明藏族傳統體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基礎。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是從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交融的視角出發,試圖從四個方面分析其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一方面分析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身份,可以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植豐厚土壤;另一方面分析其具有的娛樂功能,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提供了相遇的概率;第三是從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起源進行分析,說明其自古以來就是人們交流、交往的重要載體,它之所以能夠誕生并長期存在于人類社會中,就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有密切交流、交往需求的基礎之上,能夠完成拉進人與人之間密切關系,不斷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使命,而被人們長期認可與接納。它是滲透于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載體,其促進人與人之間交流、交往的載體地位是在人類發展進程中凸顯的;第四是從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說明其能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以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所能擔當的時代使命。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于多元一體的歷史格局之中,[5]立足五千多年來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大家庭,56個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其本質上就是一個共同體的名稱,而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更加強化了這一概念。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由三個要素構成,即中國認知體驗、中國價值信念、中國行為意愿,[6]其核心內容則是實現“五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7]

各族人民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覺認同、對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進行維護,并自覺歸屬于中華民族這一大家庭中,[8]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根本。其中,增強民族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從文化認同這個根脈入手,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根基。

(三)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傳統”中的“傳”表示傳遞與傳播,具有時間上的歷史性和延續性,是指那些過去有的,現在仍然發揮作用[9]、仍然具有生命意義的東西?!敖y”表示總括、統率、連續關系,指空間上的拓展性、權威性、系統性,是將其作為當下生活的指導,沒有統一就無法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10]“傳統”是指從歷史上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尚、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它通常作為歷史文化遺產被繼承下來,其中最穩定的因素被固定化,并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來,例如民族傳統、文化傳統等。[11]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帶有歷史記憶并在現代還具有生命意義,對現代社會行為還具有無形控制作用的民族傳統文化形態。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文化,它不僅反映一個民族歷史積淀的文化心態,也是該民族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10]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以促進我們的文化自覺,有助于我們認識民族文化,繼承民族傳統文化,把握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體育之根,既是中華民族共有的優秀文化,又是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可以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價值取向,是我國的一種原生性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族際互動與交融的重要橋梁,理應肩負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強化文化自信與認同,增強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這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特殊的意義。

三、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辯證的關系,它們存在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統一體中,二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統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交流交融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在這一鑄牢的過程中,又是發展、強化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過程。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在這種背景下,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而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交流交融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

范可在其文章中提到:如何進一步凝聚共同體內部社會團結的問題,建設道德共同體應該是一個方向。[12]針對他所提出的道德共同體,有所啟發: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播體育精神過程中,自帶規則感,道德感,從體育的功能出發進行思考,體育具有教育功能,教育功能除了傳授體育運動技術以外,還教育人遵守規則,學會尊重對手,學會營造參與人群的臨時共同體,而這個臨時共同體,又會由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而讓參與者長期走到一起,而形成穩定的長期的興趣共同體,讓參與其中的人共同遵守一個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從這一點考慮,可以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共同體建立邏輯關系的突破口,從而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可能。

建設共同體,紐帶和認同是核心,紐帶是把人們拉到一起產生共情、產生認同的道路,認同是形成共同體的思想基礎。道路有高速路、省道和鄉間小道的區別,速度自是大相徑庭,在現代社會形成共同體進程中,不同的社會元素,也會有高速路、省道和鄉間小路的區別,哪些元素是高速路,哪些元素是省道,而哪些元素又是鄉間小道,其對建設共同體的作用自是不同。

本文探討的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否能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者認為是可以的并且還是高速路,理由有以下四點。

(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身份

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之魂,文化是人與人互動的方式,可以為“鑄牢”提供養分,從文化自信的角度,現代的中國人不能忘掉根本,所以,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賦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身份,注定其可以成為建設共同體的高速路。

(二)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娛樂功能助力共同體的形成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的娛樂功能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容易交流、交往,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相遇的概率,而人與人之間相遇對于互相理解與認同又是基礎條件,繼而使得對于同一理念、同一事物、同一環境等的認同成為了可能,她是建設共同體非常理想的紐帶。

(三)起源決定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載體屬性

其起源是伴隨著人類的生產、生存、繁衍等活動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是人類進化和發展過程中最原始的需求,現代人對其原始形態進行創新與發展,但始終不能使其徹底脫離人類發展。

從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起源可以看出,它貼近生活并滲透到人類發展的方方面面,是各民族生存、生活、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選擇它作為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是非常合適的,在各族人民頻繁交往、交流過程中產生群體共情,強化共同認知,使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了可能。例如,藏族村落舉行“抱石頭”、鍋莊舞等傳統體育活動,從而召集族內成員及各族群眾共同參加,為政策的宣講聚集人氣,使得藏族傳統體育成為政策宣講的載體。[13]

美國社會學喬治·霍曼斯認為:“人們參與共同的活動越多,彼此間的情感就會更強烈?!保?4]

一直以來,群際接觸(Intergroup Contact)被認為是心理學中促進群際關系的最有效策略之一。[15]

研究表明跨群體友誼以及建立友誼的機會也是影響群際接觸的重要因素。[15]因此,不同群體成員之間進行交流從而創設建立友誼的機會就顯得尤為重要,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因其起源是與人類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伴相生,所以它為不同群體成員提供建立友誼的機會大大增加,從而成為非常合適的交流載體。積極的群際互動將更好地發揮促使群體間相互接納的作用,[15]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起源于生產勞動與生存之需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萌發于遠古時代,[10]起源于生產與生活,是應生存之需而產生的。生產勞動是生存的第一活動,[10]人類為了生存產生各種生產工具,進而使用工具進行生產勞動,在生產勞動中出現的各種身體活動行為,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而同時存在,是民族傳統體育的雛形,在中華大地上生活、生長的各民族,用自己的勤勞與勇氣,在天地間創造著屬于自己的民族傳統,那么多日積月累的農耕勞作、休息時娛樂放松,培育出今天璀璨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16]這種由生存而產生的體育活動成為人與人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和載體。

例如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的民族在狩獵和牧業生產中離不開奔跑、追逐、投擲、射擊,甚至需要與野獸搏斗,因此產生了賽跑、射箭、賽馬、摔跤等體育項目。[10]苗族的打草球、侗族的打手毽、瑤族的崔工舞等都是生產活動中逐漸形成并流傳下來的。[10]在距今約10萬年前的丁村人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少量石球,[10]這種石球最早是狩獵的工具,到了新石器晚期,西安半坡村人遺址中出現了為兒童陪葬的石球和陶球,[10]此時可能是作為了一種游戲玩耍的物品而大量的存在,成為球類運動最早的雛形,成人、兒童在球類游戲中互相交流、交往滿足情感需求。

人們在勞動間隙還產生了放松游戲,例如壯族的打陀螺、廣西龍勝瑤族中流行的“打泥腳”等,許多體育活動都成為人們充實、娛樂的主要方式,在這種娛樂游戲中增進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并達到認知上的共識。

2.起源于軍事之需

在早期發展中為了民族生存,爭斗與戰爭時常發生,因此,產生于生產勞動中的體育技能被用于戰斗中,最早的弓箭既是狩獵的工具,也是作戰的武器,[10]隨著射殺技能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禮射、射柳等不同形式的射箭方法,逐漸演進成為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又例如壯族的“板鞋競技”,原是壯族女總兵瓦氏夫人訓練士兵的方法,[8]逐漸發展為成熟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流傳至今。

3.起源于原始信仰之需

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落后,人們缺乏駕馭大自然的能力,個體對世界的無力感,促成了巫術的出現,巫術一度成為最盛行的信仰方式,幾乎所有的巫術活動都采用過歌舞形式,為了在戰斗中取勝,巫術逐漸升級為大型的武舞,[10]進而發展為大型的體育活動。例如,由薩滿傳授的“薩滿舞”,現在已經成為歡聚時節的集體健身娛樂舞蹈。[10]

拔河也被認為與巫術有關,通過拔河力量感應農作物,使農作物借拔河之力茁壯成長,人們多在清明節舉行拔河活動,《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場面壯觀的拔河活動。又如,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載了在南宋時期,都城臨安(今杭州)盛行的一種“斗風箏”活動,每逢清明節,人們都會在西湖斷橋一帶舉行大型的斗風箏活動。這種由宗教信仰的需要產生的民族體育活動,搭建起了人們交流、交往的平臺,也使民族體育活動成為了促進交流的理想載體。

4. 起源于種族繁衍之需

在遠古時期生活的人們,種族繁衍是僅次于覓食的第二件大事,但由于交通不發達,各民族之間鮮有交流,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民族體育活動搭建起了各族人民交流的橋梁,尤其是為男女求愛提供了平臺,青年男女在體育活動中接觸交流,選擇自己的伴侶,[17]其中具有代表性并流傳至今的體育活動有壯族的“拋繡球”、維吾爾族的“姑娘追”等。

(四)社會價值決定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

在新時代它所體現出的現代價值,決定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具有時代使命與擔當。

1.文化價值

文化具有精神性、強烈的社會性和集合性的特征,它必須是與人類的精神活動有關的,是人與人在聯系過程中、共同認識、共同生產、互相承認中產生的,是在一定范圍內許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行為,是有無數的個體組成的集合。

文化還具有傳遞性特征,包括縱向傳遞和橫向傳遞,縱向傳遞是指代代相傳,橫向傳遞是指不同地域、民族之間的傳遞,也就是通過文化的傳遞,達到各民族的交流、互鑒、互融,達成對某一事物的共同認知。例如,北魏時期的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后,統一著漢服、說漢語、改漢姓、鮮漢通婚,在這樣的規矩下,胡人、漢人在不知不覺中互相學習、認同,使得胡人與漢人漸漸融合為一體,形成互認互通的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包容了眾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它身上折射出文化的特征,聚焦著中華民族的性格,在中華大地上各民族之間進行廣泛的流傳與交流,使其成為了各族人民交流交往的使者,促成對同一事物的共同認知,形成了獨特的中華體育文化,同時也使其成為了特殊的中華文化符號,在新時代正確認識其文化價值,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促成“五個認同”,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祖國統一(見圖1),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價值,使其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

圖1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邏輯

2.社會價值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折射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背景,展現著56個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質,承載著從多元走向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通過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交流,促進各民族交流交融,傳遞著團結的力量,使其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精神的紐帶,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從而凸顯出其促進中華民族團結的社會價值。

我國已經形成制度化的全國性體育賽事——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建立起了一個凝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也是民族團結的盛會、群眾體育的盛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例如,在全國民運會民族健身操項目規定套路的創編中,將維吾爾族的繞臉、景頗族的甩銀袍、蒙古族的硬肩柔臂、佤族的雙膝彈動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動作元素匯編成套,以“家”命名每套民族健身操的名稱,凝集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將中華民族56個民族比喻成一個大家庭。練習者和觀賞者在參與的過程中領略我國各民族文化特色,欣賞美的同時,認同56個民族一家親。[18]

龍是中國古人將蛇、鱷、魚、鯢、豬、鹿、熊、牛、馬等動物,和雷電、云、虹、龍卷風等天象經過多元容合而創造的,漫長時間的創造、演進和升華,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征、文化標志和情感紐帶。[19]舞龍這項運動,由多人共同完成,這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多與一”的相互統一,以及“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內涵,這恰恰是反映了共同體的精神內涵,正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要的團結奮斗之精神指引,這項運動恰恰體現了在新時代增強民族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價值。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堅信,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以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合適載體和紐帶,因紐帶而產生共情,紐帶促使認同成為可能,共情和認同兩大要素又促使共同體成為可能,以其為載體,在各族人民交流、交往過程中,促進各族人民交流交融,形成對“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對“共同體”的認同,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是這樣一根紐帶,為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奉獻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智慧與行動,能夠承擔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與擔當。所以,作者認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力,能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植豐厚土壤。

參考文獻:

[1]徐瑤.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進步重要論述綜述[EB/OL]._共產黨員網.[2021-08-25].https://www.12371.cn.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4).

[3]費孝通.費孝通全集:第13卷[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147.

[4]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進步重要論述綜述[EB/OL].滾動新聞中國政府網.[2021-08-25].http://www.gov.cn.

[5]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2).

[6]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7]陳瑛,郎維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五個認同”關系再探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22-28.

[8]嚴慶.政治認同視角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14-21.

[9]《復旦學報》編輯部.斷裂與繼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80.

[10]戴國斌.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傳統的解釋及意思-漢語詞典.[EB/OL].漢文學網.https://hwxnet.com.

[12]范可.略論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方向——兼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4(1):12-25.

[13]耿獻偉,牛歡.藏族傳統體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歸因考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9):79-87.

[14]弗雷德·魯森斯.組織行為學(第九版)[M].王壘,譯.北京:群眾郵電出版社,2003:331-332.

[15]李森森,龍長權,陳慶飛,等.群際接觸理論——一種改善群際關系的理論[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5).

[16]夏一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與功能淺談[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29(6):106-108.

[17]許莉,韋經富,安彥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緣起與價值功能的時代演進[J].體育文化導刊,2017(10):44.

[18]韋曉康,代嘉.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符號[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9):71.

[19]龐進.龍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詮釋[J].東方收藏,2012(4):10.

(責任編輯 郭曉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