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學科核心素養和思政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學

2024-04-22 16:47郭旭英
家長·中 2024年3期
關鍵詞:思政學科核心

郭旭英

為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和思政教育,本文對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和在學科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進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融合學科核心素養和思政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學方法。

立德樹人大環境下,學科核心素養和思政教育變得更為豐富。教育部要求充分利用各學科及各類教學方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高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能力,這為學科核心素養和思政教育明確了發展方向。地理學科因其綜合性、實踐性和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成為促進學科思政教學的理想選擇。教師讓學生參與真實情境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拓寬國際視野、深植家國情懷,促進課堂教學的全面轉變,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一、概念基礎

(一)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四個方面。

綜合思維:指學生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以及通過綜合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去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知識應用能力有很大幫助。

區域認知:指學生認識區域特征和區域人地關系,以及理解不同區域間差異和聯系的能力。這種能力對于學生理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非常關鍵,也是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重要基礎。

地理實踐力:指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運用地理知識,如利用地圖來查找位置和分析地理現象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并培養他們的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

人地協調觀:指學生尊重自然規律、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性。這種觀念的培養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環境認知,增強環保意識。

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特征包括終身性和漸進性,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基礎知識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認知習慣和學科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應利用現代教學理念和方法創造有趣的教學環境,通過問題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初中地理課程思政理念概述

將文化認同融入初中地理教學,實現核心素養培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是當前地理教學實踐研究的重點與難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與地理教學進行有效結合,不僅使學生學到扎實的學術知識,還能領略其中的深刻啟示,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主線應當緊扣學生思想政治建設需求,突出“愛黨、愛國、愛民”主題。

課程思政理念所涵蓋的教育元素遠遠超出純學科知識范疇,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地理課程的重點應該放在現實生活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類與環境和諧共生、愛國情懷、國際視野,以及自主思考、創新、實踐能力。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與思政教育理念在本質上相契合,兩者的協同作用可以推進初中地理深度教學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融合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教學措施

(一)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地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實質上也是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部分。因此,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類比推理、綜合分析和歸納總結等方法,以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

地理學知識具有密切關聯性,在解決復雜現實問題時需要廣泛應用各種分散的知識點,如果缺乏綜合素質思維訓練,學生難以全面思考問題,會影響到結果的精確性。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推動綜合思維教學,在地理教學中加強綜合思維方式的指導,引導學生形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習慣,以推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建設。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適當調整策略,充分發揮思維培養的作用。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現象,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思維水平,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傳統的地理教學主要依靠課本,這種方式存在學習資源單一、信息收集效率低等局限,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與視野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造生動多樣化的教學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地理綜合素質的目標。在運用信息技術的同時,教師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資源和工具,始終聚焦于課堂的核心,使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教師還應不斷學習更新的信息技術知識,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三)創新地理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

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創新的地理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有著廣泛的知識內容和多樣的教學方法,如何創新地理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至關重要。

1.創新教育方式。

面對當前快速變化的教育環境,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創新的地理教學觀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創新教育方式:

首先,教師轉變角色,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心,在教學中扮演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并進行個人或小組的研究項目。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

其次,教師創造多樣化的教學場景,利用現代技術和多媒體工具呈現地理知識;借助電子地圖、衛星圖像、虛擬實境等工具,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現象;利用互聯網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網絡搜索和數據分析,拓寬學生的地理視野,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和處理能力。

創新教育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還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促進他們綜合素質思維和核心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創新教育方式,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優化地理教學內容,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2.推廣鄉土教育。

初中學科地理教學中,為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教師需要推行鄉土地理教學,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到實際活動中親身體驗。鄉土地理教學需教師熟悉本地的地形地勢、地質地學等狀況,帶著學生領略室外美景、感知地方獨特魅力。實踐活動中,教師可安排幾堂特殊課程,以“了解本土地理風情”為宗旨組織探察活動、通過實地考察來分析城鄉地理格局等,幫助學生洞悉地理特點。為此,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本地區的地理環境,提前進行探訪工作,確?;顒尤〉妙A期效果。

三、融合思政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學策略

(一)分析思政要素,促進教育多元發展

地理學科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多以隱性的形式存在,教師需有意識地發掘并深刻解讀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政內涵,拓展與之相關的地理思政素材,使思政教育與地理教學相輔相成。對此,教師應調整教學流程,找尋兩者的契合點,采用適宜的自然融合教學策略。

首先,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教師要明確思政要素,即強調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觀和理論修養;引導學生理解地理知識與社會現象、人類文明、生態環境等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環境意識和公民道德。例如,在講解“城市化進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城市發展對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并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平衡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其次,教師應通過多元的教學方法和教材選擇來促進思政教育的多元發展。多元的教學方法包括講授、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理解地理知識,并引導他們進行思辨和創新。同時,教師還應選擇與思政教育相契合的教材和資源,如涉及公民道德、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地理案例和實地考察,引導學生感知并分析其中所涵蓋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

最后,教師還應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以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啟發性問題、讓學生分享觀點和經驗、組織小組討論等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關注他們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融合思政理論,重視實踐教學

課程思政是一種全面育人方式,強調“立德樹人”“德為先”以及“以人為本”,其理想形態并非簡單地傳授思政知識,而需充滿“熱度”,才能觸動學生內心。因此,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應當遵循“潛移默化促進成長”的原則,在課堂上深入淺出地闡述理論,帶領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例如,在教授《青藏地區》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拉薩布達拉宮紀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主題情境,讓學生按照“天路”的線路去體驗和了解青藏地區。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他們在主題情境下自主探究青藏地區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如氣候、植物、河流、農業、交通等。同時,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讀青藏鐵路修建的主要原因、所面臨的挑戰及如何應對。比如,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青藏鐵路不僅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鐵路之一,還改變了高原地區貧窮落后的現狀,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增強了各族人民的團結,維護了國家安全。這種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達到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民族政策的優越地位和環境保護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三)展現人文精神,提升思想素質

教育的主旨在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地理學科涵蓋了豐富的自然人文環境,對這些素材的深度研究可以糾正學生偏頗理解,加深他們對資源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態度。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鼓勵他們從多個層面去分析和理解生活、學習以及社會現象,從而提高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思想道德素質。

例如,在教授“西北地區”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解讀唐代名家王之渙的詩歌來引出西北的地理特征、地形地貌以及山水河流等知識,從而順利進行地理教學;讓學生在詩詞描述的壯麗景色中幻想和思考,并將地理知識融入其中進行對比分析和思考。這種方式有助于推動地理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文化元素和具有象征意義的地理名稱,如“黃河”“絲綢之路”“延安”等,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擔起弘揚中華傳統文明的重任。在實施紀律教導方面,教師可以運用項目式的授課方法,要求學生對某一特定主題展開研討,如“挖掘西北地區的文化特色”“提供西北地區建設升級的建議”等。

最后,教師要對學生在項目實踐中的成果進行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及教師評價三個環節。這樣的教學評價方式不但能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還能夠加強引導、優化環境和營造和諧氣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從而形成優秀的價值觀和綜合素質,為后續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教學已轉型向核心素養與思政教育,這對初中地理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們明晰課堂的主要任務和核心目標。傳統應試教學重理論灌輸,影響了學生個性化成長,因此,地理教師需要改變教育理念,揚長避短,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和思政教育目標。教師要根據培養學生地理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理念打破舊有教學思維,充分調動校內校外教學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提高地理學科整體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猜你喜歡
思政學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近觀天和核心艙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學科新書導覽】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超學科”來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