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眾與群眾:延安時期的板報及其宣教研究

2024-04-22 15:20王昕呂強
傳媒 2024年6期
關鍵詞:延安時期板報群眾性

王昕 呂強

摘要:延安時期,板報作為黨開展宣傳的一種特殊媒介,在邊區基層廣受歡迎。板報的內容圍繞信息發布、宣傳引導、團結表揚、批評落后以及組織號召展開,實現了服務、改造、組織和引導群眾的宣教效果,其傳播過程中對小眾化媒介的重視、“走群眾路線”的新聞原則、注重群眾參與及基層黨組織建設等經驗可以為當代新聞工作提供寶貴鏡鑒。

關鍵詞:延安時期 中國共產黨 板報 群眾性 宣傳與教育

延安時期是黨的新聞事業發展、成熟并走向繁榮的重要階段,更是眾多具有革命特色的傳播媒介應用的重要時期,板報就是當時邊區一種參與廣泛、內容豐富且影響力大的群眾性傳播媒介。相比于黨報黨刊,板報更能真實地反映基層群眾心聲與社會現狀,并最大限度地動員和吸引群眾參與,因此普遍存在于農村、機關、學校、軍隊以及團體中,且以農村和軍隊最為常見。然而,目前學界對于延安時期板報的研究并不多,僅見1篇描述紅軍時期板報標語文風問題的成果。板報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播媒介,其推行狀況、內容特點及宣教效果,是研究黨的百年新聞事業發展的重要歷史切口,也是黨的新聞事業發展偉大成就的重要彰顯,應該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

一、群眾辦報:延安時期板報的運用及其成因

板報是延安時期各邊區推行的一種特殊報紙形式,其用材有別于紙質報刊,主要分為以固定或者移動黑木板為材料的黑板報和以門板為材料的門板報。黑板報是板報的主要形式,在農村宣傳中應用普遍,門板報主要在軍隊中流行,并有專門的“門板報運動”。在當時的革命斗爭中,農民會將自己創造的口號、歌子、快板及漫畫等寫在或貼在黑木板上,成為板報宣傳的重要內容。

板報的更新依據辦報者的實際情況而定,更新周期并不固定,短則一天換三四次內容,長則三五日或一周更新一次,有時甚至每逢集市時才推出一期。從組織形式看,板報主要由黨的基層組織管理。通常情況下,黑板報是群眾撰稿、群眾辦報,由村支書任管理主任,組織教員、學生、退伍軍人以及農村知識分子等人構成通訊員隊伍;門板報則歸連隊支部管理,連隊政治指導員任主任,連隊文職干部任編輯委員,全連戰士為通訊員和讀者,亦具有群眾性的特點。從版式設計看,板報多為“上畫下語”樣式,采用不同顏色或藝術字來區分標題和內容。從傳播方式看,板報的傳播不重傳播形式且方式多變,主要有觀閱、誦閱、走讀、大喇叭廣播等。

延安時期板報推行的數量較為龐大。據統計,截至1947年,在陜甘寧、晉察冀以及晉冀魯豫三大邊區中,板報推行地多達28處,其中晉察冀邊區的推行量超過2000多塊。這些板報被廣泛使用在農村、民間團體以及文化、衛生、教育等社會組織中,有時在教師培訓班上也會進行辦板報的經驗分享與訓練,發展極為迅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黨的新聞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延安是中國紅色新聞發展的搖籃,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的紅色新聞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先后創辦解放日報社、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以及新華書店等一批享譽中外的新聞機構,構建起系統的紅色新聞網絡體系,當時,紅色報刊的數量多達130余種,呈現出百花齊放、精品紛呈的樣態,板報正是黨的新聞事業繁榮發展所催生的產物。

2.國民政府新聞封鎖的間接助推。延安時期,國民政府長期實行新聞管制政策,通過架構制度、增設機構和新聞檢查等方式限制黨的新聞事業的發展,并不斷封鎖邊區的消息流通以鉗制輿論,以控制最高話語權。1939年1月,國民黨專門頒布《關于防止異黨活動辦法》;1940年9月,更是直接下達取締中共刊物并搗毀其書店的密令。為了突破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向公眾呈現黨的真實形象、傳播黨的政治主張、動員群眾積極抗戰,黨開始在邊區基層探索和推廣板報的使用,以此擴大消息流通,為邊區各項事業尤其是紅色新聞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3.中國共產黨政治宣傳的客觀要求。延安時期正值抗戰階段,中國共產黨需要通過對外政治宣傳闡明自身立場,詮釋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面對國民黨嚴密的新聞封鎖,中國共產黨亟需通過新的媒介形式來擴大對內宣傳陣地,傳達“為人民服務和團結一致”的執政理念,提升政治影響力和群眾號召力。同時,為消除國民黨反動報刊的謠言和詆毀帶來的負面影響,黨需要通過對內政治宣傳樹立真實的政黨形象,以獲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鞏固革命政權。板報順應了黨的政治宣傳訴求,填補了“因政治宣傳不夠深入,農村中廣大群眾不明瞭內戰真相”的缺失。

4.群眾信息傳播與交流的現實需要。延安時期,農民是占邊區人口比重最大的群體。由于資源匱乏,導致紅色報紙和書籍無法普及,因此,免費的信息載體成為邊區群眾進行信息交流的迫切需求。此外,舊社會中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板報作為一種通俗易懂的傳播媒介,正好迎合民眾對戰情戰況的信息需求,“最好的辦法,便是迅速在村里建立起黑板報”,可見板報已成為邊區群眾交流的紐帶。

5.不拘形式、題材多樣的獨特優勢。除了黑木板和門板,只要是木板,無論大小、形狀、顏色都可以用來制作板報。同時,板報將快板、歌子、漫畫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題材作為主要內容。材料易得、出版便捷、內容通俗的特性,使板報在邊區農村迅速發展起來,廣泛應用于基層社會組織和農民群體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

二、群眾立場:延安時期板報的內容及宣教特點

與黨報相比,板報內容寬泛且通俗易懂,不僅摘抄報刊中的新聞報道和指導性文章,還刊登群眾自己創作的作品,通過快板、小調、口號、歌子、墜子、劇本、歌謠、宣傳畫、對聯、通訊、報告、故事、漫畫、詩歌,以及唱本等近20種文體展開宣教,其內容大體集中為五個方面。

一是信息發布。板報在內容上密切聯系基層社會的中心工作,通過發布和刊載本地政府公審通告、農業技術推廣、全村掃盲教育、文藝寫作運動、軍隊學習狀況,以及基層民主選舉等消息,吸引群眾看報,成為基層信息發布的主要載體。滿足了基層群眾了解科學、時事以及身邊事的求知心理,促進邊區的信息交流。二是宣傳引導。為響應“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板報時常通過口號、標語、歌謠以及報告等形式積極宣傳黨的主張。除了刊載黨的政策,板報還會結合實際刊載干部作風、黨員形象、群眾看法等內容,引導群眾正確認識并支持黨的各項事業。三是團結表揚。這類內容尤其在農村中極為普遍,板報通過對勞動能手、進步青年、開荒家庭、模范工人以及好人好事等進行表揚,發揮模范的帶動、示范作用,為黨團結群眾奠定堅實基礎。四是批評落后。對于當時邊區的一些惡習陋俗,板報也進行揭露批評。其批評的對象多為懶漢懶婆、二流子、偷盜者、腐敗干部等。同時,還把批評與表揚放在一起對比,教育督促落后分子改正缺點、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五是組織號召。延安時期黨的中心工作是堅持全面抗戰、開展根據地建設。板報也積極響應號召,及時發布抗日動態和黨的最新政策,號召群眾積極投身革命。例如,太行山區各縣在1948年秋季戰勝利之際,開展板報宣傳周運動,號召群眾參軍。同時,還刊登大生產運動相關內容,吸引群眾參與。再如,泗南地區南魏營的黑板報自刊登“唐玉莊集體生產”的消息后,各村積極效仿,組織群眾開展集體生產。

作為在邊區廣泛傳播的媒介,板報在基層社會構建起新的輿論場域,其影響有時會超過當時的主流報刊,呈現出獨特的宣教特點。

首先,將宣教內容與黨組織談話相結合。板報在進行批評和表揚時,會將黨組織同當事人的談話內容作為補充,進一步強化宣教效果。談話反映出黨的制度和紀律,能夠對落后行為形成監督和威懾?;鶎狱h組織的談話教育,也可以對群眾形成啟發和引導,幫助其更好地理解黨的基層政策與工作。其次,黨組織始終參與板報的宣教過程。板報的編輯部由村黨委會組建,由6~8名村干部、教員和軍人等識字群眾組成,其中,村支書任編輯主任,干部、教員和軍人等為編輯員。在板報推行的過程中,為充分動員群眾參與,基層黨組織積極開展“寫稿運動”,并設立征稿獎金,擴大板報的影響范圍。當時延安橋鎮鄉的黑板報已轉變為民報,當地民校、夜校也已發展成為重要的辦報基地。板報在刊登后,不僅發揮宣傳功能,還充當信息中介甚至信息源的角色,為廣播站、農會甚至上級黨委提供信息,部分稿件還會通過大喇叭廣播、農會開會和黨委會議等方式進行二次傳播。由此可見,黨參與到板報傳播的整個過程,并指導其開展政策宣傳與群眾教育工作。最后,宣教內容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展開。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開始實施群眾教育方略,并在1939年的《陜甘寧邊區各縣社會教育組織暫行條例》中提出“對群眾要經常且有組織地進行政治文化教育”。為支持配合黨的群眾教育工作,邊區各板報積極推行“家庭院子教育”,有些地區還設立家庭黑板報進行精準群眾教育。在部隊,門板報成為黨推動軍隊工作的重要媒介,并推動1946年黨的“立功運動”走深走實。由此可見,板報內容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展開,并為基層社會中的革命斗爭服務,成為當時群眾工作學習的重要工具。

三、群眾路線:延安時期板報的宣教效果

作為基層信息發布、政策宣傳和群眾教育的重要媒介,板報成為黨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發揮著服務群眾、改造群眾、組織群眾、引導群眾的功能。

1.服務群眾,擴大黨的基層影響力。面對農村落后的傳播條件和閉塞的傳播環境,板報的首要任務是暢通基層社會的信息交流渠道,著力打造公眾信息服務平臺。自推行起,板報便牢牢把握群眾“關心時局,了解村事”的需求,主動深入一線,肩負起信息溝通的職責,開設農技欄、會議通知、村事公布、生產通報、本村消息、找尋啟事等專欄,幫助群眾了解國家大事和邊區消息。同時,板報還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闡釋黨的實踐,使黨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民心。

2.改造群眾,強化黨的基層政治領導。在黨的“大生產運動”和“實施群眾教育”中,板報充分利用農閑開展生產總結、掃盲與移風易俗教育,通過樹立典型,引導群眾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不斷提升群眾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品德。同時,板報還采用表揚和批評的方式積極協助黨組織開展陋習揭露與政治改造。通過批評整治“庸懶散貪”,糾正農村的不良風氣,帶領群眾克服懶惰的生活作風,引導群眾積極開展勞動,擴大基層群眾對于黨“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等政治宣教的認同,助推黨的基層建設。

3.組織群眾,豐富黨的基層動員形式。板報對群眾的組織性主要體現在基層黨委領導群眾開展的板報實踐上。板報創辦初期主要為干部辦報,登載內容多是報紙摘錄,同群眾的貼近性不強。對此,基層黨委專門召開會議對編輯部進行改組,發動群眾加入,并在各區劃分若干個通訊組,每組設立組長,負責搜集區域內群眾生產和思想建設的信息。為了充分反映民情民意,還積極動員群眾投稿,以編輯部為紐帶,掀起“全村辦報”的熱潮,廣泛地將群眾調動起來。因此,板報成為延安時期基層黨委組織和發動群眾開展辦報實踐,乃至革命斗爭的重要媒介武器,擴展了以紙媒、廣播為主的革命宣傳形式,豐富了黨動員基層的形式。

4.引導群眾,提高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和個人素養。板報刊登后,常通過多種方式擴大宣教效果。一般情況下,板報是在固定地點展覽。在文盲極多的村鎮,板報會“誦閱”傳播,即村黨委組織專人以念讀的方式輔助不識字的群眾閱讀板報。而在革命斗爭的特殊時期,板報會采用“走讀”的形式,由群眾攜板報沿村游走,輔以敲鑼打鼓,吸引群眾閱讀。這不僅擴大了板報的傳播范圍,形成“板報扛到哪里,群眾便跟到哪里”的景象,還為群眾識字、增知提供機會,成為提高群眾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板報不僅引導邊區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切實提升了群眾參與革命的積極性,在基層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四、小眾與群眾:延安時期板報宣教的歷史經驗

板報的活躍,是黨充分利用小眾化媒介發揮信息傳播、教育示范和群體整合等功能的重要傳播實踐,書寫了紅色新聞出版史的光輝一頁,對于新時代下黨的方針政策和先進形象扎根基層、深入群眾具有指導意義。

1.重視小眾化媒介的應用。在特定時空內,小眾化媒介憑借某些特殊屬性,也能取得大眾化媒介無法實現的傳播效果。延安時期,板報憑借內容貼近性、題材多樣化等特性深受邊區群眾歡迎,為黨在基層的宣教工作提供有力支撐。在融媒體時代,電視、報刊、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共同構成現代化大眾傳播媒介,而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和范圍,小眾化媒介依然存在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疫情期間的大喇叭廣播在各地的防疫宣傳、群眾動員等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因此,應繼續肯定并重視小眾化媒介的應用與發展。

2.堅持“走群眾路線”的原則。延安時期,板報積極響應黨的組織動員,堅持走群眾路線,并奉行“群眾辦、群眾看”的辦報理念,探索實踐出群眾化、本地化和基層化的辦報模式,為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特別是紅色報刊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移動互聯時代,雖然板報的規模在不斷縮小,但其奉行的理念仍值得當今媒體恪守與借鑒,不僅要樹立為群眾服務的新聞理念,采編符合群眾心聲的內容,還要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信息,切實將“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身邊事”的重要思想付諸行動。

3.注重群眾參與及基層黨組織建設。延安時期,板報作為黨開展基層宣傳的重要工具,探索出適應歷史發展需求的信息傳播方式與途徑,完善了邊區組織的通信體系。從其傳播實踐經驗不難看出,作為傳播環節中的重要一環,群眾對信息的感受與反饋是決定信息能否順利傳播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重視信息生產與傳播過程中的群眾參與,形成信息生產者與接收者、傳播者的良性互動機制,最終達到提升傳播效率和產生良好傳播效果的目標。同時,作為信息的傳播者與管理者,基層黨組織應不斷增強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并及時反映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等工作中的經驗和感受,把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團結凝聚在黨的旗幟之下,進一步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作者單位 西北政法大學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近代西北地方媒介傳播西醫防疫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8CXW0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圖書資料組.黑板報,墻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張文芳.辦黑板報[J].教育陣地,1945(06).

[3]張一英.板報與旗報[J].新華文摘,1946(06).

[4]簫波.怎樣辦好黑板報[J].江淮文化,1946(創刊號).

【編輯:曲涌旭】

猜你喜歡
延安時期板報群眾性
“領航杯”江蘇省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優秀作品展(電子板報)
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數字化治理分析
北京冬奧會背景下群眾性冰雪運動的發展
“群眾性養護”體系護路瀟湘
“把板報辦出滋味來”
——記長春市雙陽區云山街道博山社區關工委板報員祁振學
航空工業昌飛興起群眾性太極健身熱
淺析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滲透
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體育思想
延安時期體育事業發展的啟示研究
延安時期黨廉政建設的基本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