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彪西鋼琴套曲《意象集Ⅱ》的意象表達與演奏技法

2024-04-22 15:21解佳煊
三角洲 2024年4期
關鍵詞:德彪西鐘聲金魚

解佳煊

法國作曲家克勞德·德彪西是世紀之交印象主義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創作深受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征主義詩歌的熏陶。德彪西創作于成熟期的兩部鋼琴曲集《意象集》在西方音樂史上均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其中,《意象集Ⅱ》共包含三首鋼琴曲,即《透過樹葉間的鐘聲》《月落荒寺》和《金魚》。從這些作品中可看出,作曲家獨樹一幟的創作理念及大膽革新的創作手法,其獨具匠心的和聲與織體的編配方式,極具個人特色。本文將結合該部鋼琴曲集的相關創作背景與美學語境,探究其意象表達,并以此為基礎提出演奏實踐方面的思考,以期為相關理論與實踐提供借鑒。

鋼琴套曲《意象集Ⅱ》作品概述

鋼琴套曲集《意象集Ⅱ》創作于1907年,包括《透過樹葉的鐘聲》《月落荒寺》和《金魚》三首作品,每首作品的創作靈感都來自作曲家對現實的無限想象。第一首鋼琴曲《透過樹葉的聲音》(Cloches à? travers les feuilles)(又譯《林間鐘聲》),據說其創作靈感來自他好友露易絲·拉洛伊的來信,其中一段關于朱拉(Jura)萬靈節鐘聲的描述,即“在寂靜之夜從一個村莊走向另一個村莊,并穿過樹葉泛黃的森林”和“聽到從一座被廢棄的寺廟傳來的鐘聲”。如此一來,作曲家將原本沒有關聯的“樹葉”與“鐘聲”相聯系,兩者之間產生了奇妙的音畫聯覺效應。在給作品起名時,好友拉洛伊也提出了建議,他形容這首作品聽上去“像塊半透明的寶石所蘊藏的空間和寂靜”。在這首鋼琴曲中,好友信中提到的寺廟鐘聲變成了樹葉的沙沙作響,而錯雜交織的樹葉又令人聯想到了精妙的復調鈴聲。樂曲開頭就是充滿作曲家個人特色的德彪西式對位織體,他利用擴展手法將兩個內聲部構建成了一種類似卡農的進行,并使用全音階。而象征著“樹葉”意象沙沙聲音型貫穿全曲,有時輕輕晃動,有時則嘩嘩作響。同樣,“鐘聲”意象也貫穿著全曲,來自德彪西精妙的復調編寫。另外,在“樹葉”和“鐘聲”主導的進程中,還鋪墊著持續發展的背景聲響,其大部分是由樹葉聲和鐘聲而引起的泛音,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尾聲部分具有沉思性質,右手中、高音聲部,對位細致嚴謹,兩者分離得恰到好處,近乎營造出了交響樂隊的聲響效果。低聲部則不斷向下行進,襯托著向下進行的半音,使之更富有意境與色彩。

第二首鋼琴曲《月落荒寺》(Et la lune descend sur le temple qui fut)的創作靈感據說來自于一名東方學專家路易斯· 拉羅伊,并由其獻題,但也有資料顯示在創作期間德彪西與路易斯·拉羅伊交往尚淺,而且在1903年與出版商編輯杜蘭所簽訂的合同中已經包含了該首作品?!对侣涔潘隆分械臇|方色彩和意境是顯而易見的,但作曲家并未明確表達是在描繪月亮和古寺。他可能是先完成了作品再起的標題,也有可能是描述了腦海中的想象。這首作品有種令人難以抗拒的東方神秘感,其朦朧的美感充滿詩意,令人流連忘返。同時作品的形式也是近乎完美的,整體速度舒緩而悠長,使用了大量的替代和弦與平行和弦。以和弦四音代替三音也是德彪西的常用技法,頻繁出現的三度平行和五度平行進行則將一系列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聯系在了一起,給人帶來一種寂靜空靈的感覺,縈繞著捉摸不定的情緒氛圍。

第三首鋼琴曲《金魚》(Poissons d'or),標題意象十分明確,關于其靈感來源好幾個解釋。它可能是在描繪德彪西家中中式家具上的金魚漆畫,可能是描述養在水缸中的金魚,也可能是受到一幅東方的刺繡的啟發而作。但不管最初的靈感來源來自何處,作曲家用無限的奇思賦予了它新生。作品刻畫了一條金魚在水中旋轉、嬉戲游玩的動態過程,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色彩。作曲家用快速運動的顫音和震音象征持續活動的魚鰭,以及那被金魚攪動的陣陣漣漪。整首作品富有動態,最后結束在一段相當出彩的華彩段上。除了靈動的裝飾音外,作曲家也會使用更為節制的手法,如用低音區的八度跳進,來暗示不幸的來臨,以及講究技巧性難度的托卡塔即興式寫作,金魚規律的運動中偶爾加入平緩的水流聲。金魚雖然可以自由地游走,但也只是在限定的范圍之內。

鋼琴套曲《意象集Ⅱ》的意象表達分析

德彪西的創作深受象征主義詩歌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他極其擅于把詩、畫和樂思融合在一起,創作出特殊的和聲音響、音色效果,以表現人體感官瞬間所感受的意象世界?!兑庀蠹颉肥亲髑摇坝∠笾髁x”音樂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從曲集名到每一首樂曲名詞,再到具體作品構思,無不體現這兩種思想流派對他的陶染。

一、象征主義陶染下的詩歌性

19世紀初,象征主義萌芽,最初該詞用來指摘那些不遵循常規的做法,帶貶義,之后慢慢演變為用模糊、曖昧的文字表達來代替直敘的詩歌創作手法。追求用自由零散、不工整的表達激發讀者的聯想。這一點在德彪西的《意象集Ⅱ》中深有體現,總能聽到一種朦朧、不清晰又飄忽不定的聲響,而樂曲標題又能引發聽者的無限聯想。法國作曲家兼音樂評論家保羅·杜卡曾說:“德彪西受到的最深的影響,來自文人,而不是音樂家。自他的藝術生涯起步時,他就熱衷于參加當時的文學運動”“任何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法國人都會寫詩”。

“神秘美”是象征派詩人的審美追求,這一點也深刻地體現在了《意象集Ⅱ》中,尤其第三首《月落荒寺》,德彪西賦予了月亮極致的神秘感和詩意,通過巧妙且富有個性的和聲、鋼琴音色處理以及令人捉摸不定的節奏變化來創造月光迷離朦朧的意象,引發想象,意味深長。

是極富詩意的自然界的物質,在德彪西的這首作品中它本身就是詩意和神秘的化身,通過朦朧的音色處理表現出月色的迷離,神秘感與詩意油然而生。德彪西注重從音樂中引出一種神秘與詩意,在音樂上轉化為富于色彩的和聲、朦朧的音色、多變的節奏、意味深長的旋律,用一系列創新性的音樂語匯表達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感受與印象。除此之外,“美必須訴諸感官”也是德彪西所信奉的美學觀念,與象征主義所追求的各感官聯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例如,第一首《透過樹葉間的鐘聲》強調與聽覺的聯覺,作曲家在第二樂段中利用快速流動的三十二分音符所構成的D-B-C-F-G五連音,試圖復刻出樹葉被風吹動相互摩擦的沙沙聲。此段落還使用了“塊狀拼貼”的作曲手法,其具有甘美蘭音樂風格特點,兩者形成音效上的強烈反差,兩聲部之間形成動與靜對比。另外兩首《月落荒寺》和《金魚》則強調與視覺的聯覺。如在《月落荒寺》的開頭,出現了由全音階構成的德彪西式的對位織體,兩個內聲部間類似卡農,使用了大量平行和弦,整體速度平緩,營造出荒寺那種空靈寂靜的意象,另外還用大量的顫音和震音表現金魚在水中游動的意象。

二、印象主義陶染下的繪畫性

德彪西受到了印象主義繪畫的深刻影響,他經常與朋友在詩人馬拉美家里辦“星期二”聚會,因此結識了高更、莫奈等著名印象派畫家。他們反對傳統學院派所講究的嚴謹清晰線條和框架,不追求具象的描繪,而是利用大面積的色彩調制出光的明暗層次,制造出模糊朦朧的視覺效果,捕捉瞬間的感官印象,以實現對意象表達的追求。

在音樂創作中,德彪西利用獨樹一幟的和聲構建方式以及自如變換的織體來延續這種朦朧模糊的美學追求。這一點也充分體現在了《意象集》中。此鋼琴曲集出版時德彪西便曾說:“這三首樂曲將會流芳百世,并取得鋼琴文庫中它們應得的地位……也許在舒曼的左邊,也可能在肖邦的右邊……”就曲名而言,《透過樹葉間的鐘聲》《月落荒寺》和《金魚》這類來自大自然的意象,讓人能輕易地與印象派繪畫相聯系,零碎的旋律線條、難以捕捉的和聲,以及模糊、難以劃分的曲式結構,都讓人想起印象主義畫作那朦朧感覺。顯而易見,《意象集Ⅱ》受到了印象主義的深刻影響,不管是標題還是形式內容,均富有意境。

鋼琴套曲《意象集Ⅱ》的演奏技法分析

一、踏板的巧妙把控

德彪西十分注重踏板的運用,使用方式豐富且多變,需要演奏者保持高度的聽覺敏銳,即使譜面未明確標注,也需通過對風格表現的把握和對作品的理解,依靠經驗和感官直覺去設計踏板的運用,如此才能將《意象集》中的“意象”和“意境”營造得更為極致。

首先是弱音踏板的使用。弱音踏板可能幫助演奏者進一步控制力度、強弱甚至音色的變化,達到單純觸鍵之不及,使《意象集Ⅱ》多變的音響色彩得以呈現。弱音踏板不僅可以直觀地讓人感受到音量上的變化,可以用以塑造音響的距離感以及音色的明暗度,賦予演奏更豐富的空間感與層次變化。如第二首《月落荒寺》,弱音踏板便承載了表現事物距離變化的作用,漸弱表示事物在漸漸遠離,漸強則意味靠近。在第20小節樂句開頭處可完全踩下弱音踏板來演奏,隨著音樂的發展再逐漸抬起弱音踏板,忽遠忽近、忽明忽暗。此外,就是對延音踏板的使用,相對而言,延音踏板使得更頻繁,從19世紀浪漫主義開始,幾乎每一首鋼琴作品都會用到延音踏板,但在不同風格和作曲家的作品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在《意象集Ⅱ》中,延音踏板起到了營造模糊、朦朧且曖昧的意境氛圍的作用。如在第三首《金魚》中,作曲家為了形象地刻畫出水流和金魚的動態,使用了碎踏板方式。在第16小節中,高聲部為充滿神秘感的主旋律,而低聲部的顫音則在模仿蕩漾的水波,同時腳下要持續地抖動腳掌踩踏延音踏板,讓制音器快速連續地放下又抬起,以此來保證主旋律的清晰度,也能使低聲部水流聲不過于含糊不清。

二、對音樂表情術語的詮釋

《意象集Ⅱ》中標記了各種音樂表情術語,幾乎每個樂句甚至樂節都標上了表情記號和演奏要求,以強調樂曲中各主題和樂思之間的力度、強弱上的變化差異,從而突出最重要的主題樂思。如此一來,即使結構模糊、零散又粘黏,也能具有層次感。因此,在練習時一定要注意譜面上的力度、表情記號,切不可憑著感覺隨心而來。

如在《透過樹葉的鐘聲》中開頭的前四小節就有明確的標記,即Lent(m.m 92),第3小節還標記了P.P力度記號。這些都是十分精準的演奏要求,一定要做到準確的演繹。通觀全曲marque多次出現,其意為“強調、著重的”,在演奏時一定要進行強調,通過手指觸鍵力度的變化將其凸顯出來。又如在第二首《月落荒寺》中,一開頭也做了術語標記,樂曲以非三度疊置的平行進行奏響,術語為“doux et sans rigueur”(柔和而不拘謹),而力度則為P與PP。中間還出現了“un pen? dehors”(稍微突出一些),以及 “frappez les accords sans lourdeur”(叩擊和弦而不沉重地)等演奏要求。最后一首《金魚》也不例外,開頭部分標記了“aussi leger que possible”(盡可能地輕巧),力度則為PP,之后的第二、第三樂段的開頭有明確的術語標記,分別是“capricieux et souple”(變化無常的)和第三段以“expressif et sans rigueur”。綜上,不難看出,德彪西對演奏的嚴謹和高要求,以及對細節的執迷,因而在練習時一定要認真對待每一個音樂術語,理解其含義,并將其反映在每一次的手指觸鍵上,同時要仔細琢磨和聆聽,才能詮釋出意象集中所謂“意象”的韻味。

德彪西用一首首佳作打破了歐洲幾個世紀以來的審美和創作規范,區別于同時期的浪漫主義音樂,將其他姊妹藝術融會貫通,開創了印象主義音樂,將鋼琴音樂推向了另一個發展高峰。兩部《意象集》均使用了全新的音樂語匯,創作了與眾不同的新音響,為印象主義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向世人展現了用音樂進行意象表達的可能性和重要作用,不但豐富了鋼琴音樂寶庫,還為鋼琴音樂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創作理念和路徑。

作者簡介:

解佳煊,女,2003年1月生,河南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音樂學。

猜你喜歡
德彪西鐘聲金魚
可愛的小金魚
盛世鐘聲
新年的鐘聲
德彪西鋼琴前奏曲《霧》之音樂分析
小金魚
小金魚
德彪西音樂創作對印象主義繪畫的借鑒
貝多芬《月光》與德彪西《月光》的比較分析
聆聽鐘聲
試析德彪西《格拉納達之夜》音樂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