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欲解放:現代人的境遇與解放

2024-04-22 18:22李芷儒
三角洲 2024年4期
關鍵詞:愛欲馬爾庫塞本能

李芷儒

馬爾庫塞根植于西方工業社會,通過對人的必要活動、本真狀態進行探究,以希望找到人類解放之路。其愛欲解放論將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相結合,得出消解現代人壓抑的路徑就是對人的本能即愛欲進行解放。

愛欲的本能壓抑

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一書的副標題是“對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其愛欲解放論大量參考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內容。弗洛伊德在“三部分人格結構”中指出,本我是無意識的結構,是主客未分狀態,無意識過程追求的是個體快樂的直接滿足,它只受快樂原則影響,不受社會原則制約;自我是本我和現實的中介,遵照現實原則,壓抑與其相反的沖動,有機體享受著自我提供的協調功能,降低了與現實沖突的破壞性,盡可能地為個體提供了安全和高效的發展環境;超我是最高人格,具有“規定著道德的標準,其主要功能是按照至善原則指導自我,限制本我,以便達到理想自我的實現”。由此看來在,個體發展的過程中,文明既保證了人類從外在環境中獲取所需要的物質資料以滿足自身發展,又充當了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秩序的角色,但是這種社會秩序早已變形為對人的限制,具體來說,一方面,文明演變而來的權威是原始社會的縮影。在先前古代社會中,人們生活受到了原始社會的影響,在世俗化的父親統治下,兒子承擔著一切工作且遭受諸如父親、家長之類的嚴格控制,兒子們的處境是壓抑、不快樂的,他們的做法一旦引起父親的不滿,便會受到殺頭之類的懲罰,因此,兒子們的活動是受壓制的,人格保留了古代的傳統,成為對人本能上的控制,這種原始部落的“傳統”就是現代壓抑性的屬系起源;另一方面,在超我控制下,人們的心理活動自覺服從社會組織或道德法律制度,這種秩序不但不能代表大眾的普遍利益,還宣告著對快樂原則背后本我的否定,由此,弗洛伊德總結出“人的歷史就是人被壓抑的歷史”。

其中,文明對人的壓抑主要表現在對本能的壓抑。弗洛伊德指出,性本能是遭受壓制程度最大的部分,“文明對任何地方施加的壓制都沒有對性領域所施加的壓制嚴厲”,當性本能指向“人的機體追求快樂的普遍屬性”,就是愛欲。馬爾庫塞將弗洛伊德的性欲觀和柏拉圖愛欲理論改造后引入自己的愛欲論,他指出“愛欲”不是局限在生殖器官上短暫又局部的快樂,它追求的是個體從自身為出發又不限于兩性行為中的快樂,那么,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其一,愛欲是一種擴大的本能。它不是性欲的爆炸,性欲的爆炸指在社會操作原則的制約下進行了不可遏制的爆發,例如好色之人的行為,而愛欲是擴大的性欲,它不再沉溺于肉體的接觸,正因為愛欲是人的本能,所以愛欲的解放就是反對科技理性背后的操作原則對本能統治。其二,愛欲的滿足不等于性欲的放縱。性欲的放縱是指個體毫無節制的、想當然追求自身的滿足,其結果往往導致其他個體和社會整體陷入一片混亂與荒誕中。而愛欲的滿足是相對于個體壓抑而言的,個體本身擺脫了工具理性或文化生活中的束縛,獲得了整體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一種不與文明發生沖突,不干擾本能活動的、自由自覺的快樂。

現代人的虛假快樂

隨著技術的發展,高度發達的大眾媒介愈發地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能隨時隨地打開報紙、收音機和電視,人們越來越習慣社會提供的一切活動,大眾媒介所傳播的“美好生活”狀態也逐漸成為人們印象中應該的、向往的生活,“異化的作品被納入了這個社會,并作為對占優勢的事態進行粉飾和心理分析的部分知識而流傳。這樣,它們就成了商業性的東西被出售,并給人安慰或使人興奮”,發達工業社會創造的理想模樣越來越成為人們理想的模樣,社會成員以其為自身的追隨愿景。顯然,人們沉浸在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豐碩成果中,他們堅信自己被社會眷顧,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有權利參與到社會和國家的治理和建設的進程中。但真相卻是,人們習慣了技術和理性的相互勾結,并以此為依據去掌控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發達工業社會中的個體,變得自愿地充當流水線上的原子,人們由此變得單一、固定又模式化,社會成員普遍逐漸喪失了自己思考的、否定的、批判的向度。從精神分析學角度來看,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者利用社會大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著商品去消耗“臣民的性欲能量和攻擊能量”,各式各樣的商品或抗議活動消耗著人的力比多,隨著力比多不斷地被取代和消解,社會大眾的靈魂更加陷入了虛假需要和社會陷阱中,人們把一切的本能需要和向往轉化為對商品和外界無限擴大化的依附。

由此看來,現實世界對人新統治的形式便無聲地鋪設著,馬爾庫塞將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承受的壓抑概念化為基本壓抑和額外壓抑?!盎緣阂帧笔侵溉祟悶榱松?,防止本能破壞有組織的統治,不得不對本能進行的壓抑,這種壓抑主要是由于普遍的物資缺乏所引起;“額外壓抑”是統治者進行社會統治而對人進行的制約,與基本壓抑的區別在于這種壓抑是對人類本能的額外壓抑,它不是出于普遍需求、人類需要,而是往往代表著統治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為統治階級服務。

那么,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被壓抑的個體還能否正常有序地生活呢?答案是可以的,勞動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為社會運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社會提供給其成員得以生存發展的資料,個人便從物質生產中獲得滿足。同時,個體勞動后剩余的個人時間又為自身帶來快樂,使得他們可以從個人活動中進行享樂、消遣,因此,個體在被壓抑的社會仍然是可以追求快樂的。但是這是真正的快樂嗎?很明顯,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控制已經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如鋪天蓋地的商品廣告、各式各樣的娛樂活動等,“他所欲求的東西乃是假定他要欲求的東西”,個體已成為社會上被迫工作的、沒有批判意識的、機械的個體,喪失了自主性的人,無法識別自身是否受壓抑的狀況,先前原始社會的“不幸意識”逐漸轉化為現代社會的“虛妄意識”,現代人對于現實原則和壓抑文明的反抗隨著意識的轉化而逐漸消失,虛妄的意識讓人們沉溺于現實原則,人們難以自知其壓抑性。

個體幸福:愛欲解放

既然社會塑造了單向度的人,那么解放何以可能?馬爾庫塞在《愛欲與文明》中指出了“大拒絕”的方式,大拒絕即總體拒絕,“偉大的拒絕就是對不必要壓抑的抗議,就是爭取最高自由行使,即‘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斗爭。但只有藝術語言才能平安無事地表達這個思想”。它要求人們拒絕資本主義社會傳播的價值觀念、誕生的生活方式制度,即拒絕資本主義制度,“拒絕充當幫兇,拒絕對極權統治者屈從”,大拒絕號召人們去拒絕發達工業社會的一切東西,大拒絕就是一種社會各方面的革命,這也正是“總體革命”的具體化。這種拒絕不需要生產具有攻擊性的武器,摧毀現有的社會設施,需要的是“某種更難生產的東西,這就是覺悟、自由知識的傳播,尤其是共同拒絕生產那些現在用來反對人民而保護統治者的自由與繁榮的物質工具和思想工具”。

幻想作為保存大拒絕的方式,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幻想“把無意識的最深層次與意識的最高產物(藝術)相聯系,把夢想與現實相聯系”,即幻想不是憑空猜想,而是一種客觀實在相聯系的產物,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預示著可能實現的、暫未實現的可能,同時,幻想是溝通夢想和現實的渠道,連接了感性存在的藝術。第二,幻想(想象)具有連接過去和未來的作用?!盎孟耄ㄏ胂螅┤员A糁诒滑F實組織起來之前的、在變成與其他個體相對立的‘個體之前所具有的精神結構和傾向”,雖然科技理性的擴張、操作原則的擴展限制了快樂原則的實現,但是仍然可以找到快樂原則的源泉——幻想(想象),它保存著先前的、前歷史性的記憶,這種記憶正是未被破壞的現實原則。此外,藝術作為特有的人的活動,在愛欲解放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藝術中,從文學到喜劇、音樂,都是一個虛構的感性、情趣、喜怒哀樂所形成的藝術作品,自我、超我和本我在其中也擦去了真實世界的關系,藝術以其自身運作的尺度,疏遠著現實又超越著現實,具有重構著虛擬世界的意識的作用。因此,藝術可以憑借其自身的語言,去揭露、控訴現實,可以改變人的心靈、本能結構,喚醒被奴役意識覺醒,喚醒否定性思維,重建人的新感性,使人們借覺醒的意識、新的感受性去改造社會,以實現個體救贖。為此,有學者指出,幻想產生的審美幻象是虛無縹緲的,是無法在根本上促進人的解放。但事實是,馬爾庫塞所強調的審美、想象意在喚醒現代社會中被壓抑的人的意識,借變革了的意識改造社會。

即便馬爾庫塞的“大拒絕”“幻想”被披上了“不切實際”的外衣,但作為馬克思主義者,馬爾庫塞愛欲解放論沒有單單依靠“大拒絕”的方式,他從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獲得啟發,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闡述了自己對勞動的理解,后又在《愛欲與文明》中指出愛欲的解放要訴諸解放勞動?!霸谒械膼塾顒又?,勞動是基本的愛欲活動”“真正有意義的勞動是人的器官的自由消遣,還其本來面目,它應是一種使人真正享受到‘愛欲發泄的歡樂的活動”,勞動,不僅僅是維持生存進行的活動,還應該成為享受和消遣。所以,要想實現愛欲解放,還要變革勞動過程中的其他要素,如社會組織中的“生產率”,生產率是“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程度,即有控制的技術環境逐漸代替無控制的自然環境”,馬爾庫塞把生產率置于特定的歷史階段,指出當生產力水平、科技理性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這種敵對關系便會消失,個體的勞動不再成為壓抑的手段,而是成為純然的享受快樂的方式,例如當生產率發展到完全自動化的程度時,勞動便不再壓抑個體,勞動中的個體的自由便得到充分釋放。

既然人的解放就是愛欲的解放,那么,愛欲解放的人是什么狀態呢?首先,人處在非壓抑性文明的社會。非壓抑文明的社會不等于人不受任何壓抑,人承受著必需的壓抑,但不受“多余”壓抑制約,甚至是連其中的“秩序”也都失去了壓抑性。人所從事的勞動意味著勞動成為一種消遣、必需,是服從于人和自然的愛欲本能釋放的勞動,勞動是快樂的,“人類生存將是消遣,而不是苦役,人將在表演中而不是在需要中生活”。其次,人處在消解矛盾的社會環境中。愛欲自身的實現計劃是“消除苦役、改造環境,征服疾病和衰老,建立安逸的生活”,這時個體行為與外部社會一致、感性和理性、主觀和客觀相互協調的狀態,個體是快樂的、無苦役的、安逸滿足的。同時,擺脫了操作原則的控制,勞動時間和量上得到了真正的減少,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追求最后會成為一種對自由消遣的追求,自由消遣又會影響最初的必然王國,改變人整體的生存狀況。最后,人處在生活審美化中。當人不再受操作原則的制約時,快樂原則自然成為行動的標準,“人的世界也就成了一種‘表演,世界的秩序也就成了一種‘美的秩序”。

總的來說,愛欲是一種對力比多的改造,這種改造意味著把性欲從私人領域擴展到社會領域,把快樂擴展到整個有機體。愛欲的解放,宣告著個體擺脫了操作性原則的制約,如俄爾浦斯和那克索斯,生活是以自己的愛欲本能為主導,是主觀和客觀的和諧,生活中“到處都是秩序、美妙、安逸、幽默和美感”。盡管愛欲解放論具有一定的烏托邦色彩,但是不意味著應該對其進行全盤否定,作為馬克思主義者,馬爾庫塞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增添了心理學內容,這無疑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內容。此外,無論是西方理想國、烏托邦,還是東方世外桃源、大同社會,這些對人類社會追尋和指向都蘊含著思想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構建著心靈中那個暫時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未來,這種對于美好生活的肯定、對于生的執著,代表著人類永遠積極向上的狀態。

作者簡介:

李芷儒,碩士研究生在讀,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猜你喜歡
愛欲馬爾庫塞本能
現代生活的愛欲現象學
——讀《圖像與愛欲:馬奈的繪畫》
本能的表達與獨特的個性
逆本能
“單向度的人”與“君子不器”——比較視域下馬爾庫塞與孔子的技術理性批判
吉米問答秀
空相
蘇格拉底如何與青年交友
從《單向度的人》解讀馬爾庫塞的社會傳播觀
語錄
人生三愛、哲學、幸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